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滬交出超大城市社會創新治理答卷

2014年, 上海市委將“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列為年度1號課題。 經過三年的創新實踐, 上海這座擁有2400多萬人口的超大城市, 通過精細化管理實現了基層社會治理水準的躍升。 如今, 一個市、區、街鎮、居村四級縱向貫通、部門橫向協同, 政社互聯互動的社會治理格局在上海逐步形成;一套黨建引領下重心下移、服務靠前、做實基層力量、強化資訊支撐、加強法治保障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逐步建立。

重心下移夯實基礎

基層建設題中之義, 就是強街鎮、強居村, 讓離人民群眾最近的基層組織有職有權有物。

基層變強, 上海首先在“三公”職能上做文章, 全面取消街道招商引資職能, 重心進一步轉向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 精簡街道內設機構, 按“6+2”模式, 統一設置六個辦公室, 各區自行設立兩個辦公室, 並將區級城管、房辦、綠化市容執法管理力量下沉街鎮。 同時, 加強條塊協同, 建立“約請制度”、“聯席會議”等機制, “直通快辦”解決居民區問題, 為群眾排憂解難。

資金方面, 上海要求居委會為民服務經費、工作經費各不少於10萬元, 村委會基本運轉經費不少於50萬元, 由區級財政保障, 全市總額超過16.5億元。 並在全市214個街鎮(鄉)建立網格化綜合管理中心, 向4286個居委會、1588個村委會延伸, 走通發現、上報、派單、處置、監督、評價的“閉環”式工作流程。

服務靠前增進福祉

社區治理始終緊緊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這條主線, 努力在最後一公里做實服務, 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

2017年8月, 上海市委召開“規範居村功能、暢通為民服務”專題會, 推行錯時工作制, 日常走訪制、首問負責制, “全崗通”制度, 加強居村委會規範化建設, 讓居民群眾“找得到人、辦得了事”, “有困難找居村”機制初步形成。

如今, “全崗通”制度打破條線限制, 實現居委會工作人員“一專多能、全崗都通”。 虹口區梳理居委會辦理事項清單8類125項, 納入“一點通”電子資源庫, 為居委幹部提供支撐;金山區漕涇鎮護塘村梳理211個村務事項, 制定村幹部履職四張清單, 讓村民辦事一目了然。

隊伍建設做實力量

基層工作做得如何, 人是核心要素。

近年來上海不斷做實基層力量, 加強兩支隊伍建設。 現如今, 居民區書記都有了“事業崗位或事業待遇”, 還成立優秀書記工作室, “以老帶新”“傳幫帶”, 培養社區後備力量, 這得益于“班長工程”建設。 不僅如此, 社區工作者也朝著職業體系方面邁進, 以職業化、專業化、規範化為方向, 建立“三崗十八級”薪酬體系, 打通職業發展通道, 崗位“含金量”進一步提升。 入口拓寬了, 一大批“新鮮血液”湧入社區。 據悉, 目前全市有社區工作者4.6萬名, 平均年齡38周歲, 大專及以上學歷占82.5%, 黨員比例33%, 年平均薪酬8.7萬元。

各方保障為治理護航

基層創新治理, 離不開科技手段的支撐。 3年創新實踐中, 上海基層社區基本建立居村電子台賬、建設社區大資料雲平臺、開發居委工作移動應用,

社區治理精細化、智慧化水準不斷提高。 “雲端”、“一鍵化”……成為了社區管理的標配。

社區治理, 不僅需要在法治環境下運作, 還要充當平臺, 服務法治普及。 兩年來, 上海市相繼出臺街道辦事處條例、居委會工作條例、村委會組織法實施辦法三部地方性法規, 標誌著上海基層治理的法治保障體系初步形成, 確保基層治理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

2016年起, 上海在全市推行社區發展三年行動計畫,城鄉社區治理正在向精准治理轉變, 向協同治理轉變, 向專業治理轉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