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湖南省新化縣民間習俗

一、勤勞:新化人曆以勤勞著稱于時。 古梅山瑤人刀耕火種, 覓食極不易, 只能告勤勞碉苦向自然索取以求生存。 以後生產雖逐漸發展,

人們仍長期過著“糠菜半年糧”的生活。 儘管如此, 縣人始終遵奉“勤能生萬物”、“地少勤來補”的古訓, 無論是舊時的廣種薄收或近代的精耕細作, 都離不開“勤勞”二字。 新化民諺雲:“莫看人家千般有, 要靠自己一雙手”, “混帳錢, 在眼前;辛苦錢, 萬萬年。 ”新化人從歷史的實踐中悟出真理:新化歷史面貌的改變, 歸根結底在於一個“勤”字。 千百年來, 新化飽受旱災之苦, “旬日不雨即遍地杜焦而餓殍遍野。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 修起了千百口同塘、河壩, 特別是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的二十多年時間, 新化人節衣縮食, 茹苦含辛, 築好了遍佈全縣的幾百座中小型水庫, 數十萬畝農田得以水旱無憂, 結束了新化人靠天吃飯的歷史。 為解決水利總是縣人付出了多少汗水,
經歷了多少辛苦年月。 也正由於新化山多地少, 故縣人特別珍惜土地, 從古至今, 縣內田土極少荒蕪, 荒山野嶺、田邊地角盡力開墾補不足。 縣人常言:只要有一雙手, 有幾分地, 就不會有饑荒。 民間以“家無閒人”為榮事, 男女老少各司其職, 極少遊手好閒之徒。 舊時, 男耕女織, 男獵女佘;當代, 男出處謀職經商, 女在家“裡裡外外一肩挑”。 世稱新化人好強耐苦, 強, 亦系於勤;勤出能人, 勤亦長才士。 當代新化人無論在任何領域從事何職, 多以勤奮、刻苦而備受社會稱讚。

二、簡樸:從衣飾看, 古梅山人“衣著斑斕”、“白巾裹髻長錯結, 野花山果青垂肩”(章惱《開梅山頌》), 男則白布褲衫, 女則青布衫、斑布裙、無鞋履。 簡樸中顯民族特色。

以後, 隨著時代的變化, 縣人服飾亦隨之而異。 男穿長袍馬褂, 女著旗袍拖裙, 只不過是少數人的衣飾;萬千勞動百姓, 則是粗布短裝。 男式對襟衣開襟於前胸, 婦式大襟衣開襟開懷右, 布扣矮領、寬袖長擺, 即簡樸又方便。 婦人作家務時, 身著大襟衣, 腰系花圍裙, 雙肘套袖, 精爽幹利;男女人作家務時, 身著大襟衣, 腰系家織白布巾, 系緊後, 纏結於後腰, 人下田勞作, 上身對襟衣, 腰系家織白布巾, 系緊後, 纏結於後腰, 留一截下垂, 狀犬尾。 據傳此習源于古瑤苗先人以犬為圖騰有關, 今人仍繼其俗。 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興起的男式中山裝、女式解放裝亦在新化城鄉盛行幾十年, 至九十年代初, 城裡人順應潮流改穿西裝,
女青年則較講究時髦, 但仍在華麗中追求高雅, 奇裝異服少見。 從飲食看, 古瑤苗山人“食則燎肉, 飲則引藤”, 飯菜一鍋煮掛柴火上, 家人圍灶而食, 主食多為玉米、紅薯輔以麥類瓜菜;漢人除少數富家食用大米外, 農家亦多攔紅薯瓜菜。 以後, 生產隨社會的進步而發展, 糧食增加了, 而節儉之風仍代代以傳。 民間信奉“算了吃”而厭惡“吃了算”, 絕不“寅年吃了卯年糧”, 無論如何要省吃省用, 年年有點節餘以備荒。 俗稱新化人“會吃”, 其本意除指節約、省儉外, 另一含意則是指新化人巧手製作的風味小吃, 不僅品種多, 且製作精巧味道美。 較有名者如:山區柴火臘肉、擂茶、白溪水豆腐, 醃制豆豉紅辣椒、黴豆腐等至今仍負盛名(本節末附錄新化風味食品)。
至於居室, 當代新化人則較為注重。 城鄉縣民只要稍有“余錢剩米”就想方設法建新房。 這與歷史上新化人居住環境惡劣有關。 且不說古人深居嵠峒、板屋茅棚的的簡陋居室, 就近百餘年以至民國, 平民百姓多無過夜這糧, 很少有條件改變居住環境。 新中國建立後, 特別是八十年代起, 國家實行改革開放, 縣人逐步進入溫飽, 他們想到的首件大事就是建造新住房。 於是, 城鄉建房高 潮迭起, 農村大部分農戶遷入了新居。 據統計, 至二十世紀末, 農村住房由解放前的人均6平方米上升至29.4平方米, 且品質有顯著提高。 新房多依山傍水, 青瓦紅磚益顯新農村的安寧、厚實。

三、篤誠 :新化人為人厚道,民風淳樸,曆以誠為處世之本。因其誠,故不為人所戒懼而樂與之交;亦不因貧窮而棄義,不為過失而輕易責人。世稱新化人“朋友多”、“好客”絕非庾詞。每逢客人來訪,主必迎於門外。入室後,要新為泡茶敬煙,誼重者還要留飯,以好酒好菜招待。客去主送,舊時要說“招待不周”現時多說“好走”或“再見”。每逢喜慶,必設宴以迎親朋。入席時,講究座位,要請長輩或至親客人坐“上席”,席間要敬菜敬酒。新化人平時交往亦誠而有禮。路遇朋友、同志,必點頭或握手,相互招呼問候。走路要讓長輩走前,平時不直呼長輩姓名。朋友家偶有病痛之事,必親為慰問;逢婚嫁、壽辰亦必登門祝賀。新化人在外亦寬和大度,樂善好施。時至當代,社會發展了,新化人不僅在生活上講誠講禮,且融誠、信於社會經濟生活之中。誠招海內外朋友,誠待各界客賓,童叟無欺;講信譽,講真誠,以誠立足于市場經濟之林,名廠、名店、名家、名牌產品應運而生。誠然,長江滾滾,泥沙俱下。以投機欺詐損人營生的市井之徒,在城鄉一些地方亦有存在,但畢竟“瑕不掩瑜”。雖雲疵瑕,亦屬民性之一面,錄之以為戒。

四、重時令:新化民俗對歲時節令,甚為重視。相傳民間於節令中預片年負之豐歉和人事之凶吉,或借機娛樂以示祥和。其祭祀祈禱,雖屬不稽,但亦反映了一種心理習俗。茲擇其主要者錄之於次。

立春:農家二十四節,立春為首。舊時,立春先一日,“縣吏率下屬迎春東郊之亭,各戶扮演故事隨行”。立春之日,要鞭打“土牛”,謂之“打春”,示醒牛以備春耕。立春日,農民要在門外“焚香化楮”迎祀春神。據傳,立春日宜雪、雷鳴。民諺稱:“歲朝宜黑四邊天,大雪紛飛是旱年;但得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又雲:“雷打春,十間牛欄九間空。”意謂立春有雷,春凍必久,不利耕牛飼養。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是民間最古老最隆重的節日,城鄉熱鬧非常。大門要貼春聯、掛彩燈,要穿新前、放花炮、舞彩龍。親朋友好要互相拜年,祝賀新年快樂;有的還要去祖墳地“焚香祭祖”。民間還在是日淩晨觀看天象,東方明則一年多旱,暗則多雨。

元宵: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俗雲:“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燈”,故元宵又稱燈節。是夜,城鄉民戶均掛彩燈,燈火通宵不滅。燈光閃灼,明亮如白晝。城裡還舉行燈會,各色彩燈高掛門前,展異彩紛呈。市民觀賞熱鬧,萬人空巷。相傳民間還有在屋角燃燭之習,稱“照元宵”,可防老鼠毀物。

驚蟄:民稱是日“百蟲醒蟄”,常以石灰遍灑屋基階隅,以避蟲蟻。

花朝:曆二月十五為花朝,亦稱花燭,青年男女多擇此日完婚,可得“喜星相照,夫婦偕老百年”。

三月三:農曆三月初三日民稱踏春節。城鄉清明便為掃墓祭祖之日。清明前三五天掛掃者居多,清明前一天則有不掃墓之俗。掛掃那天家家提壺執楮去祖墓,焚香放爆。舊稱是日宜晴,農諺雲:“清時晴,一年好收成。”

立夏:立夏日農家要吃雞蛋、筍子,取“園轉如意”、“節節高”之兆。民稱是日宜雨,有“立夏不下,犁耙高掛”之農諺。

四月八:農家以是日為耕牛生日,不讓牛勞作。

端午:五月初五為傳統端午節。是日,城鄉都要掛菖蒲、艾葉於門首,以之“驅邪”。成年人要用艾葉掖耳,喝雄黃酒,孩童點雄黃於眉額,要用雄黃酒拌大蒜遍酒室內四壁及廚房,要煎艾葉水洗耳恭聽澡,說可“免疫消災”。是日,要賽龍舟、吃粽子以吊屈原。

夏至:農家常於是日以酒牲祀於不宜下雨,說是日龍王曬被,“打濕龍衣百日晴”。是日,民要曬晾冬認,謂可免蟲蝕。

嘗新民以立夏後頭伏逢卯為嘗新節,農家要摘新稻數莖和新出園的蔬菜、配以牲醴“祀天地”,祈降豐年。

七月七:農曆七月初七夜,傳為牛女雙星會期,婦女要“穿針乞巧”。農家於是夜要觀“天河”位置,以測年景豐歉,謂“天河搭屋脊,家家有飯吃;天河蓋屋角,家家沒吃喝”。

中元: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此前五日夜,要“接老客”,迎已故親人“還鄉”,每餐酒肴款待,至十四日晚,要“焚香燒楮”送親人,城鄉無異。

中秋: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亦為傳統佳節之一。是日,家家要食用酒肉瓜芋。入夜,要用月餅、香柚“祀月神”。全家團噦賞月。民稱是日宜月明,說“雲掩中秋月,雨打上元(正月十五日)燈”。

重陽: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民間多於是日汲清泉釀酒,稱“重陽酒”,封存愈久,其味愈醇。重陽日飲酒插茱萸登高,謂可消災。重陽節前後,天高氣爽,鄉民去南嶽燒 香者甚眾。有的還燒“餓香”以示虔誠。

臘八:農曆十二月初八日為臘八節。舊習,從是日起,開始準備過年物資。是日殺年豬,其肉稱“臘八肉”;制豆豉,稱“臘八豆豉”,醃酸菜稱“臘八菜”等,製作均更精工,其味亦更香美。

過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俗稱“過小年”,晚餐吃得豐盛。購年貨者多,墟市更為熱鬧。外地遊子,多整裝備歸。

除夕:農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為二十九日)夜為除夕,民稱“過年”,為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入夜,戶戶爐火熊熊,燈沅明亮,歡歌笑語,酒肉飄香。在外兒女均趕回團年慶歲,初嫁女居鄰近者亦回來“吃年飯”。要給小孩“壓歲錢”,全家圍爐守歲至半夜還要吃“砧板肉”。近年電視興起,一家人團聚一起,邊看電視節目,邊品嘗瓜子果品,回首往歲,暢談未來,歡笑直至午夜興盡。均五、信巫古先民文明未浴智渾噩,對自然和社會認識朦朧,認為物質世界之外,還有一種虛幻的“超自然之力”主宰,因而將個人命運寄託於此人格化的超自然之力,以求庇護。所謂“神”當自此始。以後,憑社會傳承之力,信奉者不減,籍“神”以為人“消災避禍”之職業巫覡(xi)亦隨而產生,並隨社會的變遷而蔓延。古籍載:“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又屈原放逐其地,用巫辭以作《九歌》、《招魂》諸篇,以寄其懷憂之情(見王逸《楚辭章句、九歌序》)。梅山人多信奉梅山教,打獵、捕魚之前要祭“梅山神”以求保佑,之後還要“謝梅山神”。新化鄉民不少人亦沿前習。有病不求醫而求神,或者既求也求神。親人去世要做“道場”、唱“喪歌”,要燒紙錢、紙屋,近世還有燒紙糊電器傢俱供親人“陰間使用”。小兒夜臥不安,要請“老司”“做法”以消災。建房要請“堪輿先生”擺羅盤“測風水”。想念已故親人,要請“仙姑”引導“還魂”,與親人“話家常”。遇不順心事,要“看八字”、“算掌”,以測吉凶。辦婚嫁喜事要占卜“吉日”。

三、篤誠 :新化人為人厚道,民風淳樸,曆以誠為處世之本。因其誠,故不為人所戒懼而樂與之交;亦不因貧窮而棄義,不為過失而輕易責人。世稱新化人“朋友多”、“好客”絕非庾詞。每逢客人來訪,主必迎於門外。入室後,要新為泡茶敬煙,誼重者還要留飯,以好酒好菜招待。客去主送,舊時要說“招待不周”現時多說“好走”或“再見”。每逢喜慶,必設宴以迎親朋。入席時,講究座位,要請長輩或至親客人坐“上席”,席間要敬菜敬酒。新化人平時交往亦誠而有禮。路遇朋友、同志,必點頭或握手,相互招呼問候。走路要讓長輩走前,平時不直呼長輩姓名。朋友家偶有病痛之事,必親為慰問;逢婚嫁、壽辰亦必登門祝賀。新化人在外亦寬和大度,樂善好施。時至當代,社會發展了,新化人不僅在生活上講誠講禮,且融誠、信於社會經濟生活之中。誠招海內外朋友,誠待各界客賓,童叟無欺;講信譽,講真誠,以誠立足于市場經濟之林,名廠、名店、名家、名牌產品應運而生。誠然,長江滾滾,泥沙俱下。以投機欺詐損人營生的市井之徒,在城鄉一些地方亦有存在,但畢竟“瑕不掩瑜”。雖雲疵瑕,亦屬民性之一面,錄之以為戒。

四、重時令:新化民俗對歲時節令,甚為重視。相傳民間於節令中預片年負之豐歉和人事之凶吉,或借機娛樂以示祥和。其祭祀祈禱,雖屬不稽,但亦反映了一種心理習俗。茲擇其主要者錄之於次。

立春:農家二十四節,立春為首。舊時,立春先一日,“縣吏率下屬迎春東郊之亭,各戶扮演故事隨行”。立春之日,要鞭打“土牛”,謂之“打春”,示醒牛以備春耕。立春日,農民要在門外“焚香化楮”迎祀春神。據傳,立春日宜雪、雷鳴。民諺稱:“歲朝宜黑四邊天,大雪紛飛是旱年;但得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又雲:“雷打春,十間牛欄九間空。”意謂立春有雷,春凍必久,不利耕牛飼養。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是民間最古老最隆重的節日,城鄉熱鬧非常。大門要貼春聯、掛彩燈,要穿新前、放花炮、舞彩龍。親朋友好要互相拜年,祝賀新年快樂;有的還要去祖墳地“焚香祭祖”。民間還在是日淩晨觀看天象,東方明則一年多旱,暗則多雨。

元宵: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俗雲:“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燈”,故元宵又稱燈節。是夜,城鄉民戶均掛彩燈,燈火通宵不滅。燈光閃灼,明亮如白晝。城裡還舉行燈會,各色彩燈高掛門前,展異彩紛呈。市民觀賞熱鬧,萬人空巷。相傳民間還有在屋角燃燭之習,稱“照元宵”,可防老鼠毀物。

驚蟄:民稱是日“百蟲醒蟄”,常以石灰遍灑屋基階隅,以避蟲蟻。

花朝:曆二月十五為花朝,亦稱花燭,青年男女多擇此日完婚,可得“喜星相照,夫婦偕老百年”。

三月三:農曆三月初三日民稱踏春節。城鄉清明便為掃墓祭祖之日。清明前三五天掛掃者居多,清明前一天則有不掃墓之俗。掛掃那天家家提壺執楮去祖墓,焚香放爆。舊稱是日宜晴,農諺雲:“清時晴,一年好收成。”

立夏:立夏日農家要吃雞蛋、筍子,取“園轉如意”、“節節高”之兆。民稱是日宜雨,有“立夏不下,犁耙高掛”之農諺。

四月八:農家以是日為耕牛生日,不讓牛勞作。

端午:五月初五為傳統端午節。是日,城鄉都要掛菖蒲、艾葉於門首,以之“驅邪”。成年人要用艾葉掖耳,喝雄黃酒,孩童點雄黃於眉額,要用雄黃酒拌大蒜遍酒室內四壁及廚房,要煎艾葉水洗耳恭聽澡,說可“免疫消災”。是日,要賽龍舟、吃粽子以吊屈原。

夏至:農家常於是日以酒牲祀於不宜下雨,說是日龍王曬被,“打濕龍衣百日晴”。是日,民要曬晾冬認,謂可免蟲蝕。

嘗新民以立夏後頭伏逢卯為嘗新節,農家要摘新稻數莖和新出園的蔬菜、配以牲醴“祀天地”,祈降豐年。

七月七:農曆七月初七夜,傳為牛女雙星會期,婦女要“穿針乞巧”。農家於是夜要觀“天河”位置,以測年景豐歉,謂“天河搭屋脊,家家有飯吃;天河蓋屋角,家家沒吃喝”。

中元: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此前五日夜,要“接老客”,迎已故親人“還鄉”,每餐酒肴款待,至十四日晚,要“焚香燒楮”送親人,城鄉無異。

中秋: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亦為傳統佳節之一。是日,家家要食用酒肉瓜芋。入夜,要用月餅、香柚“祀月神”。全家團噦賞月。民稱是日宜月明,說“雲掩中秋月,雨打上元(正月十五日)燈”。

重陽: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民間多於是日汲清泉釀酒,稱“重陽酒”,封存愈久,其味愈醇。重陽日飲酒插茱萸登高,謂可消災。重陽節前後,天高氣爽,鄉民去南嶽燒 香者甚眾。有的還燒“餓香”以示虔誠。

臘八:農曆十二月初八日為臘八節。舊習,從是日起,開始準備過年物資。是日殺年豬,其肉稱“臘八肉”;制豆豉,稱“臘八豆豉”,醃酸菜稱“臘八菜”等,製作均更精工,其味亦更香美。

過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俗稱“過小年”,晚餐吃得豐盛。購年貨者多,墟市更為熱鬧。外地遊子,多整裝備歸。

除夕:農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為二十九日)夜為除夕,民稱“過年”,為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入夜,戶戶爐火熊熊,燈沅明亮,歡歌笑語,酒肉飄香。在外兒女均趕回團年慶歲,初嫁女居鄰近者亦回來“吃年飯”。要給小孩“壓歲錢”,全家圍爐守歲至半夜還要吃“砧板肉”。近年電視興起,一家人團聚一起,邊看電視節目,邊品嘗瓜子果品,回首往歲,暢談未來,歡笑直至午夜興盡。均五、信巫古先民文明未浴智渾噩,對自然和社會認識朦朧,認為物質世界之外,還有一種虛幻的“超自然之力”主宰,因而將個人命運寄託於此人格化的超自然之力,以求庇護。所謂“神”當自此始。以後,憑社會傳承之力,信奉者不減,籍“神”以為人“消災避禍”之職業巫覡(xi)亦隨而產生,並隨社會的變遷而蔓延。古籍載:“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又屈原放逐其地,用巫辭以作《九歌》、《招魂》諸篇,以寄其懷憂之情(見王逸《楚辭章句、九歌序》)。梅山人多信奉梅山教,打獵、捕魚之前要祭“梅山神”以求保佑,之後還要“謝梅山神”。新化鄉民不少人亦沿前習。有病不求醫而求神,或者既求也求神。親人去世要做“道場”、唱“喪歌”,要燒紙錢、紙屋,近世還有燒紙糊電器傢俱供親人“陰間使用”。小兒夜臥不安,要請“老司”“做法”以消災。建房要請“堪輿先生”擺羅盤“測風水”。想念已故親人,要請“仙姑”引導“還魂”,與親人“話家常”。遇不順心事,要“看八字”、“算掌”,以測吉凶。辦婚嫁喜事要占卜“吉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