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她,曾讓一代君王傾倒,還被封為“桂花花神”

從古至今, 長興的名人很多

但要說最讓人遐想的

可能要數這位賢妃——才女徐惠了

而她身上留下的“謎團”

今天小編將帶你一一揭開

1、最早的女童詩中, 小山是何山?

《擬小山篇》徐惠

仰幽岩而流盼, 撫桂枝以凝想。

將千齡兮此遇, 荃何為兮獨往?

《擬小山篇》, 乃唐太宗賢妃徐惠八歲時, 此詩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女童詩。

徐惠(627-650), 湖州長城(長興)人, 唐朝果州刺史徐孝德之女, 唐太宗李世民的嬪妃。 她生於太宗貞觀元年, 即西元627年, 生五月即能言語, 四歲通《論語》、《毛詩》, 八歲已會寫文章。 徐孝德曾命擬離騷為《小山篇》, 文辭典美, 孝德大驚, 知道徐惠的才華不可能被掩飾, 徐惠的作品廣泛流傳, 被唐太宗聽說後, 將她選入宮中, 封為才人。

那一年徐惠十一歲, 與武則天一道被召為才人, 但只有她, 繼長孫皇后去世之後, 成為李世民最寵愛的嬪妃。

“小山”是哪座山?一般來說, 學者認為此詩是仿漢代淮南小山《招隱士》而作,

“小山”僅僅是標題。 但若要找到這座小山, 可以從徐惠是長興忻湖(今龍山新區新湖村)人這一說進行延伸。 小山是不是如今長興行政中心旁的“齊山”?是不是長興龍山大道邊的“龍山”?這兩座小山都在徐惠家附近, 推窗可見, 它們是否就是八歲徐惠倚在窗前, 流盼凝想屈原的那座小山呢?恐怕答案只有佳人知道, 後人已無從考證。

2、“是姊妹花還是互掐?”徐惠與武則天什麼關係?

《長門怨》 徐惠

舊愛柏梁台, 新寵昭陽殿。

守分辭芳輦, 含情泣團扇。

一朝歌舞榮, 夙昔詩書賤。

頹恩誠已矣, 覆水難重薦。

唐貞觀十一年, 京城長安有兩位名動一時的才女, 一位是武士彠的二女兒、即後來被太宗賜名武媚的武則天;另一位是來自江南的大才女徐惠。 倆人一同被唐太宗李世民命詔入宮做了才人。

現實的情況, 和電視劇中有很大不同, 兩人在宮中並非互掐, 兩人雖都是唐太宗的妃子, 但交際不大。 在唐太宗時期, 徐慧受寵, 一路升遷, 坐到了九嬪之一的二品充容,

陪伴李世民十數載, 而武則天入宮12年其實一直都是才人而已, 並不受寵。

題為《長門怨》的詩歌一般都是失寵後妃憂傷悲痛的心靈寫照, 但徐惠則不然。 其中, 根據學者的研究統計, 現存以《長門怨》為題的唐詩共計三十七首, 涉及詩人三十三人, 徐惠之作是唐代同題詩歌中唯一的女性作者。 徐惠詩中的女性, 不同於以往被動望幸的嬪妃宮人, 而是有思想, 有感情, 要求獨立個性和平等人格的女性。

徐惠的詩與她的思想是相合的, 她看中的是感情。 在她眼裡, 小李不是至高無上的君王, 更是和自己在感情上處於平等地位的丈夫, 這種平等的觀念和有意識的反抗, 在以往的宮怨詩裡是從沒有過的, 這昭示了宮廷題材詩作新變的方向。

而徐惠不凡的才華, 思想和政治見解, 對當時和以後的女性思想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3、徐惠與武則天兩大才女, 小李為何一親一疏?

《秋風函谷應詔》徐惠

秋風起函穀, 勁氣動河山。

偃松千嶺上, 雜雨二陵間。

低雲愁廣隰, 落日慘重關。

此時飄紫氣, 應驗真人還。

徐惠和武則天起點一樣,可到太宗去世,武才人還是武才人。徐惠進宮不久,就得到封賞,連續升遷,一直從五品的才人、再到婕妤,最後變成了二品的充容。而武則天在太宗身邊12年的時間裡,有史料記載的只有一次被寵倖,太宗去世前,徐惠已升至充容,直至李世民去世後無後的嬪妃出外出家,而徐惠被優待留在宮中。而武則天則作為太宗的遺孀,到五臺山感業寺出家做了尼姑。

倆人堪稱才華出眾,為何出現如此截然不同的結局,究其原因是什麼呢?

她們入宮的時間是貞觀十一年,距離長孫皇后去世僅僅過了兩年。史料記載,徐惠進宮後依然手不釋卷,有時間就讀書寫字。太宗的文學修養極高,看到徐惠一個小女子竟有如此好的文才,兩人就開始了詩文唱和。

不僅如此,徐惠還知書達理,關心國家大事。她看到太宗經過多年的勵精圖治,國力逐年上升,有點志得意滿,她就給太宗上書,說:“伏願抑志裁心,慎終如始,削輕過以添重德,循今是以替前非。”勸諫唐太宗戒驕戒躁,打江山難,守住江山更難,希望皇帝能善始善終。

後來,太宗興兵動武,征伐高麗,勞民傷財,她又寫了一篇《諫太宗息兵罷役疏》勸誡,說理透徹,文采斐然。

太宗在徐惠身上似乎看到了長孫皇后的影子,欣賞的同時,把她當成了不可或缺的紅顏知己。漸漸地,太宗受傷的心靈得到了撫慰。

武則天跟隨太宗12年,之所以沒有走進太宗的感情世界,用武則天親口說出來的話說,就是她的性格太過強勢,不能被太宗所接納。武則天在太宗心目中“強勢”印象,恐怕是產生於那一次有關馴馬的經歷。

《舊唐書》、《新唐書》及《資治通鑒》裡都有記載:

有一天,西域藩國給太宗送來一匹名馬,叫獅子駱。彪悍強壯,難以制服,太宗一時也想不出好辦法。武則天看到了,自告奮勇地說自己能將這匹馬馴服,太宗問武則天有何良方,武則天說:“請皇上賜臣妾三物:鐵鞭、鐵撾、匕首。”

太宗不理解武則天說的什麼意思,笑著問:“要此三物何用?”

武則天指著那匹馬大聲回答:“我先用鞭子抽它;它若不服,再用鐵撾砸它的頭;如再不服,我就用匕首割它的喉嚨!”

太宗聽了,哈哈大笑:“誠如卿言,這匹良駒不是被卿剌死了嗎?”笑著笑著,太宗在心裡突然感到震驚的同時,心想:這個小女子外表如此婉麗,性格卻如此剛烈,手腕又如此狠毒,真是不同凡響。

武則天是何等的聰明,見皇帝沉思,又進一步解釋:“良駒駿馬,正可為君主乘騎。馴服了則用之,馴不服還要它何用?”太宗聽了未置可否,無言以對……

這也是徐惠能走進太宗的內心、得以屢屢升遷、最終成為太宗的正式妻妾,而武才人還是武才人,卻最終走向一代女皇的終極原因!

4、“女魏征”徐惠是怎樣煉成的?

《賦得北方有佳人》徐惠

由來稱獨立,本自號傾城。

柳葉眉間發,桃花臉上生。

腕搖金釧響,步轉玉環鳴。

纖腰宜寶襪,紅衫豔織成。

懸知一顧重,別覺舞腰輕。

徐惠以“賢妃”冠名,不僅才智出眾,其賢能更是不容小覷,堪比讓小李朝思暮想的長孫皇后,讓他十分中意這在其傳世的《諫太宗息兵罷役疏》最能體現。

《諫太宗息兵罷役疏》是徐惠勸諫唐太宗罷兵高麗,停修土木,與民休養生息的上疏。是一篇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的,由女性作者寫就的政論文,文采斐然,甚是可觀,歷來備受史家讚譽。其中道:

“……是以卑宮菲食,聖王之所安;金屋瑤台,驕主之為麗。故有道之君,以逸逸人;無道之君,以樂樂身……夫珍玩伎巧,乃喪國之斧斤;珠玉錦繡,實迷心之酖毒。……是知漆器非延叛之方,桀造之而人叛;玉杯豈招亡之術,紂用之而國亡。方驗侈麗之源,不可不遏。作法於儉,猶恐其奢,作法於奢,何以制後?”

此諫通過息兵罷役、停修土木、戒奢三個方面勸諫唐太宗,給日益驕滿的唐太宗敲響了警鐘,同時也給貞觀末年朝廷錚諫乏人的沉悶政治空氣注入了一股活力。

《諫太宗息兵罷役疏》是一篇歷史上罕見的傑出的女性政論文章,為歷代史家所重,收入多部重要的典籍,如《舊唐書》、《新唐書》、《貞觀政要》、《資治通鑒》等。

明太祖朱元璋說:“乏人矣!昔唐太宗繁工役,好戰鬥,宮人徐充容猶上疏曰:‘地廣非久安之道,人勞乃易亂之源。東戍遼海,西役昆丘,誠不可也。’今所答皆順其欲,則唐婦人過今儒者。”

清高宗乾隆亦說:“元成有言,願為良臣。流風不振,乃自宮嬪。徐妃上書,東征抗陳。惜哉唐宗,納而弗斷。外事征討,內營宮館。頓忘初年,如圜斯轉。”

5、“小李,帶我走”,紅顏殉情為哪般?

《進太宗》徐惠

朝來臨鏡臺,妝罷暫徘徊。

千金始一笑,一召詎能來?

《進太宗》一詩出自唐太宗的妃嬪徐惠(即徐賢妃)之手,《進太宗》生動描寫了了女子晨起梳妝的情景,筆調活潑。帶有戲謔之意,表現了徐惠的自尊,展現了徐惠與太宗之間你儂我儂的深厚感情。

徐惠的《進太宗》又名曰《妝殿答太宗》,是在皇帝屢召不赴情況下寫就的一首難得表現作者“女兒性”的作品。

“朝來臨鏡臺,妝罷暫徘徊”。前兩句雖然不著一墨寫作者如何梳妝,卻讓佳人對鏡的優雅美態如在眼前,頗見功力。在數以千百計的後宮妃嬪中,得到君王的宣詔,本應喜悅之極應命而至。就封建文化要求女子“柔順”、不得違抗君命的“角色規範”而言,更應該立即應詔。可徐惠卻偏要君王等一等,“妝罷”後久久不去應詔,反而要在鏡臺前徘徊不前,故意要引逗得君王著急。等到君王真的因急生怒,她似乎又早料到了,慌不忙的借“千金一笑”的典故,戲謔地反問太宗:“古人千金買美人一笑,陛下傳召我一次,我能來嗎?”

徐惠的問句,不但平息了君王的火氣,也向讀者呈現了一位體態婀娜、不勝羅綺的豔麗宮妃,在君王面前不屈己、不媚人的獨立形象。“後妃宮女拂逆君主的行為,並非完全出於手段,出於自覺意識,多數因性氣所致。”由此可見徐惠的機智活潑的女兒性情,以及太宗與她之間親昵深厚的情思。

徐惠以輕鬆的筆調寫下了她和太宗之間這段富於情趣的小插曲,在強調莊嚴又玄妙的“後妃之德”的後《詩經》時代,突然冒出“千金始一笑,一召詎能來”這樣充滿靈性的詩句,是徐惠的天性和才華使然。後人曾作詩贊這首《進太宗》:“擬就離騷早負才,妝成把鏡且徘徊。美人一笑千金重,莫怪君王召不來。”

然而老夫少妻的幸福時間並不長,相悅十三載,五十二歲的一代英主小李於貞觀二十三年(西元649年)五月去世,徐惠哀傷成疾,決定以身殉情。

她面對太醫的診治,不肯服藥,並說:“先帝待我情深,我唯一的心願是先於犬馬去追隨侍奉先帝陵寢。”次年就追隨唐太宗而去,年僅二十四歲,陪葬於昭陵之側。一代才女就這樣走了,年僅二十四歲。

徐惠除了美貌和才藝出眾以外,還以賢慧傳世,死後被唐高宗李治追封為“賢妃”。後人也因她才情出眾,而且寫過詠誦桂花的詩篇,封其為道教“百花花神”中值守八月的“桂花花神”,可見民間對她的推崇,而徐惠的故事也令桂花香平添了一份沁心蝕骨的深情,一縷幽思自此綻開在八月的心崖。

應驗真人還。

徐惠和武則天起點一樣,可到太宗去世,武才人還是武才人。徐惠進宮不久,就得到封賞,連續升遷,一直從五品的才人、再到婕妤,最後變成了二品的充容。而武則天在太宗身邊12年的時間裡,有史料記載的只有一次被寵倖,太宗去世前,徐惠已升至充容,直至李世民去世後無後的嬪妃出外出家,而徐惠被優待留在宮中。而武則天則作為太宗的遺孀,到五臺山感業寺出家做了尼姑。

倆人堪稱才華出眾,為何出現如此截然不同的結局,究其原因是什麼呢?

她們入宮的時間是貞觀十一年,距離長孫皇后去世僅僅過了兩年。史料記載,徐惠進宮後依然手不釋卷,有時間就讀書寫字。太宗的文學修養極高,看到徐惠一個小女子竟有如此好的文才,兩人就開始了詩文唱和。

不僅如此,徐惠還知書達理,關心國家大事。她看到太宗經過多年的勵精圖治,國力逐年上升,有點志得意滿,她就給太宗上書,說:“伏願抑志裁心,慎終如始,削輕過以添重德,循今是以替前非。”勸諫唐太宗戒驕戒躁,打江山難,守住江山更難,希望皇帝能善始善終。

後來,太宗興兵動武,征伐高麗,勞民傷財,她又寫了一篇《諫太宗息兵罷役疏》勸誡,說理透徹,文采斐然。

太宗在徐惠身上似乎看到了長孫皇后的影子,欣賞的同時,把她當成了不可或缺的紅顏知己。漸漸地,太宗受傷的心靈得到了撫慰。

武則天跟隨太宗12年,之所以沒有走進太宗的感情世界,用武則天親口說出來的話說,就是她的性格太過強勢,不能被太宗所接納。武則天在太宗心目中“強勢”印象,恐怕是產生於那一次有關馴馬的經歷。

《舊唐書》、《新唐書》及《資治通鑒》裡都有記載:

有一天,西域藩國給太宗送來一匹名馬,叫獅子駱。彪悍強壯,難以制服,太宗一時也想不出好辦法。武則天看到了,自告奮勇地說自己能將這匹馬馴服,太宗問武則天有何良方,武則天說:“請皇上賜臣妾三物:鐵鞭、鐵撾、匕首。”

太宗不理解武則天說的什麼意思,笑著問:“要此三物何用?”

武則天指著那匹馬大聲回答:“我先用鞭子抽它;它若不服,再用鐵撾砸它的頭;如再不服,我就用匕首割它的喉嚨!”

太宗聽了,哈哈大笑:“誠如卿言,這匹良駒不是被卿剌死了嗎?”笑著笑著,太宗在心裡突然感到震驚的同時,心想:這個小女子外表如此婉麗,性格卻如此剛烈,手腕又如此狠毒,真是不同凡響。

武則天是何等的聰明,見皇帝沉思,又進一步解釋:“良駒駿馬,正可為君主乘騎。馴服了則用之,馴不服還要它何用?”太宗聽了未置可否,無言以對……

這也是徐惠能走進太宗的內心、得以屢屢升遷、最終成為太宗的正式妻妾,而武才人還是武才人,卻最終走向一代女皇的終極原因!

4、“女魏征”徐惠是怎樣煉成的?

《賦得北方有佳人》徐惠

由來稱獨立,本自號傾城。

柳葉眉間發,桃花臉上生。

腕搖金釧響,步轉玉環鳴。

纖腰宜寶襪,紅衫豔織成。

懸知一顧重,別覺舞腰輕。

徐惠以“賢妃”冠名,不僅才智出眾,其賢能更是不容小覷,堪比讓小李朝思暮想的長孫皇后,讓他十分中意這在其傳世的《諫太宗息兵罷役疏》最能體現。

《諫太宗息兵罷役疏》是徐惠勸諫唐太宗罷兵高麗,停修土木,與民休養生息的上疏。是一篇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的,由女性作者寫就的政論文,文采斐然,甚是可觀,歷來備受史家讚譽。其中道:

“……是以卑宮菲食,聖王之所安;金屋瑤台,驕主之為麗。故有道之君,以逸逸人;無道之君,以樂樂身……夫珍玩伎巧,乃喪國之斧斤;珠玉錦繡,實迷心之酖毒。……是知漆器非延叛之方,桀造之而人叛;玉杯豈招亡之術,紂用之而國亡。方驗侈麗之源,不可不遏。作法於儉,猶恐其奢,作法於奢,何以制後?”

此諫通過息兵罷役、停修土木、戒奢三個方面勸諫唐太宗,給日益驕滿的唐太宗敲響了警鐘,同時也給貞觀末年朝廷錚諫乏人的沉悶政治空氣注入了一股活力。

《諫太宗息兵罷役疏》是一篇歷史上罕見的傑出的女性政論文章,為歷代史家所重,收入多部重要的典籍,如《舊唐書》、《新唐書》、《貞觀政要》、《資治通鑒》等。

明太祖朱元璋說:“乏人矣!昔唐太宗繁工役,好戰鬥,宮人徐充容猶上疏曰:‘地廣非久安之道,人勞乃易亂之源。東戍遼海,西役昆丘,誠不可也。’今所答皆順其欲,則唐婦人過今儒者。”

清高宗乾隆亦說:“元成有言,願為良臣。流風不振,乃自宮嬪。徐妃上書,東征抗陳。惜哉唐宗,納而弗斷。外事征討,內營宮館。頓忘初年,如圜斯轉。”

5、“小李,帶我走”,紅顏殉情為哪般?

《進太宗》徐惠

朝來臨鏡臺,妝罷暫徘徊。

千金始一笑,一召詎能來?

《進太宗》一詩出自唐太宗的妃嬪徐惠(即徐賢妃)之手,《進太宗》生動描寫了了女子晨起梳妝的情景,筆調活潑。帶有戲謔之意,表現了徐惠的自尊,展現了徐惠與太宗之間你儂我儂的深厚感情。

徐惠的《進太宗》又名曰《妝殿答太宗》,是在皇帝屢召不赴情況下寫就的一首難得表現作者“女兒性”的作品。

“朝來臨鏡臺,妝罷暫徘徊”。前兩句雖然不著一墨寫作者如何梳妝,卻讓佳人對鏡的優雅美態如在眼前,頗見功力。在數以千百計的後宮妃嬪中,得到君王的宣詔,本應喜悅之極應命而至。就封建文化要求女子“柔順”、不得違抗君命的“角色規範”而言,更應該立即應詔。可徐惠卻偏要君王等一等,“妝罷”後久久不去應詔,反而要在鏡臺前徘徊不前,故意要引逗得君王著急。等到君王真的因急生怒,她似乎又早料到了,慌不忙的借“千金一笑”的典故,戲謔地反問太宗:“古人千金買美人一笑,陛下傳召我一次,我能來嗎?”

徐惠的問句,不但平息了君王的火氣,也向讀者呈現了一位體態婀娜、不勝羅綺的豔麗宮妃,在君王面前不屈己、不媚人的獨立形象。“後妃宮女拂逆君主的行為,並非完全出於手段,出於自覺意識,多數因性氣所致。”由此可見徐惠的機智活潑的女兒性情,以及太宗與她之間親昵深厚的情思。

徐惠以輕鬆的筆調寫下了她和太宗之間這段富於情趣的小插曲,在強調莊嚴又玄妙的“後妃之德”的後《詩經》時代,突然冒出“千金始一笑,一召詎能來”這樣充滿靈性的詩句,是徐惠的天性和才華使然。後人曾作詩贊這首《進太宗》:“擬就離騷早負才,妝成把鏡且徘徊。美人一笑千金重,莫怪君王召不來。”

然而老夫少妻的幸福時間並不長,相悅十三載,五十二歲的一代英主小李於貞觀二十三年(西元649年)五月去世,徐惠哀傷成疾,決定以身殉情。

她面對太醫的診治,不肯服藥,並說:“先帝待我情深,我唯一的心願是先於犬馬去追隨侍奉先帝陵寢。”次年就追隨唐太宗而去,年僅二十四歲,陪葬於昭陵之側。一代才女就這樣走了,年僅二十四歲。

徐惠除了美貌和才藝出眾以外,還以賢慧傳世,死後被唐高宗李治追封為“賢妃”。後人也因她才情出眾,而且寫過詠誦桂花的詩篇,封其為道教“百花花神”中值守八月的“桂花花神”,可見民間對她的推崇,而徐惠的故事也令桂花香平添了一份沁心蝕骨的深情,一縷幽思自此綻開在八月的心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