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玄學漫談」盤點中華上下五千年的那些個“預言家”

縱觀中國歷史, 從周朝的《乾坤萬年歌》, 漢朝的《馬前課》, 唐朝的《推背圖》, 宋朝的《梅花詩》, 再到明朝的《燒餅歌》, 每一個漢人統治的長治久安的朝代都會給我們留下一個準確而系統的預言。

更為神秘的是, 從周朝的薑子牙, 漢朝的張良, 唐朝的徐懋功、李靖, 宋朝的苗光義, 再到明朝的劉伯溫, 每一個真命天子的身邊謀臣又都是道士。

這似乎是每一個古老民族留給我們的共同神話, 也是千古以來最神秘的預言。 神何時回來?在這段等神歸來的日子裡, 人類社會將發生什麼?一個個古老的文明就這樣給我們留下了中間這段巨大的空白。 也許我們還需要從中原這片神秘的土地和她詳盡的史料、綿綿不絕的文明歷程中尋找答案。

西元前210年, 十月。 旌旗蔽日, 車馬轔轔, 秦始皇率領著他龐大的文武百官和侍從隊伍離開咸陽, 踏上了第五次巡行天下的征途。 當秦始皇最後回望咸陽城那巍巍宮殿的時候, 他不會想到:這一去, 他就再也回不來了。

一年前秋天的夜晚, 秦始皇的一位使者經過華陰平舒道, 一個人手持玉璧攔住他的去路說, “請替我把這塊玉璧交給始皇。 ”又趁便說道:“今年祖龍死。 ”使者很奇怪,

正要問個究竟, 這人把玉璧放在地上就不見了。 使者帶著玉璧回到咸陽, 把事情經過報告給始皇, 始皇默然良久, 後命人到禦府一查, 發現這塊玉璧竟然是八年以前他出巡渡江時沉入水中的那塊兒。

車馬在寒冬的風中緩緩前行, 蒼茫大地, 衰草枯楊。 曾經威武剛烈的秦始皇如今已近油盡燈枯。 回想當年一統天下、叱詫風雲的豪情, 始皇的心中恐怕也不能不感歎人生的短暫。 在死神面前, 人實在是太微渺了。 他想起了那因為諫阻他活埋儒生而被發配到上郡和蒙恬一起鎮守邊關的長子扶蘇, 就寫下詔命給扶蘇說:“請回咸陽治喪。 ”始皇可能終於想通了那句莫名其妙的“今年祖龍死”到底是什麼意思。 “龍”者, 被稱為真龍天子的皇帝是也。

“祖” 者, 始祖是也。 “祖龍”不就是指他秦始皇嗎?

大限已到, 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就這樣死了。 他所最寵信寵愛的三個人--小兒子胡亥、丞相李斯和郎中令趙高立即就背叛了他。 他們篡改詔書, 命令扶蘇和蒙恬自殺, 並扶立胡亥為帝, 這就是秦二世。

秦二世是個只知吃喝享樂的花花公子, 不但沒有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其奢侈荒淫猶有過之。 就在秦二世元年七月(西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 天下百姓群起而響應。 原來的六國諸侯後代紛紛複國, 劉邦和項羽也各自拉起了一支人馬。

二世三年, 秦王朝的天下早已支離破碎。 趙高這個禍國殃民的太監, 蒙蔽了秦二世整整三年, 耍弄權術整整三年, 安享富貴也整整三年。 如今大勢已去, 趙高深恐二世追究他的罪惡, 在耍弄了一個“指鹿為馬”的遊戲後, 命閻樂在望夷宮刺死了二世。 隨後, 趙高召集諸位公子和大臣說, “秦國本來是個諸侯國, 因為始皇統一了天下, 所以稱帝。 現在六國紛紛複國, 秦國的地盤是越來越小了, 再頂著個皇帝的空名兒不合適,還是稱王吧。”

就這樣,趙高立了子嬰為秦王。秦始皇要傳之子孫,萬世不絕的帝位就畫上了句號。這又應驗了一句曾讓秦始皇寢食難安的預言-- “亡秦者胡也”。那是在秦始皇稱帝六年,正當春秋鼎盛時,被派出去尋仙訪道的盧生帶回的讖諱:“亡秦者胡也。”始皇認為定然是胡人匈奴為患,於是命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並開始修築萬里長城。誰知天道玄遠,若隱若現,預言的實際意思是,“秦王朝將亡于二世胡亥之手。”

《史記• 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的這兩則預言,其準確程度已經讓人歎為觀止。但是且慢,中華民族的智慧似乎要在這一點上一再展現出她的神秘不凡來。

就在二世死前的幾個月,秦國著名將領章邯統領三十萬大軍在黃河以北的巨鹿城圍住了剛剛複國的趙王歇。章邯本人身經百戰,手下又有英勇善戰的名將蘇角,足智多謀的名將王離,兵強馬壯,糧草豐足。前來救援趙國的諸侯結成十幾座營壘,卻沒有一人敢與秦軍決戰。

就在這時,項羽挺身而出,和楚軍一起抱著“此次決戰,不勝則死”的決心渡過黃河。隨後破釜沉舟,燒毀軍營,只帶著三天的乾糧,向秦軍沖去。項羽身穿紅色戰袍,騎烏騅馬,手持長戟,帶頭衝鋒陷陣,當者披靡。雖然秦軍有三十萬之眾,而楚軍只有七萬,但裝備精良、久經戰陣的秦軍做夢也沒有想到,項羽的軍隊作戰英勇,氣勢如虹。身穿黑衣的秦軍,很快被身穿紅袍的楚軍分割、包圍、殲滅。戰鼓之聲驚天動地。那些做壁上觀的諸侯軍隊一個個伸出舌頭、屏住呼吸,看著這場極其慘烈的戰鬥。狹路相逢勇者勝,從來沒有打過敗仗的蘇角兵敗身亡,全軍覆沒。項羽命令士兵飽餐一頓之後繼續進攻。楚軍一路兵不留行,長驅直入,銳不可擋,九戰九勝,生擒王離,逼得秦將涉間**而死,章邯大敗而逃。

項羽隨後召諸侯相見,大家都跪在地下爬著進去,連頭也不敢抬起來,並頌揚項羽說“上將軍的神威真了不起,自古到今沒有第二個。我們情願聽從您的指揮。”諸侯的軍隊分路進兵,很快就攻滅了秦國。鴻門宴後,項羽封了劉邦等十八人為王,又自稱西楚霸王,兵威之盛、天下莫及,一時無人敢與爭鋒。

誰料歷史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被發配到蜀中的漢王劉邦得到了在項羽那裡鬱鬱不得志的韓信,築壇拜將。韓信不負劉邦所托,使盡心機,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與漢王定了三秦;又虜魏王豹,擒趙王歇;北定燕,東定齊;南敗楚兵二十萬,殺了名將龍且。最後在九裡山擺下絕機陣,十面埋伏,殺盡楚軍數十萬

項羽數度衝擊,無法沖出重圍,乃退回垓下。當夜,項羽聽到四面都是楚歌之聲,大驚失色道:“難道漢軍已經完全佔領了楚地嗎?”隨著他南征北戰的美人虞姬手捧一杯酒獻給項羽。項羽一飲而盡,仰天歌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以歌和之:“漢兵已掠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歌罷,拔劍自刎。

第二天清早,項羽率領衷心追隨他的最後八百壯士突出重圍,來到烏江邊。面對滔滔江水,烏江亭長對項羽說:“江東地方千里,民眾數十萬,足以稱王。請大王速速渡江吧。”項羽眼望著大漢追兵的滾滾煙塵,苦笑著說,“當年我率領江東八千子弟兵渡江西征,而今一個人都沒有回來。我無顏再見江東父老啦!”他把戰馬送給了烏江亭長,徒步與漢兵交戰,力殺數百人,最後自刎身亡。

“虞兮一劍霸圖空,原草千年帶血紅。子弟八千消滅盡,獨留荒塚紀秋風。”西楚霸王就這樣死了。在當年分封諸王、志得意滿的時候,他可能不會想到,他根本就不是天命稱帝之人。無論是雄才大略的秦始皇,還是拔山扛鼎的項羽,人力再大,也無可回天。

讓我們在烏江邊上,再把時間倒轉八百年,回到商朝末年的渭水之濱。周文王在這裡請到了元始天尊的弟子姜子牙,並以師禮視之。正是這位白髮蒼蒼的薑子牙寫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系統預言--《乾坤萬年歌》,預言了從周代以後數千年的王朝興替。對於周朝到漢朝的歷史,薑子牙寫道:“而今天下一統周。禮樂文章八百秋。串去中直傳天下。卻是春禾換日頭。天下由來不固久。二十年間不能守。卯坐金頭帶直刀。削盡天下木羊首。”

第一句“而今天下一統周。禮樂文章八百秋”指周朝享有八百年的天下。第二句“串去中直傳天下。卻是春禾換日頭。”其中“串去中直”是個字謎,謎底是“呂”,這裡指大商人呂不韋暗中用自己的兒子篡奪了秦王天下之事(其事詳見《史記 •呂不韋列傳》)。“春禾換日頭”也是字謎,用“禾”換去“春”下的“日”,謎底是“秦”,表示秦國一統天下。秦國統一只有十幾年,這就是第三句中所說的“天下由來不固久。二十年間不能守”。最後一句,“卯坐金頭帶直刀”也是個字謎,正是繁體的“劉”字。《史記• 項羽本紀》上也記載說,劉邦破了咸陽後,屯兵鴻門,範增對項羽說:“劉邦的雲氣五色斑斕,呈龍虎之狀,這是天子的瑞氣啊。必須馬上殺掉他。”項羽於是設鴻門宴,欲殺劉邦,誰知王者不死,最後劉邦還是全身而退了。

漢朝建立四百年,歷經王莽篡漢、光武中興,至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亂國,天下再度大亂,幾十路諸侯擁兵自重、各霸一方。劉備寄居新野,兵不滿千,將不過關、張、趙雲,後得徐庶走馬薦諸葛。三顧茅廬後,諸葛亮感劉備誠意,出山輔佐,大展經綸補天之手:聯合孫權在赤壁打敗曹操,接著席捲荊襄、奪取西川、東川,讓劉備在西蜀稱帝。

諸葛亮確有經天緯地之才,官方正史《三國志•諸葛亮傳》上也記載著他“未出茅廬,先定天下三分”的宏論。後人在佩服他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時,可能不會料到,他是個和薑子牙一樣的預言家,並寫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系統預言身後朝代興衰的《馬前課》。該預言一共十四卦,每一卦講述一個朝代。

清朝光緒年間,白鶴山的老和尚守元逐條破譯了《馬前課》中一直到光緒以前的預言。他破譯的關於清朝的預言說:“水月有主,古月為君,十傳絕統,相敬若賓”。守元和尚解釋道:“‘水月有主’是個‘清’字,‘古月’是個‘胡’字,胡人為君,殆亦天數不可強歟?”隨後他又自述道:“老僧生於嘉慶十年(西元1806年),今年八十有六,過此後不敢妄議。”如果這個老和尚再能等上十幾年,就會親眼看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清朝最後一個皇帝宣統黯然退位,對這一課的解釋就會完整了:“統”指“宣統”,“十傳絕統”是指清朝從順治入關稱帝到宣統一共經歷了十個皇帝。

對於清朝的預言是《馬前課》的第九卦。第十卦就是關於中華民國的了。預言上說:“豕後牛前,千人一口”。“豕”是“豬”的意思,應在“辛亥年”,“千人一口”是個“和”字,應在宣統退位後,孫中山締造了中華歷史上的第一個共和國。

就在諸葛亮仙去以後,三分天下歸於一統。隨之而起的就是西晉的八王之亂,國力大衰。北方匈奴乘機而起,滅掉西晉,開始了北有五胡亂華,南有東晉偏安的百年混戰,接下來就是征塵不斷,長達一百六十年的南北朝對峙。西元581年,北周皇帝的岳父楊堅篡位後建立隋朝。二十六年以後,因隋煬帝奢侈無度、橫徵暴斂,李淵在太原起兵,同年攻破長安,一年以後隋朝終於被唐朝取代,應了《馬前課》中的預言“十八男兒,起於太原”(“十八男兒”即“十八子”,為“李”字)。

無論《乾坤萬年歌》還是《馬前課》,其預言之準確足以令人瞠目結舌,然而中華歷史那悠久而博大精深的文化中,這樣偉大的預言家竟然是每個朝代都出現一個!

李淵次子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他掃清七十二處狼煙,收伏一十八處蠻洞,改號武德,建文學館以延一十八學士,造淩煙閣以繪二十三功臣,任用魏征、杜如晦、房玄齡等人為宰相,天下大治,四海升平。太宗皇帝手下的司天監李淳風和隱士袁天罡共同寫下了《推背圖》。

唐朝和五代年間, 《推背圖》在民間已極為流行。正史《舊唐書》記載:唐太宗看到一本《秘記》上說:“唐三世之後,則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就召見李淳風,詢問詳情。李淳風回答說:“臣據象推算,其兆已成,而且此人就在陛下的宮中,身為您的眷屬,三十年後當稱帝,並誅戮您的子孫。”太宗說道:“那麼把可疑的人都殺了,怎麼樣?” 李淳風回答說:“這是天命,無可祈禳回避,且王者不死,白白殺了很多無辜的人。三十年後,此人年紀大了,就會仁慈起來。現在如果殺了她,上天還會讓她轉生稱帝,三十年後她正當壯年,性情更為狠毒,您的子孫就都會被她殺光了。”太宗覺得有理,就沒有再追究下去。

李淳風隨後將未來推算到了一千多年以後,並上呈太宗皇帝御覽。預言以讖、頌和圖的形式記錄了下來。傳說當李淳風推算到第59象的時候,他的好友袁天罡推了一下他的後背說:“天機不可洩漏,就推算到這裡吧”。於是李淳風就把此事畫作了最後一象,並題詩說:“茫茫天數此中求,世道興衰不自由,萬萬千千說不盡,不如推背去歸休。”這部預言也就因此稱為《推背圖》。

《推背圖》中對於武則天稱帝和安史之亂等的預言準確得幾乎讓人懷疑是後人在歷史過後偽造的。現在我們來看一看最流行的版本--清朝順治年間的才子金聖歎親手注釋的《推背圖》吧。

《推背圖》第三十四象的讖語是“頭有發,衣怕白,太平時,王殺王”,又有頌詩說:“太平又見血花飛,五色章成裡外衣,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見夢全非。”

1851年初,洪秀全在廣東金田發動起義後,一路北伐,於1853年攻克南京,建國號“太平天國”,洪秀全稱“天王”。1856年,太平天國發生內亂,執白旗的北王韋昌輝屠殺了東王楊秀清全家及其部下和士兵2萬多人。隨後,洪秀全又將韋昌輝及親信200多人處死。《推背圖》第三十四象就是對這段歷史的預言。“頭有發”指太平天國的民眾留長髮,但不按滿清規定結辮,被稱為“長毛”。“衣怕白”和“太平時,王殺王”“洪水滔天苗不秀”都喻指天王洪秀全讓北王韋昌輝屠殺東王楊秀清之事。“五色章成裹外衣”:此句意指太平天國以五色旗為標誌。“中原曾見夢全非”指太平天國最終敗于曾國藩的湘軍手下。

死于清朝初年的金聖歎當然無法批註這件他死後整整200年所發生的一系列大事,但李淳風和袁天罡何以對歷史有如此深刻而準確的洞察力,卻成了一個最大的謎團。似乎對他們這些跨越時空的先知來說,未來一覽無遺。

就在李淳風寫下《推背圖》大約250年以後,兇惡奸詐的大將軍朱溫廢了唐昭宣帝,自己登基,改國號為梁,開始了50多年的五代十國時期,到西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又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大宋。50多年以後,到北宋真宗四年,在河北誕生了一代偉大的易學家邵雍,他以十首詩預言了身後直至今天的歷史大事,總名《梅花詩》。

宋朝是中國所有統一王朝中最弱的一個。北宋剛剛建國就向遼國割讓了燕雲十六州。北宋末年,女真族人崛起,打敗遼國後在黃龍府建立了金國。西元1125年,金國平滅遼國,隨後就把兵鋒直指大宋,兩年以後在靖康俘虜了宋朝的徽欽二帝。這就是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的“靖康恥”。欽宗的弟弟康王趙構泥馬渡江,在南京建立了南宋政權,後遷都杭州。大約150年後,南宋被忽必烈的鐵騎征服。西元1279年,陸秀夫背著南宋小皇帝趙丙投海而死,其他隨身將士和皇妃也都被颶風淹沒在大海中。對於這段歷史,《梅花詩》中以“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以及 “三百年來終一日,長天碧水歎彌彌”來預言。其中“山河雖好非完璧”指北宋割讓燕雲十六州之事;“黃金”者,定都黃龍府的大金是也。“三百年來終一日”指北宋在西元960年建立政權,至西元1279年滅亡,共用國祚300多年。“長天碧水歎彌彌”喻趙丙投海而死。

忽必烈定都北京,建立元朝,滅亡大宋後又享國祚70年,至西元1367年被明太祖朱元璋所滅。朱元璋改元洪武,定都南京,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漢族統治的封建王朝--大明朝。明太祖手下的大謀士劉伯溫也是個預言家。有一次太祖正在吃燒餅,剛剛咬了一口,內監報告劉伯溫求見。太祖就把燒餅扣在一個碗下,然後讓伯溫進來。太祖問伯溫:“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伯溫掐指一算,說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這是個燒餅啊。”太祖大驚,沒有想到劉伯溫的推算其驗如神,就開始向他詢問身後大事。君臣彼此問答,一直講到今天歷史上將要發生的大事,這就是《燒餅歌》。

每個朝代一個系統預言的現象,卻是非常發人深思的。尤其是這些預言對於時間、地點和人物的預測又與歷史幾乎沒有任何出入,這種跨越時空的先知真稱得上難以揭秘的掌握黑科技的歷史偉人。

再頂著個皇帝的空名兒不合適,還是稱王吧。”

就這樣,趙高立了子嬰為秦王。秦始皇要傳之子孫,萬世不絕的帝位就畫上了句號。這又應驗了一句曾讓秦始皇寢食難安的預言-- “亡秦者胡也”。那是在秦始皇稱帝六年,正當春秋鼎盛時,被派出去尋仙訪道的盧生帶回的讖諱:“亡秦者胡也。”始皇認為定然是胡人匈奴為患,於是命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並開始修築萬里長城。誰知天道玄遠,若隱若現,預言的實際意思是,“秦王朝將亡于二世胡亥之手。”

《史記• 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的這兩則預言,其準確程度已經讓人歎為觀止。但是且慢,中華民族的智慧似乎要在這一點上一再展現出她的神秘不凡來。

就在二世死前的幾個月,秦國著名將領章邯統領三十萬大軍在黃河以北的巨鹿城圍住了剛剛複國的趙王歇。章邯本人身經百戰,手下又有英勇善戰的名將蘇角,足智多謀的名將王離,兵強馬壯,糧草豐足。前來救援趙國的諸侯結成十幾座營壘,卻沒有一人敢與秦軍決戰。

就在這時,項羽挺身而出,和楚軍一起抱著“此次決戰,不勝則死”的決心渡過黃河。隨後破釜沉舟,燒毀軍營,只帶著三天的乾糧,向秦軍沖去。項羽身穿紅色戰袍,騎烏騅馬,手持長戟,帶頭衝鋒陷陣,當者披靡。雖然秦軍有三十萬之眾,而楚軍只有七萬,但裝備精良、久經戰陣的秦軍做夢也沒有想到,項羽的軍隊作戰英勇,氣勢如虹。身穿黑衣的秦軍,很快被身穿紅袍的楚軍分割、包圍、殲滅。戰鼓之聲驚天動地。那些做壁上觀的諸侯軍隊一個個伸出舌頭、屏住呼吸,看著這場極其慘烈的戰鬥。狹路相逢勇者勝,從來沒有打過敗仗的蘇角兵敗身亡,全軍覆沒。項羽命令士兵飽餐一頓之後繼續進攻。楚軍一路兵不留行,長驅直入,銳不可擋,九戰九勝,生擒王離,逼得秦將涉間**而死,章邯大敗而逃。

項羽隨後召諸侯相見,大家都跪在地下爬著進去,連頭也不敢抬起來,並頌揚項羽說“上將軍的神威真了不起,自古到今沒有第二個。我們情願聽從您的指揮。”諸侯的軍隊分路進兵,很快就攻滅了秦國。鴻門宴後,項羽封了劉邦等十八人為王,又自稱西楚霸王,兵威之盛、天下莫及,一時無人敢與爭鋒。

誰料歷史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被發配到蜀中的漢王劉邦得到了在項羽那裡鬱鬱不得志的韓信,築壇拜將。韓信不負劉邦所托,使盡心機,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與漢王定了三秦;又虜魏王豹,擒趙王歇;北定燕,東定齊;南敗楚兵二十萬,殺了名將龍且。最後在九裡山擺下絕機陣,十面埋伏,殺盡楚軍數十萬

項羽數度衝擊,無法沖出重圍,乃退回垓下。當夜,項羽聽到四面都是楚歌之聲,大驚失色道:“難道漢軍已經完全佔領了楚地嗎?”隨著他南征北戰的美人虞姬手捧一杯酒獻給項羽。項羽一飲而盡,仰天歌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以歌和之:“漢兵已掠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歌罷,拔劍自刎。

第二天清早,項羽率領衷心追隨他的最後八百壯士突出重圍,來到烏江邊。面對滔滔江水,烏江亭長對項羽說:“江東地方千里,民眾數十萬,足以稱王。請大王速速渡江吧。”項羽眼望著大漢追兵的滾滾煙塵,苦笑著說,“當年我率領江東八千子弟兵渡江西征,而今一個人都沒有回來。我無顏再見江東父老啦!”他把戰馬送給了烏江亭長,徒步與漢兵交戰,力殺數百人,最後自刎身亡。

“虞兮一劍霸圖空,原草千年帶血紅。子弟八千消滅盡,獨留荒塚紀秋風。”西楚霸王就這樣死了。在當年分封諸王、志得意滿的時候,他可能不會想到,他根本就不是天命稱帝之人。無論是雄才大略的秦始皇,還是拔山扛鼎的項羽,人力再大,也無可回天。

讓我們在烏江邊上,再把時間倒轉八百年,回到商朝末年的渭水之濱。周文王在這裡請到了元始天尊的弟子姜子牙,並以師禮視之。正是這位白髮蒼蒼的薑子牙寫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系統預言--《乾坤萬年歌》,預言了從周代以後數千年的王朝興替。對於周朝到漢朝的歷史,薑子牙寫道:“而今天下一統周。禮樂文章八百秋。串去中直傳天下。卻是春禾換日頭。天下由來不固久。二十年間不能守。卯坐金頭帶直刀。削盡天下木羊首。”

第一句“而今天下一統周。禮樂文章八百秋”指周朝享有八百年的天下。第二句“串去中直傳天下。卻是春禾換日頭。”其中“串去中直”是個字謎,謎底是“呂”,這裡指大商人呂不韋暗中用自己的兒子篡奪了秦王天下之事(其事詳見《史記 •呂不韋列傳》)。“春禾換日頭”也是字謎,用“禾”換去“春”下的“日”,謎底是“秦”,表示秦國一統天下。秦國統一只有十幾年,這就是第三句中所說的“天下由來不固久。二十年間不能守”。最後一句,“卯坐金頭帶直刀”也是個字謎,正是繁體的“劉”字。《史記• 項羽本紀》上也記載說,劉邦破了咸陽後,屯兵鴻門,範增對項羽說:“劉邦的雲氣五色斑斕,呈龍虎之狀,這是天子的瑞氣啊。必須馬上殺掉他。”項羽於是設鴻門宴,欲殺劉邦,誰知王者不死,最後劉邦還是全身而退了。

漢朝建立四百年,歷經王莽篡漢、光武中興,至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亂國,天下再度大亂,幾十路諸侯擁兵自重、各霸一方。劉備寄居新野,兵不滿千,將不過關、張、趙雲,後得徐庶走馬薦諸葛。三顧茅廬後,諸葛亮感劉備誠意,出山輔佐,大展經綸補天之手:聯合孫權在赤壁打敗曹操,接著席捲荊襄、奪取西川、東川,讓劉備在西蜀稱帝。

諸葛亮確有經天緯地之才,官方正史《三國志•諸葛亮傳》上也記載著他“未出茅廬,先定天下三分”的宏論。後人在佩服他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時,可能不會料到,他是個和薑子牙一樣的預言家,並寫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系統預言身後朝代興衰的《馬前課》。該預言一共十四卦,每一卦講述一個朝代。

清朝光緒年間,白鶴山的老和尚守元逐條破譯了《馬前課》中一直到光緒以前的預言。他破譯的關於清朝的預言說:“水月有主,古月為君,十傳絕統,相敬若賓”。守元和尚解釋道:“‘水月有主’是個‘清’字,‘古月’是個‘胡’字,胡人為君,殆亦天數不可強歟?”隨後他又自述道:“老僧生於嘉慶十年(西元1806年),今年八十有六,過此後不敢妄議。”如果這個老和尚再能等上十幾年,就會親眼看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清朝最後一個皇帝宣統黯然退位,對這一課的解釋就會完整了:“統”指“宣統”,“十傳絕統”是指清朝從順治入關稱帝到宣統一共經歷了十個皇帝。

對於清朝的預言是《馬前課》的第九卦。第十卦就是關於中華民國的了。預言上說:“豕後牛前,千人一口”。“豕”是“豬”的意思,應在“辛亥年”,“千人一口”是個“和”字,應在宣統退位後,孫中山締造了中華歷史上的第一個共和國。

就在諸葛亮仙去以後,三分天下歸於一統。隨之而起的就是西晉的八王之亂,國力大衰。北方匈奴乘機而起,滅掉西晉,開始了北有五胡亂華,南有東晉偏安的百年混戰,接下來就是征塵不斷,長達一百六十年的南北朝對峙。西元581年,北周皇帝的岳父楊堅篡位後建立隋朝。二十六年以後,因隋煬帝奢侈無度、橫徵暴斂,李淵在太原起兵,同年攻破長安,一年以後隋朝終於被唐朝取代,應了《馬前課》中的預言“十八男兒,起於太原”(“十八男兒”即“十八子”,為“李”字)。

無論《乾坤萬年歌》還是《馬前課》,其預言之準確足以令人瞠目結舌,然而中華歷史那悠久而博大精深的文化中,這樣偉大的預言家竟然是每個朝代都出現一個!

李淵次子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他掃清七十二處狼煙,收伏一十八處蠻洞,改號武德,建文學館以延一十八學士,造淩煙閣以繪二十三功臣,任用魏征、杜如晦、房玄齡等人為宰相,天下大治,四海升平。太宗皇帝手下的司天監李淳風和隱士袁天罡共同寫下了《推背圖》。

唐朝和五代年間, 《推背圖》在民間已極為流行。正史《舊唐書》記載:唐太宗看到一本《秘記》上說:“唐三世之後,則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就召見李淳風,詢問詳情。李淳風回答說:“臣據象推算,其兆已成,而且此人就在陛下的宮中,身為您的眷屬,三十年後當稱帝,並誅戮您的子孫。”太宗說道:“那麼把可疑的人都殺了,怎麼樣?” 李淳風回答說:“這是天命,無可祈禳回避,且王者不死,白白殺了很多無辜的人。三十年後,此人年紀大了,就會仁慈起來。現在如果殺了她,上天還會讓她轉生稱帝,三十年後她正當壯年,性情更為狠毒,您的子孫就都會被她殺光了。”太宗覺得有理,就沒有再追究下去。

李淳風隨後將未來推算到了一千多年以後,並上呈太宗皇帝御覽。預言以讖、頌和圖的形式記錄了下來。傳說當李淳風推算到第59象的時候,他的好友袁天罡推了一下他的後背說:“天機不可洩漏,就推算到這裡吧”。於是李淳風就把此事畫作了最後一象,並題詩說:“茫茫天數此中求,世道興衰不自由,萬萬千千說不盡,不如推背去歸休。”這部預言也就因此稱為《推背圖》。

《推背圖》中對於武則天稱帝和安史之亂等的預言準確得幾乎讓人懷疑是後人在歷史過後偽造的。現在我們來看一看最流行的版本--清朝順治年間的才子金聖歎親手注釋的《推背圖》吧。

《推背圖》第三十四象的讖語是“頭有發,衣怕白,太平時,王殺王”,又有頌詩說:“太平又見血花飛,五色章成裡外衣,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見夢全非。”

1851年初,洪秀全在廣東金田發動起義後,一路北伐,於1853年攻克南京,建國號“太平天國”,洪秀全稱“天王”。1856年,太平天國發生內亂,執白旗的北王韋昌輝屠殺了東王楊秀清全家及其部下和士兵2萬多人。隨後,洪秀全又將韋昌輝及親信200多人處死。《推背圖》第三十四象就是對這段歷史的預言。“頭有發”指太平天國的民眾留長髮,但不按滿清規定結辮,被稱為“長毛”。“衣怕白”和“太平時,王殺王”“洪水滔天苗不秀”都喻指天王洪秀全讓北王韋昌輝屠殺東王楊秀清之事。“五色章成裹外衣”:此句意指太平天國以五色旗為標誌。“中原曾見夢全非”指太平天國最終敗于曾國藩的湘軍手下。

死于清朝初年的金聖歎當然無法批註這件他死後整整200年所發生的一系列大事,但李淳風和袁天罡何以對歷史有如此深刻而準確的洞察力,卻成了一個最大的謎團。似乎對他們這些跨越時空的先知來說,未來一覽無遺。

就在李淳風寫下《推背圖》大約250年以後,兇惡奸詐的大將軍朱溫廢了唐昭宣帝,自己登基,改國號為梁,開始了50多年的五代十國時期,到西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又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大宋。50多年以後,到北宋真宗四年,在河北誕生了一代偉大的易學家邵雍,他以十首詩預言了身後直至今天的歷史大事,總名《梅花詩》。

宋朝是中國所有統一王朝中最弱的一個。北宋剛剛建國就向遼國割讓了燕雲十六州。北宋末年,女真族人崛起,打敗遼國後在黃龍府建立了金國。西元1125年,金國平滅遼國,隨後就把兵鋒直指大宋,兩年以後在靖康俘虜了宋朝的徽欽二帝。這就是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的“靖康恥”。欽宗的弟弟康王趙構泥馬渡江,在南京建立了南宋政權,後遷都杭州。大約150年後,南宋被忽必烈的鐵騎征服。西元1279年,陸秀夫背著南宋小皇帝趙丙投海而死,其他隨身將士和皇妃也都被颶風淹沒在大海中。對於這段歷史,《梅花詩》中以“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以及 “三百年來終一日,長天碧水歎彌彌”來預言。其中“山河雖好非完璧”指北宋割讓燕雲十六州之事;“黃金”者,定都黃龍府的大金是也。“三百年來終一日”指北宋在西元960年建立政權,至西元1279年滅亡,共用國祚300多年。“長天碧水歎彌彌”喻趙丙投海而死。

忽必烈定都北京,建立元朝,滅亡大宋後又享國祚70年,至西元1367年被明太祖朱元璋所滅。朱元璋改元洪武,定都南京,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漢族統治的封建王朝--大明朝。明太祖手下的大謀士劉伯溫也是個預言家。有一次太祖正在吃燒餅,剛剛咬了一口,內監報告劉伯溫求見。太祖就把燒餅扣在一個碗下,然後讓伯溫進來。太祖問伯溫:“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伯溫掐指一算,說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這是個燒餅啊。”太祖大驚,沒有想到劉伯溫的推算其驗如神,就開始向他詢問身後大事。君臣彼此問答,一直講到今天歷史上將要發生的大事,這就是《燒餅歌》。

每個朝代一個系統預言的現象,卻是非常發人深思的。尤其是這些預言對於時間、地點和人物的預測又與歷史幾乎沒有任何出入,這種跨越時空的先知真稱得上難以揭秘的掌握黑科技的歷史偉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