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內江記憶|被內江人遺忘的十一個草根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曾經的內江

刀鈍了有磨刀匠

傘壞了找修傘匠

剪頭髮從來不推銷卡

女人們喜歡圍在一起做花邊

……

這些曾經在那個年代輝煌一時

現在看起來又充滿鄉土氣息的草根手藝

正在逐步地淡出我們的視線

時代在發展, 這些老手藝的生存空間被擠壓的越來越小, 老手藝漸漸隨歲月遠去, 也許只有文字、圖片和我們的記憶證明它們曾存在過。

彈棉花 1

上了年紀的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

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 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 睡起來也是格外厚重踏實。 這些作坊可以自帶棉花, 出點人工費即可。

剃頭匠 2

剃頭師傅必備的十六般技藝:

(梳、編、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補)懂的人也不多了。

在這裡剃頭, 沒有電動剪刺耳的囂叫, 這裡沒有轟炸式的辦卡推銷, 只有跟老夥計的拉家常, 即使環境簡陋, 也比美容美髮廳來的舒適自在。 剃頭、刮面、掏耳朵, 這些練習了幾十年的活計, 操作起來得心應手, 顧客也享受的很。

磨刀人 3

以前小的時候還能見到這些師傅,

他們馱著全是生銹顏色的板凳, 走街串巷地吆喝, “磨菜刀哦…磨剪刀哦……”那一個“哦~”字拉得老長, 隔著幾條街都還能聽見回聲。 現在幾乎再也聽不到這些老師傅的吆喝聲, 是他們老去了還是這個行業早已消失殆盡?

蜂窩煤 4

小時候,

沒得煤氣, 天然氣, 大多人家裡面燒飯燒水都是用的蜂窩煤。

八九十年底, 伴隨著蜂窩煤的普及, 拉蜂窩煤這一行當應運而生, 風雨無阻, 拉煤師傅每天都一臉黢黑地給每家每戶送蜂窩煤。 隨著環境保護力度加強, 天然氣全國普及, 使得蜂窩煤逐漸退出了我們的廚房。 那吹著柴禾起蜂窩煤的樣子也愈來愈模糊。

爆米花 5

小時候一聽到炸爆米花的老爺爺吆喝,就急著掏一碗大米或者玉米,飛馳而去。家家戶戶排著長隊,空氣中彌漫著難以言說的香甜,緊緊盯著那黑乎乎的爆米花爐子,“砰”的一聲巨響,只聽見孩子們開始歡呼,爆米花就做出來了,香甜柔軟,入口即化,那是電影院裡做不出來的味道。卻也是我孩童時候的美好回憶。

做棉鞋 6

就是在這個季節,奶奶親手把自己做了幾個月的棉鞋穿在孫子的腳上,“合不合適?”“熱不熱和?”“好不好看?”……那是奶奶戴著老花鏡一針一線一分一秒“耍”出來的。那嫺熟的動作一絲未浪費,這是四、五十年的磨合,如今奶奶做的棉鞋早已絕了版。

編竹篾 7

編這東西的都是那些上了年紀的人了,年輕人幾乎沒有幾個人會弄這些了。記得小時候屋後是一片竹林,爺爺就會砍下竹子,削成篾片,編個背篼、筲箕……常年累月,爺爺的手滿是開裂的口子。除了給自家用,更多的還是拿出來賣,以貼補家用。

補鍋 8

在以前,每家每戶的鍋用久了難免會損壞,丟棄也會浪費,因此就有了修鍋底的師傅來修補。到現在,家家戶戶有了帶電才煮飯設備,補鍋師傅難覓蹤影。

打鐵匠 9

鐵匠行當是一門很古老的手藝活,鐵匠以鐵為原料,只憑手中一把小小的鐵錘就能打造出各式各樣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鐵匠鋪在一間簡陋的小平房裡,平房雖小,但每天爐膛通紅,人影忙碌,風箱聲、敲打聲,還有那產品定型後的淬火聲……叮噹之間,鋤頭、釘耙、茅刀、鐵耙、菜刀之類的產品像變戲法般一件接著一件出來了。

補胎 10

以前,自行車是大家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高晚高峰,路面上全都是騎自行車的。修車的攤子自然也多,甭管是沒氣了、胎壞了、車鏈子掉了還是刹車不好使了,師傅三下五除二,一會兒就能給修好。如今幾乎家家都有了車,越來越來冷清的老師傅攤攤逐漸消失在街頭巷尾。小編的自行車就一直壞在庫房裡,灰塵早已鋪滿。

補鞋 11

嘴裡噙著一兩枚小鞋釘,身邊的收音機咿咿呀呀地響,與前來修鞋的人嘮著家長里短,這是大部分修鞋匠的工作狀態。隨著時間流逝,生活水準提高,很多人鞋子穿壞了就扔了再買,修鞋幾乎成為日漸陌生的動詞。

……

後記

面對大自然的贈予,得先成就它,

它才有可能成就我們。

手藝人往往意味著

固執、緩慢、少量、勞作。

但是,這些背後所隱含的是專注、

技藝、對完美的追求。

為什麼要呼籲傳承?

因為一輩子總是還得讓一些善意執念推著往前,

保留我們最珍貴的、最引以為傲的東西。

專注做點東西,至少能對得起光陰,

對得起歲月!

你身邊有沒有手藝人?

你還知道什麼老手藝呢?

歡迎留言

小時候一聽到炸爆米花的老爺爺吆喝,就急著掏一碗大米或者玉米,飛馳而去。家家戶戶排著長隊,空氣中彌漫著難以言說的香甜,緊緊盯著那黑乎乎的爆米花爐子,“砰”的一聲巨響,只聽見孩子們開始歡呼,爆米花就做出來了,香甜柔軟,入口即化,那是電影院裡做不出來的味道。卻也是我孩童時候的美好回憶。

做棉鞋 6

就是在這個季節,奶奶親手把自己做了幾個月的棉鞋穿在孫子的腳上,“合不合適?”“熱不熱和?”“好不好看?”……那是奶奶戴著老花鏡一針一線一分一秒“耍”出來的。那嫺熟的動作一絲未浪費,這是四、五十年的磨合,如今奶奶做的棉鞋早已絕了版。

編竹篾 7

編這東西的都是那些上了年紀的人了,年輕人幾乎沒有幾個人會弄這些了。記得小時候屋後是一片竹林,爺爺就會砍下竹子,削成篾片,編個背篼、筲箕……常年累月,爺爺的手滿是開裂的口子。除了給自家用,更多的還是拿出來賣,以貼補家用。

補鍋 8

在以前,每家每戶的鍋用久了難免會損壞,丟棄也會浪費,因此就有了修鍋底的師傅來修補。到現在,家家戶戶有了帶電才煮飯設備,補鍋師傅難覓蹤影。

打鐵匠 9

鐵匠行當是一門很古老的手藝活,鐵匠以鐵為原料,只憑手中一把小小的鐵錘就能打造出各式各樣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鐵匠鋪在一間簡陋的小平房裡,平房雖小,但每天爐膛通紅,人影忙碌,風箱聲、敲打聲,還有那產品定型後的淬火聲……叮噹之間,鋤頭、釘耙、茅刀、鐵耙、菜刀之類的產品像變戲法般一件接著一件出來了。

補胎 10

以前,自行車是大家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高晚高峰,路面上全都是騎自行車的。修車的攤子自然也多,甭管是沒氣了、胎壞了、車鏈子掉了還是刹車不好使了,師傅三下五除二,一會兒就能給修好。如今幾乎家家都有了車,越來越來冷清的老師傅攤攤逐漸消失在街頭巷尾。小編的自行車就一直壞在庫房裡,灰塵早已鋪滿。

補鞋 11

嘴裡噙著一兩枚小鞋釘,身邊的收音機咿咿呀呀地響,與前來修鞋的人嘮著家長里短,這是大部分修鞋匠的工作狀態。隨著時間流逝,生活水準提高,很多人鞋子穿壞了就扔了再買,修鞋幾乎成為日漸陌生的動詞。

……

後記

面對大自然的贈予,得先成就它,

它才有可能成就我們。

手藝人往往意味著

固執、緩慢、少量、勞作。

但是,這些背後所隱含的是專注、

技藝、對完美的追求。

為什麼要呼籲傳承?

因為一輩子總是還得讓一些善意執念推著往前,

保留我們最珍貴的、最引以為傲的東西。

專注做點東西,至少能對得起光陰,

對得起歲月!

你身邊有沒有手藝人?

你還知道什麼老手藝呢?

歡迎留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