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八百里秦川崛起之謎:犬戎滅西周時,秦人是助幽王還是反幽王?

從西周覆滅的西元前771年, 到《春秋》記事的西元前722年間, 中國這塊土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 可是由於史料匱乏, 這段時期內的很多重要歷史事件後人都不甚了了, 釀出諸多誤會。

秦國的發家史, 就是如此。

八百里秦川

《史記·秦本紀》中說:“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 殺幽王驪山下。 而秦襄公將兵救周, 戰甚力, 有功。 周避犬戎難, 東徙洛邑, 襄公以兵送周平王。 平王封襄公為諸侯, 賜之岐以西之地。 ”

秦襄公

所謂“秦襄公將兵救周, 戰甚力, 有功”的說法, 其實就非常矛盾——秦襄公救周, 究竟是在救誰?如果秦襄公是救周幽王, 固然是臣子本分, 可那勢必要得罪西申國和犬戎這兩股摧毀周王畿的強大力量;如果他是救周平王, 周平王彼時年齡尚幼, 處於周王室敵對勢力控制之下, 不足以代表周王國, 何來“救周”之說?有鑑於此, 才會有學者指出:“襄公送其仇而平王封其仇, 其矛盾難解, 罕有如此者。 ”

然而, “矛盾”難解, 卻不是不可解。

西周晚期, 周王畿西北一帶“申、呂方強”(《國語·鄭語》)。 西申國還有一強大的後援團, 就是犬戎(亦稱西戎)。 以西申國的強大實力, 周王室都抵擋不住, 宣王時才在周王室扶持下在渭河源頭(今天甘肅天水一帶)站穩腳跟的秦人,

何以與之爭鋒?

西周晚期形勢圖

秦襄公是秦國的奠基者, 太史公如此評價秦國的崛起:“秦起襄公, 章于文、穆、獻、孝之後, 稍以蠶食六國, 百有餘載, 至始皇能並冠帶之倫。 ”可見, 秦襄公時期, 秦國確實才開始崛起——這意味著, 在周王室被西申聯合犬戎攻滅之時,

秦人從這一事件中獲利, 讓秦國得以發展壯大。

秦人實力不如西申集團, 又從西周覆滅中獲利, 但這能否證明秦國加入了西申國集團, 與周幽王為敵呢?

周平王東遷之際, 曾對秦襄公說:“戎無道, 侵奪我岐、豐之地, 秦能攻逐戎, 即有其地。 ”十二年後, 秦襄公伐戎直至岐山腳下, 不幸戰死疆場。 由此可見, 秦襄公忠實地履行了攻擊渭河平原之戎的職責, 並在死前將秦國領土擴張到了渭河平原。 如果秦襄公加入了西申國集團, 為何他還會如此賣力地打擊犬戎勢力呢?從這一點看, 秦人似乎又不像是西申國政治集團成員。

周平王

那麼, 在西周覆滅之際, 秦人究竟是站在哪一方呢?

在西申國與周王室決裂的過程中, 或許就可找到答案。

西元前774年, 周幽王廢申後, 立褒姒為王后。 此後, 史料記載:“平王奔西申”。 由於此時平王姬宜臼年齡尚幼, 不過七八歲, 所謂“平王奔西申”必定是為人挾裹而至。 挾裹平王出奔之人, 不用說, 必定是西申國之人。 讓誰做太子, 原本不過是周幽王家事,他有最終決策權。西申國卻因此而將周幽王之子挾裹出走,明顯是要圖謀不軌。因此,周平王“出走”西申的那一刻,也就是西申國與周王室徹底決裂的時刻。

此時,渭河源頭的秦人也發生了一件事情,令人深思。

天水渭河河段

周厲王時期,秦人在犬丘的大駱一族突然被犬戎滅族。周宣王繼位後,採取對犬戎強硬政策,大力支持秦人收復舊地。西元前822年,周宣王所扶持的秦仲被犬戎攻殺;西元前821年,周宣王召集秦仲之子五人,支助他們兵馬七千,讓他們再次討伐西戎,結果秦人大勝。從此,秦人得以回歸犬丘,成為西垂大夫。

自此之後,秦人與西戎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西元前778年,秦莊公死,他的大兒子世父發下重誓:“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世父自己帶兵伐戎,卻讓弟弟襄公繼位。世父決心雖大,但是秦國畢竟實力不濟。兩年後,西戎圍攻犬丘,世父帶兵出擊,結果世父不幸為西戎活捉。這一年,是西元前776年。

然而,奇怪的是,《史記》記載:“歲餘(大約是西元前774年前後),(西戎)複歸世父。”——曾經生死相搏的仇人,為何突然間就變得如此友好了?

西元前774年,西申國與周王室決裂;同一年前後,西戎放回被俘虜的秦人世父,與秦人和好。

兩件大事幾乎同時發生,顯然不只是巧合。

《史記·秦本紀》記載申侯之語,曾如此形容秦人、申國與戎人之間的關係:“昔我先驪山之女,為戎胥軒(秦人先祖)妻,生中潏,以親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複與大駱妻,生嫡子成。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

秦人先祖,原本為商國重臣。周人取商而代之後,將秦人從山東半島遷徙至周王國西北的邾圉(清華簡《系年》)。邾圉,據李學勤先生考證,位於甘肅甘穀縣西南。申國,則是土生土長的本地土著,自商周之交起就活躍在涇河流域一帶。秦人不過是周人的手下敗將,申國卻是周人盟友。在秦人內部發生嫡庶之爭時,申侯竟然還向周王室叫板,一方面證實申國實力的強大,另一方面也顯示出申國地位遠高過秦人。

周孝王

申國之所以敢與周王室叫板,憑藉的就是申國能收服戎人。《竹書紀年》記載,周孝王時,就曾派申侯遠征西戎,讓“西戎皆服”,向周王室進獻馬匹。申國與戎人雖然長年戰事不斷,卻也慢慢相互熟悉,相互走近。到西周晚期時,周王室太史稱“繒與西戎方德申”;可見,此時戎與申國關係已經相當密切。

秦人自大駱之後,已與西戎成世仇,雙方戰事不休。可就在西元前774年前後,西戎卻突然間放回被俘的世父,與秦人和解;考慮到申國與秦人、西戎之間的歷史淵源,這次和解很可能就是申國從中牽線搭橋促成。

申國之所以要促成秦人與西戎和解,在此特殊時機,顯然不是為了“世界和平”。申國此時與周王室矛盾日漸突出,此時調解西戎與秦人關係,當然是為了準備與周王室即將到來的這場生死決戰。

那麼和解過程中,秦人究竟是答應了什麼條件,讓西戎放回了世父呢?

在各類史書有關西周覆滅的記載中,都沒有秦人參與進攻周幽王的說法,因此基本可肯定秦人並沒有加入西申國集團,與周幽王為敵。雖然沒有加入西申國一邊,但秦人在世父被俘後實力微弱,更不可能與西申集團為敵。

在此情形下,秦人最可能的態度,就是在西申國集團與周王室之間保持中立:既不與強大的西申集團為敵,也不幫西申集團進攻周王室。只有這樣,秦人才可能得到西申國集團諒解,讓西戎人放回世父。

秦人的中立

清華簡《系年》記載:“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周亡王九年,晉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

按清華簡記載,在周幽王死後,周王國諸侯在虢國(應該是東虢國)立幽王弟姬余臣為王,是為攜惠王。九年後,即西元前762年,因為不滿攜惠王統治,晉文侯從西申國的少鄂將周平王姬宜臼接到京師(今陝西彬縣),立之為王;三年後,即西元前759年,周平王東遷至成周洛邑;二十一年後,即西元前750年晉文侯又殺死攜惠王。

平王東遷

周平王被晉文侯立之于京師時,已經從一位懵懂兒童成長為年近二十的青年人。三年後東遷之時,已是一位能獨立思考的成年人。平王東遷之旅,也許就如《史記》所記,由秦襄公護送。在東遷路上,周平王還對秦襄公說出了“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的話來。

如果秦人與西申集團走得太近,則不可能得到晉文侯信任,讓他護送平王東遷,有機會獨自接近周平王;如果秦人與西申集團走得太近,周平王也不會放心大膽地指使秦襄公去攻打犬戎。

正是秦人的中立立場,使得秦襄公能得到西申國集團信任,頻繁進出西申國集團控制下的涇河流域,接近位於京師的周平王;同時,秦人的中立,也讓日漸脫離西申集團控制的周平王更加信任秦襄公,託付秦襄公收復周人在渭河平原上的失地,從而奠定了日後“八百里秦川”的版圖基礎。

因此,在兩周之交的動盪歲月裡,正是秦襄公採取了韜光養晦的中立政策,才得以西周末年的混亂局勢下左右逢源,為秦國在狹縫中爭取到了發展的最佳機遇。

原本不過是周幽王家事,他有最終決策權。西申國卻因此而將周幽王之子挾裹出走,明顯是要圖謀不軌。因此,周平王“出走”西申的那一刻,也就是西申國與周王室徹底決裂的時刻。

此時,渭河源頭的秦人也發生了一件事情,令人深思。

天水渭河河段

周厲王時期,秦人在犬丘的大駱一族突然被犬戎滅族。周宣王繼位後,採取對犬戎強硬政策,大力支持秦人收復舊地。西元前822年,周宣王所扶持的秦仲被犬戎攻殺;西元前821年,周宣王召集秦仲之子五人,支助他們兵馬七千,讓他們再次討伐西戎,結果秦人大勝。從此,秦人得以回歸犬丘,成為西垂大夫。

自此之後,秦人與西戎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西元前778年,秦莊公死,他的大兒子世父發下重誓:“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世父自己帶兵伐戎,卻讓弟弟襄公繼位。世父決心雖大,但是秦國畢竟實力不濟。兩年後,西戎圍攻犬丘,世父帶兵出擊,結果世父不幸為西戎活捉。這一年,是西元前776年。

然而,奇怪的是,《史記》記載:“歲餘(大約是西元前774年前後),(西戎)複歸世父。”——曾經生死相搏的仇人,為何突然間就變得如此友好了?

西元前774年,西申國與周王室決裂;同一年前後,西戎放回被俘虜的秦人世父,與秦人和好。

兩件大事幾乎同時發生,顯然不只是巧合。

《史記·秦本紀》記載申侯之語,曾如此形容秦人、申國與戎人之間的關係:“昔我先驪山之女,為戎胥軒(秦人先祖)妻,生中潏,以親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複與大駱妻,生嫡子成。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

秦人先祖,原本為商國重臣。周人取商而代之後,將秦人從山東半島遷徙至周王國西北的邾圉(清華簡《系年》)。邾圉,據李學勤先生考證,位於甘肅甘穀縣西南。申國,則是土生土長的本地土著,自商周之交起就活躍在涇河流域一帶。秦人不過是周人的手下敗將,申國卻是周人盟友。在秦人內部發生嫡庶之爭時,申侯竟然還向周王室叫板,一方面證實申國實力的強大,另一方面也顯示出申國地位遠高過秦人。

周孝王

申國之所以敢與周王室叫板,憑藉的就是申國能收服戎人。《竹書紀年》記載,周孝王時,就曾派申侯遠征西戎,讓“西戎皆服”,向周王室進獻馬匹。申國與戎人雖然長年戰事不斷,卻也慢慢相互熟悉,相互走近。到西周晚期時,周王室太史稱“繒與西戎方德申”;可見,此時戎與申國關係已經相當密切。

秦人自大駱之後,已與西戎成世仇,雙方戰事不休。可就在西元前774年前後,西戎卻突然間放回被俘的世父,與秦人和解;考慮到申國與秦人、西戎之間的歷史淵源,這次和解很可能就是申國從中牽線搭橋促成。

申國之所以要促成秦人與西戎和解,在此特殊時機,顯然不是為了“世界和平”。申國此時與周王室矛盾日漸突出,此時調解西戎與秦人關係,當然是為了準備與周王室即將到來的這場生死決戰。

那麼和解過程中,秦人究竟是答應了什麼條件,讓西戎放回了世父呢?

在各類史書有關西周覆滅的記載中,都沒有秦人參與進攻周幽王的說法,因此基本可肯定秦人並沒有加入西申國集團,與周幽王為敵。雖然沒有加入西申國一邊,但秦人在世父被俘後實力微弱,更不可能與西申集團為敵。

在此情形下,秦人最可能的態度,就是在西申國集團與周王室之間保持中立:既不與強大的西申集團為敵,也不幫西申集團進攻周王室。只有這樣,秦人才可能得到西申國集團諒解,讓西戎人放回世父。

秦人的中立

清華簡《系年》記載:“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周亡王九年,晉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

按清華簡記載,在周幽王死後,周王國諸侯在虢國(應該是東虢國)立幽王弟姬余臣為王,是為攜惠王。九年後,即西元前762年,因為不滿攜惠王統治,晉文侯從西申國的少鄂將周平王姬宜臼接到京師(今陝西彬縣),立之為王;三年後,即西元前759年,周平王東遷至成周洛邑;二十一年後,即西元前750年晉文侯又殺死攜惠王。

平王東遷

周平王被晉文侯立之于京師時,已經從一位懵懂兒童成長為年近二十的青年人。三年後東遷之時,已是一位能獨立思考的成年人。平王東遷之旅,也許就如《史記》所記,由秦襄公護送。在東遷路上,周平王還對秦襄公說出了“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的話來。

如果秦人與西申集團走得太近,則不可能得到晉文侯信任,讓他護送平王東遷,有機會獨自接近周平王;如果秦人與西申集團走得太近,周平王也不會放心大膽地指使秦襄公去攻打犬戎。

正是秦人的中立立場,使得秦襄公能得到西申國集團信任,頻繁進出西申國集團控制下的涇河流域,接近位於京師的周平王;同時,秦人的中立,也讓日漸脫離西申集團控制的周平王更加信任秦襄公,託付秦襄公收復周人在渭河平原上的失地,從而奠定了日後“八百里秦川”的版圖基礎。

因此,在兩周之交的動盪歲月裡,正是秦襄公採取了韜光養晦的中立政策,才得以西周末年的混亂局勢下左右逢源,為秦國在狹縫中爭取到了發展的最佳機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