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代科舉考試中也有千奇百怪的作弊手段 看的讓人眼花繚亂

考試作弊的現象是近代才有的還是自古至今都一直存在的呢?不用懷疑, 作弊現象自古至今都有。 事實上, 科舉考試自誕生的那天起, 便進入了一場千年的作弊與反作弊的鬥智鬥勇的較量之中。 為獲取功名利祿, 能夠想得到的作弊手段, 古人都已經想到。

據瞭解, 最古老最常規的手段便是“夾帶”了。 早在唐朝, 夾帶書卷的方法就已經被考生發明, 這種手段因操作簡單、成本低廉而被廣泛使用。 具體操作手段便是將經文藏於衣服、鞋襪、硯臺、蠟燭、食品中, 或者乾脆寫在衣服或身體上。 古代用於科舉考試作弊的“袖珍型”經書有的流傳至今,

上面以非常小的字體刻著“四書五經”中的重要篇目的摘要、講解等。

另一種非常常見的作弊方法就是替考了, 古代稱作“槍替”。 這種作弊的手段可以追溯到唐朝以前。 因為當時沒有身份證, 沒有相機, 也做不了相關的識別,

只能通過性別及一些輔助材料判斷考生的身份。 因此對於“槍替”也是防不勝防。 在一些史料中有這樣的記載:“人試飛正身, 十有三四;赴官非正身, 十有二三”。

另外, 一些有門路, 有財力的人則通過在考試之前“買題”來作弊;還有人事先買通閱卷老師, 然後通過在考卷上座機號來讓閱卷官發現並活得好成績等。 當人, 針對考試的各個環節, 歷代的統治者也都有嚴格的防作弊手段。 據說在清代, 考生入考場前, 連辮子都要解開檢查, 甚至連肛門都要檢查, 防止考生“夾帶”。 同時, 對於作弊者的懲罰,

法律條文也相當嚴苛。 《大清律例》:科考作弊者, 要戴枷三月示眾, 杖一百, 最後發至邊疆充軍;如果查處有人印刷與科局有關的袖珍書者, 則株連九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