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寒酸皇帝趙匡胤:為天下守財

知識份子皇帝

宋太祖趙匡胤出生在一個沒落中的世家, 早年單槍匹馬地奮鬥吃了不少苦頭, 也見過不少民間的苦難。 他決心以自己的努力來改善這個社會, 因此即使在後周王朝內當了個不小的將官, 卻頗潔身自愛, 不營私不貪財, 長年兩袖清風。

創業型的政治領袖, 通常武略較好, 所以不喜歡讀書, 也沒有空閒、心情讀書。 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甚至根本看不起讀書人, 但在中國歷史上, 卻有兩個例外, 這兩人不但喜歡讀書, 即使在軍營中也常手不釋卷:一個是三國時代的魏武帝曹操, 另一個就是宋太祖趙匡胤了。

趙匡胤不但喜歡讀書, 能吸收書中的知識, 也頗有獨立思考的見解。

對於降王, 他幾乎都給予虛有的高官厚爵, 並頗為照顧他們的生活。 不少官員主張殺掉這些降王, 以絕後患。 宋太祖卻說:“他們本擁有千里國土, 十萬軍旅, 尚且被我擒捉, 目前只成了被放逐的孤客, 還會有什麼作為?”終太祖一生, 沒有殺害過一個降王, 這在歷代皇帝中, 也是非常了不起的記錄。

生活寒酸, 為天下守財

宋太祖早年生活困苦, 因此養成了他簡樸刻苦的生活習慣。 即使當上了皇帝, 衣服也只有登殿上朝時的赭服是用綾錦做的, 其他大多只是絹布, 有的和一般小官吏的布質是一樣的, 而且常洗了再穿, 很少換新。 宮廷中的簾幕也都用青布製成, 陳設的用具更是力求簡樸。

皇帝坐的轎子, 也是用後周王朝的, 舊得連顏色都脫落了。 永慶公主便勸他刷新, 並裝飾些黃金, 可顯得威風些。 宋太祖聽了卻歎氣說:“不要說用黃金裝飾轎子, 就是用黃金造宮殿, 我也辦得到。 可是黃金是國家的,

我要為天下守財, 絕不可亂用。 ”

宋太祖的內宮也幾乎是史上最簡樸的, 宦官只有五十余名, 宮女也只有二百多名。 他尚且認為太多了, 還遣散自願出宮的五十餘人。 征討北漢途中, 正逢七夕節, 他送給在汴京的母親和妻子的節禮是:太后三貫錢, 皇后一貫半。

宋太祖如此節省, 也有其苦衷。 五代十國的國君幾乎個個揮霍成性, 官吏也跟著奢華, 使民間經濟幾乎破產。 宋太祖當了皇帝後, 決心改變社會風氣, 以解除民間疾苦。 他的作為也的確產生了示範作用。 北宋初期士大夫竟以節約自勉:州縣官上任時, 五代時揮霍的送往迎來都取消了;小官上任時, 很多更只穿草鞋、拄木杖, 徒步而行。

這種為天下守財的精神, 的確使當時的宋王朝累積了不少財富。

征服天下的戰爭, 又取得了降國不少奇珍異寶。 以西蜀來講, 其儲存的金帛水陸同時運輸也要十年才運得完。 宋太祖全數收藏在國庫裡, 只有國防軍需、賑濟天災時才拿出來使用。 北宋建國不久, 便已有32個國庫堆積滿了金銀錦綺。

出手慷慨, 為天下用財

宋太祖一生反對流血, 他認為軍士及百姓的生命才是最寶貴的, 錢財能夠解決的, 他絕不動用武力。 在這方面, 他又是史上最慷慨的皇帝之一。 為了國內安定, 他力行中央集權及文治主義, 面對邊界強敵威脅, 他深知宋皇朝的軍隊沒把握能獲勝。 他拼命累積國家財富, 是想用“備價取贖”的手段, 向契丹買回燕雲十六州。

為了爭取大臣的忠心以鞏固皇權, 宋太祖賞賜的錢財也相當驚人。 范質生病時, 賜金器兩百兩、銀器千兩、絹兩千匹、錢兩百萬;趙普有病, 賜銀器五千兩、絹五千匹……這與太后以及皇后的禮金, 簡直不成比例, 宋太祖便是這樣一位厚人薄己的政治領袖。

唐末以來連續一百多年的混亂社會, 所有政治環境、經濟條件幾乎都是最惡劣的,但宋皇朝卻在短短的十幾年間建立了相當穩定的政權,這不能不歸功於這位創業經營者的大公無私及富於創意。

以歷代皇帝功過為鑒

少年時積極而勇猛,高平戰役時如果不是他豁出性命,周世宗的功業可能便要提早結束。但是當了皇帝後的宋太祖,卻對武力格外謹慎,這可能便是經常讀書對他的影響。他對於文字的力量特別尊重,對文臣也很重視。在杯酒釋兵權後,他以文人為州刺史,宰相趙普曾對此政策表示疑慮,但太祖卻說:“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今用儒臣幹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

他對當代知識份子歌頌唐太宗有接納諫言的雅量,也有不同的看法。“唐太宗受人諫疏,直詆其失,曾不愧恥,豈若不為之,而使下無閑言哉?”因此為了不讓屬下有話講,他律己甚嚴,常常以史書上皇帝的功過為鑒。

太祖早年流浪荊襄時,隨州刺史董宗本的兒子董尊誨常侮辱他。但他當上皇帝後,仍常重用董尊誨,甚至董尊誨的部下擊鼓控告董尊誨十大罪狀時,太祖仍不願責罰他。究其原因,可能是怕別人譏諷他公報私仇。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宋太祖有放不開的毛病。過度的責任心及謹慎,使他在皇帝職責上缺乏豪邁的霸氣。他思慮深遠,反而使自己在政策上充滿矛盾。或許由於面臨太多困難,環境太壞,自己的本錢又不夠,因此只敢步步為營,不求立竿見影。所以雖然能非常成功地作好政治整合,但他“強幹弱枝”以及過分中央集權的政策,也衍生了不少問題,造成日後宋神宗及王安石不得不用大變法來尋求革新,也因而演變成新舊黨爭,加速了北宋皇朝的崩潰。

北宋長期的積弱不振,宋太祖創業時基本國策制度的偏差,未嘗不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所有政治環境、經濟條件幾乎都是最惡劣的,但宋皇朝卻在短短的十幾年間建立了相當穩定的政權,這不能不歸功於這位創業經營者的大公無私及富於創意。

以歷代皇帝功過為鑒

少年時積極而勇猛,高平戰役時如果不是他豁出性命,周世宗的功業可能便要提早結束。但是當了皇帝後的宋太祖,卻對武力格外謹慎,這可能便是經常讀書對他的影響。他對於文字的力量特別尊重,對文臣也很重視。在杯酒釋兵權後,他以文人為州刺史,宰相趙普曾對此政策表示疑慮,但太祖卻說:“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今用儒臣幹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

他對當代知識份子歌頌唐太宗有接納諫言的雅量,也有不同的看法。“唐太宗受人諫疏,直詆其失,曾不愧恥,豈若不為之,而使下無閑言哉?”因此為了不讓屬下有話講,他律己甚嚴,常常以史書上皇帝的功過為鑒。

太祖早年流浪荊襄時,隨州刺史董宗本的兒子董尊誨常侮辱他。但他當上皇帝後,仍常重用董尊誨,甚至董尊誨的部下擊鼓控告董尊誨十大罪狀時,太祖仍不願責罰他。究其原因,可能是怕別人譏諷他公報私仇。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宋太祖有放不開的毛病。過度的責任心及謹慎,使他在皇帝職責上缺乏豪邁的霸氣。他思慮深遠,反而使自己在政策上充滿矛盾。或許由於面臨太多困難,環境太壞,自己的本錢又不夠,因此只敢步步為營,不求立竿見影。所以雖然能非常成功地作好政治整合,但他“強幹弱枝”以及過分中央集權的政策,也衍生了不少問題,造成日後宋神宗及王安石不得不用大變法來尋求革新,也因而演變成新舊黨爭,加速了北宋皇朝的崩潰。

北宋長期的積弱不振,宋太祖創業時基本國策制度的偏差,未嘗不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