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蘭茂的《續西遊記》為什麼比吳承恩的《西遊記》還要早?

明代文學家吳承恩所著的小說《西遊記》, 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有廣泛深遠的影響, 歷經數百年而不衰, 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婦孺皆知。 但是, 在吳承恩創作《西遊記》之前, 雲南著名學者蘭茂就取材於唐僧取經事由, 寫過一部百回本小說《續西遊記》, 卻因各種原因而被歲月塵封, 不為更多的人知曉。

蘭茂(1397~1470), 嵩明縣楊林鎮人, 祖籍河南洛陽。 其父輩約在明代洪武二十一年(1388)被征入滇, 後編籍屯戍于楊林千戶所, 遂落籍於此。

蘭茂少年時就初露才華, 清康熙《嵩明州志》說他“性聰穎……年十三通經史”, 明正德《雲南志》載:“年十六時, 凡詩史過目輒成誦”。 在青年時代, 他除了經、史以外, 還博學眾家。 蘭氏“恥於利祿, 自匾其軒曰:‘止庵’”。 後因母病, 潛心本草三十餘年, 于明正統元年(1436)完成了中國醫藥史上的兩部重要著作《滇南本草》及《醫門攬要》。 《滇南本草》是雲南歷史上最早的中草藥專著,

早於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一百四十二年。 蘭茂為了撰寫這兩部著作, 曾“遍訪滇池流域及滇南各地”訪醫采藥, 為百姓治病, 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

蘭茂“沖淡簡遠, 以著述自娛”, 著作頗豐, 對陰陽、地理、丹青、文學等亦皆通曉。 遺憾的是, 其著作大多散佚無存。

蘭茂的百回本《續西遊記》, 是中國第一部取材於唐僧取經事由而創作的小說, 但數百年來, 它卻不甚為人重視, 更因書名中的一個“續”字而被人忽略。 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蘭茂的名字, 而隨意把它署為“無名氏”的作品。

蘭茂的《續西遊記》, 是取材於唐僧取經事由而創作的中國第一部《西遊記》, 但為什麼這部著作的名稱卻多出來一個“續”字呢?

所謂“續”, 當是先有他本《西遊記》, 然後蘭茂以此為藍本進行續寫。 近百年來, 一些學人也認為, 蘭茂的《續西遊記》就是以吳承恩的《西遊記》為藍本續寫而成。 但事實是——據多種史籍記載, 蘭茂逝世於1470年, 而吳承恩生於1500年, 這是明確無誤的事情。 也就是說, 蘭茂死後三十年, 吳承恩才降生人間,

一個離世的人怎麼可能去“續”一個尚未出世的人的著作呢?所以, 蘭茂“續”吳承恩著作的說法, 是根本不能自圓其說的。 那麼, 這個“續”字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蘭茂的《西遊記》在其逝世後約四百年, 至清代(約嘉慶年間)才有刻本傳世, 而此時吳承恩的《西遊記》已經行世久遠、廣為流傳, 而蘭氏的著作卻少為人知, 於是刻書者便在蘭氏著作前加了一個“續”字。 這樣, 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蘭茂所著的《西遊記》, 書名就成了《續西遊記》。 史籍明載, 蘭茂的卒年不僅比吳承恩的生年要早30年, 而且, 蘭氏取材于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即唐三藏)去西域取經事由寫成《西遊記》, 其成書年代更比吳氏《西遊記》的成書年代要早百年左右。

因此, 雖然吳承恩所著的《西遊記》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 但滇人蘭茂所著的《西遊記》並不是吳氏著作的續寫。 而且, 今天所見蘭氏著作的最早刻本名為《續西遊記》, 這個書名是不能成立的, 它的本名就應該是《西遊記》。 即使是“續”, 蘭茂所續的也絕不可能是吳承恩的《西遊記》, 而是對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未寫之事進行文學想像而寫成的新作。

蘭茂於明代天順五年(1461)六十四歲時動筆寫《西遊記》,歷時三年,終於完成百回西遊小說。蘭茂所著西遊故事,主要取材於以下幾方面的素材:一是少年時常聽長輩講述祖籍河南洛陽緱山的陳禕(即唐三藏玄奘)出家為僧的取經故事;二是玄奘口述、辯機記錄的《大唐西域記》和慧立、彥悰分別寫的《大唐三藏慈恩法師傳》。最有雲南特色的素材是,蘭茂為著述《滇南本草》,經常深入夷地采藥問醫,還曾住在夷人家中養傷,因而尋訪到《唐僧取經》古夷(彝)文本。

蘭茂的《西遊記》採用了很多戲曲手法,故事一波三折、張弛有道,人物生動活潑,對話極具鄉土特色。其中還有很多詩句,文辭優美。整部小說,也極易搬上舞臺進行表演。與吳氏《西遊記》不同,蘭氏《西遊記》的故事不是從孫悟空出世寫起。蘭氏小說一開始,唐僧和三個徒弟已到西天取得經書,在返回東土的途中,他們一行人防衛護身的武器,不是大眾熟知的金箍棒、釘耙、禪杖,而是由佛祖選派的一個比丘、一個居士,一路變化隨行護經,終使唐僧一行人平安返回東土。

蘭茂的這部小說,表達了他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並有許多修身養性的知識。蘭茂創作這部小說的目的,是要讓人們懂得真正的養生之道,得以長壽。他在小說中精解生病之因,並且忠告人們:生病要用藥治,防病卻要從修心做起。這樣的觀點,至今仍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蘭茂的《西遊記》還有一個突出特色,那就是在語言運用方面有很濃的雲南味道,其中有不少嵩明一帶的方言,非常生動有趣,這些滇域土話從唐僧師徒口中說出,讀來妙趣橫生,常常使人捧腹而笑。如果把它拍攝成一部方言影視作品,它的藝術感染力會讓當今一些惡搞者望塵莫及。

蘭茂於明代天順五年(1461)六十四歲時動筆寫《西遊記》,歷時三年,終於完成百回西遊小說。蘭茂所著西遊故事,主要取材於以下幾方面的素材:一是少年時常聽長輩講述祖籍河南洛陽緱山的陳禕(即唐三藏玄奘)出家為僧的取經故事;二是玄奘口述、辯機記錄的《大唐西域記》和慧立、彥悰分別寫的《大唐三藏慈恩法師傳》。最有雲南特色的素材是,蘭茂為著述《滇南本草》,經常深入夷地采藥問醫,還曾住在夷人家中養傷,因而尋訪到《唐僧取經》古夷(彝)文本。

蘭茂的《西遊記》採用了很多戲曲手法,故事一波三折、張弛有道,人物生動活潑,對話極具鄉土特色。其中還有很多詩句,文辭優美。整部小說,也極易搬上舞臺進行表演。與吳氏《西遊記》不同,蘭氏《西遊記》的故事不是從孫悟空出世寫起。蘭氏小說一開始,唐僧和三個徒弟已到西天取得經書,在返回東土的途中,他們一行人防衛護身的武器,不是大眾熟知的金箍棒、釘耙、禪杖,而是由佛祖選派的一個比丘、一個居士,一路變化隨行護經,終使唐僧一行人平安返回東土。

蘭茂的這部小說,表達了他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並有許多修身養性的知識。蘭茂創作這部小說的目的,是要讓人們懂得真正的養生之道,得以長壽。他在小說中精解生病之因,並且忠告人們:生病要用藥治,防病卻要從修心做起。這樣的觀點,至今仍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蘭茂的《西遊記》還有一個突出特色,那就是在語言運用方面有很濃的雲南味道,其中有不少嵩明一帶的方言,非常生動有趣,這些滇域土話從唐僧師徒口中說出,讀來妙趣橫生,常常使人捧腹而笑。如果把它拍攝成一部方言影視作品,它的藝術感染力會讓當今一些惡搞者望塵莫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