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寓湘人物:元結,右溪長歌吟

寓湘人物:元結, 右溪長歌吟

奉榮梅

在道州古石城內, 從南門直通北門的那條街, 俗稱北門街。 父親在世時, 他曾告訴說, 那條街也叫“次山街”。 我問是什麼意思?他說, 不清楚, 民國時期就聽別人是這麼叫的。 我直到讀了《右溪記》, 文後有注釋:“元結(719-769), 字次山, 號漫郎, 河南魯山(今河南魯山)人……唐廣德元年(西元763)九月, 元結四十五歲, 出任道州刺史……”, 才明白這“次山街”是以元結的字命名的。

1——

“道州城西百余步, 有小溪, 南流四十步合營溪。 水抵兩岸, 悉皆怪石, 欹嵌盤曲, 不可名狀 。 清流觸石, 洄懸激注, 佳木異竹, 垂陰相蔭。 此溪若在山野,

則宜逸民退士之所遊處;在人間, 可為郡邑之勝境, 靜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來, 無人賞愛。 徘徊溪上, 為之悵然。 乃疏鑿蕪穢, 俾立亭宇, 植松與桂, 兼之香草, 以裨形勢焉。 以溪在州右, 遂命之‘右溪’。 刻名石上, 彰示來者。 ”

這篇一百六十餘字的短文, 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 在高考的前夕, 我從一本薄薄的文言文參考書上讀到的《右溪記》。 因為地域的親近感, 我讀得格外投入, 立馬能全文背誦, 並與同窗討論它的確切位置, 還曾按圖索驥地去尋找過, 但無果。

只是, 我怎麼也沒料到, 那條兒時極為諳熟的叫“板子橋”的小溪溝, 就是元結筆下那清流觸石、佳木異竹相蔭的勝境右溪的原形。 在這座古城生活了近二十年, 右溪應該就在我中學六年往返的路上,

我曾從它身邊無數次地擦身而過, 它就潛伏在我的腳下。 其實, 在元結之後, 右溪似乎一直就只存在于唐朝發黃的線裝書裡了, 蟄伏在古道州千餘年來變換了數十代人的腳步聲裡, 僅在那些如元結一樣“無人賞愛”的文人心底流淌、吟唱。

營溪, 就是濂溪, 在古城西門外百余步與瀟水匯合。 “板子橋” 在濂溪的北面, 在我的記憶中, 是很雜亂的形態, 在兒時的眼裡, 是個極為熱鬧、繁華而好玩的地方。 一到濂溪河的南岸, 駐足于宋代建的石橋西關橋頭, 十來米寬的混泥土橋下, 可賞二水合流, 可見石頭作的橋臺、橋礅、拱圈、水頭石, 滿是青苔, 三個石拱下, 水草瘋長。 遠遠可見, 橋那邊, 人頭攢動, 挑著籮筐、畚箕,

推著板車, 炮竹、沖天花炮在人縫間飆來閃去。 而對岸橋頭下, 依稀可見“悉皆怪石, 欹嵌盤曲, 不可名狀” , 但從怪石間傾瀉而下的水柱, 不再是“清流”, 與清澈的河水激起的是陣陣濁浪, 轟然作響, 顯現出清晰的清濁界限。

已經無從知曉, 元結之後的千百年間, 是從何時起, 這個郡邑之勝境, 成了紅塵的喧囂?據縣誌記載,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 因縣城人煙稠密, 街道狹窄, 平民生活艱難, 瀉症流行, 死亡千餘人。 將軍廟一帶, 因右溪汙塞, 沿溝住戶, 死絕十餘戶, 殮屍石灰, 遍地皆白。

歷來本地人大多只是靠握鋤頭把子在田地裡種糧為生, 經商和手藝人稀少, 一切匠事也多由外地人承擔。 到了清代, 位於西門外的右溪和幾條老街才成了縣城的鬧市,

“富商大賈雲集輻輳, 多江浙鄰境之人”。 除舊有的木業、鐵業、紡織業外, 還有竹蔑業、造紙、制皮箱、鞭炮、陶器、銀錫銅器具等手工業逐漸興起, 榨油、釀酒、制皮蛋、燒木炭的……本地多為小本經營, 也有裝運桐油、茶油、木料、木炭等貨發賣(俗名“走下河”)。

在一個春日, 我曾溯右溪找到了它的源頭。 從老文廟舊址, 循右溪迂回北行, 走了數裡, 到了曾經是郊區的良田大隊, 也是我的老家, 那“東陽觀, 沒得魚蝦不吃飯”的地方, 到處是方圓不規則的池塘。 溪水的上游仍是清澈, 有許多的開口, 分流一路的田地、池塘。 右溪的源頭是村落後面的大塘, 塘中有汩汩繁榮的泉眼, 四季不乾涸, 活水不斷, 魚蝦肥大。

這條溪水, 沿途流經村莊農戶, 穿越民居, 再潛入公路下麵,

被世俗扔進了多少的污垢, 它雖有些渾濁, 但依然執著地在千百年間奔騰不息, 因為它有源源不斷的活水作為它的堅強動力, 它有前方的濂溪、瀟水、湘江、長江、大海的召喚;它流經了唐宋, 流經了元明清, 流到了現代, 因為, 它在千百年前, 已經與它的伯樂元結有個千年的約定, 永不停歇地奔走著, 去赴一個美好的約會……

在代宗永泰元年(765)春天, 元結曾進《舜祠表》, 請求建一座舜祠以彰顯舜德:“舜葬於蒼梧九嶷之山, 在我封內, 是故申明前詔立祠于州西山南, 已而刻為表”。 第二年舜祠就建好了, 元結就選址在他鍾愛的右溪入濂溪口數十步的元峰山下(現道州賓館內), 山上尚存元結的石刻, 但舜祠早已不存。

後來, 那裡還曾有氣勢恢弘的文廟、濂溪祠、濂溪書院, 一直文脈不斷。直到1945年,日軍犯境,那些翹簷斗拱的古建築,連同縣城主要街道,均被炸毀,右溪邊的板子橋一條街的店鋪和民房都傾圮了。從那個時候開始,這條寄託了元結雅致清淨心情的小溪,變成了雜亂的棚戶沿溪錯亂而建,長短的木版隨意在溪面擱置,“板子橋”就成了溪水的指代。

道州本地人雖不善經商,但耕讀世家多,出讀書人。不知是否巧合,在元結出任道州之前,此地出的人才並不多。但在他到任道州的763年往後推,數年後,何堅赴長安朝考進士及第,除授太學國子監司籍,得到當時著名文學家、太學博士韓愈賞識;400年後,有北宋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500年後,出了個南宋特科狀元吳必達,擢奉議郎尚書、禮部架閣兼給事中;1000年後的清朝,出了殿試一甲三名探花、官至尚書的何淩漢,鄉試第一、四川學政、自成一體的大書法家何紹基。據說,周敦頤的哲學思想,就吸收了元結的“有無”觀,對元結十分推崇。

2——

從“次山街”出北門,郊外不遠有個叫“九井塘”的地方,曾建有一座黃龍廟,是祭祀元結的。自唐初始置營州,太宗貞觀八年(西元635)改稱道州來,這裡一直是州治所在地,這雖是僻遠的小州,“蠻夷遐方”,但因其“襟帶兩粵,遮罩三湘”,一直是個湘南軍政重鎮,朝廷便不斷地向這裡貶官謫吏,元結、陽城、呂溫、薛伯高等人都曾在此作過敕史,南宋宰相寇准也在此任過司馬。

顏真卿在《元君表墓碑銘》中說:“既受代,百姓詣闕,請立生祠,仍乞再留察使,奏課第一,轉容府都督兼侍御史本管經略使,仍請禮部侍郎張謂作甘棠頌以美之。”在古代,一個人還在世時就立祠廟叫立生祠,能夠享有這種資格的人,是微乎其微的。道州的黎民自發地請求為在這裡做過父母官的元結立生祠,把他供為“元子菩薩”,可以想見,這個州官,曾經在這方百姓的心目中,有何等至高至尚的地位。

孫望《元次山集前言》有說:“元子的性格特點是剛直、熱情,生活作風敦實儉樸,除具有濃厚的儒家思想以外,他還有一定的道家思想”。元結少年時放任不羈,後專心讀書,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考取進士。乾元二年(754),應詔進京與肅宗當面陳策,並上奏《時議》三篇,被皇帝認為“卿能破朕憂”,任命為右金吾兵曹參軍,攝監察禦史、山南西道節度參謀,授著作郎。元結一生只做過地方官,在道州為官五六載,但他盡可能地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實現著自己的政治理想,做個“欲濟時難的”社稷之臣。

廣德元年(西元763)九月,元結45歲,出任道州刺史,次年五月到任。頭年,道州被西原蠻攻陷,焚燒殺掠,從四萬多戶銳減到不足四千戶。但元結到任不到五十日,就收到催稅的符牒兩百余封。他以“顧誰孱弱者,正直當不虧”的剛正、惠慈之心,寧願冒貶削之罪,也要替百姓呼籲,上奏朝廷“請免百姓所負租稅及租庸使和市雜物十三萬緡”,獲得代宗詔准。(《舂陵行》)第二年,元結又奏准減免道州“歲正租庸十萬緡”。同時,免徭役,營房舍,招撫流亡,恢復生產,使遭受兵燹之苦的百姓有了生機。

廣德二年,西原蠻再次侵犯永州,元結以“武略以制暴”“文才以求疲弊”,以“清廉”“身率下”,率領守軍和州民防護守衛道州一百多天,西原蠻攻下鄰近的永州、邵州,惟道州沒被進犯。元結深有所感,寫了一首《賊退示官吏》的長詩,“使臣將王命,豈不如賊焉?……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將家就魚麥,歸老江湖邊”。表達了就是丟官也不能逼迫百姓“絕人命”的為官準則。此詩被選入《唐詩三百首》中,傳誦千古。爾後,元結升任容管經略使,加左金吾衛將軍。五十歲卒,贈禮部侍郎。

道州的這方山水,成就了這位詩人,山水的神奇和為官的生活,使其詩文藝術成就達到了最高峰;這位詩人,也使這方不為人知的山水,名揚天下,他的足跡遍及都龐嶺、九嶷山、瀟水河,他為這裡的山水命名,寫下大量山水詩文,開創了柳宗元山水文的先河。

元結現存詩九十首,在永州十年年間,寫下了二十五首。其中在道州沒多久就寫下代表作《舂陵行》和《賊退示官吏》,得到杜甫的稱道,為此寫下《同元使君舂陵行(有序)》:“觀乎《舂陵》作,剡見俊哲情;複見《賊退》篇,結也實國楨……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兩章對秋月,一字偕華星……”兩首詩是新樂府性質的現實主義名作,是唐代最早寫新樂府詩的詩人,游國恩在《中國文學史》說:“元結、顧況等人用詩歌反映現實,是杜甫同調,也是新樂府運動的先驅。”

他還開創了山水遊記文的先河,清末古文家吳汝綸評論他的散文,“次山放姿山水,實開子厚先聲”“文字幽妙芳潔,亦能自成境趣”。他的山水遊記文,筆力雄健,格調高古,為柳宗元在永州十年(805~815)取得的山水遊記文的最高成就,起到了一個啟示和鋪墊的先河作用。還有《矣欠乃曲》和散文《自箴》、《廳壁記》《右溪記》《五如石序》等著名作品,特別是《右溪記》,只一百六十多字,借描寫道州的秀麗景色長期無人賞愛,寄託了他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被選入多種經典遊記選本中。

元結也是祁陽浯溪碑林的首倡者,西元761年他撰寫了《大唐中興頌》,後來大書法家顏真卿將此文書寫下來鐫刻于浯溪江邊崖石,因其文奇、字奇、石奇,被後人譽為浯溪"三絕"。

元結撰寫、顏真卿書寫的《大唐中興頌》,為浯溪"三絕"

3——

在道州古城內外,你不經意就能與元結曾經的足跡重疊,去體悟詩人詩文中的古韻和寄寓。

古城東門外的瀟水河畔,有一群石,各具形態,踞中一石,高一米五,上尖下闊,如筍破土,用石敲擊,聲音清越,故又名響石。河邊還有五如亭和石拱橋,左溪蜿蜒而過,流水潺潺,亭水相映。我曾在橋上走過無數個來回,在那片柑橘林裡穿行,但沒見過亭子。那橋名為壽安橋,現在遺留的是清代所建,條石漿砌,橋面上曾經還有鋪面三間,供過往行人歇息。文才一流的元結,在賞玩之時雅興大發,撰《五如石銘》及序,刻于石上。

過“九如石”,沿瀟水北行不過幾百米,在東門村尾,有一湖,通瀟水。湖中有石如魚,“秋水落,石魚現”,故名“石魚湖”。元結公餘之暇,一路遊來,寫下名作《石魚湖上醉歌》並序。據說,湖岸原也有一亭,現也無蹤影。

從南門口沿著北門街北去,出古城北門數裡,是九井塘,就是元結曾經垂釣的地方。塘呈不規則牛軛形,水面寬不過五平方米,其神奇之處在於,塘底是石灰岩,淺處裸露水面,泉水從石隙中冒出,碧波粼粼,四季不涸。曾在塘岸邊建有黃龍廟,祭祀元結,不知道什麼年代被毀。而那條街,就是曾以元結的號“次山”命名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每天清晨在北門跑步,黃昏在那附近散步讀書,只見有一電排站,在路邊的田地間,零星可見一些突兀的石頭,也不知道,可曾是,元結那時見過的石頭?

千百年的滄桑風雨和兵燹,多少代人的來來往往,滄海桑田,更足以把一個亭子、一個池塘傾毀夷平。幸運的是,元結給我們留下了這麼多的山水名篇,在一千多年後,我們還能在他留下的詩文裡,可尋覓到他留在這個土地上的氣息和足跡,還可以讀到,這個古城曾經的一些奇石異水。特別是那條右溪,那條在今人眼裡的下水道一樣的陰溝,卻也因為他的千古名篇而也名播千載。

元結雖是盛唐詩人,在新舊《唐書》中有他一席之地,但他的主要業績在於從政,其詩文雖然古樸清雅,卻難以與後起的韓柳抗衡,故人們對他的印象似乎比較淡薄了。就像那“月明星疏”的蒼穹,不是星星自己的光輝太微弱了,而是參照的物件過於光芒奪人,在歷史的天空中,被對方搶去了鏡頭,星光就被月輝所消融了。

元結似乎和那條右溪,一直有著宿命的一致。在文學史上,他畢竟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雖不是濃墨重彩,但,他畢竟有過耀眼的時候;更重要的是,他在道州的世代百姓心裡,是一個清正廉潔、一個敢為百姓請命的父母官,他在後世的文人士子心底裡永遠地被吟頌,像那條右溪一樣,長歌千百年,不絕不涸。

一直文脈不斷。直到1945年,日軍犯境,那些翹簷斗拱的古建築,連同縣城主要街道,均被炸毀,右溪邊的板子橋一條街的店鋪和民房都傾圮了。從那個時候開始,這條寄託了元結雅致清淨心情的小溪,變成了雜亂的棚戶沿溪錯亂而建,長短的木版隨意在溪面擱置,“板子橋”就成了溪水的指代。

道州本地人雖不善經商,但耕讀世家多,出讀書人。不知是否巧合,在元結出任道州之前,此地出的人才並不多。但在他到任道州的763年往後推,數年後,何堅赴長安朝考進士及第,除授太學國子監司籍,得到當時著名文學家、太學博士韓愈賞識;400年後,有北宋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500年後,出了個南宋特科狀元吳必達,擢奉議郎尚書、禮部架閣兼給事中;1000年後的清朝,出了殿試一甲三名探花、官至尚書的何淩漢,鄉試第一、四川學政、自成一體的大書法家何紹基。據說,周敦頤的哲學思想,就吸收了元結的“有無”觀,對元結十分推崇。

2——

從“次山街”出北門,郊外不遠有個叫“九井塘”的地方,曾建有一座黃龍廟,是祭祀元結的。自唐初始置營州,太宗貞觀八年(西元635)改稱道州來,這裡一直是州治所在地,這雖是僻遠的小州,“蠻夷遐方”,但因其“襟帶兩粵,遮罩三湘”,一直是個湘南軍政重鎮,朝廷便不斷地向這裡貶官謫吏,元結、陽城、呂溫、薛伯高等人都曾在此作過敕史,南宋宰相寇准也在此任過司馬。

顏真卿在《元君表墓碑銘》中說:“既受代,百姓詣闕,請立生祠,仍乞再留察使,奏課第一,轉容府都督兼侍御史本管經略使,仍請禮部侍郎張謂作甘棠頌以美之。”在古代,一個人還在世時就立祠廟叫立生祠,能夠享有這種資格的人,是微乎其微的。道州的黎民自發地請求為在這裡做過父母官的元結立生祠,把他供為“元子菩薩”,可以想見,這個州官,曾經在這方百姓的心目中,有何等至高至尚的地位。

孫望《元次山集前言》有說:“元子的性格特點是剛直、熱情,生活作風敦實儉樸,除具有濃厚的儒家思想以外,他還有一定的道家思想”。元結少年時放任不羈,後專心讀書,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考取進士。乾元二年(754),應詔進京與肅宗當面陳策,並上奏《時議》三篇,被皇帝認為“卿能破朕憂”,任命為右金吾兵曹參軍,攝監察禦史、山南西道節度參謀,授著作郎。元結一生只做過地方官,在道州為官五六載,但他盡可能地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實現著自己的政治理想,做個“欲濟時難的”社稷之臣。

廣德元年(西元763)九月,元結45歲,出任道州刺史,次年五月到任。頭年,道州被西原蠻攻陷,焚燒殺掠,從四萬多戶銳減到不足四千戶。但元結到任不到五十日,就收到催稅的符牒兩百余封。他以“顧誰孱弱者,正直當不虧”的剛正、惠慈之心,寧願冒貶削之罪,也要替百姓呼籲,上奏朝廷“請免百姓所負租稅及租庸使和市雜物十三萬緡”,獲得代宗詔准。(《舂陵行》)第二年,元結又奏准減免道州“歲正租庸十萬緡”。同時,免徭役,營房舍,招撫流亡,恢復生產,使遭受兵燹之苦的百姓有了生機。

廣德二年,西原蠻再次侵犯永州,元結以“武略以制暴”“文才以求疲弊”,以“清廉”“身率下”,率領守軍和州民防護守衛道州一百多天,西原蠻攻下鄰近的永州、邵州,惟道州沒被進犯。元結深有所感,寫了一首《賊退示官吏》的長詩,“使臣將王命,豈不如賊焉?……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將家就魚麥,歸老江湖邊”。表達了就是丟官也不能逼迫百姓“絕人命”的為官準則。此詩被選入《唐詩三百首》中,傳誦千古。爾後,元結升任容管經略使,加左金吾衛將軍。五十歲卒,贈禮部侍郎。

道州的這方山水,成就了這位詩人,山水的神奇和為官的生活,使其詩文藝術成就達到了最高峰;這位詩人,也使這方不為人知的山水,名揚天下,他的足跡遍及都龐嶺、九嶷山、瀟水河,他為這裡的山水命名,寫下大量山水詩文,開創了柳宗元山水文的先河。

元結現存詩九十首,在永州十年年間,寫下了二十五首。其中在道州沒多久就寫下代表作《舂陵行》和《賊退示官吏》,得到杜甫的稱道,為此寫下《同元使君舂陵行(有序)》:“觀乎《舂陵》作,剡見俊哲情;複見《賊退》篇,結也實國楨……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兩章對秋月,一字偕華星……”兩首詩是新樂府性質的現實主義名作,是唐代最早寫新樂府詩的詩人,游國恩在《中國文學史》說:“元結、顧況等人用詩歌反映現實,是杜甫同調,也是新樂府運動的先驅。”

他還開創了山水遊記文的先河,清末古文家吳汝綸評論他的散文,“次山放姿山水,實開子厚先聲”“文字幽妙芳潔,亦能自成境趣”。他的山水遊記文,筆力雄健,格調高古,為柳宗元在永州十年(805~815)取得的山水遊記文的最高成就,起到了一個啟示和鋪墊的先河作用。還有《矣欠乃曲》和散文《自箴》、《廳壁記》《右溪記》《五如石序》等著名作品,特別是《右溪記》,只一百六十多字,借描寫道州的秀麗景色長期無人賞愛,寄託了他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被選入多種經典遊記選本中。

元結也是祁陽浯溪碑林的首倡者,西元761年他撰寫了《大唐中興頌》,後來大書法家顏真卿將此文書寫下來鐫刻于浯溪江邊崖石,因其文奇、字奇、石奇,被後人譽為浯溪"三絕"。

元結撰寫、顏真卿書寫的《大唐中興頌》,為浯溪"三絕"

3——

在道州古城內外,你不經意就能與元結曾經的足跡重疊,去體悟詩人詩文中的古韻和寄寓。

古城東門外的瀟水河畔,有一群石,各具形態,踞中一石,高一米五,上尖下闊,如筍破土,用石敲擊,聲音清越,故又名響石。河邊還有五如亭和石拱橋,左溪蜿蜒而過,流水潺潺,亭水相映。我曾在橋上走過無數個來回,在那片柑橘林裡穿行,但沒見過亭子。那橋名為壽安橋,現在遺留的是清代所建,條石漿砌,橋面上曾經還有鋪面三間,供過往行人歇息。文才一流的元結,在賞玩之時雅興大發,撰《五如石銘》及序,刻于石上。

過“九如石”,沿瀟水北行不過幾百米,在東門村尾,有一湖,通瀟水。湖中有石如魚,“秋水落,石魚現”,故名“石魚湖”。元結公餘之暇,一路遊來,寫下名作《石魚湖上醉歌》並序。據說,湖岸原也有一亭,現也無蹤影。

從南門口沿著北門街北去,出古城北門數裡,是九井塘,就是元結曾經垂釣的地方。塘呈不規則牛軛形,水面寬不過五平方米,其神奇之處在於,塘底是石灰岩,淺處裸露水面,泉水從石隙中冒出,碧波粼粼,四季不涸。曾在塘岸邊建有黃龍廟,祭祀元結,不知道什麼年代被毀。而那條街,就是曾以元結的號“次山”命名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每天清晨在北門跑步,黃昏在那附近散步讀書,只見有一電排站,在路邊的田地間,零星可見一些突兀的石頭,也不知道,可曾是,元結那時見過的石頭?

千百年的滄桑風雨和兵燹,多少代人的來來往往,滄海桑田,更足以把一個亭子、一個池塘傾毀夷平。幸運的是,元結給我們留下了這麼多的山水名篇,在一千多年後,我們還能在他留下的詩文裡,可尋覓到他留在這個土地上的氣息和足跡,還可以讀到,這個古城曾經的一些奇石異水。特別是那條右溪,那條在今人眼裡的下水道一樣的陰溝,卻也因為他的千古名篇而也名播千載。

元結雖是盛唐詩人,在新舊《唐書》中有他一席之地,但他的主要業績在於從政,其詩文雖然古樸清雅,卻難以與後起的韓柳抗衡,故人們對他的印象似乎比較淡薄了。就像那“月明星疏”的蒼穹,不是星星自己的光輝太微弱了,而是參照的物件過於光芒奪人,在歷史的天空中,被對方搶去了鏡頭,星光就被月輝所消融了。

元結似乎和那條右溪,一直有著宿命的一致。在文學史上,他畢竟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雖不是濃墨重彩,但,他畢竟有過耀眼的時候;更重要的是,他在道州的世代百姓心裡,是一個清正廉潔、一個敢為百姓請命的父母官,他在後世的文人士子心底裡永遠地被吟頌,像那條右溪一樣,長歌千百年,不絕不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