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朱元璋見死不救,任陳友諒破安慶,害死余秋雨祖先

朱元璋見死不救, 任陳友諒破安慶, 害死余秋雨祖先

當代文化名人余秋雨, 不僅自己大名赫赫, 連帶著他的祖先, 也引起人們的關注。 那麼, 問題來了, 余秋雨的祖先究竟是誰?

2010年5月, 餘秋雨在散文《我等不到了》中寫道:“憑一種難以表述的直覺, 我猜我家應該是余闕、餘淵之後……我的祖先是發端于古代羌族的唐兀人, 即使僅僅從在甘肅武威一帶的蹤跡算起, 從他們到我們, 一路生死經歷, 也真稱得上動天地、泣鬼神。 ”余秋雨的祖先就是余闕。

余闕祖籍甘肅武威, 為元代著名學者。 余闕並不是漢族, 而是居住在武威的黨項人。 史書記載, 余闕“唐兀氏”。 唐兀是元代蒙古語黨項一詞的音譯, 兼指黨項人及其所建西夏國。 錢大昕、王國維和陳垣等史學專家均考證唐兀即西夏。 我們綜合多位權威史學專家的看法, 余闕的先人是居住在武威的西夏人。

不過, 余闕雖然是武威人,

但他並不是在武威出生的。 原來, 余闕的父親沙剌藏蔔, 從涼州武威隨軍遷至安徽肥東縣湖濱鎮。 元大德七年(1303年)正月十一, 余闕生於廬州青陽山下。

元末, 余闕曾任淮西宣慰副使, 駐守安慶。 余闕一介儒生, 面對陳友諒等人的圍攻, 率領軍民固守安慶6年。

至正十八年(1358年)春, 陳友諒親率大軍圍攻安慶, 城破, 余闕死難, 時年56歲。 安慶軍民為紀念他, 在他墓側建起余闕廟, 這就是後來的大觀亭, 是聞名天下的名勝之地。

這樣說來, 余闕的死難和朱元璋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 壞事都陳友諒幹的啊!然而, 有些記載卻不是這樣的:

“余公(余闕)守安慶也, 趙雙刀(趙普勝)、陳友諒引群盜四面攻之。 太祖(朱元璋)與之接壤, 未嘗加以一鏃……”這段記載出自明人姚福的筆記。 明末人談遷在《國榷》中引述了這一說法。

事情是這樣的:至正十六年三月, 朱元璋攻佔集慶(南京), 此後, 朱元璋以此為根據地, 逐步蕩平群雄。 他的策略是先東後西, 實質先弱後強。 老太太吃柿子先撿軟的捏。

徐壽輝、陳友諒勢力, 在當時已經非常強大了, 擁有百萬之眾。 這下明白了吧, 朱元璋想法是以安慶作屏障, 阻擋“己僭大號, 據有全楚”的陳友諒北上。 不明白安慶對南京重要性的朋友, 想想, 後來太平軍時期, 安慶爭奪戰的慘烈經過。

可見, 能夠奪得天下的, 往往都是目光長遠,

心狠手辣的梟雄。 這從, 朱元璋後來的所作所為中能找到端倪。 不過, 也有人認為, 朱元璋見死不救, 任陳友諒破安慶, 是冤枉了朱元璋。 當時, 他的勢力範圍的確沒有和安慶接壤, 相救也是心有餘, 力不足。

部分學者認為, 這件事恰好說明, 朱元璋不曾與安慶接壤, 朱元璋與安慶之間的地域被趙普勝所佔據。雖然沒有接壤,但並非不能用別的方法救援。

其實,趙普勝和朱元璋關係非常好。朱元璋稱其為老趙,可見他們的關係是很親密的。有謠言說趙普勝欲歸朱元璋,後因緣故而被陳友諒所殺,其部下多歸朱元璋。

朱元璋要真心救援余闕的話,悄悄給安慶運輸物資還是能做到。再進一步,派一支偏師,牽制陳友諒,讓其無法全力進攻還是能做到的。

從朱元璋的角度來說,他寫的信有價值啊!一封信救了莫倫赤,讓守安慶的余闕部屬對其心存感激。同時,巧妙離間了趙普勝和陳友諒的關係,真是一石二鳥。另外一點,余闕是唐兀人,朱也真心不願意救援。

因此,朱元璋選擇了坐山觀虎鬥。

王文元(蘭州老王)原創作品,非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朱元璋與安慶之間的地域被趙普勝所佔據。雖然沒有接壤,但並非不能用別的方法救援。

其實,趙普勝和朱元璋關係非常好。朱元璋稱其為老趙,可見他們的關係是很親密的。有謠言說趙普勝欲歸朱元璋,後因緣故而被陳友諒所殺,其部下多歸朱元璋。

朱元璋要真心救援余闕的話,悄悄給安慶運輸物資還是能做到。再進一步,派一支偏師,牽制陳友諒,讓其無法全力進攻還是能做到的。

從朱元璋的角度來說,他寫的信有價值啊!一封信救了莫倫赤,讓守安慶的余闕部屬對其心存感激。同時,巧妙離間了趙普勝和陳友諒的關係,真是一石二鳥。另外一點,余闕是唐兀人,朱也真心不願意救援。

因此,朱元璋選擇了坐山觀虎鬥。

王文元(蘭州老王)原創作品,非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