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理國一共有幾代皇帝?

大理國(白語:Dablit guaif, 937年-1254年)是位於中國雲南周邊地區由白蠻人段思平建立的政權。 由於歷史資料的匱乏, 後人對大理國的瞭解比較少, 為大理國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著名作家金庸的武俠小說裡就曾經對大理國做了唯美的猜測和遐想。 大理國于937年由段思平滅大義甯建國。 都城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太和村), 國號大理, 以其尊崇佛教, 又稱妙香國[1]。 1095年高升泰改國號為大中國, 1096年高升泰在死後歸政于段正淳, 史稱後理國。 1253年, 大蒙古國忽必烈“革囊渡江”征雲南, 滅大理國, 後建雲南等處行中書省, 原大理國王段氏被任為大理世襲總管。

大理國滅亡後, 蒙哥汗三年(1253年),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置大理路, 轄境包括現今大理、洱源、巍山、祥雲、永平, 以及姚安、大姚、保山、騰沖等地。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 將大理路改為大理府(雲南內地共設有助個府), 轄境相當於現在的大理、祥雲、賓川、洱源、雲龍等縣。

這當中, 作為洱海周圍的大理縣也數易其名, 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太和縣, 1913年改名大理縣, 羊苴咩城也就改稱大理城。

(段思平)

段氏建國

段思平先祖為武威郡人, 始祖段儉魏, 佐南大理國王宮詔大蒙國蒙氏為清平官,

為東漢武威太守段熲的第十七世孫, 六傳至段思平。 思平為幕覽(小府副將), 後因戰功, 成為通海節度使。 南詔尊聖二年(929年), 楊幹貞奪趙善政之位, 建大義寧, 改元興聖。 其弟弟楊詔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 在疑懼下, 楊幹貞急欲追殺段思平。

在被楊幹貞追殺期間, 段思平曾到秀山神祠占卜得到啟示, 藏匿在自己舅父的部族中。 會善政臣守高方和段思平關係密切, 派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和軍師董迦羅前來加以保護。

南詔興聖元年(930年), 楊幹貞的位置被其弟楊詔所篡, 楊詔得位後, 改元大明。

段思平向東方的黑爨三十七蠻部借兵, 會於石城, 以董迦羅為軍師, 討伐楊幹貞, 所向皆克, 遂進攻大理。

當時楊詔等陳兵據橋, 段軍不能通過。 當晚段思平在睡夢中得到三個夢境:“人無首;玉瓶無耳;鏡破”,

感到大惑不解, 其軍師董迦羅指段思平的夢境乃天大吉兆, 因為“君乃丈夫, 去首為天;玉瓶去耳為王;鏡破則無對者”, 因而軍心大振。 是日, 段軍找到一名浣紗婦女, 指引段軍適合大軍渡河的地點, 曰:“人從我江尾, 馬從三沙矣, 爾國名大理。 ”

段思平大軍按照浣紗婦女的指引, 渡河成功, 楊詔兵敗自殺, 楊幹貞知道兵敗消息後棄城而逃, 為段思平軍所擒, 大義寧滅亡。 大明七年(937年), 段思平即位, 建號大理, 建元文德, 仍都大理。

兩系相爭

神武四年(944年), 段思平去世, 其子段思英即位, 改元文經。 文經二年(946年), 段思平之弟段思良聯合相國董迦羅發動政變, 逼段思英退位出家, 並自立為帝,

改元至治。 從此大理皇位的繼承由段思平一系轉到了段思良一系。 直到天明元年(1044年), 國人廢掉日益荒淫的段素興, 擁立段思平玄孫段思廉為帝, 皇位才回到段思平一系。

大理國第四位皇帝段思聰在位期間, 高氏取代董氏, 逐漸掌握政權。 天明保安元年(1044年), 相國岳侯高智升發動政變擁立段思廉為帝,以擁戴之功,權傾朝野。正德五年(1063年),楊允賢叛亂,段思廉請高智升出兵,至是高氏益盛,高智升佔據了整個鄯闡府轄境,段思廉只好晉封高智升為鄯闡侯,賜給王室直轄領地白崖、茹甸兩地,王室實力更加削弱,高氏大有取代段氏之勢。廣安四年(1080年),權臣楊義貞弑殺段廉義,自立為帝。高智升命其子清平官高升泰起兵誅殺楊義貞,擁立段廉義之侄段壽輝為帝。因為高氏平亂有功,高智升被封為布燮(即宰相),高升泰為鄯闡侯。自此大理段氏淪為高氏傀儡,直至大理亡國。

上治元年(1094年),高升泰廢段正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大中國。天授元年(1096年),由於雲南諸部反對,高升泰在臨終囑咐其子高泰明還政段氏,於是高泰明擁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為大理皇帝。但在後大理國時期,高氏世為相國,稱中國公,掌實權,仍佔有重要地位,直到後大理國滅國。

大理亡國

由於孝義皇帝段祥興在位期間,正值蒙古大舉南侵之時,此戰爭造成大理國大敗,而當時派出的大將高禾也因此而戰死。雖說當時蒙古軍後因窩闊台死亡而暫時退兵,但道隆十三年(1251年)段祥興駕崩時傳位給他的兒子段興智,隔年蒙古再次攻打大理,最終不僅相國高泰祥戰敗被殺,段興智逃至鄯闡,蒙古大將兀良哈台攻下鄯闡,並生擒段興智,滅了大理國,蒙哥為表示自己的仁慈而封段興智為世襲總管。

疆域版圖

大理國定大理國疆域(西南綠色區域)都羊苴咩城,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方,以及老撾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政區與南詔相當,東至普安路之橫山(今貴州普安),西至緬甸之江頭城(今緬甸傑沙),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今越南萊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相當於今天雲南省面積的3.1倍。

大理國大概存在於10-13世紀,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大致區域位於今天我國的西南地區。

“前理”與“後理”之分

10世紀,段思平建立大理國,11世紀,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國號“大中”,死後段正淳即位,這一時期,史稱“後理”。大理國最終在13世紀為元朝所滅。

“前理”

第一代王:段思平(937-944年在位),建立大理國。在位期間推行改革,發展生產,並初步建立起封建秩序;

第二代王:段思英(944-946年在位),段思平之子,後被其叔段思良奪位;

第三代王:段思良(946-951年在位),年號至治,此人在段思平時期很有影響力,也是後面奪位成功的關鍵。

第四代王:段思聰(951-968年在位),其在位期間,高氏家族崛起,歷任大理國宰相。

第五代王:段素順(968-992年在位),其在位期間與宋朝確立邊界,一保大理國的安寧。第六代王:段素英(992-1005年在位),篤信佛教,無所為。

第七代王:段素廉(1010-1022年在位),年號明啟。

第八代王:段素隆繼位後,開了皇帝禪位為僧的先河。

第九代王:段素真禪位為僧。

第十代王:段素興繼位。好大喜功,荒淫日甚,被相國高氏廢掉,立了段思平的玄孫段思廉。史稱大理聖德帝。

第十一代王:段思廉,高氏掌權,在位31年,後禪位為僧。

第十二代王:段廉義繼位,高智升漸漸攫取了全部權柄。

第十三代王:段壽輝,高氏父子在大理國權傾朝野,段壽輝和其繼任段正明先後避位做了和尚。

第十四代王:段正明,出家為僧。

“後理”

第十五代王:段正淳,“後理國”開始。

第十六代王:段譽,後理國諸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死後諡號宣仁皇帝。

第十七代王:段正興

第十八代王:段智興

第十九代王:段智廉

第二十代王:段智祥

第二十一代王:段祥興

後理時期,朝政多由高氏把握,歷代國王以出家為主流,後滅亡於元朝。

相國岳侯高智升發動政變擁立段思廉為帝,以擁戴之功,權傾朝野。正德五年(1063年),楊允賢叛亂,段思廉請高智升出兵,至是高氏益盛,高智升佔據了整個鄯闡府轄境,段思廉只好晉封高智升為鄯闡侯,賜給王室直轄領地白崖、茹甸兩地,王室實力更加削弱,高氏大有取代段氏之勢。廣安四年(1080年),權臣楊義貞弑殺段廉義,自立為帝。高智升命其子清平官高升泰起兵誅殺楊義貞,擁立段廉義之侄段壽輝為帝。因為高氏平亂有功,高智升被封為布燮(即宰相),高升泰為鄯闡侯。自此大理段氏淪為高氏傀儡,直至大理亡國。

上治元年(1094年),高升泰廢段正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大中國。天授元年(1096年),由於雲南諸部反對,高升泰在臨終囑咐其子高泰明還政段氏,於是高泰明擁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為大理皇帝。但在後大理國時期,高氏世為相國,稱中國公,掌實權,仍佔有重要地位,直到後大理國滅國。

大理亡國

由於孝義皇帝段祥興在位期間,正值蒙古大舉南侵之時,此戰爭造成大理國大敗,而當時派出的大將高禾也因此而戰死。雖說當時蒙古軍後因窩闊台死亡而暫時退兵,但道隆十三年(1251年)段祥興駕崩時傳位給他的兒子段興智,隔年蒙古再次攻打大理,最終不僅相國高泰祥戰敗被殺,段興智逃至鄯闡,蒙古大將兀良哈台攻下鄯闡,並生擒段興智,滅了大理國,蒙哥為表示自己的仁慈而封段興智為世襲總管。

疆域版圖

大理國定大理國疆域(西南綠色區域)都羊苴咩城,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方,以及老撾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政區與南詔相當,東至普安路之橫山(今貴州普安),西至緬甸之江頭城(今緬甸傑沙),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今越南萊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相當於今天雲南省面積的3.1倍。

大理國大概存在於10-13世紀,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大致區域位於今天我國的西南地區。

“前理”與“後理”之分

10世紀,段思平建立大理國,11世紀,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國號“大中”,死後段正淳即位,這一時期,史稱“後理”。大理國最終在13世紀為元朝所滅。

“前理”

第一代王:段思平(937-944年在位),建立大理國。在位期間推行改革,發展生產,並初步建立起封建秩序;

第二代王:段思英(944-946年在位),段思平之子,後被其叔段思良奪位;

第三代王:段思良(946-951年在位),年號至治,此人在段思平時期很有影響力,也是後面奪位成功的關鍵。

第四代王:段思聰(951-968年在位),其在位期間,高氏家族崛起,歷任大理國宰相。

第五代王:段素順(968-992年在位),其在位期間與宋朝確立邊界,一保大理國的安寧。第六代王:段素英(992-1005年在位),篤信佛教,無所為。

第七代王:段素廉(1010-1022年在位),年號明啟。

第八代王:段素隆繼位後,開了皇帝禪位為僧的先河。

第九代王:段素真禪位為僧。

第十代王:段素興繼位。好大喜功,荒淫日甚,被相國高氏廢掉,立了段思平的玄孫段思廉。史稱大理聖德帝。

第十一代王:段思廉,高氏掌權,在位31年,後禪位為僧。

第十二代王:段廉義繼位,高智升漸漸攫取了全部權柄。

第十三代王:段壽輝,高氏父子在大理國權傾朝野,段壽輝和其繼任段正明先後避位做了和尚。

第十四代王:段正明,出家為僧。

“後理”

第十五代王:段正淳,“後理國”開始。

第十六代王:段譽,後理國諸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死後諡號宣仁皇帝。

第十七代王:段正興

第十八代王:段智興

第十九代王:段智廉

第二十代王:段智祥

第二十一代王:段祥興

後理時期,朝政多由高氏把握,歷代國王以出家為主流,後滅亡於元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