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八個詞,帶你看懂小米的商業邏輯

引言

小米公司自創辦以來, 一直保持高速增長, 除手機業務, 它獨特的生態鏈模式創造了令人驚訝的成績:3年時間, 孵化70多家公司, 其中4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 預計小米生態鏈2017年收入會超過1000億元。

小米的商業邏輯是怎樣的?生態鏈如何佈局?未來會成為一家怎樣的公司?這篇清單帶你一看究竟。

1. 烤紅薯生意

小米目前已經有3億用戶, 其中活躍用戶2.5億。 他們除了需要小米手機、充電寶、手環等科技產品, 也需要日用品。 與其讓這些流量白白耗散, 不如利用起來轉化一些營業額。

就像一個火熱的爐子, 熱氣散就散了, 不如借助餘熱順便來烤一些紅薯。 從這個角度你就不難理解, 為什麼小米賣毛巾、床墊這類既不“高科技”也不“智慧”的產品了。 對小米來說, 它們就是“烤紅薯生意”。

2. 尾貨生意

這是小米產品如此便宜的重要原因。 舉個例子:在市場均價一兩百元時,

小米推出了69元的充電寶, 一舉爆火。 之所以這麼便宜, 是因為小米發現, 充電寶的主要成本是電池, 而大多數筆記型電腦和充電寶用的鋰電池, 都是同一型號的標準電芯做出來的。 於是, 小米派了一個創業團隊, 全球找給筆記型電腦提供鋰電池的廠家, 用他們的富餘產能多生產一些超低價電芯, 把充電寶的價格降了下來。

有點像服裝行業的尾貨邏輯——各個環節, 尾貨都更便宜, 拿到尾貨的人, 就具備價格優勢。 而且小米在每個品類都只有幾款產品, 在單品上能傾注更多心血, 更有機會做出爆品。 爆品帶來的巨大銷量, 又會帶來供應鏈成本的降低, 讓價格更加便宜。

3. 生活耗材

很多人都不理解小米為什麼做襪子、毛巾這類日用品,

但其實, 日用品在小米內部, 被分成生活配飾和生活耗材兩種。

配飾追求差異化, 這類小米不碰;而襪子、毛巾這類產品, 是標準化、無差別的, 比如印表機的墨水匣, 規格統一, 一次可以買一打, 這類生活耗材就是小米要做的。 不做白不做, 而且這類產品在中國市場潛力很大, 比如, 美國人平均每年用12條毛巾, 而中國人平均每年用1-2條, 有很大的增量市場。

4. 螞蟻市場

小米生態鏈裡還有拉杆箱、充電寶、手環、插線板這類產品, 過去這些行業因為效率不高、生產能力不夠等, 都是一塊塊分散的“螞蟻市場”, 也沒有行業巨頭。

小米通過收編一些企業, 利用自己的產業鏈整合能力和流量紅利, 將這些零散市場的銷量收集起來,

成為這個市場的巨頭, 銷售額也非常可觀。

5. 自動販賣機

有點像一個自動販賣機, 一點點地把你的需求都找到, 再一點一點地賣給你。

6. 低頻變高頻

從去年開始大舉推進新零售, 小米已經開設了200多家直營店鋪。 “小米之家”去年創下了坪效(每坪面積上可以產出的營業額, 1坪=3.3平方米)26萬元的好成績, 僅次於蘋果的40萬。 其中的關鍵打法是:線上加線上, 低頻變高頻。

7. 動車組戰略

每一個小米投資的生態鏈企業, 大部分股份都是創始人自己的, 小米的持股比例從5%-20%不等。

之所以投資, 而不是找最好的企業來合作, 是因為在小米看來:合作就相當於小米是一個火車頭, 拉著其他企業一起往前跑, 整列的動力都來自於車頭。 但投資相當於動車組,

每節車廂都有自己的動力, 大家一起往前跑, 動力更強, 速度更快。

8. 遙控器電商

小米的智慧家居有很多設備, 電視機、路由器、門禁、電飯煲、掃地機器人、空氣淨化器等, 它們都可以用一個統一的App來控制。 這個App就相當於所有小米家居產品的遙控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