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九龍營養課堂:大紅袍什麼茶?商品大紅袍純種和母樹大紅袍區別?

那麼大紅袍屬於什麼茶葉品種呢?大紅袍到底是一種什麼茶呢?

大紅袍簡介

大紅袍產於福建省武夷山, 屬於武夷岩茶的一種, 為烏龍茶類。 其茶樹生長在岩縫之中, 具有綠茶的清香, 紅茶的甘醇。 大紅袍具有保護牙齒、提神益思、生津利尿、解暑殺菌、減肥美容、預防癌症、降脂降壓、抵抗衰老等功效。

大紅袍是武夷岩茶的一種;按照發酵程度屬於半發酵茶, 與安溪鐵觀音同屬於烏龍茶。 大紅袍按照顏色分屬於青茶。

大紅袍生長在九龍窠內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 茶樹所處的峭壁上, 有一條狹長的岩罅,

岩頂終年有泉水自罅滴落。 泉水中附有苔蘚之類的有機物, 因而土壤較它處潤澤肥沃。 茶樹兩旁岩壁直立, 日照短, 氣溫變化不大, 再加上平時茶農精心管理, 採制加工時, 一定要調技術最好的茶師來主持, 使用的也是特製的器具 , 因而大紅袍的成茶具有獨到的品質和特殊的藥效。 大紅袍的製作方式與鐵觀音類似, 其製作工藝包括萎凋、攤晾、搖青、做青、殺青、揉撚、烘乾、毛茶等工序。

大紅袍名稱由來:武夷大紅袍, 因早春茶芽萌發時, 遠望通樹豔紅似火, 若紅袍披樹。 從元明以來為歷代皇室貢品。 大紅袍乃是武夷岩茶中之姣姣者, 傳說中在明朝年間一個趕考舉人路過武夷時, 突然發病, 腹痛難忍, 當時有位來自天心岩天心寺的僧人取出采自寺旁岩石上生長的茶泡給他喝,

病痛即止, 不藥而愈, 舉人後來考取了狀元, 為了答謝和尚, 專程前來拜謝, 並將身穿的狀元袍披在那株茶樹上, 因而得名“大紅袍”。

大紅袍的品質特徵:外形條索緊結, 色澤綠褐鮮潤, 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 葉片紅綠相間, 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 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鬱有蘭花香, 香高而持久, “岩韻”明顯。 大紅袍很耐沖泡, 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 品飲“大紅袍”茶, 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 才能真正品嘗到岩茶之顛的韻味。

三坑兩澗的大紅袍:瞭解大紅袍的人都知道三坑兩澗裡產的茶, 即慧苑坑、牛欄坑、大坑口、流香澗和悟源澗裡的茶, 如果有了一泡這幾個地方的茶, 一定會興師動眾招呼朋友來品嘗。“三坑兩澗”是傳統對正岩大紅袍產區的統稱,這五個地方峭峰林立,深壑陡崖,幽澗流泉,迷霧沛雨,夏日陰涼,冬少寒風,溫差較小。所以產大紅袍茶青制優率極高。牛欄坑的肉桂茶品質極優,飲後會讓人感到不可思議,這就是現在被人們追捧的“牛肉”——牛欄坑的肉桂,與別的所有山場產的肉桂相比獨佔鰲頭,像慧苑坑的水仙一樣,別的山場茶的同類茶,很難逾越。

除去三坑兩澗,武夷山還有“九十九岩”的說法,“岩岩有茶,非岩不茶”,這九十九岩地方土壤通透性能好,鉀錳含量高,酸度適中,制出的大紅袍岩韻明顯。而現在經過國家頒佈的統一標準,把武夷山風景區生產的大紅袍都稱作正岩大紅袍,這個區域包括天心岩、馬頭岩、大坑口、慧苑坑、觀音岩、竹窠、碧石、燕子窠、九龍窠、禦茶園、霞賓岩、玉花洞、水簾洞、佛國、桃花洞、桂林岩、三仰峰等等。

大紅袍的品種:

肉桂

俗話說“醇不過水仙,香不過肉桂”,肉桂在大紅袍中以香氣見長,沖泡後又花果或桂皮般的香氣,入口醇厚回甘,咽後齒頰留香,茶湯橙黃清澈,葉底均亮,沖六七泡後,仍有岩韻繚繞,回味悠長,由於肉桂產量高品質好,這些年成為大紅袍的主要品種得到廣泛的種植。

水仙

與肉桂一樣成為大紅袍當家品種的還有水仙,水仙茶的發現有一段傳說故事,相傳某一年武夷山熱得出奇,有個建甌的樵夫上山砍柴,累了在祝仙洞旁休息,含了身旁一棵開滿了小白花的小樹,精神抖擻,折了樹上一根小枝回去,摘葉子泡水治病效果不錯。因為建甌人說“祝”和崇安花的“水”字發音一模一樣,當他說來自祝仙洞崇安人以為是“水仙”,於是這棵樹就叫水仙茶了,從此水仙茶名品而傳播四方。

鐵羅漢

大紅袍裡還有個著名品種叫鐵羅漢,原來生長在慧苑岩內的鬼洞中。為什麼叫鬼洞?那是對這地方地形的誇張描寫,這地方常年深邃陰涼,常年雲霧繚繞,顯得陰森森的而被人們稱為鬼洞。鬼洞實在是一個生長好茶的地方,樹型壯實葉長治病有奇效的鐵羅漢就長在這裡。

白雞冠

禦茶園的名樅園裡,在路邊有一片整齊的茶園就是白雞冠。這片白雞冠明顯和其他茶樹不同,葉片顏色輕嫩淺黃特別顯眼,初識大紅袍看見這樣的“奇種”十分驚訝。品嘗起來的確與眾不同,那香幽幽的要用心琢磨,而且這茶和其他大紅袍不同,泡得次數不多,好的感覺就那頭幾泡,泡盡得茶底放進涼水裡煞是好看,淺黃的葉底鑲著淡褐色的邊,是經典的茶色。

半天腰

半天腰作為《大紅袍名叢錄》記載:茶名來源明朝永樂年間,因為此茶生長在半山腰。幹茶香帶有多元的果香,明顯的有如焙烤的杏仁、栗果香。沖泡時聞蓋香,只覺得香氣襲人,香味精緻優雅細膩,盈溢著梨、香草與紅糖的溫和芬芳,“妖”質迷人。所以又命名為“半天妖”。

擴展閱讀——大紅袍屬於什麼茶?

在中國茶葉分類裡有紅茶,綠茶,青茶,白茶,黃茶的說法。 其中青茶的的代表茶品是烏龍茶,主要產于福建。 在烏龍茶裡有大致分為武夷岩茶和安溪鐵觀音兩個類別。

大紅袍是武夷岩茶裡的最重要的類別。生長在武夷山脈的大紅袍茶種,獨領山水雲氣之先,在山澗和岩縫的特別土壤賦予大紅袍一種質樸堅韌的品質和醇厚勁道的風格,加上完全傳統的發酵和烘焙技法更增添了大紅袍特有的與木有關的碳香和火香。不品則已,一品難舍。現在大家知道大紅袍屬於什麼茶了吧,大紅袍屬於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屬於烏龍茶。

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大紅袍屬於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產于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生長環境命名的不見天、金鎖匙;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

母樹大紅袍的區別:大家比較認識,位於武夷山景區九龍窠內,共有6個品系(皆由種子發芽長成)6株茶樹,不是統一個品種,葉型、發芽期等都不一樣。

純種大紅袍:指母樹大紅袍中的某一品系單獨扡插繁育(無性繁殖)栽培後,單獨採制加工而成的大紅袍。此大紅袍也不能稱為二代、或三代大紅袍,由於無性繁殖不存在代數。

商品大紅袍:指母樹大紅袍中某兩個以上品系的茶葉拼配在一起的大紅袍(一般有4-5個品系的茶葉)。每個品系也都是用無性繁殖培育移栽的,此大紅袍也不能稱為二代、或三代大紅袍。

“大紅袍”自古是萬茶之尊,是武夷岩茶的代名詞。但因為歷史久遠,戰亂頻仍,文獻流失,“大紅袍”的身世和武夷山的船棺一樣,仍然停留在民間說法和神話傳奇的層面,成了一個千古之謎,招引著人們去苦苦探尋和考證。

筆者花費大量的時間,查閱了許多相關的歷史文獻,採訪了多位權威茶人,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按圖索驥地把點滴的歷史碎片加以精心拼接,對各種民間說法和神話傳說予以一一求證和排除,終於得以基本還原出“大紅袍”的本來面目,以飧世人。

四種大紅袍傳說誰對誰錯——

“狀元報恩說”最合情理

在對於“大紅袍”傳說的眾說紛紜中,幾種影響較大的說法歸納起來無非“狀元報恩說”、“皇后治病說”、“縣丞祭茶說”、“猴子採摘說”、“縣長命名說”等幾個腳本。

腳本一:“皇后治病說”

“皇后治病說”純屬無稽之談。歷史上離武夷山最近的京城是南宋的杭州城,依當時的資訊和交通條件,從皇后“突然得病”,到找到“大紅袍”治好病,起碼要花費幾個月時間,遠水解不了近渴,這個說法顯然不符合一般的邏輯。

腳本二:“縣丞祭茶說”

“縣丞祭茶說”也十分牽強。武夷山雖然自古有祭茶的習俗,但縣丞作為七品小官穿大紅袍祭茶也不合乎古代嚴格的著裝禮制。

腳本三:“猴子採茶說”

“大紅袍”雖然生長在岩壁上,但不至於高不可攀,早在3000多年前,武夷山的山民們都能把船棺安放到幾百米高的懸崖上,何況那區區的幾十米岩壁。無疑,“猴子採茶說”嚴重藐視了武夷山人的智慧。

腳本四:“狀元報恩說”

這是幾個腳本中最令人信服的,說的是明初舉子趕考途經武夷山,中暑昏厥路邊,被天心寺僧人所救,以茶入藥為其治療。舉子病癒後高中狀元,回天心寺報恩,方丈說救他性命的不是僧家,而是茶葉,囑其以紅袍披蓋茶樹,以表謝恩。“大紅袍”故事從此不脛而走。靖難之變後,朱棣為追殺建文帝,派胡瀠遍訪寺院宮觀,胡瀠到武夷山時入駐天心寺,愛喝茶的胡瀠聽了“大紅袍”的故事,便請旨敕封,封天心寺為天心永樂禪寺,並正式冊封天心寺茶為“大紅袍”。

印證理由一:紅袍含義

大紅袍,顧名思義就是紅色的袍服。在中國服飾的發展史上,衣著大紅色的袍服主要見於明朝。明朝洪武時期確立了基本的官服定制。在公服穿著上,明朝廷明確規定“一至四品著緋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綠袍。”其中“緋”就是指大紅色。因此,明以後紅袍漸漸成為清廉高官的代名詞。

可見,“大紅袍”是明代清官的指代。可以推測:“大紅袍”茶出現於明代,並與當時某位清正廉明的高官或朝廷有一定的聯繫。

這一推測與“狀元報恩說”比較接近。

印證理由二:存世時間

“縣長命名說”中有“大紅袍,民國三十二年,吳石仙題”的摩崖石刻,因此有人推測“大紅袍”得名於1943年,但在成書於1921年的《蔣叔南遊記》(蔣希召著)第一集《武夷山遊記》中寫道:“如大紅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遊亦十數兩耳。”可見,在1921年之前武夷山便有“大紅袍”茶了。

清朝道光年間,著名學者鄭光祖撰寫的百科全書《一斑祿·雜述》(1839年)卷四裡說:“……若閩地產‘紅袍’建旗,五十年來盛行於世”。“建”,即指建寧府(武夷山當時隸屬建寧府);

“旗”,指的是茶(古代新採茶芽狀似旗、槍,古人常以“旗”、“槍”指代茶葉),按照“五十年來盛行於世”推算,“大紅袍”在清初就已經名揚天下了。這段文字的發現填補了清朝“大紅袍”文字記載的空白,把“大紅袍”有據可考的歷史至少往前推了二百年。

印證理由三:史料考究

近年來,隨著“大紅袍祖庭”——天心永樂禪寺佛教文化和寺院歷史的深入挖掘,為“狀元報恩說”、“大紅袍”始於明代增添了諸多佐證。1991年,天心永樂禪寺大雄寶殿重建時,工地挖出兩個明代的聖旨碑、一對石龍和三尊石雕佛像。從中可以斷定天心永樂禪寺受明代朝廷敕封。《明史·胡瀠傳》記載明成祖廣泛“頒禦制諸書”敕封寺院宮觀,受封的寺院宮觀大都冠以“永樂”字型大小。

上文也記載了胡瀠“十七年(西元1419年)複出,巡江浙、湖、湘諸府”,在佛教古籍《瑞岩實錄·詩偈》(清釋元賢著)中更有胡源潔的《夜宿天心》詩:

雲浮山際掩禪院,月湧天心透客居。

幽徑不寒林影下,紅袍味裡夜可無?

這首詩描述了作者胡瀠夜宿天心寺,徹夜品飲“大紅袍”的情形。可見在當時,尚在明初的時候,天心寺的茶就已經冠上了“大紅袍”之名。這些事實與“狀元報恩說”幾乎吻合。

印證理由四:聖旨敕封

聖旨是古代最高規格的文書,頒發給寺院的聖旨一般是敕封或表彰功德。聖旨碑,一般是作為門坊等建築的構件,或單獨立在顯眼的地方,告訴人們這裡曾經受過皇帝的敕封或嘉獎。但天心永樂禪寺為什麼有兩個幾乎一樣的聖旨碑呢?另一個是否是“狀元報恩說”所指的朝廷對“大紅袍”的敕封呢?

據天心永樂禪寺住持澤道法師說,“狀元報恩說”原記載於《天心寺志》,後來寺志失傳於民國戰火,便由天心永樂禪寺僧人口頭代代相傳下來。“狀元報恩說”和其他版本的傳說相比,更具有歷史性、文化性、邏輯性、書面性,可見其確實出自正規的文獻,而且口頭相傳的時間跨度不會太長。因為故事情節、時間、人物、事件與以上考證的史實相符,並無走樣。綜合“狀元報恩說”和上述考證結果,“大紅袍”是否受過敕封便不得而知了。

至此,上百年來眾說紛紜的“大紅袍”的身世終於真相大白。

大紅袍母樹的真假之爭——

現存“大紅袍母樹”不一定是真母樹

隨著“大紅袍”知名度的不斷提高,母樹“大紅袍”的真假之爭也愈演愈烈。“大紅袍”的指代,實際上經過了從某樅茶樹(狀元紅袍所披蓋的茶樹)的名稱——某品種茶樹(武夷山四大名樅之一“大紅袍”)的名稱——某類別(武夷岩茶)茶葉的總稱的轉變。所以,在不同的時期、在不同的場合,“大紅袍”所指代的含義也就不同。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就容易產生混淆,產生真假之爭。

說法一:

根據《武夷山的茶與風景》(陳舜年等著,吳覺農作序)一書《上篇·茶》明確記載了大紅袍有正副之分。“寺僧因遊人任意採摘,不肯以真品示人”之句可以這麼解讀:為了保護“正大紅袍”茶樹,僧人故意在“副大紅袍”茶樹附近刻上“大紅袍”三字,以轉移遊人的視線。因為“副大紅袍”長在較高的地方,遊人不易採摘。僧人這樣刻意地“掉包”,實屬無奈之舉。但此舉既可以保護“正大紅袍”茶樹,無意中也大大提高了“副大紅袍”茶樹的名氣,延續了“大紅袍”的品種和品牌。

說法二:

關於“正大紅袍”的說法和年近百歲、解放前就著手研究武夷岩茶的茶業泰斗張天福老人所說的如出一轍。他和筆者回憶說:原來的“大紅袍”茶樹在距離現在“大紅袍”不遠的地方,就在一個大岩壁下的路邊,樹樅有將近一米,上面有水滴從數丈高的岩壁上滴下,終年不幹,正好滴在茶樹上,茶葉非常茂盛,可是在50年代就死了。

說法三:

民間有一種說法,說的是人們把“正大紅袍”改稱為“大紅梅”,以混淆是非,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據1951年擔任“大紅袍”母樹所在地天心村土地改革小組組長,已經80高齡的傅志美老人的回憶,確有其事。他說:1951年土改時“大紅袍”仍為天心寺所有。但因為其歷史悠久,名氣太大,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如果繼續由僧人管理,怕力度不夠。後來縣裡專門為此開了協調會,決定把“大紅袍”茶山劃歸農場管理。在“大紅袍”附近還有一樅大茶樹叫做“大紅梅”,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枯死了。

說法四:

另外,《中國名茶志·福建卷》的武夷岩茶文章中記載:現今九龍窠之“大紅袍”,據林馥泉一九四一年調查認為系名叢“奇丹”之誤。並得寺僧信任,看到了一株真本“大紅袍”在九龍窠的岩腳下,樹根終年有水從岩壁涓涓流下,樹幹滿生苔蘚,樹及衰老。曾作記載:樹高135釐米,主幹八根……

以上不管哪種說法所提到的真“大紅袍母樹”,其實都不是現存的“大紅袍母樹”。但作為武夷茶四大名樅之一,“大紅袍”實際上是茶葉品種的名稱,也稱為“奇丹”。《蔣叔南遊記》第一集《武夷山遊記》中寫道:“如大紅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遊亦十數兩耳。”可見,“大紅袍母樹”並非只長在一處。當代茶人吳覺農、林馥泉等人也提到武夷山北斗岩、馬頭岩等地也有“大紅袍”的品種茶。所以,現存的“母樹大紅袍”雖然不一定是最初傳說中的“大紅袍”,但可以肯定的是:現存的“大紅袍”茶樹是原生態的 “母樹大紅袍”之一。

一定會興師動眾招呼朋友來品嘗。“三坑兩澗”是傳統對正岩大紅袍產區的統稱,這五個地方峭峰林立,深壑陡崖,幽澗流泉,迷霧沛雨,夏日陰涼,冬少寒風,溫差較小。所以產大紅袍茶青制優率極高。牛欄坑的肉桂茶品質極優,飲後會讓人感到不可思議,這就是現在被人們追捧的“牛肉”——牛欄坑的肉桂,與別的所有山場產的肉桂相比獨佔鰲頭,像慧苑坑的水仙一樣,別的山場茶的同類茶,很難逾越。

除去三坑兩澗,武夷山還有“九十九岩”的說法,“岩岩有茶,非岩不茶”,這九十九岩地方土壤通透性能好,鉀錳含量高,酸度適中,制出的大紅袍岩韻明顯。而現在經過國家頒佈的統一標準,把武夷山風景區生產的大紅袍都稱作正岩大紅袍,這個區域包括天心岩、馬頭岩、大坑口、慧苑坑、觀音岩、竹窠、碧石、燕子窠、九龍窠、禦茶園、霞賓岩、玉花洞、水簾洞、佛國、桃花洞、桂林岩、三仰峰等等。

大紅袍的品種:

肉桂

俗話說“醇不過水仙,香不過肉桂”,肉桂在大紅袍中以香氣見長,沖泡後又花果或桂皮般的香氣,入口醇厚回甘,咽後齒頰留香,茶湯橙黃清澈,葉底均亮,沖六七泡後,仍有岩韻繚繞,回味悠長,由於肉桂產量高品質好,這些年成為大紅袍的主要品種得到廣泛的種植。

水仙

與肉桂一樣成為大紅袍當家品種的還有水仙,水仙茶的發現有一段傳說故事,相傳某一年武夷山熱得出奇,有個建甌的樵夫上山砍柴,累了在祝仙洞旁休息,含了身旁一棵開滿了小白花的小樹,精神抖擻,折了樹上一根小枝回去,摘葉子泡水治病效果不錯。因為建甌人說“祝”和崇安花的“水”字發音一模一樣,當他說來自祝仙洞崇安人以為是“水仙”,於是這棵樹就叫水仙茶了,從此水仙茶名品而傳播四方。

鐵羅漢

大紅袍裡還有個著名品種叫鐵羅漢,原來生長在慧苑岩內的鬼洞中。為什麼叫鬼洞?那是對這地方地形的誇張描寫,這地方常年深邃陰涼,常年雲霧繚繞,顯得陰森森的而被人們稱為鬼洞。鬼洞實在是一個生長好茶的地方,樹型壯實葉長治病有奇效的鐵羅漢就長在這裡。

白雞冠

禦茶園的名樅園裡,在路邊有一片整齊的茶園就是白雞冠。這片白雞冠明顯和其他茶樹不同,葉片顏色輕嫩淺黃特別顯眼,初識大紅袍看見這樣的“奇種”十分驚訝。品嘗起來的確與眾不同,那香幽幽的要用心琢磨,而且這茶和其他大紅袍不同,泡得次數不多,好的感覺就那頭幾泡,泡盡得茶底放進涼水裡煞是好看,淺黃的葉底鑲著淡褐色的邊,是經典的茶色。

半天腰

半天腰作為《大紅袍名叢錄》記載:茶名來源明朝永樂年間,因為此茶生長在半山腰。幹茶香帶有多元的果香,明顯的有如焙烤的杏仁、栗果香。沖泡時聞蓋香,只覺得香氣襲人,香味精緻優雅細膩,盈溢著梨、香草與紅糖的溫和芬芳,“妖”質迷人。所以又命名為“半天妖”。

擴展閱讀——大紅袍屬於什麼茶?

在中國茶葉分類裡有紅茶,綠茶,青茶,白茶,黃茶的說法。 其中青茶的的代表茶品是烏龍茶,主要產于福建。 在烏龍茶裡有大致分為武夷岩茶和安溪鐵觀音兩個類別。

大紅袍是武夷岩茶裡的最重要的類別。生長在武夷山脈的大紅袍茶種,獨領山水雲氣之先,在山澗和岩縫的特別土壤賦予大紅袍一種質樸堅韌的品質和醇厚勁道的風格,加上完全傳統的發酵和烘焙技法更增添了大紅袍特有的與木有關的碳香和火香。不品則已,一品難舍。現在大家知道大紅袍屬於什麼茶了吧,大紅袍屬於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屬於烏龍茶。

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大紅袍屬於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產于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生長環境命名的不見天、金鎖匙;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

母樹大紅袍的區別:大家比較認識,位於武夷山景區九龍窠內,共有6個品系(皆由種子發芽長成)6株茶樹,不是統一個品種,葉型、發芽期等都不一樣。

純種大紅袍:指母樹大紅袍中的某一品系單獨扡插繁育(無性繁殖)栽培後,單獨採制加工而成的大紅袍。此大紅袍也不能稱為二代、或三代大紅袍,由於無性繁殖不存在代數。

商品大紅袍:指母樹大紅袍中某兩個以上品系的茶葉拼配在一起的大紅袍(一般有4-5個品系的茶葉)。每個品系也都是用無性繁殖培育移栽的,此大紅袍也不能稱為二代、或三代大紅袍。

“大紅袍”自古是萬茶之尊,是武夷岩茶的代名詞。但因為歷史久遠,戰亂頻仍,文獻流失,“大紅袍”的身世和武夷山的船棺一樣,仍然停留在民間說法和神話傳奇的層面,成了一個千古之謎,招引著人們去苦苦探尋和考證。

筆者花費大量的時間,查閱了許多相關的歷史文獻,採訪了多位權威茶人,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按圖索驥地把點滴的歷史碎片加以精心拼接,對各種民間說法和神話傳說予以一一求證和排除,終於得以基本還原出“大紅袍”的本來面目,以飧世人。

四種大紅袍傳說誰對誰錯——

“狀元報恩說”最合情理

在對於“大紅袍”傳說的眾說紛紜中,幾種影響較大的說法歸納起來無非“狀元報恩說”、“皇后治病說”、“縣丞祭茶說”、“猴子採摘說”、“縣長命名說”等幾個腳本。

腳本一:“皇后治病說”

“皇后治病說”純屬無稽之談。歷史上離武夷山最近的京城是南宋的杭州城,依當時的資訊和交通條件,從皇后“突然得病”,到找到“大紅袍”治好病,起碼要花費幾個月時間,遠水解不了近渴,這個說法顯然不符合一般的邏輯。

腳本二:“縣丞祭茶說”

“縣丞祭茶說”也十分牽強。武夷山雖然自古有祭茶的習俗,但縣丞作為七品小官穿大紅袍祭茶也不合乎古代嚴格的著裝禮制。

腳本三:“猴子採茶說”

“大紅袍”雖然生長在岩壁上,但不至於高不可攀,早在3000多年前,武夷山的山民們都能把船棺安放到幾百米高的懸崖上,何況那區區的幾十米岩壁。無疑,“猴子採茶說”嚴重藐視了武夷山人的智慧。

腳本四:“狀元報恩說”

這是幾個腳本中最令人信服的,說的是明初舉子趕考途經武夷山,中暑昏厥路邊,被天心寺僧人所救,以茶入藥為其治療。舉子病癒後高中狀元,回天心寺報恩,方丈說救他性命的不是僧家,而是茶葉,囑其以紅袍披蓋茶樹,以表謝恩。“大紅袍”故事從此不脛而走。靖難之變後,朱棣為追殺建文帝,派胡瀠遍訪寺院宮觀,胡瀠到武夷山時入駐天心寺,愛喝茶的胡瀠聽了“大紅袍”的故事,便請旨敕封,封天心寺為天心永樂禪寺,並正式冊封天心寺茶為“大紅袍”。

印證理由一:紅袍含義

大紅袍,顧名思義就是紅色的袍服。在中國服飾的發展史上,衣著大紅色的袍服主要見於明朝。明朝洪武時期確立了基本的官服定制。在公服穿著上,明朝廷明確規定“一至四品著緋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綠袍。”其中“緋”就是指大紅色。因此,明以後紅袍漸漸成為清廉高官的代名詞。

可見,“大紅袍”是明代清官的指代。可以推測:“大紅袍”茶出現於明代,並與當時某位清正廉明的高官或朝廷有一定的聯繫。

這一推測與“狀元報恩說”比較接近。

印證理由二:存世時間

“縣長命名說”中有“大紅袍,民國三十二年,吳石仙題”的摩崖石刻,因此有人推測“大紅袍”得名於1943年,但在成書於1921年的《蔣叔南遊記》(蔣希召著)第一集《武夷山遊記》中寫道:“如大紅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遊亦十數兩耳。”可見,在1921年之前武夷山便有“大紅袍”茶了。

清朝道光年間,著名學者鄭光祖撰寫的百科全書《一斑祿·雜述》(1839年)卷四裡說:“……若閩地產‘紅袍’建旗,五十年來盛行於世”。“建”,即指建寧府(武夷山當時隸屬建寧府);

“旗”,指的是茶(古代新採茶芽狀似旗、槍,古人常以“旗”、“槍”指代茶葉),按照“五十年來盛行於世”推算,“大紅袍”在清初就已經名揚天下了。這段文字的發現填補了清朝“大紅袍”文字記載的空白,把“大紅袍”有據可考的歷史至少往前推了二百年。

印證理由三:史料考究

近年來,隨著“大紅袍祖庭”——天心永樂禪寺佛教文化和寺院歷史的深入挖掘,為“狀元報恩說”、“大紅袍”始於明代增添了諸多佐證。1991年,天心永樂禪寺大雄寶殿重建時,工地挖出兩個明代的聖旨碑、一對石龍和三尊石雕佛像。從中可以斷定天心永樂禪寺受明代朝廷敕封。《明史·胡瀠傳》記載明成祖廣泛“頒禦制諸書”敕封寺院宮觀,受封的寺院宮觀大都冠以“永樂”字型大小。

上文也記載了胡瀠“十七年(西元1419年)複出,巡江浙、湖、湘諸府”,在佛教古籍《瑞岩實錄·詩偈》(清釋元賢著)中更有胡源潔的《夜宿天心》詩:

雲浮山際掩禪院,月湧天心透客居。

幽徑不寒林影下,紅袍味裡夜可無?

這首詩描述了作者胡瀠夜宿天心寺,徹夜品飲“大紅袍”的情形。可見在當時,尚在明初的時候,天心寺的茶就已經冠上了“大紅袍”之名。這些事實與“狀元報恩說”幾乎吻合。

印證理由四:聖旨敕封

聖旨是古代最高規格的文書,頒發給寺院的聖旨一般是敕封或表彰功德。聖旨碑,一般是作為門坊等建築的構件,或單獨立在顯眼的地方,告訴人們這裡曾經受過皇帝的敕封或嘉獎。但天心永樂禪寺為什麼有兩個幾乎一樣的聖旨碑呢?另一個是否是“狀元報恩說”所指的朝廷對“大紅袍”的敕封呢?

據天心永樂禪寺住持澤道法師說,“狀元報恩說”原記載於《天心寺志》,後來寺志失傳於民國戰火,便由天心永樂禪寺僧人口頭代代相傳下來。“狀元報恩說”和其他版本的傳說相比,更具有歷史性、文化性、邏輯性、書面性,可見其確實出自正規的文獻,而且口頭相傳的時間跨度不會太長。因為故事情節、時間、人物、事件與以上考證的史實相符,並無走樣。綜合“狀元報恩說”和上述考證結果,“大紅袍”是否受過敕封便不得而知了。

至此,上百年來眾說紛紜的“大紅袍”的身世終於真相大白。

大紅袍母樹的真假之爭——

現存“大紅袍母樹”不一定是真母樹

隨著“大紅袍”知名度的不斷提高,母樹“大紅袍”的真假之爭也愈演愈烈。“大紅袍”的指代,實際上經過了從某樅茶樹(狀元紅袍所披蓋的茶樹)的名稱——某品種茶樹(武夷山四大名樅之一“大紅袍”)的名稱——某類別(武夷岩茶)茶葉的總稱的轉變。所以,在不同的時期、在不同的場合,“大紅袍”所指代的含義也就不同。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就容易產生混淆,產生真假之爭。

說法一:

根據《武夷山的茶與風景》(陳舜年等著,吳覺農作序)一書《上篇·茶》明確記載了大紅袍有正副之分。“寺僧因遊人任意採摘,不肯以真品示人”之句可以這麼解讀:為了保護“正大紅袍”茶樹,僧人故意在“副大紅袍”茶樹附近刻上“大紅袍”三字,以轉移遊人的視線。因為“副大紅袍”長在較高的地方,遊人不易採摘。僧人這樣刻意地“掉包”,實屬無奈之舉。但此舉既可以保護“正大紅袍”茶樹,無意中也大大提高了“副大紅袍”茶樹的名氣,延續了“大紅袍”的品種和品牌。

說法二:

關於“正大紅袍”的說法和年近百歲、解放前就著手研究武夷岩茶的茶業泰斗張天福老人所說的如出一轍。他和筆者回憶說:原來的“大紅袍”茶樹在距離現在“大紅袍”不遠的地方,就在一個大岩壁下的路邊,樹樅有將近一米,上面有水滴從數丈高的岩壁上滴下,終年不幹,正好滴在茶樹上,茶葉非常茂盛,可是在50年代就死了。

說法三:

民間有一種說法,說的是人們把“正大紅袍”改稱為“大紅梅”,以混淆是非,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據1951年擔任“大紅袍”母樹所在地天心村土地改革小組組長,已經80高齡的傅志美老人的回憶,確有其事。他說:1951年土改時“大紅袍”仍為天心寺所有。但因為其歷史悠久,名氣太大,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如果繼續由僧人管理,怕力度不夠。後來縣裡專門為此開了協調會,決定把“大紅袍”茶山劃歸農場管理。在“大紅袍”附近還有一樅大茶樹叫做“大紅梅”,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枯死了。

說法四:

另外,《中國名茶志·福建卷》的武夷岩茶文章中記載:現今九龍窠之“大紅袍”,據林馥泉一九四一年調查認為系名叢“奇丹”之誤。並得寺僧信任,看到了一株真本“大紅袍”在九龍窠的岩腳下,樹根終年有水從岩壁涓涓流下,樹幹滿生苔蘚,樹及衰老。曾作記載:樹高135釐米,主幹八根……

以上不管哪種說法所提到的真“大紅袍母樹”,其實都不是現存的“大紅袍母樹”。但作為武夷茶四大名樅之一,“大紅袍”實際上是茶葉品種的名稱,也稱為“奇丹”。《蔣叔南遊記》第一集《武夷山遊記》中寫道:“如大紅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遊亦十數兩耳。”可見,“大紅袍母樹”並非只長在一處。當代茶人吳覺農、林馥泉等人也提到武夷山北斗岩、馬頭岩等地也有“大紅袍”的品種茶。所以,現存的“母樹大紅袍”雖然不一定是最初傳說中的“大紅袍”,但可以肯定的是:現存的“大紅袍”茶樹是原生態的 “母樹大紅袍”之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