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藥熬藥注意事項

中藥熬藥注意事項1、煎中藥之前需要浸泡

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於植物類的中藥多是乾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後恢復其天然狀態,煎藥時易於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1-1.5小時。 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2、煎中藥需要把握抱溫度

煎藥溫度的高低,中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 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較慢。 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的也快。 如煎藥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 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藥效果就差。 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後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可減慢水份的蒸發,這樣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

3、煎中藥需要選擇合適的器皿

煎煮中藥,選擇器皿是很重要的。

熬藥首選砂鍋、瓦罐,接下來是搪瓷器皿、不銹鋼鍋,最忌諱使用鐵鍋和銅鍋。 砂鍋、瓦罐的化學性質穩定,受熱均勻,傳熱緩慢,煎藥時水分不容易蒸發。

需要注意的是,砂鍋驟然受熱或受冷會形成裂紋。 因此,剛煎過藥的砂鍋不要立即用涼水清洗,可在幹木片或架子上放涼後再把藥垢清洗乾淨,砂鍋上的油漬不能用洗潔精浸泡,以防污水滲入細孔中,可用喝剩的茶葉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熱,再用刷子刷洗。

銅制器具,古人歷來不主張用來煎藥,因為銅會導致人體中毒。 鐵制器雖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較廣,但煎中藥且不適合,因為鐵可使中藥湯液變色、變質或沉澱,以及導致藥效下降或藥性改變。

不銹鋼鍋傳熱太快,煎藥時要經常攪拌,否則藥材黏在鍋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鍋。 鳳凰中醫提醒大家特別注意的是,千萬不能用鐵鍋和銅鍋煎藥。 因為鐵和銅是活潑元素,容易與中藥裡的多種化學成分發生反應,產生毒副作用。

煎煮中藥的誤區

煎煮中藥並非越久越濃。

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都以為中藥煎煮越濃效果越好,煎煮時間越長,有效成分越多,其實不然。 煎中藥是將中草藥中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溶解的過程,當中藥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後,這一過程就停止了,再連續不斷地煎,不僅不會使藥物內的有效成分繼續溶解,反而令藥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斷蒸發而減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長時間的高溫中遭到破壞,導致藥效降低。 由此可見,中藥並非煎得越久越好,不同的處方,煎開後的時間要求也不同,應遵醫囑。

煎糊的中藥請丟棄。 中藥能治療疾病的道理,就在於它含有生物鹼、皂素、鞣質等有效成分。 中藥所以要煎熬,目的在於要把藥物中有效成分煎熬出來,以利於治療疾病。 煎藥的方法是否適當,對其療效有很大關係。 煎熬時間短了,藥物的有效成分煎熬不出來,影響治病效果;煎熬時間過長,會使有效成分(例如揮發性成分)遭到破壞或丟失,並且還會把藥煎糊。

中藥怎麼吃不苦

1、黃金時間服藥:研究發現,一天24小時內人體吸收藥物的“黃金時期”分別在上午的8-10點鐘和下午的2-3點鐘,這個階段正是機體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候,藥物的苦味不容易對機體產生明顯的刺激反應。 而飯後半小時以上服藥不僅可以防止噁心、反胃,還能減輕藥物味苦的感覺,如無特殊需要,可在上述時間段服藥。

2、放涼後再喝:人體口腔內的溫度為36.2℃-37.2℃,味覺神經纖維大多分佈於舌面,當湯藥溫度與舌的溫度相近時,味覺神經處於最佳工作狀態,對五味的感知最靈敏,此時喝湯藥味道最苦。因此,中藥湯劑的溫度控制在15-36℃,既可防止燙嘴,又可減輕苦味。

3、加快服藥速度:經過實踐證明。重要的湯劑在口腔中停留的時間越長,那麼你會感覺到的苦味就越大。因此,喝中藥最好就是一口氣喝下,這樣是減少苦味最好的方法。

4、適當多喝溫開水:服用中藥湯劑後,如果能立即喝些溫開水,可以減少藥液在口腔內的殘留,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藥液的苦味。

而飯後半小時以上服藥不僅可以防止噁心、反胃,還能減輕藥物味苦的感覺,如無特殊需要,可在上述時間段服藥。

2、放涼後再喝:人體口腔內的溫度為36.2℃-37.2℃,味覺神經纖維大多分佈於舌面,當湯藥溫度與舌的溫度相近時,味覺神經處於最佳工作狀態,對五味的感知最靈敏,此時喝湯藥味道最苦。因此,中藥湯劑的溫度控制在15-36℃,既可防止燙嘴,又可減輕苦味。

3、加快服藥速度:經過實踐證明。重要的湯劑在口腔中停留的時間越長,那麼你會感覺到的苦味就越大。因此,喝中藥最好就是一口氣喝下,這樣是減少苦味最好的方法。

4、適當多喝溫開水:服用中藥湯劑後,如果能立即喝些溫開水,可以減少藥液在口腔內的殘留,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藥液的苦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