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收破爛兒的吆喝內容隨時代的變化在變

遠去的臘月的吆喝聲

文/楊光英

選稿:中鄉美駐桂林選稿基地主編 綠蔭

文圖編輯:丁錄年 柳絲青青

一天下午, 窗外忽然傳來外地口音“磨菜刀, 磨剪刀”的吆喝聲。 兒時飄蕩在農村的吆喝聲頓時在腦海中響了起來……

臘月, 用剪刀菜刀的時候多一些。 很遠就能聽到“磨剪子嘞——啟菜刀喂——”那拉著長腔的吆喝聲飄蕩在村子的上空。 聽了幾聲, 村裡的老太太、媳婦們便會丟下手中的活計, 返身進屋, 或從外面匆匆回家尋找鏽鈍的剪子、菜刀拿去修理打磨, 小孩子們也會圍攏過來一飽眼福, 閑坐在庭院裡雙眼微閉的老頭也會睜開惺忪的雙眼瞟上幾眼。

“爆米花兒咧——”每當聽到這一吆喝聲, 大人小孩都會端上一盅大米或者玉米, 和院子裡的小朋友們一起排隊, 等著那滿臉是黑灰的師傅, 一個挨著一個地給我們爆米花兒。 聽見“嘣”的一聲, 趕快去看自家的米花兒出來了, 用籮筐來裝。 有些加點錢, 師傅放點白糖或者黃糖可以壓成米花糖。 “爆米花兒——”那非常有感染力的吆喝聲, 給我的童年帶來了節慶般的感覺。

“補鍋——, 補鍋喔——”“瓷碗、瓷盅拿來補……”, 吆喝聲音的尾部拉得很長, 悠揚地回蕩在山間院落。 手藝人挑著的擔子一頭是箱子, 一頭是板凳, 工具就是一把手拉鑽、一些小銅鉚釘和一把小銅錘子。 補瓷師傅手藝主要體現在鑽孔上, 按鉚釘釘間的距離在瓷片上鑽兩個小孔,

又絕對不能穿透瓷片。 然後, 鑲上鉚釘, 用小銅錘輕輕鉚緊, 力道輕重要適當。 整個瓷器補好後還要抹點石膏膩子, 待幹後倒水試試漏不漏。 那收費也是按銅釘個數計算的, 假如要用鐵質的釘子, 價錢還要便宜。

補鐵鍋時,

師傅把爐子拿出來, 再把手拿風箱拿出來, 中間用一根鐵管連起來, 手拿風箱手柄前後一拉, 那火跟著風箱的節奏“卜赤蔔赤”竄出火來, 他把鐵鍋放在上面燒, 等到燒紅了, 在破鍋反面塗點東西在破洞上, 然後把燒過的小鐵片, 放在上面破洞上, 等鐵鍋冷了, 鐵鍋就可以用了。

最縈繞在心間的還是那時臘月賣貨郎的吆喝聲。 賣貨郎挑著插滿各種小貨物的籮筐, 貨郎放下擔子, 亮開嗓門, “洋火洋堿, 針頭線腦, 橡筋、鋼夾, 花花兒糖, 拿爛鞋來換!” 縫衣針、頂針、剪刀、針夾子、紅頭繩、簪子、髮髻絨花、絲帶、百雀羚、蚌殼油, 還有木梳、篦子、小玻璃鏡等日用小商品, 臘月裡, 這些東西更好賣。

村裡大娘們聽到吆喝聲, 應聲而出, 一邊互相拉著家長里短,

一邊圍著貨郎挑火柴和五顏六色的針線。 我們孩童們則瘋一般從家裡跑出來, 眼睛直勾勾地盯著貨郎瓶子中的糖, 圍著貨郎咽口水。

剃頭匠挑的擔子, 前頭挑的是一個炭火爐子和盆架, 外觀是個紅漆圓籠, 圓籠裡置一隻小炭爐, 上放一個銅盆, 熱水專為洗頭或燙毛巾燜鬍子用。 後頭挑的是一隻小紅櫃, 就是顧客的座位, 櫃中抽屜放著剃頭的用具。 燒水的爐子上有一個搭涼手巾的架子, 上掛一條“蕩布”, 這是剃頭刮臉刀的磨具。

剃頭的不吆喝, 左手拿著一個分開兩根叉的鐵條, 右手用一根小鐵棍或五寸的大釘子, 從兩根條鐵的縫隙中向上猛挑, 就發出響亮的共振聲音。 這就是剃頭的吆喝方式。

“買灶書……”在臘月中旬, 有買灶書的, 一張紙, 上面印了一些字, 有花邊, 家家戶戶都買, 五分或者一角一張。 臘月二十三晚上, 把煤炭灶掃乾淨, 擺一些糕點、糖水, 還燒些香蠟紙燭, 在灶書上填好女主人的名字, 然後在煙囪眼燒灶書, 送灶神上天。 到了大年三十晚同樣擺些供品, 接灶神回來。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大掃除,多少有些廢品。“收廢品……”收破爛兒的吆喝內容隨時代的變化在變,從“收牙膏皮——、收舊衣服——、收爛布頭兒——”,到“收廢書本、廢報紙、廢鐵廢銅”“收音機、答錄機、電視機拿來賣——”,再到“冰箱、洗衣機、電動車、電腦、手機拿來賣——”。

鄉間臘月的吆喝聲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它們聲調不一、風格迥異,或腔圓字正,或抑揚頓挫,或餘音繞梁,聽見這些吆喝聲,年關就近了,年味就濃了。時過境遷,那些從早到晚縈繞在鄉間的美麗音符,已漸漸成為人們的記憶。

作者簡介:楊光英,女,四川瀘縣人,中學高級語文教師,四川省作協會員,瀘州市作協會員,學校文學社指導老師。從事業餘創作30多年,有近500篇散文在各級報刊發表,合著《逝水留香》,出版個人散文集《心境向暖》。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接灶神回來。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大掃除,多少有些廢品。“收廢品……”收破爛兒的吆喝內容隨時代的變化在變,從“收牙膏皮——、收舊衣服——、收爛布頭兒——”,到“收廢書本、廢報紙、廢鐵廢銅”“收音機、答錄機、電視機拿來賣——”,再到“冰箱、洗衣機、電動車、電腦、手機拿來賣——”。

鄉間臘月的吆喝聲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它們聲調不一、風格迥異,或腔圓字正,或抑揚頓挫,或餘音繞梁,聽見這些吆喝聲,年關就近了,年味就濃了。時過境遷,那些從早到晚縈繞在鄉間的美麗音符,已漸漸成為人們的記憶。

作者簡介:楊光英,女,四川瀘縣人,中學高級語文教師,四川省作協會員,瀘州市作協會員,學校文學社指導老師。從事業餘創作30多年,有近500篇散文在各級報刊發表,合著《逝水留香》,出版個人散文集《心境向暖》。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