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人也過聖誕?送你一篇中國古代耶誕節指南!

說起耶誕節, 大家知道這個節日是用來紀念耶穌誕生的。 而提到耶穌誕生, 一般能想到的畫面, 估計都是這樣的:

Abraham Hondius《牧人朝拜》

但是你知道還有這樣的耶穌誕生嘛?

陸鴻年《耶穌降生》

所以這幅畫應該是, 砍柴農夫李老二, 他媳婦兒馬大花, 帶著年畫胖娃娃, 一起迎接孩子狗剩的誕生?

簡直驚呆。

其實, 出現這些看似“奇葩”的畫, 是因為基督教從很早之前就進入了中國, 和中國文化不斷碰撞融合,

由此誕生了許多奇奇怪怪的“本土特色”。

比如這個, 受胎告知, 也叫做天使報喜。

聖母瑪利亞懷孕之前, 上帝先排了個天使去牽線, 說你成為了上天選中的女人, 會生下天主的兒子, 你看多幸運。 瑪利亞一聽這事不錯啊, 於是就答應了。

所以通常受胎告知的畫裡, 一般都是一位勸告或訴說狀的天使, 還有略顯驚訝羞澀的瑪利亞。

拉斐爾《受胎告知》

但是你看這幅:

陸鴻年作品

觀音身邊的善財童子, 這次沒駕雲騰霧, 反而揮著一對大翅膀和村花馬大花報喜。 大花長這麼大沒見過村外的人, 比較羞澀,

只敢回過頭去偷偷瞅著人家。 反而是搭伴放羊的大毛二毛比較大方, 揮著草帽和鞭子和人家打招呼。

這麼看上去, 這幅畫其實應該叫做《觀音童子向放羊村花報喜》。

陸鴻年《天使報喜》

還有上邊這個, 觀音身邊的龍女來看做活兒的馬大花, 代表神來檢查她女紅好不好。

為了避免她察覺, 還悄咪咪地走到她身後。 所以這幅畫其實應該叫做《小龍女查村花女紅》。

關於耶穌誕生還有另外一個題材, 聖母子。

聖母子大概是西方宗教畫中最著名的主題了。 尤其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 筆下的聖母和耶穌洋溢著濃濃的母子情, 讓人覺得特別溫馨。

拉斐爾《抱子聖母》

然後,我們看這幅“本土作品”:

這大概叫做《農婦馬大花和她的兒子狗剩》?

這大概叫做《村頭李老二一家》?

而耶穌降生之後,東方的三位博士來到伯利恒朝拜,帶來黃金、乳香、歿藥。這個畫面本來是這樣的:

達芬奇《三博士朝聖》

但是在中國,它是這樣的:

陸鴻年《三博士來朝》

這幅畫,應該叫做《老槐樹村李老二家狗剩的滿月酒》。正值正月,李老二家的狗剩趕上滿月,雖然都沒啥錢,但是人情還要做足。所以隔壁的老王、老張、老李帶著自家的高粱酒、熏臘肉前來賀喜。

李老二連連招呼:裡面請裡面請,真是太客氣了,來就來唄,還帶什麼東西。

陳緣督《三王來朝》

那這幅畫,應該叫做《狗剩抓周》。親戚們興沖沖地拿著抓周用的盤子,盼著狗剩能抓個筆、硯臺啥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窮了一輩子,就指著娃兒當個大官。

看完這些洋溢著“本土特色”的基督教題材,估計大家心中都會覺得,“哇塞這麼奇葩”。因為它們和我們心裡一直認為的基督教差別太大了。在大眾的認知中,基督教這個東西,都帶著大大的“西方”標籤。

像這幅非常著名的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原作中的構圖,首先就是用透視法,縱向拉伸了視覺的空間,讓空間顯得很宏偉莊嚴。橫向視覺上,前景是一張大長桌,端正的放在畫面的最前方,更強化了宏偉和莊重的感覺。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

但這種宏偉莊重的空間感在中國畫裡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所以,本土特色的《最後的晚餐》就會變成這個樣子:

emmm…咋說呢。就是有種農忙完後大家圍著吃頓飯嘮閑嗑的感覺。

其次,就是人物的形象。我們一般對於基督教的印象,長袍、發巾、披風。如果是類似打扮的中國人做出基督徒的儀式,違和感還不會那麼強。比如這個:

1900年殉道者畫像

但一旦穿上了儒服,帶上方巾,再用上筷子,掛上宮燈…左看右看都是彆扭到不行。

既然違和感這麼強烈,當時信仰基督教的中國人,為什麼不直接採用西方的樣式呢?

這就要說到基督教進入中國的故事了。

其實基督教進入中國的時間,比一般人認為的清末民初要早的多。它在唐代、元代的時候都分別傳到中國,但兩次都以失敗告終。真正在中國紮起根,是明代之後。

我們知道,中國明中晚期的時候,對應的是歐洲的大航海時代。而在這個時候,歐洲正經歷著一場大規模的宗教改革。

一個名為馬丁·路德的人反對教皇出售的贖罪券,挑戰教皇權威,自己另立了基督教另一個教派,新教,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加入新教。

羅馬教皇這邊的人一看,不行,得增加自己的教派的人數。所以他們組織了小分隊向新航線上的國家傳教,由此,西方的傳教士到達了中國。

明代萬曆年間來中國傳教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

但中國不一樣,我們已經有幾千年的儒家文明,這層文化上的壁壘西方傳教士很難打破。他們的傳教活動很難擴展。

後來,以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利瑪竇(Matteo Ricci)為代表的這些傳教士想到一個辦法,就是先靠近中國文化,主動和中國人產生交流。

於是他們放棄了袈裟,穿起了儒服,學起了中國的語言和禮儀。中國的文人一看,這洋教士素養很高啊,開始願意和他們打交道。至此,基督教終於打破了這層文化壁壘,進入了主流的“士族”群體。

利瑪竇儒服

這樣一來,更多的中國人接觸到基督教的時候,就是面對著講一個中國話,穿中國服,“儒家化”了的西方傳教士。他們瞭解基督教,就不是完全從零開始去接受另外一種文化,而是在已經熟悉了的中國文化的氛圍中去進行的。

然後,基於自己的這種理解,再自然而然地給基督教添加上各種熟悉的中國元素。讓耶穌穿上儒服帶上方巾,瑪利亞變成了小家碧玉,三博士變為天王…嗯,好像也沒什麼毛病。

其實不只中國,許多原本已經有自己文明的國家在接受基督教的時候,都會發生這種看似奇怪的交融,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理解改變很多東西:

比如印度,“咖喱味”的“佛性”聖家庭

韓國,“泡菜味”的受難基督

日本,平安京風的聖母子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人們接納陌生的東西,也是從解決自己需求的角度出發嘛。

不然,你覺得為什麼廣大情侶及單身青年,非要在平安夜送蘋果呢?

祝真愛們聖誕快樂咯~

拉斐爾《抱子聖母》

然後,我們看這幅“本土作品”:

這大概叫做《農婦馬大花和她的兒子狗剩》?

這大概叫做《村頭李老二一家》?

而耶穌降生之後,東方的三位博士來到伯利恒朝拜,帶來黃金、乳香、歿藥。這個畫面本來是這樣的:

達芬奇《三博士朝聖》

但是在中國,它是這樣的:

陸鴻年《三博士來朝》

這幅畫,應該叫做《老槐樹村李老二家狗剩的滿月酒》。正值正月,李老二家的狗剩趕上滿月,雖然都沒啥錢,但是人情還要做足。所以隔壁的老王、老張、老李帶著自家的高粱酒、熏臘肉前來賀喜。

李老二連連招呼:裡面請裡面請,真是太客氣了,來就來唄,還帶什麼東西。

陳緣督《三王來朝》

那這幅畫,應該叫做《狗剩抓周》。親戚們興沖沖地拿著抓周用的盤子,盼著狗剩能抓個筆、硯臺啥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窮了一輩子,就指著娃兒當個大官。

看完這些洋溢著“本土特色”的基督教題材,估計大家心中都會覺得,“哇塞這麼奇葩”。因為它們和我們心裡一直認為的基督教差別太大了。在大眾的認知中,基督教這個東西,都帶著大大的“西方”標籤。

像這幅非常著名的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原作中的構圖,首先就是用透視法,縱向拉伸了視覺的空間,讓空間顯得很宏偉莊嚴。橫向視覺上,前景是一張大長桌,端正的放在畫面的最前方,更強化了宏偉和莊重的感覺。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

但這種宏偉莊重的空間感在中國畫裡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所以,本土特色的《最後的晚餐》就會變成這個樣子:

emmm…咋說呢。就是有種農忙完後大家圍著吃頓飯嘮閑嗑的感覺。

其次,就是人物的形象。我們一般對於基督教的印象,長袍、發巾、披風。如果是類似打扮的中國人做出基督徒的儀式,違和感還不會那麼強。比如這個:

1900年殉道者畫像

但一旦穿上了儒服,帶上方巾,再用上筷子,掛上宮燈…左看右看都是彆扭到不行。

既然違和感這麼強烈,當時信仰基督教的中國人,為什麼不直接採用西方的樣式呢?

這就要說到基督教進入中國的故事了。

其實基督教進入中國的時間,比一般人認為的清末民初要早的多。它在唐代、元代的時候都分別傳到中國,但兩次都以失敗告終。真正在中國紮起根,是明代之後。

我們知道,中國明中晚期的時候,對應的是歐洲的大航海時代。而在這個時候,歐洲正經歷著一場大規模的宗教改革。

一個名為馬丁·路德的人反對教皇出售的贖罪券,挑戰教皇權威,自己另立了基督教另一個教派,新教,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加入新教。

羅馬教皇這邊的人一看,不行,得增加自己的教派的人數。所以他們組織了小分隊向新航線上的國家傳教,由此,西方的傳教士到達了中國。

明代萬曆年間來中國傳教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

但中國不一樣,我們已經有幾千年的儒家文明,這層文化上的壁壘西方傳教士很難打破。他們的傳教活動很難擴展。

後來,以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利瑪竇(Matteo Ricci)為代表的這些傳教士想到一個辦法,就是先靠近中國文化,主動和中國人產生交流。

於是他們放棄了袈裟,穿起了儒服,學起了中國的語言和禮儀。中國的文人一看,這洋教士素養很高啊,開始願意和他們打交道。至此,基督教終於打破了這層文化壁壘,進入了主流的“士族”群體。

利瑪竇儒服

這樣一來,更多的中國人接觸到基督教的時候,就是面對著講一個中國話,穿中國服,“儒家化”了的西方傳教士。他們瞭解基督教,就不是完全從零開始去接受另外一種文化,而是在已經熟悉了的中國文化的氛圍中去進行的。

然後,基於自己的這種理解,再自然而然地給基督教添加上各種熟悉的中國元素。讓耶穌穿上儒服帶上方巾,瑪利亞變成了小家碧玉,三博士變為天王…嗯,好像也沒什麼毛病。

其實不只中國,許多原本已經有自己文明的國家在接受基督教的時候,都會發生這種看似奇怪的交融,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理解改變很多東西:

比如印度,“咖喱味”的“佛性”聖家庭

韓國,“泡菜味”的受難基督

日本,平安京風的聖母子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人們接納陌生的東西,也是從解決自己需求的角度出發嘛。

不然,你覺得為什麼廣大情侶及單身青年,非要在平安夜送蘋果呢?

祝真愛們聖誕快樂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