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沒有為馬蓉洗白,真實的武大郎和潘金蓮其實是恩愛夫妻

潘金蓮被冤枉成惡婦蕩女的形象從何而來?無非是兩部小說——《水滸傳》和《金瓶梅》, 但潘金蓮又並非僅僅是小說中的人物, 歷史上確有此婦!

大家若有機會, 可以去歷史上潘金蓮和武大郎所在的河北省清河縣實地探訪一番。 原本是善良賢妻的潘金蓮在小說中成了通姦殺夫的淫婦, 原本是文武雙全玉樹臨風的清廉縣令武大郎在小說中成了“三寸釘、枯樹皮”。 潘金蓮因《水滸》已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到《金瓶梅》裡, 她更躍為“女一號”。

按書中所寫, 她是所有女子中生的最美, 也最擅風月的一個。 《金瓶梅》這個書名, 一說是“金色的瓶子裡插著梅花”的意思, 一說是由該書頭三號女角(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的名字各取一字組成, 顯然後一說更為通順。

不管是水滸, 還是金瓶梅, 那麼歷史上的潘金蓮和武大郎又是怎樣的呢?真有其人麼?還是完全是虛構的藝術形象?他們到底是什麼關係?

歷史上記載, 潘金蓮和武大郎二人非常和睦恩愛, 而且還育有四子。

據河北省清河縣縣誌記載, 武大郎姓武名植, 曾經在山東陽谷縣做縣令, 他少年時候的盟兄弟王某家敗破落, 逃難到他那裡, 希望看在多年情誼的面子上,

拉兄弟一把。 武縣令平時就樂善好施, 對這位落于窘迫的兄弟自然招呼倍至了。 王某卻不知道武大郎已經暗中為其在原籍蓋房修屋, 久不見武兄弟資助, 便憤然離去。

這一走不要緊, 他卻遂生邪念, 忘恩負義, 村村說唱, 鄉鄉張貼, 謠言惑眾, 極盡對武縣令惡意中傷污辱詆毀之能事。

加之曾被武大郎治過罪的鄉里惡少西門慶的助紂為虐, 同流合污, 武大郎的清官形象從此被毀於一旦。 非但如此, 就連武大郎的老婆潘金蓮也遭受被辱之株連。

潘金蓮故居為清河縣潘家莊(為避潑汙, 後改名黃金莊), 少女時代是遠近聞名聰明美麗的大家閨秀。

她老爸曾官拜邯鄲知州, 在故鄉開有染坊。 武大郎家本來貧困, 年輕的時候到這裡打工, 因為品行端正又能幹, 知州就資助他學習, 還將女兒金蓮許配給他。 潘金蓮以善良賢慧勤勞仁義的賢妻良母而聞於鄉里。

潘金蓮畫像的配文曰:

“余曾敬繪武潘正傳十六幅, 端懸于武氏祠壁為其平反冤假錯案, 一白天下。 然九泉武潘不恕吾族先人《水滸傳》中潑汙之過, 故唆使小鬼得遍姿去, 餘今重塑武潘正容, 還其本來面目。 願乞武潘在天之靈寬恕。 施氏焚香再拜。 ”

武植盟兄弟的自戕,施耐庵後裔的自責,已正大郎、金蓮之清白,而武植之24代孫武雙福的健在,則更證《水滸傳》武潘之千古奇冤。既然《水滸傳》中武大郎與潘金蓮夫婦無嗣無子且相繼殞命,那麼,何來其後代之繁衍(武家那全村半數武姓)?

倒是武大郎之弟武二郎、武松武行者,歷史上實無此人,只是施耐庵塑造的文學典型罷了。

武植盟兄弟的自戕,施耐庵後裔的自責,已正大郎、金蓮之清白,而武植之24代孫武雙福的健在,則更證《水滸傳》武潘之千古奇冤。既然《水滸傳》中武大郎與潘金蓮夫婦無嗣無子且相繼殞命,那麼,何來其後代之繁衍(武家那全村半數武姓)?

倒是武大郎之弟武二郎、武松武行者,歷史上實無此人,只是施耐庵塑造的文學典型罷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