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營養師最新指出,1歲內寶寶絕對不能吃的9樣食物!

綠媽前幾天看到著名營養師劉遂謙, 寫的一篇關於“1歲內的寶寶是否要絕對禁忌這些食物”的文章, 講的非常深入, 我也很想分享給各位寶媽們。

“寶寶8個月可以喝點兒優酪乳嗎?”

“大人吃的那種通心粉, 可以給寶寶吃嗎?需要加番茄醬嗎?”

“隔壁老王家的孩子喂乳酪, 長得特壯實, 才11個月就25斤了, 是不是應該給我家寶寶也吃點兒乳酪?她9個月了”

“老人說不給寶寶吃鹽會沒力氣, 真的嗎?”

你可能會看到, 某個朋友家或鄰居家的寶寶吃了這些“禁忌”食物, 也沒出事兒, 所以你會非常困惑。 就好像, 很多老人會告訴你,

過去困難時期, 媽媽沒有母乳, 也沒有配方奶的時候, 很多孩子靠著吃米油油, 不也能喂大嗎?

這些都沒錯

既然沒錯, 為什麼還要有這些指南, 告訴老百姓這也不能給寶寶吃那也不能給寶寶吃?就是因為,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學及營養學的發展, 各領域的專家、權威組織和政府機構, 經由積累起來的大資料和研究結果, 慢慢總結出來:避免或者限量某些食物和餵養方式, 可以盡可能避免或預防一些我們不期望發生的(潛在的)不良健康事件, 從而減少這些生命個體在未來人生歷程中有可能遭受的健康風險, 以及因此而給個人、家庭、團體、國家帶去的醫療消耗和經濟負擔......而這些, 都是“幸福感”是否得以存在和持久的必然影響因素。

寶寶滿6月齡後

輔食食材的添加應循序漸進

下述這些對寶寶有潛在不良影響的食物

都要耐心等到1歲後

且要根據到時候的情況來考慮能不能添加

1、鮮(牛、羊...)奶

純母乳餵養, 是我們對天下所有新媽媽和嬰兒的美好期望。 母乳的營養不必多言, 尤其對於6個月以內的寶寶, 母乳餵養是生長發育和強化免疫最優質也是最安全的保障, 即便是因客觀原因無法成功母乳餵養, 也應當選擇營養配比合理、品質有保障的嬰幼兒配方奶粉, 並合理添加輔食。

一些思維大條的家長認為:困難時期的米油油都能喂大自己, 又何必花錢買奶粉?鮮奶一樣有營養, 性價比高, 足以勝任。

增加寶寶代謝負擔, 易引發腸胃疾病!

現代醫學認為:1歲以內的寶寶, 胃腸道和腎臟的發育還不完善, 而鮮奶(不論是牛奶、羊奶, 還是其它哺乳動物的奶)中蛋白質和某些礦物質從組成、比例、分子大小、含量等各方面而言, 都不太容易消化吸收, 同時還有增加代謝負擔, 誘發胃腸道疾病的隱患, 所以, 不建議過早嘗試給寶寶喂各種鮮奶。

這裡特別需要提醒家長們:不論誰跟你說羊奶更有營養, 都請牢記一點:

只要不是嬰幼兒配方奶

都不被認為是適合1歲以內寶寶的

無論營養還是安全性

2、優酪乳 / 乳酪

很多家長認為:優酪乳屬於發酵乳製品, 含有益生菌, 更易吸收, 且能夠幫助“調整”腸道。 而乳酪更是“濃縮”的營養塊, 西方人愛吃乳酪, 所以長得高高壯壯。 於是, 不少父母等不到寶寶滿1周歲, 就會心急地給他們添加各種自己覺得品質過關的優酪乳, 包括自己在家用優酪乳機制作的。

糖分過高, 增加寶寶腎臟負擔!

經過菌群發酵, 鮮奶“搖身一變”成優酪乳和乳酪之後, 雖然它們蛋白質的易吸收程度被改善, 但是,

蛋白質和礦物質總體含量依舊是遠高於母乳, 還是會增加寶寶的腎臟負擔。 並且, 優酪乳和乳酪因加工工藝的需求, 不可避免地含有糖、鹽、添加劑、增稠劑等成分, 這些對於不滿1周歲的寶寶, 都是強烈建議避免的。

配方奶、嬰兒米粉雖不是純天然, 但寶寶能喝

這裡, 一定會有較真的家長問:配方奶、嬰兒米粉等不也是加工食品嗎?也不是純天然啊!——從大的分類上來看, 的確, 配方奶及其它嬰兒配方食品不似母乳, 並非天然食物。 然而, 配方奶及其它嬰兒配方食品的加工過程、添加成分、營養配比等, 所遵循的標準、所受的品質監督, 都遠比優酪乳乳酪這類普通食品嚴格得多的多, 國家針對嬰兒和幼兒的“配方”食品, 有各種單獨的國家標準, 所以這類食品的名稱中一定會有“配方”二字!優酪乳,乳酪等,沒有稱自己為“配方優酪乳”、“配方乳酪”的吧?

得了嚴重的消化道感染,不要喝優酪乳!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優酪乳和乳酪中的益生菌,不能等同於藥物級別的益生菌製劑中的益生菌——前者的菌株、菌量、安全性都比不上後者,且常常是混有一些雜菌的(乳酪中還常常有黴菌、軟乳酪中還可能有李斯特菌),對於腸道免疫屏障還不夠健全的小寶寶而言,優酪乳和乳酪中所含的益生菌和雜菌,有可能是具有攻擊性的,並非安全的小衛士。打個比方:開窗通風的時候,如果沒有紗窗或者紗窗的網眼太大,吹進來的不止是風,還會有蚊蠅......比喻可能不太恰當,不過,即便是成人,遇到有嚴重的消化道感染,都是不建議飲用優酪乳的哦,因為確實有因為優酪乳而加重感染、延長病程的。

3、任何液體形式的“水果”飲品

過早喝果汁的危害:

1.過早添加果汁,會影響寶寶對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粉的接受度及奶量;

2.可能導致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如鐵,鈣和鋅)的攝入量減少——部分嬰幼兒及兒童的營養不良(包括肥胖和消瘦)和身材矮小正是與過量攝入果汁有關。

3.凡是沒有經過滅菌的果汁,比如家庭自製鮮榨果汁,都可能含有威脅寶寶們健康的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隱孢子蟲屬。

4、其它任何“飲料”

最安全的飲品是白水!

不僅僅是果汁,其它任何飲料,不論是否含糖,都不可以給小嬰兒飲用。寶寶的日常中,6個月以內純母乳,7~12月齡,除了母乳或嬰兒配方奶,能夠、也是應當安排的唯一的“飲品”,就是白水。

含糖飲料尤其要打✘,一定不能給寶寶喝,哪怕是嘗一下也是不建議的——習慣的培養,往往毀於“一口”,溺愛或玩笑,常常導致前功盡棄。

5、蜂蜜、以及任何

含蜂蜜成分的食品

蜂蜜裡有可能含有肉毒梭菌毒素,這是一種神經毒素,對寶寶的發育諸多危險。就這件事,也曾有一些人質疑過,理由是:胃酸是一種強酸,肉毒毒素在胃酸中會被破壞。

實情卻是:肉毒桿菌毒素對酸有特別強的抵抗力,胃酸和消化酶在短時間內上無法將其破壞的,因此是可以順利進入腸道的。

成人的消化道功能完善,腸道菌群穩定,對肉毒毒素有較好的抵抗力。而1歲以內的寶寶,他們的腸道正常菌群還在建設階段,腸道微生態屏障還沒有完全形成,毒素很容易襲擊他們,引發危險。

蜂蜜之所以成為肉毒毒素的頭號“通緝犯”,跟肉毒桿菌的廣泛污染相關,這種細菌大量存在在土壤、動物糞便中,可以隨著空氣中漂浮的灰塵、小液滴四處自由飄散。受加工工藝的影響,蜂蜜在採集、釀造、運輸與儲存過程中,極有可能受到肉毒桿菌的污染,而肉毒桿菌的芽孢適應能力又很強,既耐嚴寒,又耐高溫,能夠在連續煮沸的開水中存活 6~10小時……所以,雖然肉毒中毒是個小概率事件,但一旦被哪個寶寶趕上,一定會出事兒。

這也是為什麼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2016年06月22日發佈的有關蜂蜜的消費提示的公告中明確提到:“一歲以下嬰兒不宜食用蜂蜜。嬰兒抵抗力較差,如果不慎食用了被肉毒桿菌污染的蜂蜜,肉毒桿菌容易在嬰兒腸道中繁殖並產生毒素,從而引起嬰兒肉毒桿菌中毒,儘管這種情況發生的幾率很小。”

其實,蜂蜜與肉毒污染,國內外早就有不少學者研究並報告過,其中不乏一些病例報告——為了不讓自己的寶寶重複別人的慘劇,還是要引以為戒的。

拋開肉毒毒素污染問題,蜂蜜因為主要營養成分是簡單糖,對不足1歲的寶寶不僅沒有健康益處的,還會增加齲齒、體重、飲食習慣等方面的擔憂。所以,建議家長們還是不要踩這個“坑”了!

6、家庭自製罐頭 / 發酵 / 醃漬食品

它們是肉毒桿菌和毒素的“藏身”大戶!

不管加沒加糖鹽等調味料,這一類家庭自製食品都不能給不足1歲寶寶吃的食物,也是跟肉毒桿菌相關的——自製發酵豆製品(臭豆腐、豆瓣醬等),發酵面製品(甜麵醬等),自製醃肉、罐頭、臘腸、火腿等,都是肉毒桿菌及毒素的“藏身”大戶,儘量避免給寶寶吃。

即便是成人,吃這類自製食品的時候,也要徹底加熱——所幸肉毒毒素這個“毒販”有個致命弱點:在高溫環境裡很不穩定,通常只要在75~85℃加熱30分鐘,或者100℃加熱10分鐘就可以將它們破壞。

7、調味品

1歲以內的輔食,儘量自己做,且儘量不要額外添加糖、鹽等調味品,特別是鹽及其它含有較多鈉元素的醬料類(包括但不限於醬油、生抽、黃醬、甜麵醬、花生醬、醬豆腐、沙拉醬、番茄沙司、味精等)。不加調味品,一方面是為了不讓寶寶的味覺因此而被“慣壞”、養成不良飲食習慣;另一方面,是為了保護他們不夠成熟的腎臟。並且,包括母乳在內的天然食物,已經含有寶寶生長發育所需的鈉,並不需要通過額外添加鹽來滿足需求量。

針對1歲以內寶寶輔食要不要添加鹽的問題,我的觀點依舊是:1歲以內的寶寶,遵照各國餵養指南的推薦意見,不建議在製作輔食的過程中額外添加鹽,也不要添加糖。

8、沒有標明

“嬰幼兒配方食品”的加工食品

不易吸收,存在安全隱患!

幾乎所有我們成年人吃的食物,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售賣的,都是“非嬰兒配方食品”,這類食品對各種添加劑的使用範圍和量的要求沒那麼嚴格,消化和免疫能力強的大孩子和成人可以正常消化吸收,但對不足1歲、甚至2歲以內的寶寶而言,存在較多隱患。

這類食品,包括但不限於:香腸、麵包、速食麵、餅乾、糖果、巧克力、蛋糕等等。

9、茶、酒、咖啡

看到這三樣,不少家長一定會不以為然地笑:這還用說?誰都知道不能給小寶寶喝這三樣!

然而,有一種食物就含有這三樣裡其中一樣的成分,也真有不太懂的家長會喂給不足一歲的寶寶吃,這種食物,就是“醪糟”,一些地方管它叫“酒釀”,是一種用糯米發酵而成的風味食品。

傷害寶寶的消化道和神經系統!

無論它被稱作什麼,我們都不能忽略它會對寶寶產生健康危害的一種成分——酒精!很多家長以為,將醪糟煮開、或者將醪糟中的酒味液體濾掉,就能夠去除酒精,其實不然,即便是經過了煮沸,酒精依然不能完全去除,還是會對寶寶的消化道、神經系統等產生影響。

碎碎念一句:請不要翻來覆去地問諸如“酒精還剩多少?能揮發掉多少?”這類的問題,只要酒精度不是為零,就是不能給寶寶吃的!

愛心小提示:

鑒於醪糟和米酒的酒精殘留問題,哺乳的媽媽們也是要提高警惕的,不建議大量進食這類食物,更不建議在食用醪糟米酒類食品後半小時內立即哺乳——酒精是可以任性地進入乳汁並被寶寶吃到肚子裡去的(攤手臉~~~)

遂謙碎碎念

我總跟家長們說:不要抱著僥倖心理,覺得一口兩口不會有大事兒。什麼算大什麼算小呢?我們怎麼知道自己這一刻本以為沒所謂的一個決定或選擇,未來就不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呢?

我們可以隨意選擇我們吃什麼喝什麼要不要運動——選擇錯了就承擔健康風險唄,反正都是自己選的。然而,我們對寶寶,不能太“任性”——我個人並不建議太教條地“照書養娃”,但完全無視健康指南,也是值得擔憂的。

所以這類食品的名稱中一定會有“配方”二字!優酪乳,乳酪等,沒有稱自己為“配方優酪乳”、“配方乳酪”的吧?

得了嚴重的消化道感染,不要喝優酪乳!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優酪乳和乳酪中的益生菌,不能等同於藥物級別的益生菌製劑中的益生菌——前者的菌株、菌量、安全性都比不上後者,且常常是混有一些雜菌的(乳酪中還常常有黴菌、軟乳酪中還可能有李斯特菌),對於腸道免疫屏障還不夠健全的小寶寶而言,優酪乳和乳酪中所含的益生菌和雜菌,有可能是具有攻擊性的,並非安全的小衛士。打個比方:開窗通風的時候,如果沒有紗窗或者紗窗的網眼太大,吹進來的不止是風,還會有蚊蠅......比喻可能不太恰當,不過,即便是成人,遇到有嚴重的消化道感染,都是不建議飲用優酪乳的哦,因為確實有因為優酪乳而加重感染、延長病程的。

3、任何液體形式的“水果”飲品

過早喝果汁的危害:

1.過早添加果汁,會影響寶寶對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粉的接受度及奶量;

2.可能導致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如鐵,鈣和鋅)的攝入量減少——部分嬰幼兒及兒童的營養不良(包括肥胖和消瘦)和身材矮小正是與過量攝入果汁有關。

3.凡是沒有經過滅菌的果汁,比如家庭自製鮮榨果汁,都可能含有威脅寶寶們健康的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隱孢子蟲屬。

4、其它任何“飲料”

最安全的飲品是白水!

不僅僅是果汁,其它任何飲料,不論是否含糖,都不可以給小嬰兒飲用。寶寶的日常中,6個月以內純母乳,7~12月齡,除了母乳或嬰兒配方奶,能夠、也是應當安排的唯一的“飲品”,就是白水。

含糖飲料尤其要打✘,一定不能給寶寶喝,哪怕是嘗一下也是不建議的——習慣的培養,往往毀於“一口”,溺愛或玩笑,常常導致前功盡棄。

5、蜂蜜、以及任何

含蜂蜜成分的食品

蜂蜜裡有可能含有肉毒梭菌毒素,這是一種神經毒素,對寶寶的發育諸多危險。就這件事,也曾有一些人質疑過,理由是:胃酸是一種強酸,肉毒毒素在胃酸中會被破壞。

實情卻是:肉毒桿菌毒素對酸有特別強的抵抗力,胃酸和消化酶在短時間內上無法將其破壞的,因此是可以順利進入腸道的。

成人的消化道功能完善,腸道菌群穩定,對肉毒毒素有較好的抵抗力。而1歲以內的寶寶,他們的腸道正常菌群還在建設階段,腸道微生態屏障還沒有完全形成,毒素很容易襲擊他們,引發危險。

蜂蜜之所以成為肉毒毒素的頭號“通緝犯”,跟肉毒桿菌的廣泛污染相關,這種細菌大量存在在土壤、動物糞便中,可以隨著空氣中漂浮的灰塵、小液滴四處自由飄散。受加工工藝的影響,蜂蜜在採集、釀造、運輸與儲存過程中,極有可能受到肉毒桿菌的污染,而肉毒桿菌的芽孢適應能力又很強,既耐嚴寒,又耐高溫,能夠在連續煮沸的開水中存活 6~10小時……所以,雖然肉毒中毒是個小概率事件,但一旦被哪個寶寶趕上,一定會出事兒。

這也是為什麼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2016年06月22日發佈的有關蜂蜜的消費提示的公告中明確提到:“一歲以下嬰兒不宜食用蜂蜜。嬰兒抵抗力較差,如果不慎食用了被肉毒桿菌污染的蜂蜜,肉毒桿菌容易在嬰兒腸道中繁殖並產生毒素,從而引起嬰兒肉毒桿菌中毒,儘管這種情況發生的幾率很小。”

其實,蜂蜜與肉毒污染,國內外早就有不少學者研究並報告過,其中不乏一些病例報告——為了不讓自己的寶寶重複別人的慘劇,還是要引以為戒的。

拋開肉毒毒素污染問題,蜂蜜因為主要營養成分是簡單糖,對不足1歲的寶寶不僅沒有健康益處的,還會增加齲齒、體重、飲食習慣等方面的擔憂。所以,建議家長們還是不要踩這個“坑”了!

6、家庭自製罐頭 / 發酵 / 醃漬食品

它們是肉毒桿菌和毒素的“藏身”大戶!

不管加沒加糖鹽等調味料,這一類家庭自製食品都不能給不足1歲寶寶吃的食物,也是跟肉毒桿菌相關的——自製發酵豆製品(臭豆腐、豆瓣醬等),發酵面製品(甜麵醬等),自製醃肉、罐頭、臘腸、火腿等,都是肉毒桿菌及毒素的“藏身”大戶,儘量避免給寶寶吃。

即便是成人,吃這類自製食品的時候,也要徹底加熱——所幸肉毒毒素這個“毒販”有個致命弱點:在高溫環境裡很不穩定,通常只要在75~85℃加熱30分鐘,或者100℃加熱10分鐘就可以將它們破壞。

7、調味品

1歲以內的輔食,儘量自己做,且儘量不要額外添加糖、鹽等調味品,特別是鹽及其它含有較多鈉元素的醬料類(包括但不限於醬油、生抽、黃醬、甜麵醬、花生醬、醬豆腐、沙拉醬、番茄沙司、味精等)。不加調味品,一方面是為了不讓寶寶的味覺因此而被“慣壞”、養成不良飲食習慣;另一方面,是為了保護他們不夠成熟的腎臟。並且,包括母乳在內的天然食物,已經含有寶寶生長發育所需的鈉,並不需要通過額外添加鹽來滿足需求量。

針對1歲以內寶寶輔食要不要添加鹽的問題,我的觀點依舊是:1歲以內的寶寶,遵照各國餵養指南的推薦意見,不建議在製作輔食的過程中額外添加鹽,也不要添加糖。

8、沒有標明

“嬰幼兒配方食品”的加工食品

不易吸收,存在安全隱患!

幾乎所有我們成年人吃的食物,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售賣的,都是“非嬰兒配方食品”,這類食品對各種添加劑的使用範圍和量的要求沒那麼嚴格,消化和免疫能力強的大孩子和成人可以正常消化吸收,但對不足1歲、甚至2歲以內的寶寶而言,存在較多隱患。

這類食品,包括但不限於:香腸、麵包、速食麵、餅乾、糖果、巧克力、蛋糕等等。

9、茶、酒、咖啡

看到這三樣,不少家長一定會不以為然地笑:這還用說?誰都知道不能給小寶寶喝這三樣!

然而,有一種食物就含有這三樣裡其中一樣的成分,也真有不太懂的家長會喂給不足一歲的寶寶吃,這種食物,就是“醪糟”,一些地方管它叫“酒釀”,是一種用糯米發酵而成的風味食品。

傷害寶寶的消化道和神經系統!

無論它被稱作什麼,我們都不能忽略它會對寶寶產生健康危害的一種成分——酒精!很多家長以為,將醪糟煮開、或者將醪糟中的酒味液體濾掉,就能夠去除酒精,其實不然,即便是經過了煮沸,酒精依然不能完全去除,還是會對寶寶的消化道、神經系統等產生影響。

碎碎念一句:請不要翻來覆去地問諸如“酒精還剩多少?能揮發掉多少?”這類的問題,只要酒精度不是為零,就是不能給寶寶吃的!

愛心小提示:

鑒於醪糟和米酒的酒精殘留問題,哺乳的媽媽們也是要提高警惕的,不建議大量進食這類食物,更不建議在食用醪糟米酒類食品後半小時內立即哺乳——酒精是可以任性地進入乳汁並被寶寶吃到肚子裡去的(攤手臉~~~)

遂謙碎碎念

我總跟家長們說:不要抱著僥倖心理,覺得一口兩口不會有大事兒。什麼算大什麼算小呢?我們怎麼知道自己這一刻本以為沒所謂的一個決定或選擇,未來就不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呢?

我們可以隨意選擇我們吃什麼喝什麼要不要運動——選擇錯了就承擔健康風險唄,反正都是自己選的。然而,我們對寶寶,不能太“任性”——我個人並不建議太教條地“照書養娃”,但完全無視健康指南,也是值得擔憂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