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週末|關於佛祖,一點微小的姿勢

到底是十六羅漢還是十八羅漢?

五百羅漢確有其人?

日本的和尚可以娶妻生子?

佛教在中國最易普及的宗派是什麼?

佛是神嗎?

波羅蜜多跟鳳梨有什麼關係?

答案就在這一問一答之中

問:什麼是佛教?

答:佛教, 廣義地說, 它是一種宗教, 包括它的經典、儀式、習慣、教團的組織等等;狹義地說, 它就是佛所說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術語來說, 應當叫做佛法(Buddha Dhamma)

樂山烏尤寺

問:佛是神嗎?

答:不, 佛不是神。 他是西元前六世紀時代的人, 有名有姓, 他的名字是悉達多(S. Siddhārtha, P. Siddhattha), 他的姓是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 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 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開封大相國寺

問:為什麼稱他為佛呢?佛的意義是什麼?

答:“佛”字是“佛陀”的簡稱, 是Buddha的音譯(如果用今天的漢語音譯, 應當是“布達”), 佛陀的意義是“覺者”或“智者”。

樂山

問:除釋迦牟尼外, 有沒有另外的佛?

答:佛教認為過去有人成佛, 未來也會有人成佛, 一切人都有得到覺悟的可能性, 所以說:“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有佛性者, 皆得成佛。

問:如來佛是不是釋迦牟尼?還是另一人?

答:“如來”這個名詞是從梵語Tathāgata譯出來的。 “如來”是一個通用名詞, 它是“佛陀”的異名。 如釋迦牟尼佛, 可以稱釋迦牟尼如來;阿彌陀佛, 可以稱阿彌陀如來。

問: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不是一個人嗎?

答:不是。 阿彌陀佛是另外一個世界上的佛。 阿彌陀佛是梵語Amitābha的音譯, 意義是“無量的光明”。

問:“南無佛”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讀起來是“那摩佛”?

答:“南無”是梵語Namo的音譯, 念成“那摩”,

是保持原來古代的讀音。 現代廣東、福建一部分地區, 仍保持這個古音。 它的意義是“敬禮”。 今天印度人相見, 互道“那摩悉對”, 就是說:“敬禮了”。

杭州雷峰塔景區

問:“三寶”是什麼?

答:佛陀是佛寶。 佛所說的法是法寶。 佛的出家弟子的團體——僧伽(Saṅgha)是僧寶。 稱之為寶,

是因為它能夠令大眾止惡行善、離苦得樂, 是極可尊貴的意思。

北京雍和宮

問:什麼叫做“涅槃”?

答:現在暫不詳細解答, 這裡可簡單解釋為“逝世”。

敦煌莫高窟第148窟,涅槃窟

問:緣起是什麼意思?

答:“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簡單地說,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對)的互存關係和條件,離開關係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因(Hetu)、緣(Paccaya),一般地解釋,就是關係和條件。

佛曾給“緣起”下了這樣的定義: 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 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

這四句就是表示同時的或者異時的互存關係。

問:佛教很像是無神論,但是何以佛教寺廟中又供有很多的神呢?

答:應當承認到後來佛陀被神化了的事實。但是根據佛教教義,佛不是造物主,他雖然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但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禍福,佛也是受因果律支配的。

大同華嚴寺

問:什麼是“無常”?

答:宇宙一切現象,都是此生彼生、此滅彼滅的相待的互存關係,其間沒有恆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現象,它的性質是無常的,表現為刹那(Khaṇa)刹那生滅的。

問:什麼是大乘佛教?

答:大乘Mahāyāna和小乘Hīnayāna是佛教的兩大宗派。

問:大乘小乘有什麼分別?

答:大小乘的分別,主要在於大乘著重利他(利益大眾的行為),小乘著重自己解脫。大乘有不同的經典,在教義上有所發揮和發展。

問:什麼是菩薩?

答:菩薩是菩提薩埵(Bodhisatta)的簡稱。簡單地解釋,凡是抱著廣大的志願,要將自己和一切眾生一齊從苦惱中救度出來,而得到究竟安樂(自度度他),要將自己和一切眾生一齊從愚癡中解脫出來,而得到徹底的覺悟(自覺覺他)——這種人便叫做菩薩。

敦煌雷音寺菩薩(to be finished)

問:什麼叫做六度?

答:“度”的梵語是“波羅蜜多(Pāramitā)”,字義是“到彼岸”,就是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的意思。六度是六個到彼岸的方法。

第一是佈施(Dāna),有三種:凡以物質利益施與大眾的叫做“財施”,包括身外的財物和自身的頭目手足和生命;凡保護大眾的安全使他們沒有怖畏的叫做“無畏施”;凡以真理告知大眾的叫做“法施”。

第二是持戒(Sīla),戒也有三種,即防止一切惡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饒益有情。菩薩最根本的戒是饒益有情戒,就是一切為了利益大眾,其餘所有戒條都要服從這一條。

第三是忍(Khanti),即為利益有情故,忍受毀罵打擊,以及饑寒等苦,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終不放棄救度眾生的志願。

第四是精進(Viriya),即不懈息地努力於自度度他、自覺覺他的事業。

第五是禪定(Samādhi)。

第六是般若(Paññā即智慧),為自覺覺他而修禪定和智慧。

開封大相國寺

問:出家的制度是佛教創始的嗎?

答:出家制度不是佛教創始的。在佛陀的時代,出家修道在印度已成為風氣,但是佛陀本人以王子出家的榜樣,使出家風氣在佛教中得到了鼓勵。因此佛教徒中便有出家男女二眾和在家男女二眾。出家佛教徒一般稱為僧人或僧侶。

樂山淩雲寺

問:佛教最興盛的時代是僧眾最多的年代嗎?

答:事實上在某些時期、某些地區,僧伽中存在著濫收徒眾、濫傳戒的現象。這種現象,在我國久已引起佛教界的憂慮。從歷史的情況來看,佛教最興盛的時代,並不是僧眾最眾多的時代;相反的,僧徒太多的時代,往往是佛教衰壞的時代。如唐代初年曾大量淘汰僧眾,玄奘法師時代出家很嚴格,要經過考試,當時玄奘為取得出家資格,還曾經過了困難的手續,但是佛教當時最為燦爛。這不僅我國如此,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北京證果寺贔屭

問:聽說日本僧人都有家室,是嗎?

答:原來日本僧人都是沒有家室的。西元十二世紀時期,淨土宗的一派——淨土真宗的創始者親鸞宣導帶妻修行,開始娶妻生子。其後幾百年中這個制度只限於這一宗派。到明治維新後,僧人結婚的風氣便在其它各宗派中流行起來。現在除少數宗派的少數僧人仍然過獨身生活外,絕大多數僧人都有家室。他們的子孫世襲僧人的職業。這便形成了以在家佛教徒擔任弘傳佛教事業的制度。但是這種情況只是屬於男僧人,今天日本的尼眾還是出家如律持戒的。

問:出家男子為什麼稱為和尚?和尚是什麼意思?

答:“和尚”原來是從梵文Upādhyāya(P. Upajjhāya)這個字出來的,這個字到了西域被讀成“烏闍”,到了漢地又讀成“和尚”,它的意思就是“師”。和尚本是一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才能夠稱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稱的。這個稱呼並不限於男子,出家女眾有資格的也可以稱和尚。但是後來習俗上這個字被用為對一般出家人的稱呼,而且一般當作是男眾專用的名詞,這是和原來的字義不合的。

廈門南普陀寺

問:喇嘛是什麼意思?

答:喇嘛是藏語,它和“和尚”是一樣的意思。這個字也被濫用了,本來並不是每個出家人都能稱為喇嘛的。正確的稱呼是:出家的男人受十戒的稱沙彌,受具足戒的稱比丘;出家的女人受十戒的稱沙彌尼,受具足戒的稱比丘尼。

問:漢族地區習慣地稱出家的男子為“僧”,出家女子為“尼”,這是否是正確的稱呼?

答:僧是僧伽的簡稱,它的字義就是“大眾”。僧伽是出家佛教徒的團體,至少要有四個人以上才能組成僧伽。所以一個人不能稱僧伽,只能稱僧人,正如一個兵士不能稱軍,只能稱軍人一樣。出家男女二眾都在僧伽之內,都能稱僧人。把“僧”和“尼”作為男女的區別,是錯誤的。至於“尼”字是從沙彌尼、比丘尼的字尾而來的,是漢族對出家女眾的簡稱。還有在尼字下加上姑字的,則是習俗的稱呼。

問:什麼叫做法師?

答:法師(Dhammācariya)本是一種學位的稱號,要通達佛法能為人講說的人才能稱法師,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稱的。還有較高的學位,精通經藏的稱為經師(Suttācariya),精通律藏的稱為律師(Vinayācariya),精通論藏的稱為論師(Abhidhammācariya)。更高的是三藏法師(Tipiṭakācariya),是遍通經律論三藏者的學位,如唐代玄奘、義淨都受到這個稱號。

西安三藏法師

問:請你談一談關於飲食問題,如過午不食問題,吃素吃葷問題。

答:按照佛制,比丘午後不吃食物。原因有兩個:1、比丘的飯食是由居士供養,每天只托一次缽,日中時吃一頓,可以減少居士的負擔;2、過午不食,有助於修定。這個制度,今天南方國家仍普遍實行。最嚴格的只喝白水,連牛奶、茶、椰子水都不喝。但一般的僧人午後可以喝茶、汽水、果汁,也可以吃糖。我國漢族禪宗僧人從古有自己耕種的習慣,由於勞動的緣故,晚上非吃東西不行。所以在多數寺廟中開了過午不食的戒,但是被視為“藥食”,持過午不食戒的僧人為數也仍不少。

成都寶光寺

問:一般佛寺中,立在釋迦牟尼像兩旁有兩位比丘像,他們是誰?

答:有一老一少的像,老的摩訶迦葉,少的是阿難陀。也有兩比丘像是年齡相若的,則是舍利弗和目犍連。這種像只是我國漢族佛寺中有的,南方國家的佛寺一般只供釋迦牟尼佛像,供弟子像的很少。

問:漢族佛寺中常見到十八羅漢像,那是什麼人?

答:應當是十六羅漢(羅漢即阿羅漢的簡稱,又稱十六尊者)。據經典說,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付囑,不入涅槃。西元二世紀時師子國(今斯里蘭卡)慶友尊者作的《法住記》中,更記載了十六阿羅漢的名字和他們所住的地區。這部書由玄奘法師譯出之後,十六羅漢便普遍受到我國佛教徒的尊敬。到五代時,繪圖雕刻日益普遍起來。後來畫家畫成了十八羅漢。推測畫家原意可能是把《法住記》的作者慶友和譯者玄奘也畫在一起。但後人標出羅漢名字時,誤將慶友列為第十七位住世羅漢,又重複了第一位阿羅漢的名字成為第十八位。雖然宋代已經有人指出了錯誤,但因為繪畫題贊的人有的是名書畫家和文學家,如貫休、蘇東坡、趙松雪等人,所以十八羅漢便很容易地在我國流傳開來。

問:我國許多佛寺中有五百羅漢像,他們是什麼人?

答:印度古代慣用“五百”、“八萬四千”等來形容眾多的意思,和我國古人用“三”或“九”來表示多數很相像。五百比丘、五百弟子、五百阿羅漢,在佛教經典中固然是常見的,但並不意味著是固定的數字。可是隨著十六羅漢的崇奉,五百羅漢像也便在五代時期見於繪畫和雕塑,不久便有許多寺廟建立了五百羅漢堂。後人又附會地列舉五百羅漢的名字,其實都是沒有根據的。至於近代某些寺院中塑造的五百羅漢像,許多形象都是出自匠人的臆造,或者采自神話小說,以至流於怪誕,失去了佛的出家弟子應有的合乎戒律的威儀。

杭州靈隱寺

問:佛教寺廟中有許多菩薩像,他們是什麼人?

答:漢族寺廟中供的菩薩像,主要的是文殊師利(Mañjuśrī)、普賢(Samantabhadra)、觀世音(Avalokiteśvara)、地藏(Kṣitigarbha)

北京法海寺

問:四大名山國際上也知名嗎?

答:五臺山是文殊師利道場,這是見於大乘經典的,所以古代有不少從印度和西域來的高僧來朝拜。尼泊爾並且有這麼一個古老的傳說:加德滿都(尼泊爾首都所在地)山谷地區,原來是一個大湖,文殊師利由中國五臺山到那裡去,劈開了一座山嶺,將湖水排去,讓隨他同去的人們安居下來,這才建立了尼泊爾國。所以尼泊爾人民對文殊師利和五臺山特別有親切的感情。至於普陀山之成為觀世音道場、九華山之成為地藏道場,則和日本、朝鮮佛教僧人有關係。

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

問:漢族寺廟的前殿一般供著一個笑面和尚像,他是誰?

答:是彌勒菩薩。佛教預言,將來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滅盡了之後,經過很久遠時期,彌勒菩薩將在這個世界上成佛說法。由於這個原因,彌勒菩薩也受到普遍的崇敬。中國歷史上常有假託彌勒降生以號召農民起義的事,如元代彌勒教之類。至於笑面和尚像,並不是彌勒像,而是五代一個和尚名叫“契此”的像,這個和尚經常背著一個布袋,人稱為“布袋和尚”,相傳是彌勒化身,所以後人塑他的像作為彌勒來供奉。有人認為,漢族寺廟供奉布袋和尚像,可能受了彌勒教的影響,因為彌勒教的產生地就是布袋和尚的家鄉,浙江奉化,所以有理由推斷布袋和尚的形象是因彌勒教而普遍流行開來的。

晉城青蓮寺

問:佛教最初傳入的年代既是傳說紛紜,很難考定,為什麼一般公認是開始於漢明帝的求法呢?

答:史籍記載,漢明帝永平七年(西元64)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訪求佛法。西元67年他們同了兩位印度的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回到洛陽,帶回經書和佛像,開始翻譯了一部分佛經,相傳就是現存的《四十二章經》,是《阿含經》的節要譯本。同時在首都建造了中國第一個佛教寺院,就是今天還存在的白馬寺。這個寺據說也是以當時馱載經書佛像的白馬而得名。根據這個傳說來看,佛教的傳入中國雖不始於漢明帝,而佛教作為一個宗教,得到了政府的承認崇信,在中國初步建立了它的基礎和規模,可以說是始於漢帝年代。西元73年班超使西域,以後三十六國內屬,西域道路暢通,當時著名科學家和文學家張衡(78—139)寫的《西京賦》就提到“桑門”(即沙門),可見那時佛教僧徒的存在已開始成為引起文人學士注意的社會現象了。

洛陽白馬寺

問:你說到印度去深入研究法相瑜伽學的玄奘法師,是不是為大家所知道的那位到西天取經的“唐僧”或“唐三藏”?

答:是的。但“唐僧”、“唐三藏”用在一個人身上卻是錯誤的。唐是當時我國的國號,這兩個名詞現代語來說就是中國僧人,中國的三藏法師。對佛教中人,這本來是常識問題,但社會上誤解的人太多了,不能不解釋一下。

西安三藏法師

問:中國佛教有哪些宗派,可否請簡單介紹一下?

答:過去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現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

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

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

三是天臺宗,

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

五是禪宗,

六是淨土宗,

七是律宗,

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

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南京古雞鳴寺

問:我曾見到過一些寺廟,都叫作某某禪寺,是不是禪宗在中國很興盛?

答:是的,禪宗在中國是很興盛的。在八世紀間,此派曾分為南北兩宗,北宗神秀(約606—706)一派主張漸修,盛極一時,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638—713)主張頓悟,後世尊為六祖,弘傳甚盛。從唐到宋,南宗的禪師輩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為五家七派,可想見其興旺的景象。此宗和淨土宗一樣,一直是中國流傳最廣的宗派。

北京潭柘寺

問:聽說參禪打坐可以健康身體,卻病延年,是這樣的嗎?

答:佛教在修習禪定的過程中,有一些調身調氣、息心靜坐的方法,是有強健身體、卻病延年的作用的,但這不是佛教參禪靜坐的目的。佛教修習禪觀(包括各宗的修觀),是為的制心一處,參究真理,以期顯發智慧,徹見法性,此即所謂明心見性,解脫自在。至於靜坐氣功,只是修禪的形式或基礎,卻病延壽,也不過是修習禪觀實踐中的副產品,佛教並不專門提倡這些並以之為目的。但初學靜坐的人必須懂得這些調身調氣的基本方法,使身心保持健康狀態,避免禪病的發生,才能保證修習禪觀的順利進行。

太原永祚寺

問:佛教在中國最易普及的宗派是什麼?

答:淨土宗。此宗的特點,簡單易行,普能攝受廣大群眾。修學此宗不一定要通達佛經,廣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靜坐專修,行住坐臥皆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只要信願具足,一心念佛,始終不怠,臨命終時,就可往生淨土。當然平時也要持戒誦經,廣行眾善以作助行。由於法門簡便,所以最易普及。別宗的學者,也多兼修此法,因而使淨土法門在中國得到特殊廣泛的流行。

北京碧雲寺

問:聽了您的介紹,知道了漢地佛教的大概輪廓,不知我國西藏佛教是什麼時期傳入的,是經什麼人弘揚起來的?

答:我國藏語系佛教開始於七世紀中葉。當時的西藏松贊干布(Sroṅ-bstan sgam-po)藏王,在他的兩個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爾毗俱胝(Bhṛkuṭi,藏名尺尊khri-btsun)公主共同的影響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Thonmi sambhoṭa)等十六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回來後創造了藏語文字並開始翻譯了一些佛經,到了八世紀中葉藏王持松德贊(Khri-sroṅ lde-btsan)迎請蓮華生(Padmasaṃbhava)由印度入藏,折服了原來盛行的本教(Bon-po),佛教於是得到了弘揚。

西藏山南昌珠寺

問:佛教傳來中國將近兩千年,思想體系發展演變成十多個派別,可說是學術成果燦爛輝煌,這對中國的思想文化起過什麼樣的影響和作用?

答:佛教各宗派學說,經過長期的研究和廣泛的弘揚,對中國思想界曾起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舉宋明理學為例,很明顯,它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了華嚴、禪宗和另一部分佛教理論的刺激和影響而產生的,這是思想界公認的歷史事實。在晚清時期,中國知識界研究佛學成為一時普遍的風氣。一些民主思想啟蒙運動者,如譚嗣同、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等學術名流,都採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來作他們的思想武器。佛教的慈悲、平等、無常、無我的思想,在當時的知識界中起了啟發和鼓舞的作用。

西寧湟中塔爾寺

問:佛教對文化藝術有什麼樣的影響,比如說,對中國文學起過什麼樣的作用?

答: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其中如《維摩詰經》、《法華經》、《楞嚴經》特別為歷代文人們所喜愛,被純粹地為著文學目的而研讀著。我國近代文豪魯迅曾捐款給金陵刻經處,刻印了一部《百喻經》。這部經所敘的譬喻故事,常常被譯為語體文發表在今天的報刊上,作為文學作品來欣賞。佛教為中國的文學帶來了許多從來未有的、完全新的東西——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馬鳴的《佛所行贊》帶來了長篇敘事詩的典範,《法華》、《維摩》、 《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小說的創作,《般若》和禪宗的思想影響了陶淵明、王維、白居易、蘇軾的詩歌創作。

楞嚴經

問:建塔造像,大家知道,多數來源於佛教,佛教在這方面的藝術成就是舉世聞名的,可否請重點介紹一下?

答:隨著佛教的傳入,建塔造像的藝術很快地便風行於中國各地。現存的上海龍華寺塔和蘇州報恩寺塔,都是在西元二世紀三國時代創建而經後人重修的。四世紀到六世紀,全國各地都有壯麗的塔寺建築。世界聞名的佛教石窟寺,如敦煌、雲岡、龍門以及其它同等重要的石窟寺——這些古代雕塑壁畫藝術的寶庫,西至新疆,東到遼寧,南到江南,都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動工的,隨後繼續了數世紀之久。在中國,塔的形式很多,大致可歸納為兩類:一類是印度式的,但也有許多變化;一類是中國式的,主要是採用中國原有的樓閣形式而建築的。研究中國建築藝術,寺塔是其中主要部分。至於佛教造像,在取材與造法上種類也很多,有石窟造像 ,有木、石、玉、牙的雕刻像,有金、銀、銅、鐵的鑄像,有泥塑像,有錘鍱像,有夾紵像,有磚像,有瓷像,有繡像,有畫像。它吸收了犍陀羅和印度的作風而發展成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造像藝術,是我國偉大的文化遺產。

敦煌石窟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

問:佛畫藝術也很著名,都有哪些類別?

答:佛教繪畫主要是壁畫。現存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畫,供給我們非常豐富的藝術和歷史的資料。值得注意的是,最初盛行的佛陀本生故事畫,發展到唐代,逐漸為“經變”畫所代替。正如文學中有變文一樣,佛畫中的“經變”,也就是將佛經中的故事譬喻演繪成圖,如敦煌石窟中的演繪《維摩經》的“維摩變”,演繪淨土經的“淨土變”等,都是十分精彩生動的偉大作品。經變畫的興起,使壁畫內容大為豐富起來,因而唐代佛寺壁畫之盛,達到極點。當時名畫家輩出,在姓名有記載的數十人中,如閻立本、吳道子等,大多是從事於佛畫的。由此可見佛教對當時繪畫藝術所起的作用。中國畫學中由王維一派的文人畫而發展到宋元以後盛行的寫意畫,則與般若和禪宗的思想很有關係。佛教版畫,隨著佛經的刊印而很早就產生了,現在所看到的中國最早的版畫是在大藏經上面的佛畫。房山石經中有唐代的石刻線條佛畫。宋元以來的觀音畫、羅漢畫以及水陸畫等都是很流行的。

北京法海寺文殊菩薩坐騎

問:佛教是否也有音樂、天文、醫藥等技藝的傳習?

答:伴隨佛教俱來的也有天文、音樂、醫藥等的傳習。1955年我國發行郵票紀念的古代天文學者一行,就是八世紀初的一位高僧,是由印度來華弘傳密教的善無畏的弟子。他在天文學方面著有《大衍曆》和測定子午線等,對天文學有著卓越的貢獻。至於醫藥,隋唐史書上記載由印度翻譯過來的醫書和藥方就有十餘種,藏語系佛教中並且有醫方明之學。再說音樂,西元二世紀時,中國已有梵唄的流行。七世紀初,在今緬甸境內的驃國贈送給中國佛曲十種,並派來樂工三十二人。中國唐代的音樂中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康國樂、驃國樂、林邑樂等來自佛教國家的音樂,唐代音樂至今還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廟中。

古觀象臺 一行塑像

問:佛教主張利益眾生,不知在社會公益事業中從事哪些種類?有過哪些成就?

答:佛教徒從事公益事業的面是很廣泛的,也是多種多樣的,如有的僧人行醫施藥,有的造橋修路,有的掘義井、設義學,有的植樹造林,這在古人記載中是屢見不鮮的。特別是植樹造林,成就卓越。試看我國各地,凡有佛教塔寺之處,無不翠枝如黛,碧草如茵,環境清幽,景色宜人。一片鬱鬱蔥蔥之中,掩映著紅牆青瓦,寶殿瓊閣,為萬里錦繡江山平添了無限春色。我國許多旅遊勝地,其風景自然之美與寺僧的精巧建築和植樹造林顯然是分不開的。 這些事實說明佛教在中國不僅其本身發揚光大開出燦爛的花朵,而且延伸到民族文化的各個領域結出豐碩的果實。

昆明圓通寺

敦煌莫高窟第148窟,涅槃窟

問:緣起是什麼意思?

答:“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簡單地說,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對)的互存關係和條件,離開關係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因(Hetu)、緣(Paccaya),一般地解釋,就是關係和條件。

佛曾給“緣起”下了這樣的定義: 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 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

這四句就是表示同時的或者異時的互存關係。

問:佛教很像是無神論,但是何以佛教寺廟中又供有很多的神呢?

答:應當承認到後來佛陀被神化了的事實。但是根據佛教教義,佛不是造物主,他雖然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但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禍福,佛也是受因果律支配的。

大同華嚴寺

問:什麼是“無常”?

答:宇宙一切現象,都是此生彼生、此滅彼滅的相待的互存關係,其間沒有恆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現象,它的性質是無常的,表現為刹那(Khaṇa)刹那生滅的。

問:什麼是大乘佛教?

答:大乘Mahāyāna和小乘Hīnayāna是佛教的兩大宗派。

問:大乘小乘有什麼分別?

答:大小乘的分別,主要在於大乘著重利他(利益大眾的行為),小乘著重自己解脫。大乘有不同的經典,在教義上有所發揮和發展。

問:什麼是菩薩?

答:菩薩是菩提薩埵(Bodhisatta)的簡稱。簡單地解釋,凡是抱著廣大的志願,要將自己和一切眾生一齊從苦惱中救度出來,而得到究竟安樂(自度度他),要將自己和一切眾生一齊從愚癡中解脫出來,而得到徹底的覺悟(自覺覺他)——這種人便叫做菩薩。

敦煌雷音寺菩薩(to be finished)

問:什麼叫做六度?

答:“度”的梵語是“波羅蜜多(Pāramitā)”,字義是“到彼岸”,就是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的意思。六度是六個到彼岸的方法。

第一是佈施(Dāna),有三種:凡以物質利益施與大眾的叫做“財施”,包括身外的財物和自身的頭目手足和生命;凡保護大眾的安全使他們沒有怖畏的叫做“無畏施”;凡以真理告知大眾的叫做“法施”。

第二是持戒(Sīla),戒也有三種,即防止一切惡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饒益有情。菩薩最根本的戒是饒益有情戒,就是一切為了利益大眾,其餘所有戒條都要服從這一條。

第三是忍(Khanti),即為利益有情故,忍受毀罵打擊,以及饑寒等苦,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終不放棄救度眾生的志願。

第四是精進(Viriya),即不懈息地努力於自度度他、自覺覺他的事業。

第五是禪定(Samādhi)。

第六是般若(Paññā即智慧),為自覺覺他而修禪定和智慧。

開封大相國寺

問:出家的制度是佛教創始的嗎?

答:出家制度不是佛教創始的。在佛陀的時代,出家修道在印度已成為風氣,但是佛陀本人以王子出家的榜樣,使出家風氣在佛教中得到了鼓勵。因此佛教徒中便有出家男女二眾和在家男女二眾。出家佛教徒一般稱為僧人或僧侶。

樂山淩雲寺

問:佛教最興盛的時代是僧眾最多的年代嗎?

答:事實上在某些時期、某些地區,僧伽中存在著濫收徒眾、濫傳戒的現象。這種現象,在我國久已引起佛教界的憂慮。從歷史的情況來看,佛教最興盛的時代,並不是僧眾最眾多的時代;相反的,僧徒太多的時代,往往是佛教衰壞的時代。如唐代初年曾大量淘汰僧眾,玄奘法師時代出家很嚴格,要經過考試,當時玄奘為取得出家資格,還曾經過了困難的手續,但是佛教當時最為燦爛。這不僅我國如此,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北京證果寺贔屭

問:聽說日本僧人都有家室,是嗎?

答:原來日本僧人都是沒有家室的。西元十二世紀時期,淨土宗的一派——淨土真宗的創始者親鸞宣導帶妻修行,開始娶妻生子。其後幾百年中這個制度只限於這一宗派。到明治維新後,僧人結婚的風氣便在其它各宗派中流行起來。現在除少數宗派的少數僧人仍然過獨身生活外,絕大多數僧人都有家室。他們的子孫世襲僧人的職業。這便形成了以在家佛教徒擔任弘傳佛教事業的制度。但是這種情況只是屬於男僧人,今天日本的尼眾還是出家如律持戒的。

問:出家男子為什麼稱為和尚?和尚是什麼意思?

答:“和尚”原來是從梵文Upādhyāya(P. Upajjhāya)這個字出來的,這個字到了西域被讀成“烏闍”,到了漢地又讀成“和尚”,它的意思就是“師”。和尚本是一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才能夠稱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稱的。這個稱呼並不限於男子,出家女眾有資格的也可以稱和尚。但是後來習俗上這個字被用為對一般出家人的稱呼,而且一般當作是男眾專用的名詞,這是和原來的字義不合的。

廈門南普陀寺

問:喇嘛是什麼意思?

答:喇嘛是藏語,它和“和尚”是一樣的意思。這個字也被濫用了,本來並不是每個出家人都能稱為喇嘛的。正確的稱呼是:出家的男人受十戒的稱沙彌,受具足戒的稱比丘;出家的女人受十戒的稱沙彌尼,受具足戒的稱比丘尼。

問:漢族地區習慣地稱出家的男子為“僧”,出家女子為“尼”,這是否是正確的稱呼?

答:僧是僧伽的簡稱,它的字義就是“大眾”。僧伽是出家佛教徒的團體,至少要有四個人以上才能組成僧伽。所以一個人不能稱僧伽,只能稱僧人,正如一個兵士不能稱軍,只能稱軍人一樣。出家男女二眾都在僧伽之內,都能稱僧人。把“僧”和“尼”作為男女的區別,是錯誤的。至於“尼”字是從沙彌尼、比丘尼的字尾而來的,是漢族對出家女眾的簡稱。還有在尼字下加上姑字的,則是習俗的稱呼。

問:什麼叫做法師?

答:法師(Dhammācariya)本是一種學位的稱號,要通達佛法能為人講說的人才能稱法師,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稱的。還有較高的學位,精通經藏的稱為經師(Suttācariya),精通律藏的稱為律師(Vinayācariya),精通論藏的稱為論師(Abhidhammācariya)。更高的是三藏法師(Tipiṭakācariya),是遍通經律論三藏者的學位,如唐代玄奘、義淨都受到這個稱號。

西安三藏法師

問:請你談一談關於飲食問題,如過午不食問題,吃素吃葷問題。

答:按照佛制,比丘午後不吃食物。原因有兩個:1、比丘的飯食是由居士供養,每天只托一次缽,日中時吃一頓,可以減少居士的負擔;2、過午不食,有助於修定。這個制度,今天南方國家仍普遍實行。最嚴格的只喝白水,連牛奶、茶、椰子水都不喝。但一般的僧人午後可以喝茶、汽水、果汁,也可以吃糖。我國漢族禪宗僧人從古有自己耕種的習慣,由於勞動的緣故,晚上非吃東西不行。所以在多數寺廟中開了過午不食的戒,但是被視為“藥食”,持過午不食戒的僧人為數也仍不少。

成都寶光寺

問:一般佛寺中,立在釋迦牟尼像兩旁有兩位比丘像,他們是誰?

答:有一老一少的像,老的摩訶迦葉,少的是阿難陀。也有兩比丘像是年齡相若的,則是舍利弗和目犍連。這種像只是我國漢族佛寺中有的,南方國家的佛寺一般只供釋迦牟尼佛像,供弟子像的很少。

問:漢族佛寺中常見到十八羅漢像,那是什麼人?

答:應當是十六羅漢(羅漢即阿羅漢的簡稱,又稱十六尊者)。據經典說,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付囑,不入涅槃。西元二世紀時師子國(今斯里蘭卡)慶友尊者作的《法住記》中,更記載了十六阿羅漢的名字和他們所住的地區。這部書由玄奘法師譯出之後,十六羅漢便普遍受到我國佛教徒的尊敬。到五代時,繪圖雕刻日益普遍起來。後來畫家畫成了十八羅漢。推測畫家原意可能是把《法住記》的作者慶友和譯者玄奘也畫在一起。但後人標出羅漢名字時,誤將慶友列為第十七位住世羅漢,又重複了第一位阿羅漢的名字成為第十八位。雖然宋代已經有人指出了錯誤,但因為繪畫題贊的人有的是名書畫家和文學家,如貫休、蘇東坡、趙松雪等人,所以十八羅漢便很容易地在我國流傳開來。

問:我國許多佛寺中有五百羅漢像,他們是什麼人?

答:印度古代慣用“五百”、“八萬四千”等來形容眾多的意思,和我國古人用“三”或“九”來表示多數很相像。五百比丘、五百弟子、五百阿羅漢,在佛教經典中固然是常見的,但並不意味著是固定的數字。可是隨著十六羅漢的崇奉,五百羅漢像也便在五代時期見於繪畫和雕塑,不久便有許多寺廟建立了五百羅漢堂。後人又附會地列舉五百羅漢的名字,其實都是沒有根據的。至於近代某些寺院中塑造的五百羅漢像,許多形象都是出自匠人的臆造,或者采自神話小說,以至流於怪誕,失去了佛的出家弟子應有的合乎戒律的威儀。

杭州靈隱寺

問:佛教寺廟中有許多菩薩像,他們是什麼人?

答:漢族寺廟中供的菩薩像,主要的是文殊師利(Mañjuśrī)、普賢(Samantabhadra)、觀世音(Avalokiteśvara)、地藏(Kṣitigarbha)

北京法海寺

問:四大名山國際上也知名嗎?

答:五臺山是文殊師利道場,這是見於大乘經典的,所以古代有不少從印度和西域來的高僧來朝拜。尼泊爾並且有這麼一個古老的傳說:加德滿都(尼泊爾首都所在地)山谷地區,原來是一個大湖,文殊師利由中國五臺山到那裡去,劈開了一座山嶺,將湖水排去,讓隨他同去的人們安居下來,這才建立了尼泊爾國。所以尼泊爾人民對文殊師利和五臺山特別有親切的感情。至於普陀山之成為觀世音道場、九華山之成為地藏道場,則和日本、朝鮮佛教僧人有關係。

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

問:漢族寺廟的前殿一般供著一個笑面和尚像,他是誰?

答:是彌勒菩薩。佛教預言,將來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滅盡了之後,經過很久遠時期,彌勒菩薩將在這個世界上成佛說法。由於這個原因,彌勒菩薩也受到普遍的崇敬。中國歷史上常有假託彌勒降生以號召農民起義的事,如元代彌勒教之類。至於笑面和尚像,並不是彌勒像,而是五代一個和尚名叫“契此”的像,這個和尚經常背著一個布袋,人稱為“布袋和尚”,相傳是彌勒化身,所以後人塑他的像作為彌勒來供奉。有人認為,漢族寺廟供奉布袋和尚像,可能受了彌勒教的影響,因為彌勒教的產生地就是布袋和尚的家鄉,浙江奉化,所以有理由推斷布袋和尚的形象是因彌勒教而普遍流行開來的。

晉城青蓮寺

問:佛教最初傳入的年代既是傳說紛紜,很難考定,為什麼一般公認是開始於漢明帝的求法呢?

答:史籍記載,漢明帝永平七年(西元64)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訪求佛法。西元67年他們同了兩位印度的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回到洛陽,帶回經書和佛像,開始翻譯了一部分佛經,相傳就是現存的《四十二章經》,是《阿含經》的節要譯本。同時在首都建造了中國第一個佛教寺院,就是今天還存在的白馬寺。這個寺據說也是以當時馱載經書佛像的白馬而得名。根據這個傳說來看,佛教的傳入中國雖不始於漢明帝,而佛教作為一個宗教,得到了政府的承認崇信,在中國初步建立了它的基礎和規模,可以說是始於漢帝年代。西元73年班超使西域,以後三十六國內屬,西域道路暢通,當時著名科學家和文學家張衡(78—139)寫的《西京賦》就提到“桑門”(即沙門),可見那時佛教僧徒的存在已開始成為引起文人學士注意的社會現象了。

洛陽白馬寺

問:你說到印度去深入研究法相瑜伽學的玄奘法師,是不是為大家所知道的那位到西天取經的“唐僧”或“唐三藏”?

答:是的。但“唐僧”、“唐三藏”用在一個人身上卻是錯誤的。唐是當時我國的國號,這兩個名詞現代語來說就是中國僧人,中國的三藏法師。對佛教中人,這本來是常識問題,但社會上誤解的人太多了,不能不解釋一下。

西安三藏法師

問:中國佛教有哪些宗派,可否請簡單介紹一下?

答:過去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現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

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

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

三是天臺宗,

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

五是禪宗,

六是淨土宗,

七是律宗,

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

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南京古雞鳴寺

問:我曾見到過一些寺廟,都叫作某某禪寺,是不是禪宗在中國很興盛?

答:是的,禪宗在中國是很興盛的。在八世紀間,此派曾分為南北兩宗,北宗神秀(約606—706)一派主張漸修,盛極一時,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638—713)主張頓悟,後世尊為六祖,弘傳甚盛。從唐到宋,南宗的禪師輩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為五家七派,可想見其興旺的景象。此宗和淨土宗一樣,一直是中國流傳最廣的宗派。

北京潭柘寺

問:聽說參禪打坐可以健康身體,卻病延年,是這樣的嗎?

答:佛教在修習禪定的過程中,有一些調身調氣、息心靜坐的方法,是有強健身體、卻病延年的作用的,但這不是佛教參禪靜坐的目的。佛教修習禪觀(包括各宗的修觀),是為的制心一處,參究真理,以期顯發智慧,徹見法性,此即所謂明心見性,解脫自在。至於靜坐氣功,只是修禪的形式或基礎,卻病延壽,也不過是修習禪觀實踐中的副產品,佛教並不專門提倡這些並以之為目的。但初學靜坐的人必須懂得這些調身調氣的基本方法,使身心保持健康狀態,避免禪病的發生,才能保證修習禪觀的順利進行。

太原永祚寺

問:佛教在中國最易普及的宗派是什麼?

答:淨土宗。此宗的特點,簡單易行,普能攝受廣大群眾。修學此宗不一定要通達佛經,廣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靜坐專修,行住坐臥皆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只要信願具足,一心念佛,始終不怠,臨命終時,就可往生淨土。當然平時也要持戒誦經,廣行眾善以作助行。由於法門簡便,所以最易普及。別宗的學者,也多兼修此法,因而使淨土法門在中國得到特殊廣泛的流行。

北京碧雲寺

問:聽了您的介紹,知道了漢地佛教的大概輪廓,不知我國西藏佛教是什麼時期傳入的,是經什麼人弘揚起來的?

答:我國藏語系佛教開始於七世紀中葉。當時的西藏松贊干布(Sroṅ-bstan sgam-po)藏王,在他的兩個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爾毗俱胝(Bhṛkuṭi,藏名尺尊khri-btsun)公主共同的影響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Thonmi sambhoṭa)等十六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回來後創造了藏語文字並開始翻譯了一些佛經,到了八世紀中葉藏王持松德贊(Khri-sroṅ lde-btsan)迎請蓮華生(Padmasaṃbhava)由印度入藏,折服了原來盛行的本教(Bon-po),佛教於是得到了弘揚。

西藏山南昌珠寺

問:佛教傳來中國將近兩千年,思想體系發展演變成十多個派別,可說是學術成果燦爛輝煌,這對中國的思想文化起過什麼樣的影響和作用?

答:佛教各宗派學說,經過長期的研究和廣泛的弘揚,對中國思想界曾起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舉宋明理學為例,很明顯,它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了華嚴、禪宗和另一部分佛教理論的刺激和影響而產生的,這是思想界公認的歷史事實。在晚清時期,中國知識界研究佛學成為一時普遍的風氣。一些民主思想啟蒙運動者,如譚嗣同、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等學術名流,都採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來作他們的思想武器。佛教的慈悲、平等、無常、無我的思想,在當時的知識界中起了啟發和鼓舞的作用。

西寧湟中塔爾寺

問:佛教對文化藝術有什麼樣的影響,比如說,對中國文學起過什麼樣的作用?

答: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其中如《維摩詰經》、《法華經》、《楞嚴經》特別為歷代文人們所喜愛,被純粹地為著文學目的而研讀著。我國近代文豪魯迅曾捐款給金陵刻經處,刻印了一部《百喻經》。這部經所敘的譬喻故事,常常被譯為語體文發表在今天的報刊上,作為文學作品來欣賞。佛教為中國的文學帶來了許多從來未有的、完全新的東西——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馬鳴的《佛所行贊》帶來了長篇敘事詩的典範,《法華》、《維摩》、 《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小說的創作,《般若》和禪宗的思想影響了陶淵明、王維、白居易、蘇軾的詩歌創作。

楞嚴經

問:建塔造像,大家知道,多數來源於佛教,佛教在這方面的藝術成就是舉世聞名的,可否請重點介紹一下?

答:隨著佛教的傳入,建塔造像的藝術很快地便風行於中國各地。現存的上海龍華寺塔和蘇州報恩寺塔,都是在西元二世紀三國時代創建而經後人重修的。四世紀到六世紀,全國各地都有壯麗的塔寺建築。世界聞名的佛教石窟寺,如敦煌、雲岡、龍門以及其它同等重要的石窟寺——這些古代雕塑壁畫藝術的寶庫,西至新疆,東到遼寧,南到江南,都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動工的,隨後繼續了數世紀之久。在中國,塔的形式很多,大致可歸納為兩類:一類是印度式的,但也有許多變化;一類是中國式的,主要是採用中國原有的樓閣形式而建築的。研究中國建築藝術,寺塔是其中主要部分。至於佛教造像,在取材與造法上種類也很多,有石窟造像 ,有木、石、玉、牙的雕刻像,有金、銀、銅、鐵的鑄像,有泥塑像,有錘鍱像,有夾紵像,有磚像,有瓷像,有繡像,有畫像。它吸收了犍陀羅和印度的作風而發展成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造像藝術,是我國偉大的文化遺產。

敦煌石窟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

問:佛畫藝術也很著名,都有哪些類別?

答:佛教繪畫主要是壁畫。現存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畫,供給我們非常豐富的藝術和歷史的資料。值得注意的是,最初盛行的佛陀本生故事畫,發展到唐代,逐漸為“經變”畫所代替。正如文學中有變文一樣,佛畫中的“經變”,也就是將佛經中的故事譬喻演繪成圖,如敦煌石窟中的演繪《維摩經》的“維摩變”,演繪淨土經的“淨土變”等,都是十分精彩生動的偉大作品。經變畫的興起,使壁畫內容大為豐富起來,因而唐代佛寺壁畫之盛,達到極點。當時名畫家輩出,在姓名有記載的數十人中,如閻立本、吳道子等,大多是從事於佛畫的。由此可見佛教對當時繪畫藝術所起的作用。中國畫學中由王維一派的文人畫而發展到宋元以後盛行的寫意畫,則與般若和禪宗的思想很有關係。佛教版畫,隨著佛經的刊印而很早就產生了,現在所看到的中國最早的版畫是在大藏經上面的佛畫。房山石經中有唐代的石刻線條佛畫。宋元以來的觀音畫、羅漢畫以及水陸畫等都是很流行的。

北京法海寺文殊菩薩坐騎

問:佛教是否也有音樂、天文、醫藥等技藝的傳習?

答:伴隨佛教俱來的也有天文、音樂、醫藥等的傳習。1955年我國發行郵票紀念的古代天文學者一行,就是八世紀初的一位高僧,是由印度來華弘傳密教的善無畏的弟子。他在天文學方面著有《大衍曆》和測定子午線等,對天文學有著卓越的貢獻。至於醫藥,隋唐史書上記載由印度翻譯過來的醫書和藥方就有十餘種,藏語系佛教中並且有醫方明之學。再說音樂,西元二世紀時,中國已有梵唄的流行。七世紀初,在今緬甸境內的驃國贈送給中國佛曲十種,並派來樂工三十二人。中國唐代的音樂中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康國樂、驃國樂、林邑樂等來自佛教國家的音樂,唐代音樂至今還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廟中。

古觀象臺 一行塑像

問:佛教主張利益眾生,不知在社會公益事業中從事哪些種類?有過哪些成就?

答:佛教徒從事公益事業的面是很廣泛的,也是多種多樣的,如有的僧人行醫施藥,有的造橋修路,有的掘義井、設義學,有的植樹造林,這在古人記載中是屢見不鮮的。特別是植樹造林,成就卓越。試看我國各地,凡有佛教塔寺之處,無不翠枝如黛,碧草如茵,環境清幽,景色宜人。一片鬱鬱蔥蔥之中,掩映著紅牆青瓦,寶殿瓊閣,為萬里錦繡江山平添了無限春色。我國許多旅遊勝地,其風景自然之美與寺僧的精巧建築和植樹造林顯然是分不開的。 這些事實說明佛教在中國不僅其本身發揚光大開出燦爛的花朵,而且延伸到民族文化的各個領域結出豐碩的果實。

昆明圓通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