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輪胎也一樣

對摩托車騎行安全來說, 輪胎起著重要的作用。 很多駕駛員都會感覺天冷摩托車會容易打滑, 天熱的時候摩托車抓地牢固, 容易操控。 我們選購摩托車時, 可能會感覺越寬大輪胎, 會越平穩安全, 可實際並不一定。 這裡找到一篇摩托車輪胎方面的知識, 供大家瞭解。

美國專業摩托車媒體Motorcycle USA和美國最大的摩托車配件/裝備購物網站Motorcycle Superstore集合大量人力和物力做了這個對比測試:用一輛14年的鈴木GSX-R1000在兩個賽道, 做了為期兩天的, 包含市場上幾乎所有品牌的運動型輪胎的評測。

1 、輪胎的形狀。

雖然看起來都差不多, 實際上輪胎是有不同形狀的。 最基本的兩種輪胎形狀是中部較尖的三角形和整體都非常圓滑的弧形。

三角形的輪胎相較於弧形的更加靈敏, 讓轉向和左右翻轉摩托車變得相當的容易, 甚至會給騎士一種入彎速度變快了的感覺;同時, 在壓彎的時候, 這種形狀的輪胎和地面的接觸面積較大, 抓地力不錯;缺點是跑直線的時候會不夠穩定, 還有就是這種胎型因為比較稀少, 很少有騎士有使用的經驗, 初用的時候感覺會很奇怪, 代表輪胎是Avon的3D Ultra Xtreme 3。

弧形的輪胎沒有那麼靈敏, 但直線加速的穩定性會好很多。

同時, 這種輪胎的彎道能力也不錯, 車身轉向和側壓的過程更加平穩, 也更容易守住彎中的走線, 大部分輪胎都是這個形狀。

輪胎的寬度也是需要考慮的一個方面。 通常來說, 越寬的輪胎抓地力越好, 但越不敏捷, 較難轉向;越窄的輪胎效果則會反其道而行之。

選擇輪胎的寬度應該跟你需要用到的抓地力大小有關, 通常來說, 公升車動力大, 為了出彎時依然能夠擁有足夠的抓地力, 需要使用190或更寬的後胎;而中量級車型, 沒有那麼大的動力, 不需要那麼大的抓地力, 180甚至更窄的後胎就已經足夠, 並且, 因為使用的是較窄的後胎, 中量級車型的彎道靈敏性其實是相當高的。

如果你追求性能和操控, 就不要隨意改變車輛輪胎的寬度, 給原廠180後胎的輪轂套上190的輪胎, 雖然看上去很酷, 但會一定程度上改變車子的操控特性, 並不是什麼好事情。

2 、材質

大致可以分為Soft Compound(軟性材質)和Hard Compound(硬性材質)

軟性材質的優點是可以承受的極限溫度高, 達到最佳工作溫度之後, 抓地力和黏度極強;缺點是達到最佳工作溫度的時間較慢, 材質太軟不耐磨, 同時因為黏度高, 極易吸附沙子和小石子, 從而影響抓地力。

硬性材質的優點是需要的工作溫度較低, 耐磨, 不易吸附路面雜物;不足之處是不容易變黏, 沒有軟性材質那樣超強的抓地力。

3 、全熱熔輪胎和半熱熔輪胎

全熱熔輪胎幾乎全部使用軟性材質。

最具有賽道能力,能做出最快圈速的輪胎,毫無疑問是全熱熔的。全熱熔輪胎在達到最佳胎溫之後,擁有最強的黏性,和最好的抓地力。倍耐力Diabllo Super Corsa作為Motorcycle USA測試小組中唯一一款全熱熔輪胎,在賽道的表現是最好的,做出了最快的圈速。

但並不是在賽道上工作最好的輪胎,在街道和山路騎行的環境下也同樣是最好的。全熱熔輪胎的極限溫度高,融化的點高,所以升到最佳工作溫度需要的時間就會相對較長,需要騎士進行高強度的騎行,或者使用專業的暖胎器才能達到最佳輪胎工作溫度;且在沒有達到最佳胎溫之前,全熱熔輪胎的抓地力是很差的;同時,因為材質問題,全熱熔輪胎在融化之後會非常的黏,如果地面不夠乾淨平整,輪胎就會黏上大量沙子甚至小石子,從而影響輪胎的抓地力。

半熱熔輪胎在輪胎中間使用硬性材質,兩側使用軟性材質。

我們最常接觸到的車胎是半熱熔的,現在大部分大排量運動型/運動巡航摩托車標配的輪胎也都是半熱熔的。

因為兩側使用軟性材質,半熱熔輪胎的彎道能力也很優秀;同時,因為半熱熔胎中間部分使用的是硬性材質,使得輪胎變得更加耐磨(是全熱熔輪胎使用壽命的1.5倍到2倍),也不會那麼黏,更容易適應街道/山路這種不甚乾淨的路面情況;最後,因為硬性材質和軟性材質相結合,半熱熔輪胎對工作溫度的要求沒有全熱熔那麼高,且升溫的速度相對來說較快。

不足之處是相較于全熱熔的輪胎,半熱熔的整體抓地力並沒有那麼強。

一般情況下,在街道/山路上,我們是沒可能發揮出全熱熔輪胎全部潛力的,也不需要那麼誇張的抓地力,至少在安全,守法的騎行方式下不需要。加上硬性材質帶來的一系列好處,只要不是完全拿來跑賽道,鱷魚會建議你買半熱熔的輪胎。全熱熔輪胎不僅昂貴,磨損快,沒必要,在路面環境和胎溫不夠完美的時候,還可能是相當危險的。

4、花紋。

輪胎花紋對輪胎性能的影響在於其深度和走向兩個方面,花紋深度代表著輪胎的排水能力和輪胎和不平地面接觸的方式。

光頭胎意味著橡膠能夠最大面積的和地面接觸,在平整乾燥的賽道環境下,會帶來最好的抓地力。但一旦遇到積水或者砂石的時候,沒有排水能力,無法適應砂石路面的光頭胎就會變得非常危險。因為積水,砂石在街道/山路上的出現不可預測,且無法避免的,所以光頭胎不可以合法上路,只能作為賽道輪胎使用。

輪胎的花紋越深越多,就意味著輪胎的排水能力和應對砂石等不平整路面的能力越好,但也同樣意味著抓地力的減小(橡膠和地面接觸的面積減小)。不過這種關係並不是完全正相關的,現在很多花紋很深的輪胎(運動旅行車,還有一些冒險車型用的輪胎,以倍耐力天使胎為例),雖然花紋很深,但抓地力還是相當的不錯,有經驗的賽車手依然可以用這種輪胎上賽道,磨膝過彎。

花紋的走向則對車輛的靈敏度和彎道能力有一定的影響,一般來說,縱向的花紋有助於提升急彎和高速彎的通過能力;橫向的花紋則對車輛刹車的穩定性有提升作用。

5、磨損速度。

輪胎的磨損不僅僅包含表層夠黏的橡膠被磨掉,或者花紋被磨沒(統稱Tire wear),還包括一個叫做除氣(Outgassing)的損耗過程。

輪胎溫度升高,橡膠會隨之變軟,從而更好地貼合路面,並提供更強的對地面的黏度。我們都希望在使用輪胎的時候,它能達到最佳的工作溫度,帶來最好的抓地力。但一旦停止使用,輪胎就會從高溫冷卻,這個冷—熱—冷迴圈的過程也是一個除氣(Outgassing)的過程。在除氣的過程中,輪胎材質中的一部分化學物質會變成氣體消散掉,從而改變輪胎的化學構成。留心注意在賽道上使用過的輪胎,大部分都會有一圈藍色的痕跡,這種痕跡就是除氣的表現。

除氣之後,輪胎的橡膠會變硬,從而沒有辦法更好的貼合地面,也不會像以前那麼黏。專為賽道使用設計的輪胎(在輪胎上通常有貼紙或者字樣標明),在設計之初就被認為是只用兩三次就會被棄用的輪胎,這等同於兩到三次從冷升到最佳胎溫,再冷卻的迴圈,也就是兩到三次的除氣過程,過後,輪胎的化學構成會發生巨大的變化,變成完全不同的輪胎,不再擁有足夠的抓地力。

而以街道/山路使用為主的輪胎,最初就被設計成可以承受幾百次的除氣過程,使其使用壽命大大的延長。

有些騎士為了省錢去買賽車手使用過的輪胎。儘管有些這種輪胎看上去還有很深的花紋,似乎還是有不錯抓地力的。但事實上,這些輪胎可能已經經歷過了極限次數的除氣過程,早已不堪使用,勉強使用,會相當的危險,不要買就對了;而只是為了在朋友面前炫耀自己的技術,而裝上這種完全磨開的二手輪胎,更是相當無稽的事情。

一般來說,磨損速度快的輪胎擁有較強的抓地力,但使用成本較高;磨損速度較慢的輪胎可以用更長的時間,更換頻率低,省錢,但是相對應的抓地力不會那麼強。

看完了上面這些,相信你應該已經發現真的沒有那種輪胎是完美的,每一特性都有其好壞兩面,追求一種特性的突出必會影響到其它特性。這時就到了妥協的時候了,請學會按照你的騎行需求和騎行方式選擇擁有適合特性的輪胎。記住,選輪胎和其它的任何事情一樣,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 、全熱熔輪胎和半熱熔輪胎

全熱熔輪胎幾乎全部使用軟性材質。

最具有賽道能力,能做出最快圈速的輪胎,毫無疑問是全熱熔的。全熱熔輪胎在達到最佳胎溫之後,擁有最強的黏性,和最好的抓地力。倍耐力Diabllo Super Corsa作為Motorcycle USA測試小組中唯一一款全熱熔輪胎,在賽道的表現是最好的,做出了最快的圈速。

但並不是在賽道上工作最好的輪胎,在街道和山路騎行的環境下也同樣是最好的。全熱熔輪胎的極限溫度高,融化的點高,所以升到最佳工作溫度需要的時間就會相對較長,需要騎士進行高強度的騎行,或者使用專業的暖胎器才能達到最佳輪胎工作溫度;且在沒有達到最佳胎溫之前,全熱熔輪胎的抓地力是很差的;同時,因為材質問題,全熱熔輪胎在融化之後會非常的黏,如果地面不夠乾淨平整,輪胎就會黏上大量沙子甚至小石子,從而影響輪胎的抓地力。

半熱熔輪胎在輪胎中間使用硬性材質,兩側使用軟性材質。

我們最常接觸到的車胎是半熱熔的,現在大部分大排量運動型/運動巡航摩托車標配的輪胎也都是半熱熔的。

因為兩側使用軟性材質,半熱熔輪胎的彎道能力也很優秀;同時,因為半熱熔胎中間部分使用的是硬性材質,使得輪胎變得更加耐磨(是全熱熔輪胎使用壽命的1.5倍到2倍),也不會那麼黏,更容易適應街道/山路這種不甚乾淨的路面情況;最後,因為硬性材質和軟性材質相結合,半熱熔輪胎對工作溫度的要求沒有全熱熔那麼高,且升溫的速度相對來說較快。

不足之處是相較于全熱熔的輪胎,半熱熔的整體抓地力並沒有那麼強。

一般情況下,在街道/山路上,我們是沒可能發揮出全熱熔輪胎全部潛力的,也不需要那麼誇張的抓地力,至少在安全,守法的騎行方式下不需要。加上硬性材質帶來的一系列好處,只要不是完全拿來跑賽道,鱷魚會建議你買半熱熔的輪胎。全熱熔輪胎不僅昂貴,磨損快,沒必要,在路面環境和胎溫不夠完美的時候,還可能是相當危險的。

4、花紋。

輪胎花紋對輪胎性能的影響在於其深度和走向兩個方面,花紋深度代表著輪胎的排水能力和輪胎和不平地面接觸的方式。

光頭胎意味著橡膠能夠最大面積的和地面接觸,在平整乾燥的賽道環境下,會帶來最好的抓地力。但一旦遇到積水或者砂石的時候,沒有排水能力,無法適應砂石路面的光頭胎就會變得非常危險。因為積水,砂石在街道/山路上的出現不可預測,且無法避免的,所以光頭胎不可以合法上路,只能作為賽道輪胎使用。

輪胎的花紋越深越多,就意味著輪胎的排水能力和應對砂石等不平整路面的能力越好,但也同樣意味著抓地力的減小(橡膠和地面接觸的面積減小)。不過這種關係並不是完全正相關的,現在很多花紋很深的輪胎(運動旅行車,還有一些冒險車型用的輪胎,以倍耐力天使胎為例),雖然花紋很深,但抓地力還是相當的不錯,有經驗的賽車手依然可以用這種輪胎上賽道,磨膝過彎。

花紋的走向則對車輛的靈敏度和彎道能力有一定的影響,一般來說,縱向的花紋有助於提升急彎和高速彎的通過能力;橫向的花紋則對車輛刹車的穩定性有提升作用。

5、磨損速度。

輪胎的磨損不僅僅包含表層夠黏的橡膠被磨掉,或者花紋被磨沒(統稱Tire wear),還包括一個叫做除氣(Outgassing)的損耗過程。

輪胎溫度升高,橡膠會隨之變軟,從而更好地貼合路面,並提供更強的對地面的黏度。我們都希望在使用輪胎的時候,它能達到最佳的工作溫度,帶來最好的抓地力。但一旦停止使用,輪胎就會從高溫冷卻,這個冷—熱—冷迴圈的過程也是一個除氣(Outgassing)的過程。在除氣的過程中,輪胎材質中的一部分化學物質會變成氣體消散掉,從而改變輪胎的化學構成。留心注意在賽道上使用過的輪胎,大部分都會有一圈藍色的痕跡,這種痕跡就是除氣的表現。

除氣之後,輪胎的橡膠會變硬,從而沒有辦法更好的貼合地面,也不會像以前那麼黏。專為賽道使用設計的輪胎(在輪胎上通常有貼紙或者字樣標明),在設計之初就被認為是只用兩三次就會被棄用的輪胎,這等同於兩到三次從冷升到最佳胎溫,再冷卻的迴圈,也就是兩到三次的除氣過程,過後,輪胎的化學構成會發生巨大的變化,變成完全不同的輪胎,不再擁有足夠的抓地力。

而以街道/山路使用為主的輪胎,最初就被設計成可以承受幾百次的除氣過程,使其使用壽命大大的延長。

有些騎士為了省錢去買賽車手使用過的輪胎。儘管有些這種輪胎看上去還有很深的花紋,似乎還是有不錯抓地力的。但事實上,這些輪胎可能已經經歷過了極限次數的除氣過程,早已不堪使用,勉強使用,會相當的危險,不要買就對了;而只是為了在朋友面前炫耀自己的技術,而裝上這種完全磨開的二手輪胎,更是相當無稽的事情。

一般來說,磨損速度快的輪胎擁有較強的抓地力,但使用成本較高;磨損速度較慢的輪胎可以用更長的時間,更換頻率低,省錢,但是相對應的抓地力不會那麼強。

看完了上面這些,相信你應該已經發現真的沒有那種輪胎是完美的,每一特性都有其好壞兩面,追求一種特性的突出必會影響到其它特性。這時就到了妥協的時候了,請學會按照你的騎行需求和騎行方式選擇擁有適合特性的輪胎。記住,選輪胎和其它的任何事情一樣,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