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提起匠心,為什麼我們總是會和日本、德國聯繫起來?|

我家樓下的餐廳總是在流變。 兩年前一水兒的成都小吃, 走在路上都是辣椒花椒水的味道, 恍惚間到了渣滓洞。 一年前, 餐廳都變成了黃燜雞米飯,

摻雜在幾個低等洗頭房之間, 有種自相殘殺的血腥感。

如今, 黃燜雞米飯都變成了潮州牛肉丸火鍋。 鱗次櫛比的黃瓜條、牛腿懸掛在櫥窗裡, 哞哞的哀嚎聲絡繹不絕。 為什麼總在變呢?不變是不是一定會死呢?

所有人都在提風口, 錯過風口是不是就一定會死呢?在中國也許還真是。 但在日本情況有所不同。

提起匠心, 我們總是會和日本聯繫起來, 日本、德國是公認的有匠心氣質的國家, 但兩國的匠心又不太相同。 另外, 人們總是會對匠心有一個誤區, 認為, 匠心就是工匠、製造業該有的職業素養, 比如打鐵的、焊大茶壺的、釘馬掌的……提起匠心, 無非就是一個老頭坐在工作臺上, 眼前一堆零部件, 手裡一把改錐,

低頭鑽研, 不聞窗外…… 這樣理解匠心非常狹隘。 況且, 日本人其實不太提匠心精神, 或者工匠精神, 日本人將“職人精神”奉為工作倫理的圭臬。 日本有一大堆關於“職人”的標準:大米職人考試、拉麵職人考試、司機職人考試等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