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人堅守孤城,糧盡後吃光全城百姓,保住大唐江山,英雄還是惡魔

唐朝“安史之亂”的睢陽之戰, 守將張巡指揮由鄉兵和百姓精壯組成的兵馬萬餘人, 多次以少勝多, 兩年內大小戰四百餘次, 累計殲滅安史叛軍十二萬, 為唐朝保住東南半壁江山, 終能平定叛亂, 立下決定性功勞。

然而, 此戰極為慘烈, 因守軍糧盡, 以人為食, 戰前三萬百姓, 幾乎死傷殆盡, 因此關於張巡功罪的爭議, 從當時到後世一直不斷。

事實上, 戰爭過程中的食人悲劇, 只是迫不得已情況下的極端現象。 無論強行將此舉崇高化、偉大化;還是以此行為瑕疵來否定英雄本身, 都是不折不扣的以偏概全。

定要將【張巡】和【吃人】緊緊聯繫在一起, 進而探討“吃人應不應該、正不正義”, 實為對這位千古英雄、無雙名將的汙名化。 而這種情形自張巡壯烈殉國後, 已延續了一千餘年, 實在是歷史的無奈了。

唐朝禦史中丞, 河南節度副使:張巡

張巡苦戰孤城, 而唐朝援軍遲遲不至的原因很簡單,

便是此前唐肅宗李亨為了激勵人心, 塑造典型, 張巡已經被從戰前的一個小縣令, 一路升到了“禦史中丞, 河南節度副使”, 說句不好聽的, 朝廷在官爵名位如此慷慨, 就是把他當烈士來追封的。 誰都不願意張巡真帶著這樣甚至必然進一步的加官進爵, 以及護國英雄的光環, 活著進入帝國朝堂。

唐肅宗:李亨

絕大多數朝堂高官乃至平亂前線將領, 其實都巴不得張巡趕快去死, 去當烈士。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是其一;立下如此大功的英雄若是活了下來, 難以安置, 會給朝堂激烈的政治鬥爭增加變數, 所謂“打亂朝局”, 是其二。

所以唐朝各路援軍遲遲不至, 偏生最後張巡城破身死僅僅三日後, 援軍就到了。 而且唐軍七日後就能收復睢陽, 一個月後坐擁十余萬大軍的叛將頭目尹子奇就兵敗身死。 ——真是之前的帝國軍隊沒有能力救睢陽麼?

正因為睢陽之戰意義太過重大, 張巡一眾英雄表現太過傑出, 所以反而印襯得朝堂上祿祿諸公何等無能, 逗留不進勾心鬥角的前線將領又何等誤國,

所以睢陽守衛戰最後時刻的不得已悲劇, 才在這些掌握話語權的道貌岸然之輩的聲嘶力竭中, 千百倍放大了。 生生造出一個「張巡殺盡城內三萬人以飽餐」的超大氣球。

事實上, 睢陽城幾萬民眾, 絕大多數的都是在困餓交集中死去的, 和古代任何一場大災荒或長久圍城戰中, 民眾的死法一般無二。 最後所剩的數百守軍是在茶紙、樹皮吃盡的情況下吃軍馬, 馬吃完了羅雀掘鼠, 雀鼠又盡時方有食人之舉, 而那時苟延殘喘的寥寥數百民眾……其實也一樣是“易子而食, 析骸而爨”, 靠著如此“不忍言事”才撐下去的罷了。 甚至唐朝朝堂當時公開爭論的, 也僅是「損數百人以全天下」, 是否該當。

否則, 難以服天下人心!

戰事糧食緊張時, 首先肯定要保證有戰鬥力人員的供應, 其餘只能聽憑天命。 甚至直到20世紀的列寧格勒保衛戰時也是如此:近三年圍城戰一共造成150萬民眾死於饑餓和炮火, 後期一樣出現了人相食慘劇, 這還是在遠比古代發達的現代生產力的維持下。

因此在這樣殘酷的生存競擇中, 若主帥的小妾和僕役也在優先供應下得以維繫生存, 必然會遭致守城將士的不滿。 ——所以張巡才會有殺妾以安軍心的極端舉動。 張巡殺妾、許遠殺僕, 從現代人道主義角度當可批評或嚴厲批評, 但確實唐律奴婢等同于畜產。

何況【吃人】這個行為本身, 其實在古代也遠沒有現代人想像得那麼嚴重, 那麼反人類。 廣大根本不會留下名字的災荒年“易子而食”的古代普通民眾, 僅僅是努力掙扎著想要活下去罷了,難道那些不用吃人以充饑的魚肉百姓的達官貴人們,道德水準反而更高?

安史叛軍或者用不著自己吃人,那是因為他們早已經將所經之地民眾都掠奪殆盡,將百姓們的生活必須都摧毀無遺,他們攻到哪裡,便將戰火和災難都帶到那裡。到那時百姓們要麼去死,要麼吃人,還有別的選擇麼?

叛軍首領:安祿山

一些現代人享受著現代科技和工業文明的成果,一臉不屑和鄙夷「如果吃人才能延續下去的國家文明民族,就讓他滅亡好了」,何等輕鬆寫意,又何等——數典忘祖。

除了被過分誇大渲染的食人悲劇,《張巡傳》中有一個反不為人注意的關鍵點,張巡並不是和歷史上常見的某類人物那樣,覺得自己成就了忠臣義士美名,一死以報君王,欣慰死去的;而是憾恨自己終究沒有守住城池,沒有成功守護江淮千萬生靈,悲憤死去的。甚至因此苛責沒有守住自己防區,導致城池陷落的老搭檔許遠是“誤國家事”。三天后援軍終於來了,七天后睢陽便被收復,十天后東都洛陽也被攻克,數年後亂事終於被平息。可這些是困守孤城的張巡可能知道的麼?

【城陷,賊所入自遠分。尹子琦分郡部曲各一方,巡及將校三十餘皆割心剖肌,慘毒備盡,而遠與麾下無傷。巡臨命歎曰:‘嗟乎,人有可恨者!’賊曰:‘公恨我乎?’答曰:‘恨遠心不可得,誤國家事,若死有知,當不赦於地下。】

張巡所能想像的景象,是叛軍從此可以長驅直入,肆無忌憚在大唐一切疆土肆虐,每座城池都變為如睢陽一般的人間地獄,付出了一切可能付出的代價,最後還是一場空,何其不甘啊!所以將張巡理解成為一己之功名、對封建君主效忠而不惜一切的愚忠之輩,沽名釣譽之徒,正是對這位千古英雄的最大誤讀。若說張巡有負於他的妾侍,理應受到懲罰,城破身死時那種徹底絕望的剮心之痛,早已殘酷懲加於其身心了。——後人又何必再多苛責?

似張巡這般大唐無雙之名將,聲雄百代之國士,可惜因為絕境之中一點無奈事,被當時後世各種非議。雖然唐朝朝廷終於還是給了身後褒獎,贈封大都督,繪像淩煙閣。卻被後世許多彬彬君子乃至今日網路鍵盤俠們站在道德高度橫加批判,只能說鄉願者國之大賊。

然而,張巡的犧牲和付出,保衛了千百萬江淮百姓,進而是整個大唐天下的廣大民眾,不至於落到睢陽這種地獄慘景,堪稱浩氣長存一代偉人,華夏民族偉大英雄,無數為他庇佑的百姓沒有沒有忘記他的功勳,

睢陽張巡祠

鄱陽張王廟

千百年來代代耳口相傳下去,他被後人奉為神靈,祠堂遍佈神州大地許多角落,香火至今如昔。

如果您喜歡本文,請您關注狐狸的微信公眾號:狐言論史(huyanls1012)。和您分享感興趣的歷史、小說、影視話題。

僅僅是努力掙扎著想要活下去罷了,難道那些不用吃人以充饑的魚肉百姓的達官貴人們,道德水準反而更高?

安史叛軍或者用不著自己吃人,那是因為他們早已經將所經之地民眾都掠奪殆盡,將百姓們的生活必須都摧毀無遺,他們攻到哪裡,便將戰火和災難都帶到那裡。到那時百姓們要麼去死,要麼吃人,還有別的選擇麼?

叛軍首領:安祿山

一些現代人享受著現代科技和工業文明的成果,一臉不屑和鄙夷「如果吃人才能延續下去的國家文明民族,就讓他滅亡好了」,何等輕鬆寫意,又何等——數典忘祖。

除了被過分誇大渲染的食人悲劇,《張巡傳》中有一個反不為人注意的關鍵點,張巡並不是和歷史上常見的某類人物那樣,覺得自己成就了忠臣義士美名,一死以報君王,欣慰死去的;而是憾恨自己終究沒有守住城池,沒有成功守護江淮千萬生靈,悲憤死去的。甚至因此苛責沒有守住自己防區,導致城池陷落的老搭檔許遠是“誤國家事”。三天后援軍終於來了,七天后睢陽便被收復,十天后東都洛陽也被攻克,數年後亂事終於被平息。可這些是困守孤城的張巡可能知道的麼?

【城陷,賊所入自遠分。尹子琦分郡部曲各一方,巡及將校三十餘皆割心剖肌,慘毒備盡,而遠與麾下無傷。巡臨命歎曰:‘嗟乎,人有可恨者!’賊曰:‘公恨我乎?’答曰:‘恨遠心不可得,誤國家事,若死有知,當不赦於地下。】

張巡所能想像的景象,是叛軍從此可以長驅直入,肆無忌憚在大唐一切疆土肆虐,每座城池都變為如睢陽一般的人間地獄,付出了一切可能付出的代價,最後還是一場空,何其不甘啊!所以將張巡理解成為一己之功名、對封建君主效忠而不惜一切的愚忠之輩,沽名釣譽之徒,正是對這位千古英雄的最大誤讀。若說張巡有負於他的妾侍,理應受到懲罰,城破身死時那種徹底絕望的剮心之痛,早已殘酷懲加於其身心了。——後人又何必再多苛責?

似張巡這般大唐無雙之名將,聲雄百代之國士,可惜因為絕境之中一點無奈事,被當時後世各種非議。雖然唐朝朝廷終於還是給了身後褒獎,贈封大都督,繪像淩煙閣。卻被後世許多彬彬君子乃至今日網路鍵盤俠們站在道德高度橫加批判,只能說鄉願者國之大賊。

然而,張巡的犧牲和付出,保衛了千百萬江淮百姓,進而是整個大唐天下的廣大民眾,不至於落到睢陽這種地獄慘景,堪稱浩氣長存一代偉人,華夏民族偉大英雄,無數為他庇佑的百姓沒有沒有忘記他的功勳,

睢陽張巡祠

鄱陽張王廟

千百年來代代耳口相傳下去,他被後人奉為神靈,祠堂遍佈神州大地許多角落,香火至今如昔。

如果您喜歡本文,請您關注狐狸的微信公眾號:狐言論史(huyanls1012)。和您分享感興趣的歷史、小說、影視話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