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書店倒閉潮中,這個日本老頭的書店不僅生存下來,業績還讓亞馬遜嘆服

電子化閱讀似乎沒有造成想像中對紙質書籍的巨大衝擊, 甚至取代紙質印刷物的地位, 閱讀愛好者反而在近幾年有趨勢逐漸放棄電子書。 國內一個“京東618”就帶動了千萬冊圖書的銷售, 皮尤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 過去一年全美有65%曾閱讀過紙質書, 而閱讀電子書籍的只有35%。

紙質書回歸大眾視野, 但是書店的生意不一定好做。

有亞馬遜、當當這樣的出版物電商存在, 找書變得異常容易, 動輒滿百減幾十的大力度活動也成為了囤書族的盛大狂歡。 即使國家財政部已經取消圖書批發零售增值稅,

但傳統書店倒閉潮一直在蔓延。 浪潮過後, 還留在沙灘上的已經不是我們印象中書店的模樣, 能倖存的書店也沒有我們想的“賣書”這麼簡單。

不那麼“書店”的店鋪設計

1.

多元的業態, 有生命的設計力, 才能讓顧客多留一會兒

前年五一去成都, 朋友推薦必踩的地點第一個是太古裡的方所。

從電梯下到地下一層, 轉過一人高的巨大黃銅色雕塑, 首先看到的不是書, 而是各種精緻的茶具和盆栽。 書籍分類標籤不在書架上, 而是從空中垂吊, 一種洞穴般的空間中從天上到地下有序的擺滿了各種書籍, 混凝土地表呈現出當下備受青睞的“裸建築感”, 燈光不是為了讓顧客能看清書中的文字, 而是營造出讓人想再賴一會的氣氛。

除了圖書, 文具、家居、設計品和咖啡簡餐逐漸進入書店, 形成了一種文化場所, 這樣多元線下業態除了方所, 還可以枚舉出PageOne、鐘書閣、誠品書店…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 是單店月收入幾百萬的日本蔦屋書店運營著多種多樣的業務, 其中就有2003年推出的跨業種通用積分T-card,

會員人數超過6000萬, 追蹤了三分之一日本人的日常消費。 有線上資料作為強有力的支撐, 蔦屋書店的線下決策才能高歌猛進。

傳統書店的倒閉潮不是因為沒有人再去閱讀紙質書籍。 在未來, 能幫助用戶做選擇, 創造一個令人愉悅的地方做出選擇, 開始變得重要。

END

快來領取你的聖誕驚喜!

杯墊也可單買

CUTO一張皮錢包/手帳本正在三菌的店上架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直達

三菌讀者享受滿贈且包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