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考作文賦形思維模型(“重複”與“對比”)訓練

教學目的

1.學習並掌握作文賦形思維模型——“重複”與“對比”;

2.能運用這種思維模型寫一篇的考場作文。

教學重點

掌握並運用這種思維模型寫一篇的考場作文。

教學設想

1.教學設計的理論根據:①作文是作文者思維的展開, 作文訓練首先是作文思維訓練;②寫作思維模型之賦形思維模型理論;③“起、承、轉、合”的章法結構思維模型與“重複”、“對比”的賦形思維模型;④作文訓練相關理論:程式性、理論與操作結合性、動力學原理等。 參見四川師大馬正平教授主編的《高等寫作思維訓練教程》(人大出版社, 02年第一版)。

2.教學基本思路:進行簡單的理論學習——“重複”、“對比”的賦形思維模型;選擇一、兩篇高考優秀作文,

進行賦形思維模型的演示分析, 以教師分析為主;學生模仿教師的分析方法與步驟, 分析一篇高考優秀作文;出示作文題目, 按要求完成作文。 即學——演——摸——用的課堂教學流程。 這是一個科學的合理的作文課堂教學流程。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學習並掌握作文賦形思維模型——“重複”與“對比”;第二課時:當堂完成作文練習, 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準備

1.搜集資料:高考優秀作文, 並按作文賦形思維模型——“重複”與“對比”做好分析, 備用;

2.製作課件——高考語文總複習之高考作文賦形思維模型訓練例談(一)(網頁課件, 製作要求:隨課堂教學進程展示相關內容,

力爭美觀, 新穎);

3.課件部分內容的列印稿, 印成書面材料課後發給學生, 供學生課後進一步探究、思考、學習與應用。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

二、學習賦形思維(課件展示)

所謂賦形思維, 就是寫作者對自己所要寫的文章的主題、立意的渲染化、造勢化、清晰化寫作行為中所運用的思維操作技術。 簡單地說, 賦形思維就是在文章寫作過程中, 將你要寫的文章的主題、立意附于文章的材料、結構、語言及文體上, 也就是你選取什麼樣的材料、結構、語言及文體來體現你將要在文章中表達的主題、立意。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 就好像一個死人的靈魂, 去尋找一個肉身, 將死人的靈魂附在這個肉身上, 於是這個肉身就具有了那個死人的靈魂,

完成了死人的重生。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借屍還魂。 “屍”就是作文形式因素, “魂”就是作文的主體、立意、觀點。 所以, 這個過程就相當於我們作文時運用賦形思維展開作文一樣。 運用賦形思維, 為你的作文主題找到“肉身”(體現主題的材料、結構、語言、表達方式等作文形式內容)。

舉個例子。 我要寫一篇《隨地吐痰有害》文章, 我的主題確定為“吐痰的害處”。 但是, 我不能在文章中只說這一句話呀, 我得用具體的材料、結構、語言及文體把這個主題具體化, 變成一篇實實在在的文章。 這個過程就要用到賦形思維。 我可以選取痰能傳播疾病、隨地吐痰破壞環境、隨地吐痰有損人格等材料, 而且我準備有典型的三段式, 即開頭舉出有人隨地吐痰這一不文明現象,

引出“吐痰的害處”;中間用三段分別寫上面能體現“吐痰的害處”的材料;結尾重申“吐痰的害處”, 號召人們改掉隨地吐痰的陋習。 我還要根據題目要求確定文章的體裁等。

-

這個思維過程就是賦形思維。

三、學習賦形思維的操作模型——“重複”與“對比”(課件展示)

“重複”與“對比”是作文賦形思維的基本操作模型。

1.“重複”賦形思維(課件展示)

所謂“重複”的賦形思維操作模型, 就是指主題展開的寫作過程中, 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資訊、性質、意思、情調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文章材料、結構單元、段落、語段、句子、詞彙)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語、行文, 以增強(渲染)文章的感染力、說服力、說明性程度。

這種思維操作的習慣, 就是“重複”性賦形思維操作模型。 “重複”性賦形思維操作模型是文章寫作最為必要的基本的主要的普遍的寫作思維技能。

2. “對比”賦形思維(課件展示)

所謂“對比”的賦形思維操作模型, 就是指主題展開(材料生成、結構生成、起草行文)的寫作過程中, 選擇哪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資訊、性質、意思、情調相反、相對、相背的文章因素(文章材料、結構單元、段落、語段、句子、詞彙)進行謀篇、結構、段落、造語、行文, 以增強(反襯)文章的感染力、說服力、說明力的清晰度, 即反差。 這種思維操作的習慣, 就是“對比”性賦形思維操作模型。 “對比”性賦形思維操作模型是文章寫作中輔助的次要的修飾的寫作思維技能。 因此,一篇文章可以沒有對比性的寫作賦形思維操作,但絕對不可以沒有重複性的寫作賦形思維操作。

一般情況下,“重複”和“對比”這兩種寫作賦形思維模型在文章寫作中常常是結合起來運用的。

3. 賦形思維的操作模型——“重複”與“對比”使用時的注意事項。(課件展示)

①異構同質

在這裡,“重複”是指形式(形象、物體、語形)的不斷變異、差異、變化而在內容(主題、意思、內含、語義)方面的相同、相似、相近。即在形式的變化中保持內容、性質、內含的統一、協調、有機。也就是文章主題、立意不變,文章的材料、內容等在變化,不同。不是簡單的重複,重複中文章形式要有變化,要不同。

②非賦形思維

雖然說寫作賦形思維的思維操作模型是“重複”或“對比”,但是,並非說一篇文章一部作品中所有的地方都是運用“重複”與“對比”的思維模型的結果。事實上,在有的文章中,作品中,有時有一些文字既不屬於“重複”的思維操作所致,也非屬於“對比”的思維操作所致,而是對“重複”或“對比”思維操作的內容和成果進行介紹、解釋、說明。這些文字對於文章主題、立意來講,它們並沒有獨立的價值與意義,而是從屬於、依附於“重複”或“對比”思維操作的內容和成果。因此我們只能把它們看成是“重複”或“對比”思維操作的內容和成果的附屬部分。這在寫作時運用重複與對比的賦形思維操作模型時和寫作賦形思維分析時必須注意的問題。

③“重複”與“對比”既可以是整篇的,也可以是局部的,甚至是句子、詞語的。即“外部”重複,“內部”重複。

4. 舉例學習、理解賦形思維的操作模型——“重複”與“對比”。(課件展示)

分析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是怎樣運用賦形思維的操作模型——“重複”與“對比”的。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 《天淨沙*秋思》

在這首元曲小令中,幾乎找不到西方所說的語法結構,語篇邏輯,但是,它的確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千古絕唱。其中的奧秘,不是別的,正是對“重複”與“對比”的賦形思維模型的精彩運用。

第一句用三個孤立無援的情調相同而形象不同的藝術意象——“枯藤、老樹、昏鴉”,渲染出了一種濃郁的絕望死寂的生命感受。然後,採用“對比”的賦形思維模型的思維操作,將一幅明快、清新、溫暖的情調意象、圖畫——“小橋、流水、人家”——送到你的眼前,使人產生強烈的反襯對比的審美感受,使前者的情調更加孤寂。而在屬於“對比”的這第二句中,仍然運用“重複”的賦形思維操作模型,這樣使這種溫馨的情調更加溫馨。第三、四、五句——“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仍然像第一句那樣,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都運用了“重複”的賦形思維模型,從而將那種悲壯蒼茫、孤立無援的生命死寂感,渲染得淋漓盡致、氳氤鬱鬱、生氣勃勃。

四、教師以高考作文為例,具體分析作文怎樣使用賦形思維的操作模型——“重複”與“對比”(課件展示)(教師演示分析過程及結果)

分析2002年高考作文《千年的選擇》

原文:《千年的選擇》(重慶考生) 教師分析

翻開千年的文化扉頁,走進燦爛的文化長河去採擷那最美最好的。頓然感悟,是誰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誰說“心靜如水,文思如潮”? 主題:為國家為自由笑對苦難。

文體:散文。 起筆

第一段:起筆,作者走進時空隧道,對千年來的文化人“頓然感悟”,引出了下文。從段落內部看,最後兩句是一個“重複”(兩句“是誰說-----?”構成)

夜闌人靜時,走進文化大家的心靈,我睜大了驚愕的眼睛:饑寒、疾病、顛沛流離、眾口鑠金、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亡妻傷子、破家失國……世間所有的苦難毫不留情地吞噬著他們的心。原來長存世間的名字背後是飽嘗艱辛的痛苦,原來雋永瑰麗的文化需要面對苦難而大無畏的選擇。 重複一:

第二段,總承,概述千年來的文化人面對“饑寒、疾病、顛沛流離、眾口鑠金、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亡妻傷子、破家失國……”等“苦難”而做出了“大無畏的選擇”,“重複”主題。段落中“饑寒、疾病、顛沛流離、眾口鑠金、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亡妻傷子、破家失國……”是一個“內部重複”,詞語構句“重複”,渲染文化人面臨的“苦難”。 承筆

(總承)

漫漫求索。

我聽到有人在江邊獨吟:“舉世渾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他選擇了“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忍著滿腹經綸,一腔熱血隨著一江汩羅水而靜靜逝去,他飽嘗了無盡的怨憤。但那千年後仍讓人為之涕泣的愛國情懷,卻穿越時空,永駐世人心中。他就是屈原。

燃燭吟詩。

我看見一個狂人正仗劍高歌。對長安有如火的相思。卻又是選擇“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於是他選擇在痛苦中咽斷蕭聲,關天下千古登臨之口;他選擇在悲寂中立於青冥長天之際,痛飲四萬八千個日月。他受盡了抽刀斷水水更流的長恨,但他的選擇讓他名垂青史而讓後人為之讚歎!他就是李白。

苦雨品詞。

我聽到歷史的磨盤在轟然作響。 大丈夫披一身豪情沖向報國的前線。不料身後轟響而來的是小人的誹謗,昏君的猜疑。他忍受著屈辱和憤怒,選擇了為國的沉默。於是他像一粒銅豆在磨盤中滾動。他選擇了“把欄杆拍遍”,卻在“深山聞鷓鴣”的淒涼中為國獻出一生。是他的選擇將這樣一位將軍逼成了偉大的詞人,是他的選擇將黑色的文字銘刻成為鋼刀鐫鑄成的人生。他就是辛棄疾。

重複二:

“漫漫求索”的屈原

重複三:

“燃燭吟詩”的李白

重複四:

“苦雨品詞”的辛棄疾

從第三自然段起,作者剪輯了三幅經典畫面,即“漫漫求索”的屈原,“燃燭吟詩”的李白,“苦雨品詞”的辛棄疾,具體敘述他們如何面對苦難而作出了自己的“心靈的選擇”,雖然他們生活的時代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但他們的“心靈的選擇”卻是相同的——為國家為自由笑對苦難,再次“重複”主題。這部分是分承,敘述角度不同。 承筆

(分承)

漫長、遙遠。

無言的冷月,永逝的春水。 重複五:概述。

第九、十自然段,又是一個總承,概述歷史長河中的許多文人都為國家為自由笑對苦難,“重複”主題。注意“冷月”“春水”兩個詞,這兩個詞有象徵意義。 承筆

(總承)

在這穿越時空而亙古不變的選擇中,我已心有所悟。

此時此刻,天外深處,正有清脆的歌聲,悠悠而來。 合筆:我所悟到的“選擇”。

最後兩個自然段,作者再次寫自己的“已心有所悟”,並用“天外深處,正有清脆的歌聲,悠悠而來”創造一種意境,強化自己的感悟,重申文章主題。這是合筆。 合筆

本文的基本結構是起——承——合,其中“承”又分總承——分承——總承。“承”,即是對主題的重複,整篇文章就是由“重複”的賦形思維構成的。同時,本文沒有用“對比”的賦性思維模型,即文章沒有“轉”這一部分。這是我們要注意的。

五、學生獨立模仿分析一篇高考作文,看看作者在作文中是怎樣運用賦形思維的操作模型——“重複”與“對比”的?

高考作文:《面對誘惑》 學生分析

人生時時面臨諸多誘惑,權重的地位是誘惑,利多的職業是誘惑,光環般的榮譽是誘惑,暢歡的娛樂是誘惑,甚至漂亮的時裝、可口美味都是誘惑……面對這些誘惑,我們該怎麼辦?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充滿誘惑的世界,如果你抵擋不住誘惑,你就會成為誘惑的奴隸,被誘惑淹沒;如果你勇於抗拒誘惑,保持自我,你就能做好自己的事,成就自己的功業。

做律師是一個賺錢而體面的工作,巴爾扎克的父親讓巴爾扎克學律師,可巴爾扎克抵擋住了名和利的誘惑,寧可蝸居在租來的房子裡,靠借錢度日,也不改變自己的志向。也許正是這種拒絕誘惑的堅毅品格,才使他成為舉世聞名的大文豪,才使他的作品能永垂青史。

曹雪芹曾經生活在豪華富貴的家庭,過貫了錦衣玉食的日子,可到了晚年,家庭發生巨大變故,變得常常連飯都吃不上。他該去參加科考(憑他的才華應該可以考上),他該去當官(憑他祖父輩在官場的關係完全可以當上),可他卻抵抗住了這些誘惑,而潛心于自己的文學創作,終於寫出了《紅樓夢》這本傳世不朽的經典著作。

司馬遷完全可以像其他官宦一樣,皇上讓他說什麼他就說什麼,皇上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不忤逆,不堅持,這樣就可以高官厚祿,萬世無憂。但司馬遷不為高官厚祿所動,該說則說,該逆就逆,結果遭受宮刑。但宮刑又怎樣?受了刑後的司馬遷照樣在監牢中面對四壁寫出了傳世巨著《史記》。

西西弗斯禁受住了神仙生活的誘惑,所以他能每天樂觀地推石頭;海倫•凱勒禁受住了誘惑,所以她用三天時間要去看的是對她有恩的人和人類歷史的文明。

相反的,如果禁受不起外界的誘惑,就難以保持自我,難以做好自己的工作。曾經為科學事業作出貢獻的牛頓,本可以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由於晚年沒能經受住神學的誘惑,結果放棄他研究了大半輩子的科學,卻一頭掉進了神學的陷阱,最後白白浪費了幾十年時間而一無所成。

我們生活的時代更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時代,網路遊戲會誘惑你,網上聊天會誘惑你,歌星影星會誘惑你,淫穢讀物會誘惑你,色情場所會誘惑你,名牌商品會誘惑你,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會誘惑你……如果你不能以頑強的意志保持自我,今天受這個誘惑,明天受那樣誘惑,你哪還有時間和精力來學習文化知識?

所以我們要勇於保持自我,勇於抵抗誘惑。

分析舉例(參考):

1.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勇於抗拒誘惑,保持自我,就能做好自己的事,成就自己的功業。

文章第一自然段,列舉現實生活中存在種種“誘惑”,提出問題:面對這些誘惑,我們該怎麼辦?這是起筆,引出話題。同時,在列舉時使用了“重複”的賦性思維模型,“------是誘惑”連用四個,且句末用省略號。這是段內“重複”。

第二自然段,是對前一自然段提出的問題的回答,提出全文的中心。這是承筆,總承,“重複”主題。

接下來,第三、四、五、六等四個自然段,分別列舉巴爾扎克、曹雪芹、司馬遷、西西弗斯等四人禁受住了各種各樣的誘惑,最後取得成功的故事,再次說明主題,“重複”主題。這是分承主題。

第七自然段,作者話題一轉,寫牛頓禁受不住神學的誘惑而一無所成,與主題形成“對比”。這是轉筆。

第八自然段,作者列舉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誘惑,指出如果堅持不住就可能導致無所事事,再次與主題“對比”。這仍然是轉筆。只不過,是一個概述。這個自然段與前一個自然段形成分——總關係。

最後一個自然段,作者重申自己的觀點:勇於抗拒誘惑,保持自我,就能做好自己的事,成就自己的功業。“重複”主題。這是合筆。全文結構井然,很有條理。

2. 第二自然段,是承筆,總承,整體是“重複”。但這個自然段又是由“重複”與“對比”構成的。先“對比”後“重複”。“如果你抵擋不住誘惑,你就會成為誘惑的奴隸,被誘惑淹沒”是“對比”,這個“對比”既是對主題的“對比”,又與本段後文形成“對比”,構成段內“對比”;“如果你勇於抗拒誘惑,保持自我,你就能做好自己的事,成就自己的功業”是“重複”,以分號為界。

3. 分別列舉巴爾扎克、曹雪芹、司馬遷等三人禁受住了各種各樣的誘惑,最後取得成功的故事時,也是用了“重複”與“對比”。以“可”“但”為標誌,構成段內“對比”。而西西弗斯、海倫•凱勒等兩人,構成段內“重複”,再與全文構成“重複”。

4. 文章“對比”、“轉”時,用好了過度句。如第七自然段,用“相反的”來標誌這是“轉筆”、“對比”。

5. 整篇文章用“重複”來構思,結構採用了“起、承、轉、合”,條理清楚。七、八兩個自然段用“對比”,是針對全文來說。但在部分段落內也用了“對比”,如二、三、四、五自然段。因此,“重複”是這篇文章的主要構思手段;“對比”是補充,是為了更充分說明主題。

第二課時

一,出示話題,學生審題後運用賦形思維的操作模型——“重複”與“對比”填寫下表。

1.作文題目(課件展示)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世界上的許多東西正在越變越大:建築物的高度已達到510米,遊艇上的活動面積有3個足球場大,飛機客艙能安置650個座位……

於是引起了人們對“大”的思考和議論——

“越大就意味著越好嗎?”

“大,又有什麼不好呢?”

…………

“大”的現象,的確讓人深思。請以“大”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 ①力求思路開闊,可以說古論今,也可以預估未來,只要與“大”有關就行。但所寫內容必須在這個話題範圍之內。試題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 立意自定。③ 文體自選(不能寫成詩歌)。④ 題目自擬。⑤ 不少於800字。⑥ 不得抄襲。

2. 填寫下表(課件展示)

項 目 例 子 學生填寫

作文題目 《面對誘惑》

審題 文體 議論性散文

範圍 面對誘惑,該怎麼辦?

主題 勇於抗拒誘惑,保持自我,就能做好自己的事,成就自己的功業。

分主題 1. 名和利的誘惑

2. 科考、當官的誘惑

3. 高官厚祿的誘惑

4. 神仙生活的誘惑

5. 個人享受的誘惑

選材 重複 1. 巴爾扎克的故事

2. 曹雪芹的故事

3. 司馬遷的故事

4. 西西弗斯的故事

5. 海倫•凱勒的故事

對比 1. 牛頓晚年沒能經受住神學的誘惑的故事

2. 概述不能經受住誘惑的壞後果

結構 開頭 起筆,引出話題(1段)

中間 先“重複”主題:總承(2段)——分承(3——6段),詳寫前3個材料,簡寫後2個材料;後“對比”,轉筆:先由“重複”主題過渡到“對比”主題——牛頓故事(7段)——概述不能經受住誘惑的壞後果(8段)

結尾 合筆,重申自己的觀點(9段)

開 頭 人生時時面臨諸多誘惑,權重的地位是誘惑,利多的職業是誘惑,光環般的榮譽是誘惑,暢歡的娛樂是誘惑,甚至漂亮的時裝、可口美味都是誘惑……面對這些誘惑,我們該怎麼辦?(起筆,引出話題)

結 尾 所以我們要勇於保持自我,勇於抵抗誘惑。(合筆,重申自己的觀點)

二、學生按照上表填寫的內容當堂完成作文,下課交作文。

因此,一篇文章可以沒有對比性的寫作賦形思維操作,但絕對不可以沒有重複性的寫作賦形思維操作。

一般情況下,“重複”和“對比”這兩種寫作賦形思維模型在文章寫作中常常是結合起來運用的。

3. 賦形思維的操作模型——“重複”與“對比”使用時的注意事項。(課件展示)

①異構同質

在這裡,“重複”是指形式(形象、物體、語形)的不斷變異、差異、變化而在內容(主題、意思、內含、語義)方面的相同、相似、相近。即在形式的變化中保持內容、性質、內含的統一、協調、有機。也就是文章主題、立意不變,文章的材料、內容等在變化,不同。不是簡單的重複,重複中文章形式要有變化,要不同。

②非賦形思維

雖然說寫作賦形思維的思維操作模型是“重複”或“對比”,但是,並非說一篇文章一部作品中所有的地方都是運用“重複”與“對比”的思維模型的結果。事實上,在有的文章中,作品中,有時有一些文字既不屬於“重複”的思維操作所致,也非屬於“對比”的思維操作所致,而是對“重複”或“對比”思維操作的內容和成果進行介紹、解釋、說明。這些文字對於文章主題、立意來講,它們並沒有獨立的價值與意義,而是從屬於、依附於“重複”或“對比”思維操作的內容和成果。因此我們只能把它們看成是“重複”或“對比”思維操作的內容和成果的附屬部分。這在寫作時運用重複與對比的賦形思維操作模型時和寫作賦形思維分析時必須注意的問題。

③“重複”與“對比”既可以是整篇的,也可以是局部的,甚至是句子、詞語的。即“外部”重複,“內部”重複。

4. 舉例學習、理解賦形思維的操作模型——“重複”與“對比”。(課件展示)

分析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是怎樣運用賦形思維的操作模型——“重複”與“對比”的。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 《天淨沙*秋思》

在這首元曲小令中,幾乎找不到西方所說的語法結構,語篇邏輯,但是,它的確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千古絕唱。其中的奧秘,不是別的,正是對“重複”與“對比”的賦形思維模型的精彩運用。

第一句用三個孤立無援的情調相同而形象不同的藝術意象——“枯藤、老樹、昏鴉”,渲染出了一種濃郁的絕望死寂的生命感受。然後,採用“對比”的賦形思維模型的思維操作,將一幅明快、清新、溫暖的情調意象、圖畫——“小橋、流水、人家”——送到你的眼前,使人產生強烈的反襯對比的審美感受,使前者的情調更加孤寂。而在屬於“對比”的這第二句中,仍然運用“重複”的賦形思維操作模型,這樣使這種溫馨的情調更加溫馨。第三、四、五句——“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仍然像第一句那樣,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都運用了“重複”的賦形思維模型,從而將那種悲壯蒼茫、孤立無援的生命死寂感,渲染得淋漓盡致、氳氤鬱鬱、生氣勃勃。

四、教師以高考作文為例,具體分析作文怎樣使用賦形思維的操作模型——“重複”與“對比”(課件展示)(教師演示分析過程及結果)

分析2002年高考作文《千年的選擇》

原文:《千年的選擇》(重慶考生) 教師分析

翻開千年的文化扉頁,走進燦爛的文化長河去採擷那最美最好的。頓然感悟,是誰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誰說“心靜如水,文思如潮”? 主題:為國家為自由笑對苦難。

文體:散文。 起筆

第一段:起筆,作者走進時空隧道,對千年來的文化人“頓然感悟”,引出了下文。從段落內部看,最後兩句是一個“重複”(兩句“是誰說-----?”構成)

夜闌人靜時,走進文化大家的心靈,我睜大了驚愕的眼睛:饑寒、疾病、顛沛流離、眾口鑠金、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亡妻傷子、破家失國……世間所有的苦難毫不留情地吞噬著他們的心。原來長存世間的名字背後是飽嘗艱辛的痛苦,原來雋永瑰麗的文化需要面對苦難而大無畏的選擇。 重複一:

第二段,總承,概述千年來的文化人面對“饑寒、疾病、顛沛流離、眾口鑠金、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亡妻傷子、破家失國……”等“苦難”而做出了“大無畏的選擇”,“重複”主題。段落中“饑寒、疾病、顛沛流離、眾口鑠金、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亡妻傷子、破家失國……”是一個“內部重複”,詞語構句“重複”,渲染文化人面臨的“苦難”。 承筆

(總承)

漫漫求索。

我聽到有人在江邊獨吟:“舉世渾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他選擇了“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忍著滿腹經綸,一腔熱血隨著一江汩羅水而靜靜逝去,他飽嘗了無盡的怨憤。但那千年後仍讓人為之涕泣的愛國情懷,卻穿越時空,永駐世人心中。他就是屈原。

燃燭吟詩。

我看見一個狂人正仗劍高歌。對長安有如火的相思。卻又是選擇“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於是他選擇在痛苦中咽斷蕭聲,關天下千古登臨之口;他選擇在悲寂中立於青冥長天之際,痛飲四萬八千個日月。他受盡了抽刀斷水水更流的長恨,但他的選擇讓他名垂青史而讓後人為之讚歎!他就是李白。

苦雨品詞。

我聽到歷史的磨盤在轟然作響。 大丈夫披一身豪情沖向報國的前線。不料身後轟響而來的是小人的誹謗,昏君的猜疑。他忍受著屈辱和憤怒,選擇了為國的沉默。於是他像一粒銅豆在磨盤中滾動。他選擇了“把欄杆拍遍”,卻在“深山聞鷓鴣”的淒涼中為國獻出一生。是他的選擇將這樣一位將軍逼成了偉大的詞人,是他的選擇將黑色的文字銘刻成為鋼刀鐫鑄成的人生。他就是辛棄疾。

重複二:

“漫漫求索”的屈原

重複三:

“燃燭吟詩”的李白

重複四:

“苦雨品詞”的辛棄疾

從第三自然段起,作者剪輯了三幅經典畫面,即“漫漫求索”的屈原,“燃燭吟詩”的李白,“苦雨品詞”的辛棄疾,具體敘述他們如何面對苦難而作出了自己的“心靈的選擇”,雖然他們生活的時代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但他們的“心靈的選擇”卻是相同的——為國家為自由笑對苦難,再次“重複”主題。這部分是分承,敘述角度不同。 承筆

(分承)

漫長、遙遠。

無言的冷月,永逝的春水。 重複五:概述。

第九、十自然段,又是一個總承,概述歷史長河中的許多文人都為國家為自由笑對苦難,“重複”主題。注意“冷月”“春水”兩個詞,這兩個詞有象徵意義。 承筆

(總承)

在這穿越時空而亙古不變的選擇中,我已心有所悟。

此時此刻,天外深處,正有清脆的歌聲,悠悠而來。 合筆:我所悟到的“選擇”。

最後兩個自然段,作者再次寫自己的“已心有所悟”,並用“天外深處,正有清脆的歌聲,悠悠而來”創造一種意境,強化自己的感悟,重申文章主題。這是合筆。 合筆

本文的基本結構是起——承——合,其中“承”又分總承——分承——總承。“承”,即是對主題的重複,整篇文章就是由“重複”的賦形思維構成的。同時,本文沒有用“對比”的賦性思維模型,即文章沒有“轉”這一部分。這是我們要注意的。

五、學生獨立模仿分析一篇高考作文,看看作者在作文中是怎樣運用賦形思維的操作模型——“重複”與“對比”的?

高考作文:《面對誘惑》 學生分析

人生時時面臨諸多誘惑,權重的地位是誘惑,利多的職業是誘惑,光環般的榮譽是誘惑,暢歡的娛樂是誘惑,甚至漂亮的時裝、可口美味都是誘惑……面對這些誘惑,我們該怎麼辦?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充滿誘惑的世界,如果你抵擋不住誘惑,你就會成為誘惑的奴隸,被誘惑淹沒;如果你勇於抗拒誘惑,保持自我,你就能做好自己的事,成就自己的功業。

做律師是一個賺錢而體面的工作,巴爾扎克的父親讓巴爾扎克學律師,可巴爾扎克抵擋住了名和利的誘惑,寧可蝸居在租來的房子裡,靠借錢度日,也不改變自己的志向。也許正是這種拒絕誘惑的堅毅品格,才使他成為舉世聞名的大文豪,才使他的作品能永垂青史。

曹雪芹曾經生活在豪華富貴的家庭,過貫了錦衣玉食的日子,可到了晚年,家庭發生巨大變故,變得常常連飯都吃不上。他該去參加科考(憑他的才華應該可以考上),他該去當官(憑他祖父輩在官場的關係完全可以當上),可他卻抵抗住了這些誘惑,而潛心于自己的文學創作,終於寫出了《紅樓夢》這本傳世不朽的經典著作。

司馬遷完全可以像其他官宦一樣,皇上讓他說什麼他就說什麼,皇上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不忤逆,不堅持,這樣就可以高官厚祿,萬世無憂。但司馬遷不為高官厚祿所動,該說則說,該逆就逆,結果遭受宮刑。但宮刑又怎樣?受了刑後的司馬遷照樣在監牢中面對四壁寫出了傳世巨著《史記》。

西西弗斯禁受住了神仙生活的誘惑,所以他能每天樂觀地推石頭;海倫•凱勒禁受住了誘惑,所以她用三天時間要去看的是對她有恩的人和人類歷史的文明。

相反的,如果禁受不起外界的誘惑,就難以保持自我,難以做好自己的工作。曾經為科學事業作出貢獻的牛頓,本可以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由於晚年沒能經受住神學的誘惑,結果放棄他研究了大半輩子的科學,卻一頭掉進了神學的陷阱,最後白白浪費了幾十年時間而一無所成。

我們生活的時代更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時代,網路遊戲會誘惑你,網上聊天會誘惑你,歌星影星會誘惑你,淫穢讀物會誘惑你,色情場所會誘惑你,名牌商品會誘惑你,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會誘惑你……如果你不能以頑強的意志保持自我,今天受這個誘惑,明天受那樣誘惑,你哪還有時間和精力來學習文化知識?

所以我們要勇於保持自我,勇於抵抗誘惑。

分析舉例(參考):

1.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勇於抗拒誘惑,保持自我,就能做好自己的事,成就自己的功業。

文章第一自然段,列舉現實生活中存在種種“誘惑”,提出問題:面對這些誘惑,我們該怎麼辦?這是起筆,引出話題。同時,在列舉時使用了“重複”的賦性思維模型,“------是誘惑”連用四個,且句末用省略號。這是段內“重複”。

第二自然段,是對前一自然段提出的問題的回答,提出全文的中心。這是承筆,總承,“重複”主題。

接下來,第三、四、五、六等四個自然段,分別列舉巴爾扎克、曹雪芹、司馬遷、西西弗斯等四人禁受住了各種各樣的誘惑,最後取得成功的故事,再次說明主題,“重複”主題。這是分承主題。

第七自然段,作者話題一轉,寫牛頓禁受不住神學的誘惑而一無所成,與主題形成“對比”。這是轉筆。

第八自然段,作者列舉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誘惑,指出如果堅持不住就可能導致無所事事,再次與主題“對比”。這仍然是轉筆。只不過,是一個概述。這個自然段與前一個自然段形成分——總關係。

最後一個自然段,作者重申自己的觀點:勇於抗拒誘惑,保持自我,就能做好自己的事,成就自己的功業。“重複”主題。這是合筆。全文結構井然,很有條理。

2. 第二自然段,是承筆,總承,整體是“重複”。但這個自然段又是由“重複”與“對比”構成的。先“對比”後“重複”。“如果你抵擋不住誘惑,你就會成為誘惑的奴隸,被誘惑淹沒”是“對比”,這個“對比”既是對主題的“對比”,又與本段後文形成“對比”,構成段內“對比”;“如果你勇於抗拒誘惑,保持自我,你就能做好自己的事,成就自己的功業”是“重複”,以分號為界。

3. 分別列舉巴爾扎克、曹雪芹、司馬遷等三人禁受住了各種各樣的誘惑,最後取得成功的故事時,也是用了“重複”與“對比”。以“可”“但”為標誌,構成段內“對比”。而西西弗斯、海倫•凱勒等兩人,構成段內“重複”,再與全文構成“重複”。

4. 文章“對比”、“轉”時,用好了過度句。如第七自然段,用“相反的”來標誌這是“轉筆”、“對比”。

5. 整篇文章用“重複”來構思,結構採用了“起、承、轉、合”,條理清楚。七、八兩個自然段用“對比”,是針對全文來說。但在部分段落內也用了“對比”,如二、三、四、五自然段。因此,“重複”是這篇文章的主要構思手段;“對比”是補充,是為了更充分說明主題。

第二課時

一,出示話題,學生審題後運用賦形思維的操作模型——“重複”與“對比”填寫下表。

1.作文題目(課件展示)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世界上的許多東西正在越變越大:建築物的高度已達到510米,遊艇上的活動面積有3個足球場大,飛機客艙能安置650個座位……

於是引起了人們對“大”的思考和議論——

“越大就意味著越好嗎?”

“大,又有什麼不好呢?”

…………

“大”的現象,的確讓人深思。請以“大”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 ①力求思路開闊,可以說古論今,也可以預估未來,只要與“大”有關就行。但所寫內容必須在這個話題範圍之內。試題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 立意自定。③ 文體自選(不能寫成詩歌)。④ 題目自擬。⑤ 不少於800字。⑥ 不得抄襲。

2. 填寫下表(課件展示)

項 目 例 子 學生填寫

作文題目 《面對誘惑》

審題 文體 議論性散文

範圍 面對誘惑,該怎麼辦?

主題 勇於抗拒誘惑,保持自我,就能做好自己的事,成就自己的功業。

分主題 1. 名和利的誘惑

2. 科考、當官的誘惑

3. 高官厚祿的誘惑

4. 神仙生活的誘惑

5. 個人享受的誘惑

選材 重複 1. 巴爾扎克的故事

2. 曹雪芹的故事

3. 司馬遷的故事

4. 西西弗斯的故事

5. 海倫•凱勒的故事

對比 1. 牛頓晚年沒能經受住神學的誘惑的故事

2. 概述不能經受住誘惑的壞後果

結構 開頭 起筆,引出話題(1段)

中間 先“重複”主題:總承(2段)——分承(3——6段),詳寫前3個材料,簡寫後2個材料;後“對比”,轉筆:先由“重複”主題過渡到“對比”主題——牛頓故事(7段)——概述不能經受住誘惑的壞後果(8段)

結尾 合筆,重申自己的觀點(9段)

開 頭 人生時時面臨諸多誘惑,權重的地位是誘惑,利多的職業是誘惑,光環般的榮譽是誘惑,暢歡的娛樂是誘惑,甚至漂亮的時裝、可口美味都是誘惑……面對這些誘惑,我們該怎麼辦?(起筆,引出話題)

結 尾 所以我們要勇於保持自我,勇於抵抗誘惑。(合筆,重申自己的觀點)

二、學生按照上表填寫的內容當堂完成作文,下課交作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