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春天的青龍橋站 夢中繁花猶再現

坐上開往春天的列車

在北京市延慶區境內的老京張鐵路線上, 坐落著一個清雅的百年老站——青龍橋站。

從北京城區坐S2線出發, 沿途可以見到京郊最美麗的桃花和杏花。 站在青龍橋站月臺上可以看到山脊上蜿蜒的長城, 在這樣的背景下, 一列列動車組列車徐徐向春天開來,

引得遊人陣陣歡呼。 這是古老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撞擊, 富含深厚的韻味。

在這個春天, 筆者再一次走進青龍橋站, 感受它滄桑的歷史, 享受滿目美好春光。

流淌過百年前的雨水

火車迷中流傳著一句名言:“沒到過青龍橋, 算不上是真車迷。 ”還有人說:“百年老站青龍橋, 猶如中國鐵路工業的活化石, 有著獨特的魅力, 在這裡能嗅到一種不一樣的氣息, 獲得一種意想不到的感受。 ”

打開一張標準的中國地圖, 在北京市的區域內尋找, 青龍橋站這樣一個小火車站赫然在目。 是什麼讓它擁有如此的地位?青灰色的古樸外牆、古老的油燈座、百葉窗和報車器、古樸獨特的候車室……詹天佑親自設計的青龍橋站現在依然保留著100多年前的原貌。

小站的窗臺居然是用一整塊大理石雕築, 那是唯有百年前才有的風光。 伸手到窗臺下, 可以摸到舊日的水槽, 這裡曾經流淌過百年前的雨水, 想一想就不免讓人有點兒恍惚。

中國最後的男女候車室

事實上, 青龍橋站不光保留著刻有編號的老鋼軌、1953年的墊板、1907年和1908年的魚尾板、老車票、點票機等珍貴老物件, 還有很多老景觀。

曾任京張鐵路會辦的關冕鈞書寫的“青龍橋車站”牌匾依然懸掛在車站的外牆上;車站外的鐵欄杆是用1909年在京張鐵路上使用過的馬萊型蒸汽機車內熱管焊接而成;徐世昌視察京張鐵路時工作的貴賓室內, 桌上筆墨紙硯一應俱全, 一如百年前的模樣;古樸的候車室裡,

依然按舊例懸掛著“男賓候車”和“女賓候車”指示牌, 可見當時男女授受不親的觀念是多麼的深入人心。

人字形鐵路趣談

小學課本中提到的“之字形線路”“人字形鐵路”, 其交會點就在青龍橋站。

提起被久傳為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鐵路和“詹天佑鉤”, 青龍橋站站長楊存信連連搖頭:“詹天佑先生的後人跟我說了很多次, 人字形鐵路和‘詹天佑鉤’並不是詹天佑發明的。 人字形這種築路形式早在美國的礦山鐵路中就有使用。 但是, 許多年來, 人們一直傳說是詹天佑發明了人字形線路, 這其實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詹天佑不在於是否發明了這種辦法, 而在於能夠大膽採納並巧妙把當時國外最先進的設計方法首次引入中國, 這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舉動。”

刻在石碑上的奇怪符號

青龍橋站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車站百年來幾乎沒有變過樣,每一個不起眼的物件都可能來自於一個世紀以前。

小站後院廊下有3根分別鑄造於1898年比利時、1905年英國和1915年美國田納西的鋼軌,如不是搶救及時,恐怕早已被拆賣。旁邊的人工道岔、油燈座、鋼軌做成的報車器等,樣樣都是珍貴的百年文物。

還有幾塊奇怪的石碑,“⊥=”“〥〩”“〣三”這些刻在碑上的符號仿佛天書。楊站長說,“⊥=”“〥〩”是公里標,分別表示北京城距此62公里和59公里;小碑上的“〣三”是坡度標,意指“由此標向上,每行33市尺,坡度高1市尺”。這些符號用的都是蘇州碼子,是中國早期民間的“商業數字”。

子承父業命中註定

2017年3月22日,青山隱隱,春寒料峭,楊存信穿著藏藍色制服立在月臺。今年是楊存信在青龍橋站工作的第36個年頭,加上他父親的31年,總共60多年。

1951年,楊存信的父親楊寶華調到青龍橋站工作。1982年,楊寶華退休,楊存信接班。正式上班那天,父親把楊存信領到詹天佑銅像前說,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己修的第一條鐵路,以後每天工作都是在詹老爺子注視之下,要是幹不好就是對不起當年修鐵路的祖宗。

雖說是子承父業,但楊存信有話要說。當年,他天天看著父親不知懈怠地工作,感覺實在是枯燥無味。父親倒班的“夜生活”更是讓他從小就不敢在家裡大聲喧嘩。這樣的生活起初他並不想要。但是,經過畢業後一段時間的自我尋找,楊存信還是走進了青龍橋站。命中註定,他要繼承父親的事業,繼續守護青龍橋站。

後人客觀評述詹公功績

詹天佑的嫡孫詹同濟同祖父一樣,為鐵路事業奉獻了一生。對於詹天佑的功績,他表示,之前有人把詹公的貢獻說成是“發明人字線”“發明鐵路車鉤”,是出於對歷史人物的敬重,但這些說法畢竟經不起科學考證。對於課本上把詹公修建鐵路的功績描述為愛國,詹同濟說:“歷史人物之所以偉大,是由於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回答了時代的問題。生活于清末民初人民飽受列強欺壓的歷史年代,詹公以愛國業績貢獻祖國,維護了民族的聲譽和權益,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同時也順應了時代的需要。”

從京張鐵路到京張高鐵

青龍橋站目前不再辦理客運業務,每天只有十幾對S2線動車組列車在這裡技術性停車兩三分鐘。時代之輪滾滾向前,這條中國歷史上第一條由中國人自己設計修建的鐵路依然健壯。京張鐵路及其他工業遺產的保護需要從交通規劃、景觀設計、技術利用、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等多方入手,開展更多更扎實的實地調查,傾聽更多的有建設性的聲音。作為國家規劃實施的重點建設項目、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重點配套交通基礎設施——京張高鐵建設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未來,它將和老京張鐵路交相輝映,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青龍橋站

青龍橋站風景

站長楊存信為遊客講解

詹天佑像

這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舉動。”

刻在石碑上的奇怪符號

青龍橋站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車站百年來幾乎沒有變過樣,每一個不起眼的物件都可能來自於一個世紀以前。

小站後院廊下有3根分別鑄造於1898年比利時、1905年英國和1915年美國田納西的鋼軌,如不是搶救及時,恐怕早已被拆賣。旁邊的人工道岔、油燈座、鋼軌做成的報車器等,樣樣都是珍貴的百年文物。

還有幾塊奇怪的石碑,“⊥=”“〥〩”“〣三”這些刻在碑上的符號仿佛天書。楊站長說,“⊥=”“〥〩”是公里標,分別表示北京城距此62公里和59公里;小碑上的“〣三”是坡度標,意指“由此標向上,每行33市尺,坡度高1市尺”。這些符號用的都是蘇州碼子,是中國早期民間的“商業數字”。

子承父業命中註定

2017年3月22日,青山隱隱,春寒料峭,楊存信穿著藏藍色制服立在月臺。今年是楊存信在青龍橋站工作的第36個年頭,加上他父親的31年,總共60多年。

1951年,楊存信的父親楊寶華調到青龍橋站工作。1982年,楊寶華退休,楊存信接班。正式上班那天,父親把楊存信領到詹天佑銅像前說,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己修的第一條鐵路,以後每天工作都是在詹老爺子注視之下,要是幹不好就是對不起當年修鐵路的祖宗。

雖說是子承父業,但楊存信有話要說。當年,他天天看著父親不知懈怠地工作,感覺實在是枯燥無味。父親倒班的“夜生活”更是讓他從小就不敢在家裡大聲喧嘩。這樣的生活起初他並不想要。但是,經過畢業後一段時間的自我尋找,楊存信還是走進了青龍橋站。命中註定,他要繼承父親的事業,繼續守護青龍橋站。

後人客觀評述詹公功績

詹天佑的嫡孫詹同濟同祖父一樣,為鐵路事業奉獻了一生。對於詹天佑的功績,他表示,之前有人把詹公的貢獻說成是“發明人字線”“發明鐵路車鉤”,是出於對歷史人物的敬重,但這些說法畢竟經不起科學考證。對於課本上把詹公修建鐵路的功績描述為愛國,詹同濟說:“歷史人物之所以偉大,是由於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回答了時代的問題。生活于清末民初人民飽受列強欺壓的歷史年代,詹公以愛國業績貢獻祖國,維護了民族的聲譽和權益,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同時也順應了時代的需要。”

從京張鐵路到京張高鐵

青龍橋站目前不再辦理客運業務,每天只有十幾對S2線動車組列車在這裡技術性停車兩三分鐘。時代之輪滾滾向前,這條中國歷史上第一條由中國人自己設計修建的鐵路依然健壯。京張鐵路及其他工業遺產的保護需要從交通規劃、景觀設計、技術利用、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等多方入手,開展更多更扎實的實地調查,傾聽更多的有建設性的聲音。作為國家規劃實施的重點建設項目、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重點配套交通基礎設施——京張高鐵建設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未來,它將和老京張鐵路交相輝映,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青龍橋站

青龍橋站風景

站長楊存信為遊客講解

詹天佑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