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人給皇帝敬酒,皇帝不肯喝,他怒打皇帝三拳,大罵:狗皇帝!

大家只看到皇帝端坐金鑾殿, 一言九鼎, 卻沒想到有多少皇帝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發怵上朝。 坐在龍椅上的不一定是主事的, 可能只是個傀儡;站在下面的不一定是奴才, 可能是幕後操縱者。 或明或暗的根根絲線, 編織成一張大網, 把龍椅上的人包裹得嚴嚴實實。

《北史》中記載, 東魏時, 權臣高澄給孝靜帝元善敬酒, 祝他長命百歲, 元善見聽了, 譏諷道:“自古沒有不亡之國, 朕怎麼能受用這樣的話!”

高澄當場就發怒了, 罵道:“朕, 朕, 狗腳朕!”罵完還不解氣, 又讓親信上去打了元善見三拳, 然後拂袖而去。 這樣的皇帝連尊嚴都沒有, 談何威嚴?

有人會說, 大權旁落的皇帝畢竟是少數, 多數皇帝還是大權在握的, 其中的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等人更是乾綱獨斷, 獨裁專制得很。 其實, 即便是再強勢的人物, 也不能做到乾綱獨斷, 仍然受到諸多的權力羈絆。

首先, 官僚體系的權力羈絆。

皇權要發揮威力離不開官僚體系的貫徹落實, 這就天然造成了皇權和相權(或政府與官僚體系的權力)的分野, 兩者既相互依存, 又存在分歧和制約。 皇權從一開始就想壓制相權, 降低相權的羈絆, 表現為皇帝對以丞相為首的朝臣集團的防範。


漢朝時漢武帝創造了內朝與外朝對立, 還頻繁更換丞相的制度。 和他搭班子的丞相, 沒一個人得以善終。

到了明朝, 朱元璋乾脆廢黜丞相制, 成立內閣作為皇帝的顧問, 皇帝總攬決策、行政大權。

清朝雍正幹得更絕, 設立軍機處。 軍機大臣們只是跪聽旨意、抄抄寫寫的秘書而已。 但是, 無論如何限制官僚權力, 一旦遇到股肱重臣的抵制, 皇帝也不敢貿然推行大政方針。

其次, 太監群體的權力羈絆。

相比官僚群體, 皇帝更離不開太監。 如此, 太監或多或少就沾染了實權, 分享了皇權。

在和官僚體系的鬥爭中、在面臨內憂外患的危機時, 孤立無援的皇帝往往利用太監來剷除跋扈的權臣和外戚, 結果導致宦官專權問題比外戚干政問題更嚴重。 清朝吸取前朝宦官專權的教訓, 嚴格限制太監, 設立內務府管理太監, 不僅降低太監的等級, 還嚴禁太監出宮, 私自出宮者斬首。 為了預防太監干政, 還不許太監讀書認字。 可是結果如何呢?

道光喜歡吃粉湯, 下令禦膳房進獻。

等了好幾天都沒見到粉湯的影子, 他就召來太監質問。 管事太監訴苦, 說做粉湯的成本太高了, 要成立專門做粉湯的機構, 要增加相關的編制, 加上原料採購運輸, 每年需要增加六萬兩預算。

道光冷笑道:“不必了, 朕登基前在前門大街吃過粉湯, 兩個銅板一碗, 你派小太監每天去買回來便是。 ”又過了好幾天, 道光還是沒見到粉湯, 他再次召來太監訓斥。 太監答沒找到賣粉湯的攤販。 真實情況是, 內務府派人把前門大街賣粉湯的所有攤販和店鋪都趕跑了, 要逼道光撥下粉湯預算。 道光又恨又惱, 從此不吃粉湯。

第三, 後宮和宗室內部的權力羈絆。

皇權的重要基礎就是封建宗法制度,皇帝是天下大宗、皇族之長。但在宗法制度下,宗族利益至上,而非宗長利益至上。明朝嘉靖皇帝繼承堂兄皇位,想給死去的生父弄一個皇帝待遇,招致宗室、朝臣的集體反對,最終兩敗俱傷,在皇帝和大臣之間造成巨大裂縫,進而影響了政局的發展。

實踐表明,皇室內部骨肉相殘、同室操戈的慘劇在浩渺史海中若隱若現,從未絕跡。

朱元璋重親情,分封諸子為王,為了防止朱家大權旁落,還規定藩王有“清君側”的權力和責任。他一死,燕王朱棣就以此為法律依據,起兵造反,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有明一代,宗室親王待遇極其優厚,爵位世襲,所以子孫繁衍極多。結果,明朝後期,供養這些龍子龍孫就要花費朝廷半數以上的收入。

到了清朝,宗室政策又一大變,皇子並不必然封王,宗室輕易不能參政。除了屈指可數的幾個鐵帽子王,爵位逐代遞減。有的皇子龍孫因為世系逐漸疏遠,到清末竟淪落為街頭小販。

就是在清朝,皇帝對宗室內部的事情也不能獨斷專行。同治臨終前留有遺詔,要傳位給宗室載澍。因為軍機大臣李鴻藻的背叛,遺詔落入慈禧手中。毫不知情的載澍就成了慈禧的眼中釘,肉中刺。

載澍是康熙長子的六世孫,過繼給道光第九子為嗣,封為貝勒,福晉是慈禧的小侄女。婚後夫妻感情不和,經常吵架,載澍年輕氣盛,難免講氣話,就說了一些對葉赫那拉氏不敬的話。老婆把話傳回娘家,慈禧知道後勃然大怒,把所有宗室親貴都叫過來給載澍“議罪”。

于公於私,慈禧都欲置載澍於死地。載澍的幾個伯伯明確反對,還搬出宗法,說這麼做是斷絕血脈。面對延續皇家宗室血脈的大道理,慈禧不得不讓步。載澍保住了性命,但被革去貝勒爵位,杖責八十,永遠圈禁。不過,四年後載澍就被釋放了。顯然這是宗室諸王施加壓力的結果。不過,載澍還不准回府。慈禧一死,載澍就回到了王府,雖然沒有了爵位,但有一等侍衛的虛銜,戴頭品頂戴,解決了待遇問題。

第四,輿論也對皇權構成了制約。

同治親政後要修復圓明園,結果遭到了王公大臣幾乎集體性的激烈反對。輿論認為在國家內憂外患、財政窘迫之際,動用千百萬兩白銀大興土木,滿足一己之欲,是不道德的。

君臣之爭持續了兩年,雖然同治處罰了幾個激烈反對的中級官員,但大臣們還是一有事就往修圓明園上扯,直接或間接地反對修園子。一次,君臣在殿堂上吵了起來,吵得面紅耳赤。同治盛怒之下將奕訢革職,奕訢當即甩手而去。可沒幾天,迫於輿論,同治不得不恢復奕訢的職位,慈禧還出面替兒子道歉。

以上四種制約,讓任何皇帝都不可能獨裁專制。為什麼皇帝不能專制呢?這是有深層的文化和歷史原因的。

儒家思想是封建王朝的主流意識形態。儒家提倡“為人君則懷”,“君懷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皇權不是單向的,君臣之間存在一種相互制約、相互負責的關係。皇帝如果破壞這種關係,就會被視為失德。失德的皇帝,合法性隨之下降,言行會受到質疑,實權也要大打折扣,甚至可能被皇室內部的競爭者取代。

值得一提的是,儒家思想包含明確制約君權的內容,例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到了晚清,制約皇權的思想更流行了。“天下之公,雖庶人而可議”,各省諮議局、中央資政院因之建立。在這樣的氛圍中,皇權大大受限,皇帝不能再對官民生殺予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樣的強權皇帝也不可能再現了。

傳統知識份子注重個人名節操守,並不是所有官員都屈從于皇帝的淫威和權勢的誘惑。多數有監察之責的言官就認為在其位就要謀其政,如果不能拾遺補缺,革除朝政的弊端,就是自己的失職,就有損個人聲譽。其中最著名的當數明朝海瑞,海瑞寫奏疏痛駡嘉靖皇帝大搞宗教迷信活動而不理國政、再不幡然悔悟就要被釘在恥辱柱上了。寫奏疏的同時,海瑞把棺材都準備好了。

皇權的大小,能否說話算數,跟皇帝本人的素質也有很大關係。一般而言,開國帝王的集權專制程度比較高,越往後皇權越弱。開國帝王是提著腦袋,刀尖舔血得來天下的,素質不高的話,早就成了他人的墊腳石、權力鬥爭的犧牲品。而他們的後代,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錦衣玉食,不識世事人情。他們的見識、能力、手腕等,完全不能和開國祖先相提並論。一些守成的平庸帝王,端坐在金鑾殿上,對大臣們的爭論、政策默然不語。這樣的皇帝,怎麼可能做得了主?

在中國古代,雖然皇帝是名義上的天子,擁有至高無上的獨裁專制大權,但是他的權力遠未達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地步。違抗皇帝的命令,並非都有性命之憂,很多時候反而是常態。

有趣,有料,有深度

關注微信公眾號淘歷史,和T君一起讀歷史

作者|張程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多爾袞為何不稱帝?他有兵有權,卻有一個消滅不了的對手

大宋宰相提了個建議,遭群臣圍攻,不到24小時群臣頓悟:太妙了!

秦朝兩大軍團,亡國之際,一個表示不去,另一個:我們一年後去!

皇權的重要基礎就是封建宗法制度,皇帝是天下大宗、皇族之長。但在宗法制度下,宗族利益至上,而非宗長利益至上。明朝嘉靖皇帝繼承堂兄皇位,想給死去的生父弄一個皇帝待遇,招致宗室、朝臣的集體反對,最終兩敗俱傷,在皇帝和大臣之間造成巨大裂縫,進而影響了政局的發展。

實踐表明,皇室內部骨肉相殘、同室操戈的慘劇在浩渺史海中若隱若現,從未絕跡。

朱元璋重親情,分封諸子為王,為了防止朱家大權旁落,還規定藩王有“清君側”的權力和責任。他一死,燕王朱棣就以此為法律依據,起兵造反,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有明一代,宗室親王待遇極其優厚,爵位世襲,所以子孫繁衍極多。結果,明朝後期,供養這些龍子龍孫就要花費朝廷半數以上的收入。

到了清朝,宗室政策又一大變,皇子並不必然封王,宗室輕易不能參政。除了屈指可數的幾個鐵帽子王,爵位逐代遞減。有的皇子龍孫因為世系逐漸疏遠,到清末竟淪落為街頭小販。

就是在清朝,皇帝對宗室內部的事情也不能獨斷專行。同治臨終前留有遺詔,要傳位給宗室載澍。因為軍機大臣李鴻藻的背叛,遺詔落入慈禧手中。毫不知情的載澍就成了慈禧的眼中釘,肉中刺。

載澍是康熙長子的六世孫,過繼給道光第九子為嗣,封為貝勒,福晉是慈禧的小侄女。婚後夫妻感情不和,經常吵架,載澍年輕氣盛,難免講氣話,就說了一些對葉赫那拉氏不敬的話。老婆把話傳回娘家,慈禧知道後勃然大怒,把所有宗室親貴都叫過來給載澍“議罪”。

于公於私,慈禧都欲置載澍於死地。載澍的幾個伯伯明確反對,還搬出宗法,說這麼做是斷絕血脈。面對延續皇家宗室血脈的大道理,慈禧不得不讓步。載澍保住了性命,但被革去貝勒爵位,杖責八十,永遠圈禁。不過,四年後載澍就被釋放了。顯然這是宗室諸王施加壓力的結果。不過,載澍還不准回府。慈禧一死,載澍就回到了王府,雖然沒有了爵位,但有一等侍衛的虛銜,戴頭品頂戴,解決了待遇問題。

第四,輿論也對皇權構成了制約。

同治親政後要修復圓明園,結果遭到了王公大臣幾乎集體性的激烈反對。輿論認為在國家內憂外患、財政窘迫之際,動用千百萬兩白銀大興土木,滿足一己之欲,是不道德的。

君臣之爭持續了兩年,雖然同治處罰了幾個激烈反對的中級官員,但大臣們還是一有事就往修圓明園上扯,直接或間接地反對修園子。一次,君臣在殿堂上吵了起來,吵得面紅耳赤。同治盛怒之下將奕訢革職,奕訢當即甩手而去。可沒幾天,迫於輿論,同治不得不恢復奕訢的職位,慈禧還出面替兒子道歉。

以上四種制約,讓任何皇帝都不可能獨裁專制。為什麼皇帝不能專制呢?這是有深層的文化和歷史原因的。

儒家思想是封建王朝的主流意識形態。儒家提倡“為人君則懷”,“君懷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皇權不是單向的,君臣之間存在一種相互制約、相互負責的關係。皇帝如果破壞這種關係,就會被視為失德。失德的皇帝,合法性隨之下降,言行會受到質疑,實權也要大打折扣,甚至可能被皇室內部的競爭者取代。

值得一提的是,儒家思想包含明確制約君權的內容,例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到了晚清,制約皇權的思想更流行了。“天下之公,雖庶人而可議”,各省諮議局、中央資政院因之建立。在這樣的氛圍中,皇權大大受限,皇帝不能再對官民生殺予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樣的強權皇帝也不可能再現了。

傳統知識份子注重個人名節操守,並不是所有官員都屈從于皇帝的淫威和權勢的誘惑。多數有監察之責的言官就認為在其位就要謀其政,如果不能拾遺補缺,革除朝政的弊端,就是自己的失職,就有損個人聲譽。其中最著名的當數明朝海瑞,海瑞寫奏疏痛駡嘉靖皇帝大搞宗教迷信活動而不理國政、再不幡然悔悟就要被釘在恥辱柱上了。寫奏疏的同時,海瑞把棺材都準備好了。

皇權的大小,能否說話算數,跟皇帝本人的素質也有很大關係。一般而言,開國帝王的集權專制程度比較高,越往後皇權越弱。開國帝王是提著腦袋,刀尖舔血得來天下的,素質不高的話,早就成了他人的墊腳石、權力鬥爭的犧牲品。而他們的後代,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錦衣玉食,不識世事人情。他們的見識、能力、手腕等,完全不能和開國祖先相提並論。一些守成的平庸帝王,端坐在金鑾殿上,對大臣們的爭論、政策默然不語。這樣的皇帝,怎麼可能做得了主?

在中國古代,雖然皇帝是名義上的天子,擁有至高無上的獨裁專制大權,但是他的權力遠未達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地步。違抗皇帝的命令,並非都有性命之憂,很多時候反而是常態。

有趣,有料,有深度

關注微信公眾號淘歷史,和T君一起讀歷史

作者|張程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多爾袞為何不稱帝?他有兵有權,卻有一個消滅不了的對手

大宋宰相提了個建議,遭群臣圍攻,不到24小時群臣頓悟:太妙了!

秦朝兩大軍團,亡國之際,一個表示不去,另一個:我們一年後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