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開陽縣2017年脫貧攻堅紀實

努力開拓創新 決勝脫貧攻堅

開陽縣2017年脫貧攻堅紀實

圖為分紅現場

開陽縣是貴陽市扶貧人口最多、脫貧攻堅難度最大的縣。 2017年前,該縣4300元以下低收入群眾達64873人,扶貧開發點多、面廣,相當一部分的低收入群眾自我發展能力缺乏,脫貧動力嚴重不足,特別是少數民族鄉村是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開陽縣縣委副書記、縣長李仕勇指出,開陽縣全縣黨員幹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扎實打好“四大硬仗”,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建立責任鏈、任務鏈,大力推進脫貧攻堅春季攻勢、大比武和秋季攻勢,掛圖作戰,掛牌督辦,各項工作加快推進。

資料顯示:今年,開陽縣4個貧困鄉“減貧摘帽”穩步推進,31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穩步增長,40939個農村低收入人口人均純收入全部越過4800元,2萬個農村低收入人口實現了“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目標。

圖為南江鄉毛家院村的“水上歡樂穀”

開陽縣縣委書記張海波無限感慨:使命呼喚擔當,使命引領未來。 在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黨中央莊嚴承諾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省委莊重表態“小康不達、誓不甘休”,市委明確要求扶貧要高一格、快一步、深一層。 開陽縣堅持扶貧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龍頭走、龍頭跟著市場走,努力探索創新“四股“聚力財政扶貧資金使用模式,把農村“三變”改革工作落實落地落細,在新時代伊始,交出了一份扶貧攻堅的開陽答卷。

四股聚力 創新“三變”

發展注入新動力

余奶奶家三個孩子都在外務工,最近他們聽奶奶說老家今年建起了一個規模不小的“五彩泡椒”廠,村民們都紛紛入了股,在家門口就能年入逾10萬,便果斷決定放棄沿海的差事,回家也種起了五彩椒。

余奶奶給筆者算了筆賬,小孩兩口子在外打工,每月收入雖然有八、九千元,可每天上10多個小時的上班,辛苦喲。 何況還要租房子、小孩讀書的花費,一年存不了幾個錢,哪裡比得上在家的鄉親。

圖為五彩泡椒加工廠

貴州開陽四季碩果有限公司是開陽縣南江毛家院村“三變”改革示範產業園引進的企業之一,該企業接納扶貧資金50萬元,農民通過村集體經濟公司將土地入股,參與生產種植。 據介紹,入股農民第一年可分紅5%的企業總收益,目前企業共種植五彩椒200畝,帶動當地13個農民就業,基地預計明年還將擴種到400畝。

“五彩椒畝產可達4000斤,企業按照1.2元每斤的價格包回收,那麼農戶每畝收入就可達4800元以上,還不包括平時在廠裡打工的收入”。 南江鄉黨委副書記王富強給筆者算了筆賬。 為了讓分紅更精准,該村還採取保底遞增動態評估創新分紅模式,即能做到保底,維護股東的利益,每年還經過評估,根據農民各方面的投入,適當浮動,有效防止“扶貧養懶漢”現象。

“五彩泡椒”農戶入股方式就是開陽創新的“三變”改革“四股”聚力發展模式之一。

開陽縣通過“優質企業讓股、扶貧資金買股、村集體經濟占股、扶貧對象持股”,“四股聚力、共建共用”的財政扶貧資金使用模式,出臺《開陽縣財政扶貧資金入股市場經營主體管理辦法》。通過建立“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農戶”利益分配機制,讓農村扶貧開發對象參與到企業生產、經營、分紅等各個環節,使財政扶貧資金變永久資產,有效解決了扶貧資金多年投入卻始終不見效益、貧困農戶多年扶持卻始終無法脫貧、村集體沒有資金一直無法發展的問題。

圖為毛家院村的香菇基地

貴州硒香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該產業園引進的另一家公司,以生產菌棒和菌種等香菇源為主要業務。該企業接納扶貧資金,農民通過村集體經濟公司以土地按照1000元每畝的價格入股,企業採取保底遞增動態評估創新分紅模式。

“生產線完全投產後年產量可達500萬棒,我們和村集體經濟公司簽訂協定包回收,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村產銷脫節的問題。按照平均每個入股的農戶年種植3萬棒計算,除正常分紅外,年收入可達12萬元,能輻射帶動本地近170戶農戶致富……”硒香菌產業園負責人皮斌給記者算起了賬。

好政策自然引得金鳳來,在筆者的採訪中,王富強電話不斷,不少全國各地的有意願來南江投資的商人都來諮詢相關投資政策,現場,筆者還遇到幾個來自北京打算來投資開工廠的商人。

全民共用、全面共用、共建共用、漸進共用,不斷探索工作新模式,“三變”改革實踐如雨後春筍,在開陽大地紛紛破土而出。

資料顯示,近年來,開陽縣一是引進優質企業(含村集體經濟組織)讓股,盤活農村閒置資源。目前已有貴州硒香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南江眾力軍利旅遊有限公司等8家優質企業入駐。二是村集體多形式籌股,盤活村集體經濟。全縣以村級集體資源入股企業的資源折價約達3.5億元,年獲分紅收益達3500萬元。三是扶貧資金入股,為農民增收添活力。截至目前,全縣共投入財政專項扶貧發展資金2090萬元入股茶葉、蔬菜、鄉村旅遊等市場經營主體,並將入股資金量化到戶。四是困難戶持股,促進農民穩步增收。目前,全縣以土地、資金、技術等多方式入股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變為股東的農戶達8500余戶,實現了扶貧物件入股分紅,促進增收,帶動農村扶貧開發物件3520戶共12620人增收。

產業扶貧 深耕特色

走出脫貧新路

圖為綠茶“茶王”獎牌

在11月份舉辦的2017年全省秋季鬥茶賽上,“開陽富硒茶”斬獲包括綠茶“茶王”在內的5個獎項。

作為扶貧攻堅的急先鋒,開陽目前有茶葉17.3萬畝,年產值近5億元,帶動農戶30000余戶,實現年戶均增收12000元。“明後兩年內還將擴展到50萬畝。政府還在今年11月份牽頭成立了開陽富硒茶葉投資有限公司,未來三年會陸續申報8億扶貧產業子基金,用於茶葉結構調整、加快基地建設、盤活存量等工作”。開陽富硒茶葉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江東才說。

據悉,全縣現有茶葉企業75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5家,市級龍頭企業8家,已初步建成雲山茶海、南貢河富硒茶葉園區、藍芝茶莊等一批“茶旅一體化”建設項目,形成茶園觀光、茶葉採摘體驗、茶葉加工、茶藝表演、旅遊購茶等“以茶帶旅、以旅促茶”的良好格局。

圖為雲山茶海

開陽縣出臺的茶產業(2018—2019)兩年行動計畫實施方案顯示,未來開陽將緊緊圍繞“一環一線三走廊四版塊”的產業佈局和“二區二帶一中心”的茶產業規劃,確保在2019年底實現全部50萬畝茶園基地建設目標,同步開展品質監管、品牌打造、市場行銷和茶旅一體建設等工作,實現茶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力爭綜合產值達50億元以上。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主引擎”。開陽在推進產業扶貧過程中,充分發揮農業大縣的基礎和優勢,認真研究資源環境狀況、產業發展條件、市場需求潛力,積極發揮現有省級農業園區的集聚效應,通過扶品牌帶龍頭、扶龍頭帶基地、扶基地帶合作社(協會)、扶合作社帶貧困戶“四扶四帶”,做“大”園區、做“優”品牌、做“強”龍頭,進一步把“長板做長”,增強產業帶動能力。

作為貴陽市蔬菜保供基地,開陽把產業扶貧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8個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的集聚效應,擴大糧、油、畜、茶、果、蔬等特色產業種植規模,提高供給能力,並積極打造從生產到加工、包裝、儲運、銷售、服務的“接二連三”產業體系,提高產業價值水準以及衍生產業的綜合開發效應,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圖為溫泉村的現代高效湖羊養殖園區

開陽還在做“優”品牌,打造“富硒”品牌上做足文章。開陽縣立足本地生態和氣候優勢,堅持貫徹“兩山”理論,做大做優做強以“開陽富硒茶”為代表的數十種開陽富硒農特產品,並努力強化“富硒”產業鏈。如今,“開陽富硒茶和富硒枇杷”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和“富硒糧油”等品牌知名度,已開始品牌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而白果塘蔬菜保供基地、河灣莊園、富硒葡萄酒莊、長官司、雲山茶海、蘭芝茶莊等32個農旅一體化、茶旅一體化示範專案,不僅“管理服務優、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輻射帶動作用強”,而且還帶動低收入困難戶4300多人就地就業。

目前,全縣有2個國家級、9個省級、33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模式,充分借助龍頭企業優勢,做大做強地方特色產業。同時,圍繞蔬菜、茶葉、畜禽、精品水果等傳統產業,大力培育本地龍頭企業,帶動群眾就地就業創業,實現“既吹糠見米,又持續增收”的目標。

直面短板 夯實基礎

讓百姓富生態美

交通的改善,讓果園變成了歡樂的採摘場

55歲的周漢才,早年在廣西做柑子生意,因家鄉氣候好,所以在2000年毅然回到老家運用自己所積累的技術和經驗,種起了柑子。

“一開始大家都不敢種,還笑話我,種起的柑子咋個賣出去喲”。開陽縣南龍鄉巴石岩是個距鄉集市14公里的偏遠小寨子,山高水遠、屬於開陽的貧困村。

出過遠門的周漢才堅信柑子種植能讓大家富起來,他左借右貸,維修山道、建倉庫…….第一年就張羅起了20畝柑子,卻也背下了15萬元的巨債,成為當地村民眼中“爬不起來的失敗者”。

15萬元當時的確是筆大錢,周漢才的柑子由於口感好,雖然運輸艱難,好的市場還是讓他五年回了本。於是,看到了前途的鄉親在帶動下也漸漸開始了柑子的種植。

真正的改變出現在了公路的貫通,近年來開陽縣全面推進“組組通”公路建設,靠多年積累起的良好口碑,加上巴石岩迷人的峽谷風光,現在很多人喜歡相約驅車前往巴石岩採摘柑子,柑農門不再跋山涉水,還搞起了農家樂,日子越過越紅火。

目前周漢才的柑子已經發展到了80畝,畝產可達4000—5000斤,不僅年收入30余萬自己發了財,也解決了村裡50人的務工問題。如今整個巴石岩36家農戶栽種起了柑子,在脫貧致富的大道上越走越遠。

這種現象在開陽並不在少數,開陽縣堅持科學規劃、生態優先、注重品質、保障安全的原則,以“修成一條公路、帶動一片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為宗旨,全年推進472.35公里農村“組組通”公路建設,完成路基開挖約500公里,完成澆築120多公里。隨著組組通在開陽大地延伸,致富的紅線也在蔓延。

易地搬遷社區環境優美,設施齊全

不積跬步,無以成千里。扶貧攻堅路上的艱辛,全縣黨員幹部群眾都感同身受。

大力組織開展精准識別“大回訪”。全縣2600余名黨員幹部進村入戶開展蹲點調研和逐戶回訪貧困戶和低收入戶20316戶、64873人,糾錯建檔立卡基本資訊2000餘條,新識別補錄貧困人口469人,精准識別率超過95%。發放“精准脫貧政策彙編”2萬餘份,開展大扶貧戰略行動宣講35次,為貧困對象解決產業專案82個,收集意見建議3300餘條,為扶貧對象出脫貧點子1200條。

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專案穩步推進。2014年至2017年,全縣共實施省級以上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項目697個,涉及資金9329.44萬元,目前已全部實施完成並錄入“貴州·扶貧雲”資訊系統,資金備案率、撥付率、報帳率均達到100%。

農村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全面推進472.35公里農村“組組通”公路建設,投入資金4500萬元解決了約1萬人飲水難等問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切實解決部分地區電壓不穩、信號不穩的“兩不穩”問題,幫助群眾打通用電、通訊“最後一公里”。

強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精准鎖定314戶1301人的搬遷對象,預計2018年3月底前全面完成搬遷入住,學校、醫院等配套設施同步推進。安置點連接縣城30米寬的市政大道即將實現單幅通車。

大力推廣產業扶貧。圍繞蔬菜、茶葉、食用菌、生態家禽和一縣一業的“4+1”產業發展,投入2050萬元入股到經營主體,保證了3520戶12500名貧困戶和低收入農戶獲得長期穩定、可持續的收入。全縣申報省級脫貧攻堅投資基金產業扶貧子基金項目103個,申請基金82.56億元,目前獲批7個,審批額度3.04億元。

著力加強教育醫療和住房“三保障”。投入教育精准扶貧資助資金75.474萬元,受益學生共275人;開展中式烹調培訓180人,縫紉工培訓90人,農業技術培訓549人。通過“一站式”即時結報服務救助1888人次,“四重醫療”保障報銷755.18萬元,完成680戶農村危房改造,低保標準提高到4800元/人/年。

雄關漫漫真如鐵,如今邁步從頭越。張海波表示,縱深推進扶貧攻堅,建設更高水準小康社會,是開陽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推動轉型升級,實現跨越發展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是開陽依靠發展方式創新,破解難題、補齊短板的窗口期;是開陽培植後發優勢,實現後發趕超的攻堅期;是開陽擴大開放,加快區域融合發展的加速期。成績屬於歷史,作為開陽人,我們如何不愧對歷史,必須搶抓機遇、主動作為、奮發有為。

來源/貴州日報 圖/ 文:狄良軍 周繼

為了讓分紅更精准,該村還採取保底遞增動態評估創新分紅模式,即能做到保底,維護股東的利益,每年還經過評估,根據農民各方面的投入,適當浮動,有效防止“扶貧養懶漢”現象。

“五彩泡椒”農戶入股方式就是開陽創新的“三變”改革“四股”聚力發展模式之一。

開陽縣通過“優質企業讓股、扶貧資金買股、村集體經濟占股、扶貧對象持股”,“四股聚力、共建共用”的財政扶貧資金使用模式,出臺《開陽縣財政扶貧資金入股市場經營主體管理辦法》。通過建立“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農戶”利益分配機制,讓農村扶貧開發對象參與到企業生產、經營、分紅等各個環節,使財政扶貧資金變永久資產,有效解決了扶貧資金多年投入卻始終不見效益、貧困農戶多年扶持卻始終無法脫貧、村集體沒有資金一直無法發展的問題。

圖為毛家院村的香菇基地

貴州硒香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該產業園引進的另一家公司,以生產菌棒和菌種等香菇源為主要業務。該企業接納扶貧資金,農民通過村集體經濟公司以土地按照1000元每畝的價格入股,企業採取保底遞增動態評估創新分紅模式。

“生產線完全投產後年產量可達500萬棒,我們和村集體經濟公司簽訂協定包回收,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村產銷脫節的問題。按照平均每個入股的農戶年種植3萬棒計算,除正常分紅外,年收入可達12萬元,能輻射帶動本地近170戶農戶致富……”硒香菌產業園負責人皮斌給記者算起了賬。

好政策自然引得金鳳來,在筆者的採訪中,王富強電話不斷,不少全國各地的有意願來南江投資的商人都來諮詢相關投資政策,現場,筆者還遇到幾個來自北京打算來投資開工廠的商人。

全民共用、全面共用、共建共用、漸進共用,不斷探索工作新模式,“三變”改革實踐如雨後春筍,在開陽大地紛紛破土而出。

資料顯示,近年來,開陽縣一是引進優質企業(含村集體經濟組織)讓股,盤活農村閒置資源。目前已有貴州硒香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南江眾力軍利旅遊有限公司等8家優質企業入駐。二是村集體多形式籌股,盤活村集體經濟。全縣以村級集體資源入股企業的資源折價約達3.5億元,年獲分紅收益達3500萬元。三是扶貧資金入股,為農民增收添活力。截至目前,全縣共投入財政專項扶貧發展資金2090萬元入股茶葉、蔬菜、鄉村旅遊等市場經營主體,並將入股資金量化到戶。四是困難戶持股,促進農民穩步增收。目前,全縣以土地、資金、技術等多方式入股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變為股東的農戶達8500余戶,實現了扶貧物件入股分紅,促進增收,帶動農村扶貧開發物件3520戶共12620人增收。

產業扶貧 深耕特色

走出脫貧新路

圖為綠茶“茶王”獎牌

在11月份舉辦的2017年全省秋季鬥茶賽上,“開陽富硒茶”斬獲包括綠茶“茶王”在內的5個獎項。

作為扶貧攻堅的急先鋒,開陽目前有茶葉17.3萬畝,年產值近5億元,帶動農戶30000余戶,實現年戶均增收12000元。“明後兩年內還將擴展到50萬畝。政府還在今年11月份牽頭成立了開陽富硒茶葉投資有限公司,未來三年會陸續申報8億扶貧產業子基金,用於茶葉結構調整、加快基地建設、盤活存量等工作”。開陽富硒茶葉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江東才說。

據悉,全縣現有茶葉企業75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5家,市級龍頭企業8家,已初步建成雲山茶海、南貢河富硒茶葉園區、藍芝茶莊等一批“茶旅一體化”建設項目,形成茶園觀光、茶葉採摘體驗、茶葉加工、茶藝表演、旅遊購茶等“以茶帶旅、以旅促茶”的良好格局。

圖為雲山茶海

開陽縣出臺的茶產業(2018—2019)兩年行動計畫實施方案顯示,未來開陽將緊緊圍繞“一環一線三走廊四版塊”的產業佈局和“二區二帶一中心”的茶產業規劃,確保在2019年底實現全部50萬畝茶園基地建設目標,同步開展品質監管、品牌打造、市場行銷和茶旅一體建設等工作,實現茶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力爭綜合產值達50億元以上。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主引擎”。開陽在推進產業扶貧過程中,充分發揮農業大縣的基礎和優勢,認真研究資源環境狀況、產業發展條件、市場需求潛力,積極發揮現有省級農業園區的集聚效應,通過扶品牌帶龍頭、扶龍頭帶基地、扶基地帶合作社(協會)、扶合作社帶貧困戶“四扶四帶”,做“大”園區、做“優”品牌、做“強”龍頭,進一步把“長板做長”,增強產業帶動能力。

作為貴陽市蔬菜保供基地,開陽把產業扶貧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8個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的集聚效應,擴大糧、油、畜、茶、果、蔬等特色產業種植規模,提高供給能力,並積極打造從生產到加工、包裝、儲運、銷售、服務的“接二連三”產業體系,提高產業價值水準以及衍生產業的綜合開發效應,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圖為溫泉村的現代高效湖羊養殖園區

開陽還在做“優”品牌,打造“富硒”品牌上做足文章。開陽縣立足本地生態和氣候優勢,堅持貫徹“兩山”理論,做大做優做強以“開陽富硒茶”為代表的數十種開陽富硒農特產品,並努力強化“富硒”產業鏈。如今,“開陽富硒茶和富硒枇杷”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和“富硒糧油”等品牌知名度,已開始品牌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而白果塘蔬菜保供基地、河灣莊園、富硒葡萄酒莊、長官司、雲山茶海、蘭芝茶莊等32個農旅一體化、茶旅一體化示範專案,不僅“管理服務優、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輻射帶動作用強”,而且還帶動低收入困難戶4300多人就地就業。

目前,全縣有2個國家級、9個省級、33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模式,充分借助龍頭企業優勢,做大做強地方特色產業。同時,圍繞蔬菜、茶葉、畜禽、精品水果等傳統產業,大力培育本地龍頭企業,帶動群眾就地就業創業,實現“既吹糠見米,又持續增收”的目標。

直面短板 夯實基礎

讓百姓富生態美

交通的改善,讓果園變成了歡樂的採摘場

55歲的周漢才,早年在廣西做柑子生意,因家鄉氣候好,所以在2000年毅然回到老家運用自己所積累的技術和經驗,種起了柑子。

“一開始大家都不敢種,還笑話我,種起的柑子咋個賣出去喲”。開陽縣南龍鄉巴石岩是個距鄉集市14公里的偏遠小寨子,山高水遠、屬於開陽的貧困村。

出過遠門的周漢才堅信柑子種植能讓大家富起來,他左借右貸,維修山道、建倉庫…….第一年就張羅起了20畝柑子,卻也背下了15萬元的巨債,成為當地村民眼中“爬不起來的失敗者”。

15萬元當時的確是筆大錢,周漢才的柑子由於口感好,雖然運輸艱難,好的市場還是讓他五年回了本。於是,看到了前途的鄉親在帶動下也漸漸開始了柑子的種植。

真正的改變出現在了公路的貫通,近年來開陽縣全面推進“組組通”公路建設,靠多年積累起的良好口碑,加上巴石岩迷人的峽谷風光,現在很多人喜歡相約驅車前往巴石岩採摘柑子,柑農門不再跋山涉水,還搞起了農家樂,日子越過越紅火。

目前周漢才的柑子已經發展到了80畝,畝產可達4000—5000斤,不僅年收入30余萬自己發了財,也解決了村裡50人的務工問題。如今整個巴石岩36家農戶栽種起了柑子,在脫貧致富的大道上越走越遠。

這種現象在開陽並不在少數,開陽縣堅持科學規劃、生態優先、注重品質、保障安全的原則,以“修成一條公路、帶動一片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為宗旨,全年推進472.35公里農村“組組通”公路建設,完成路基開挖約500公里,完成澆築120多公里。隨著組組通在開陽大地延伸,致富的紅線也在蔓延。

易地搬遷社區環境優美,設施齊全

不積跬步,無以成千里。扶貧攻堅路上的艱辛,全縣黨員幹部群眾都感同身受。

大力組織開展精准識別“大回訪”。全縣2600余名黨員幹部進村入戶開展蹲點調研和逐戶回訪貧困戶和低收入戶20316戶、64873人,糾錯建檔立卡基本資訊2000餘條,新識別補錄貧困人口469人,精准識別率超過95%。發放“精准脫貧政策彙編”2萬餘份,開展大扶貧戰略行動宣講35次,為貧困對象解決產業專案82個,收集意見建議3300餘條,為扶貧對象出脫貧點子1200條。

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專案穩步推進。2014年至2017年,全縣共實施省級以上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項目697個,涉及資金9329.44萬元,目前已全部實施完成並錄入“貴州·扶貧雲”資訊系統,資金備案率、撥付率、報帳率均達到100%。

農村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全面推進472.35公里農村“組組通”公路建設,投入資金4500萬元解決了約1萬人飲水難等問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切實解決部分地區電壓不穩、信號不穩的“兩不穩”問題,幫助群眾打通用電、通訊“最後一公里”。

強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精准鎖定314戶1301人的搬遷對象,預計2018年3月底前全面完成搬遷入住,學校、醫院等配套設施同步推進。安置點連接縣城30米寬的市政大道即將實現單幅通車。

大力推廣產業扶貧。圍繞蔬菜、茶葉、食用菌、生態家禽和一縣一業的“4+1”產業發展,投入2050萬元入股到經營主體,保證了3520戶12500名貧困戶和低收入農戶獲得長期穩定、可持續的收入。全縣申報省級脫貧攻堅投資基金產業扶貧子基金項目103個,申請基金82.56億元,目前獲批7個,審批額度3.04億元。

著力加強教育醫療和住房“三保障”。投入教育精准扶貧資助資金75.474萬元,受益學生共275人;開展中式烹調培訓180人,縫紉工培訓90人,農業技術培訓549人。通過“一站式”即時結報服務救助1888人次,“四重醫療”保障報銷755.18萬元,完成680戶農村危房改造,低保標準提高到4800元/人/年。

雄關漫漫真如鐵,如今邁步從頭越。張海波表示,縱深推進扶貧攻堅,建設更高水準小康社會,是開陽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推動轉型升級,實現跨越發展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是開陽依靠發展方式創新,破解難題、補齊短板的窗口期;是開陽培植後發優勢,實現後發趕超的攻堅期;是開陽擴大開放,加快區域融合發展的加速期。成績屬於歷史,作為開陽人,我們如何不愧對歷史,必須搶抓機遇、主動作為、奮發有為。

來源/貴州日報 圖/ 文:狄良軍 周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