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家譜

家譜又稱族譜、家乘、家傳、氏譜、宗譜、世譜等, 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 記錄著其發源、生息、繁衍的全過程, 是“純正血統的可靠藍本”,

歷史上各家各姓都重視修譜。 古人說:“夫族之有譜, 所以序昭穆、考世系, 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 “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乎本末, 莫不由之”, “尊祖宗而聯族姓、承先啟後之謀, 莫切於此”。

史上歷朝各代也都重視家譜, 專門設立掌譜官員, 一些朝代還在選拔人才、任用官吏時查詢家譜, 社會上婚喪嫁娶更離不開家譜, 以至幾乎發展到“家家有譜”的地步。 各家各姓往往30年修譜一次, 屆時全族上下熱鬧異常, 被認為是族中最重要的活動。 在一些人口較多的大家族中, 由於分支較多, 同一遠祖的全族家譜稱為通譜、會譜、同宗譜、大宗譜, 同宗近祖各房分支的家譜則稱為支譜、分譜、房譜等。

一、家譜的演變 人類早期用文字記錄下來與自己有關的血統延續過程,

便形成了最初的家譜。

從考古發現上看:商代殷墟的甲骨文中, 已經有了簡單的家譜, 其中“兜”的家譜還保存到今天。 西周時, 出於封建和宗法制度的需要, 朝廷專門設立了掌管家譜的官員, 讓他們“定世系, 辯昭穆”, 負責記錄王室公卿們的世系, 用來確認和辨別嫡庶親疏及血緣關係遠近, 為宗法和分封制度服務。 戰國末年, 存世最早且帶有家譜性質的《世本》誕生於世, 這部書原有15篇, 趙國人所撰, 是“古史官記黃帝以來迄春秋時諸侯大夫”之作, 包括《帝王譜》、《諸侯譜》、《卿大夫譜》以及《姓篇》、《作篇》、《居篇》等, 在先秦史籍中佔有較為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其中關於帝王卿大夫世系的記載和古姓氏源流的內容,

都開創了有關領域的先例, 並為以後諸家譜書所繼承。 後人評價這部書籍的作用時認為:“氏譜之學, 以《世本》為宗”。 又說:“姓氏之初, 《世本》著其義”。 “漢興, 司馬遷父子乃約《世本》修《史記》, 因周譜名世家, 乃知姓氏之所由出”。 “凡言姓氏者, 皆本《世本》、《公子譜》二書”。 。 。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 伴隨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的興起和政治、社會等方面的特殊需要, “家譜特盛, 迄與李唐, 猶相崇重”。 特別是東晉、南朝時期, 家譜還是朝廷選官和婚嫁的重要依據。 隋唐開始實行科舉制度後, 任用官員以才能而不重出身, 家譜雖仍以官修為主, 但已不再是選官的重要依據。 唐末五代時期, 戰亂頻發, 家譜散失, 其學不傳。 宋朝以後, 朝廷不再設立專門修家譜的機構,
鼓勵民間修譜。 從此以後“宗譜遂為私家撰述, 於是才有合族之譜、分支之譜”。 。 。 宋元以後, 在朝廷的宣導和官方的支持下, 私修家譜盛行, 當時修譜的人往往把辨別血緣親疏作為手段, 藉以達到維護家族等級秩序、防止離散和瓦解的目的。 達官文人也都親歷其事, 歐陽修作《歐陽氏譜圖》、蘇洵撰寫《蘇氏族譜》, 分別被稱為歐、蘇體, 成為後世民間修譜的基本體裁, 編修家譜, 正本清源再度成為社會的風尚。 明清時期, 民間普遍修譜, 其中有些家族由於人口眾多, 族譜一修再修, 分總譜、支譜、始修、續修等多種名目, 所修家譜門類和內容也不斷增加和豐富。 清朝的皇帝不僅積極編修自身家譜, 還號召民間纂修。 其中雍正皇帝在要求各地方宣講的《聖諭廣訓》中,
就提到各宗族要“修族譜以聯疏遠”。 由於官方宣導, 修譜特別強調“尊祖、敬宗、收族”三大功用。 修譜時限一般規定30年一修, 60年一大修。 如果沒有能夠按時修譜, 就有可能被認為不孝!!!!!!

二、家譜的體例和內容 通常所說的家譜, 一般是指紙質家譜。 刻在甲骨的叫做“骨譜”;刻在金屬器皿上的叫做“金譜”;刻在石頭上的叫做“碑譜”;刻在塔上的叫做“塔譜”;還有印在布袋上的就叫做“布譜”。 。 。 帝王的家譜叫做“玉牒”。 。 。 一般來說, 一部體例完整的家譜大致包括以下部分: 譜名:如天水趙氏族譜、三槐王氏家譜、隴西李氏宗譜等; 譜序:一般由本族有身份地位的名人撰寫, 也可特邀外姓名人、地方長官為之作序題跋, 以壯聲色;內容包括修譜緣由和經過, 家族淵源及譜學理論等; 譜論:主要收錄古代經典和歷代名人談譜學的歷史、修譜的意義、原理、方法等的簡短語錄; 凡例:主要闡述家譜的纂修體例和原則; 畫像:家族重要人物的遺像,有時還附有相關讚語; 恩榮錄:主要登載歷代皇帝對家族眾官員及其親屬的敕書、誥命、賜字、賜匾等,使族人藉以瞭解家族的輝煌過去; 源流考:一般放在序文後,用以考述本族來源、始祖及遷徙狀況等,有的還涉及本姓起源、演變及名門望族等; 世系紀:包括世系表和五服圖等,主要記錄本族開基祖及各房支的血緣傳繼情況,包括入譜人員的世代、名號、生卒年月、簡歷、配偶子女、葬地、移居分遷地等; 族規家法:是各姓自己制定的約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規,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禮:記載家族成員在成年、婚姻、喪葬、祭祀等活動時的禮儀條規及具體事項等; 祠堂:記載宗族祠堂修建的歷史,介紹祠堂的建築規模、地理位置,收錄祠堂圖、建祠祭文、捐建人名單、捐資數目以及祠聯、祠匾、神位世次、配享等情況; 五服圖:是關於家族中親屬關係的圖表,用以辨血緣、名世次; 世系:多列為圖表等形式,是家譜的主體部分; 傳記:記載家族中忠臣、孝子、義男、烈女的生平業績情況; 族產:記錄宗族財產如族田、墳地、義莊、山林、房屋、義塾等; 契約:登載與宗族內部或宗族產業有關的承嗣、婚姻、分家、土地轉讓等的文書; 墳塋:記載祖墳的具體情況; 年譜:按先後順序記載族中重要人物生平事蹟的文字; 藝文:收錄族人的奏疏、殿試文、萬言策、對聯、詩詞及其他文章等; 名績錄:記載與族人有關的山水橋樑、亭臺樓閣、寺廟堂舍等; 仕宦記:記載族中歷代官宦名人的事蹟; 字輩譜:宗族自定的世輩排行用字,又稱排行、行第、行譜等;一般連綴成文,對仗工整; 續後篇:家譜所留的空白頁,又稱余慶錄,意即等待後世續譜,家族綿延萬世。。。 領譜字型大小:家譜的編號、領譜人字輩名號等。

三、家譜的編修和保存

(一)、開設譜局:組建以族長為首的家譜編修委員會,設有主修、倡修、編修、監修、協修、校閱等人,由宗族大小、門派多少而定;

(二)、籌措經費:一般從族產收入中開支,族中大戶捐助,欠缺部分由入譜的男丁交納譜銀補足;

(三)、擬定譜例:族眾提供相關資料,各支房都要責成專人收集、限期登錄等;

(四)、譜成慶典:族人齊聚祠堂,祭告祖先,按房領譜登記造冊以及會餐等活動。 家譜作為家族的檔案,各姓氏不僅重視修譜,而且對保管也極為重視,對如何保管都有嚴格規定。。。。。。 附錄:《祝氏家訓 》 個人: 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持躬不可不謹嚴;臨財不可不廉介;處事不可不決斷;存心不可不寬厚;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能改過則天地不怒,能安分則鬼神無權;讀經傳則根柢深,看史鑒則議論偉;能文章則稱述多,蓄道德則福報厚。 家庭: 祖宗雖遠,祭祀宜誠;子孫雖愚,詩書須讀;娶媳求淑女,勿計妝奩;嫁女擇佳婿,勿慕富貴;家富提攜宗族,置義塾與公田,歲饑賑濟親朋,籌仁漿與義粟;勤儉為本,自必豐亨,忠厚傳家,乃能長久。 社會: 信交朋友,惠普鄉鄰;恤寡矜孤,敬老懷幼;救災周急,排難解紛;修橋路以利從行,造河船以濟眾渡;興啟蒙之義塾,設積穀之社倉;私見盡要剷除,公益概行提倡;不見利而起謀,不見才而生嫉;小人固當遠,斷不可顯為仇敵;君子固當親,亦不可曲為附和。 國家: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點,民沾萬點之恩;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利在一時固謀也,利在萬世者更謀之;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

家族淵源及譜學理論等; 譜論:主要收錄古代經典和歷代名人談譜學的歷史、修譜的意義、原理、方法等的簡短語錄; 凡例:主要闡述家譜的纂修體例和原則; 畫像:家族重要人物的遺像,有時還附有相關讚語; 恩榮錄:主要登載歷代皇帝對家族眾官員及其親屬的敕書、誥命、賜字、賜匾等,使族人藉以瞭解家族的輝煌過去; 源流考:一般放在序文後,用以考述本族來源、始祖及遷徙狀況等,有的還涉及本姓起源、演變及名門望族等; 世系紀:包括世系表和五服圖等,主要記錄本族開基祖及各房支的血緣傳繼情況,包括入譜人員的世代、名號、生卒年月、簡歷、配偶子女、葬地、移居分遷地等; 族規家法:是各姓自己制定的約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規,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禮:記載家族成員在成年、婚姻、喪葬、祭祀等活動時的禮儀條規及具體事項等; 祠堂:記載宗族祠堂修建的歷史,介紹祠堂的建築規模、地理位置,收錄祠堂圖、建祠祭文、捐建人名單、捐資數目以及祠聯、祠匾、神位世次、配享等情況; 五服圖:是關於家族中親屬關係的圖表,用以辨血緣、名世次; 世系:多列為圖表等形式,是家譜的主體部分; 傳記:記載家族中忠臣、孝子、義男、烈女的生平業績情況; 族產:記錄宗族財產如族田、墳地、義莊、山林、房屋、義塾等; 契約:登載與宗族內部或宗族產業有關的承嗣、婚姻、分家、土地轉讓等的文書; 墳塋:記載祖墳的具體情況; 年譜:按先後順序記載族中重要人物生平事蹟的文字; 藝文:收錄族人的奏疏、殿試文、萬言策、對聯、詩詞及其他文章等; 名績錄:記載與族人有關的山水橋樑、亭臺樓閣、寺廟堂舍等; 仕宦記:記載族中歷代官宦名人的事蹟; 字輩譜:宗族自定的世輩排行用字,又稱排行、行第、行譜等;一般連綴成文,對仗工整; 續後篇:家譜所留的空白頁,又稱余慶錄,意即等待後世續譜,家族綿延萬世。。。 領譜字型大小:家譜的編號、領譜人字輩名號等。

三、家譜的編修和保存

(一)、開設譜局:組建以族長為首的家譜編修委員會,設有主修、倡修、編修、監修、協修、校閱等人,由宗族大小、門派多少而定;

(二)、籌措經費:一般從族產收入中開支,族中大戶捐助,欠缺部分由入譜的男丁交納譜銀補足;

(三)、擬定譜例:族眾提供相關資料,各支房都要責成專人收集、限期登錄等;

(四)、譜成慶典:族人齊聚祠堂,祭告祖先,按房領譜登記造冊以及會餐等活動。 家譜作為家族的檔案,各姓氏不僅重視修譜,而且對保管也極為重視,對如何保管都有嚴格規定。。。。。。 附錄:《祝氏家訓 》 個人: 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持躬不可不謹嚴;臨財不可不廉介;處事不可不決斷;存心不可不寬厚;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能改過則天地不怒,能安分則鬼神無權;讀經傳則根柢深,看史鑒則議論偉;能文章則稱述多,蓄道德則福報厚。 家庭: 祖宗雖遠,祭祀宜誠;子孫雖愚,詩書須讀;娶媳求淑女,勿計妝奩;嫁女擇佳婿,勿慕富貴;家富提攜宗族,置義塾與公田,歲饑賑濟親朋,籌仁漿與義粟;勤儉為本,自必豐亨,忠厚傳家,乃能長久。 社會: 信交朋友,惠普鄉鄰;恤寡矜孤,敬老懷幼;救災周急,排難解紛;修橋路以利從行,造河船以濟眾渡;興啟蒙之義塾,設積穀之社倉;私見盡要剷除,公益概行提倡;不見利而起謀,不見才而生嫉;小人固當遠,斷不可顯為仇敵;君子固當親,亦不可曲為附和。 國家: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點,民沾萬點之恩;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利在一時固謀也,利在萬世者更謀之;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