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PISA之父”用資料告訴我們,學校可以辦得更好

眾所周知, PISA是一種測試評估, 三年一次, 參與者都是15歲左右即將畢業的學生。 但是它重點考察的素養是什麼?教育最好的投資是什麼?到底有沒有辦法讓學生成績好,

過得也快樂?被譽為“全世界的校長”, PISA之父Andreas Schleicher, 對此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本文與大家分享。

01、PISA重點考察的素養有三個

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 所有這些東西放在一起, 我們管它叫素養。 素養就是你的能力怎麼動員你自己, 給自己足夠的動力, 利用學會的不同的素材來找到自己的答案。

有三種不同的素養在我們的角度上是非常重要的。 作為PISA的設計人員, 我給大家一個視角, 讓大家看看我們在想什麼。

➤ 第一, 創造新價值, 也就是怎麼進行創新。 在人工智慧的時代, 電腦可以做許多事情。 人怎麼能夠跟電腦區別開來?人的技能怎麼跟人工智慧區別開來?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就是創新, 能夠創造新的價值,

讓下一代的人學到我們在做什麼。

➤ 第二, 能夠調解矛盾或者處理緊張局勢, 知道正確與錯誤的選擇, 知道遇到進退維谷的時候應該怎麼去選擇, 怎麼去取捨。

➤ 最後, 就是主動採取行動、敢於負責任, 自己自發、自主地去做事情。

這三個素養是OECD認為在現在的學習當中非常重要的。 我們試著在PISA測試中反映所有這些方面, 但這並不是那麼容易測試的。 所以我要給大家講一講我們怎麼測試, 雖然也有局限性, 但是這個框架卻給我們一些想法, 讓我們知道支撐這些素養的是哪些東西。

再進一步, 素養可以學習, 我們認為有這三個維度:

第一, 能進行預判。

能預測未來可能需要什麼, 可能有哪些變化。 你有眼光看出每一天每一時刻世界在變化,

有能力進行預判, 這是非常關鍵的起步, 跟以前自己背誦的東西都不一樣。 這樣的預測會幫助你進行反應。 這點非常重要, 是PISA評估的理論基礎支柱。

我們再來看一下PISA中的科學評估。 我們不是說你們在學校裡生物學了多少、化學學了什麼。 我們希望跟科學相關的話題, 是關於科學的想法, 你能夠理解科學背後支撐科學的見解。 所以這種素養就是我們前面講過的, 能夠用科學的詞語解釋現實的社會現象。 此外, 歷史也是理解世界的一種東西, 不是只講許多的年代, 而是讓你思考歷史方面的東西, 什麼時候發生了這個, 裡面發生的跡象是什麼樣的。

第二, 能夠評估和設計科學探究。

許多PISA的題都是要學生進行實驗的,

讓他們看看大家都公認東西是不是這樣的, 怎麼樣通過實驗來證明它是大家公認的那樣。 你看到有很多資料, 怎麼把這些資料拿過來以後說得通並且能夠講出道理來, 這些都在PISA的評估當中。 能力總是跟知識相關, 內容知識也是很重要的, 並沒有越變越少。 像科學家一樣來理解, 需要很好的關於科學的態度。

第三, 認知性的知識和想法。

大家相信科學是一種方法嗎?學生科學知識方面很好, 但是他們沒有把科學用在未來能夠解決問題的很好的工具方面, 那他就沒有學到很好的科學。 這是非常重要的。

02、讓孩子學得有趣, 並對自己的未來產生期待

PISA不關注學生在科學方面的成績怎麼樣, 我們希望知道他們多大程度上能夠把科學當做他們未來的事業追求。 在這些15歲的男生女生中, 將來想從事這方面科學工作的學生的情況。

在韓國、日本、中國、芬蘭、德國中, 想當科學家的人非常少, 他們沒有覺得科學是他們將來要從事終身的東西。 可是做PISA科學題做得非常好。 美國這邊,他們在PISA測試當中做得並不是很好,但是所有的學生都想成為科學家。所以要麼教學生教得很好,要麼讓他們成為科學家。

我們把這些問題放在一起再看一看。有些國家的學生科學成績非常好,有些國家的學生認為科學是未來從事的事業,有些國家的學生是真正想要變成科學家的。問題在於你想不想成為中間重疊的這部分?有觀點認為,科學方面學得非常用功的話往往會討厭科學。事實上不是的,新加坡、加拿大、斯洛維尼亞、澳大利亞這些國家能夠把這些對於科學方面的情感與認知方面結合起來。

現在的問題是,這種成功之後是什麼?PISA能夠從評估結果裡面告訴我們,如果你不喜歡科學,你就可以看到,成績好的學生在對未來的規劃或者期待的方面的分差會很大。如果你真喜歡科學,你可以看到成績與他想從事這方面工作之間的關係非常強。

所以有時候我們說,學是挺難的,你必須把它學得有趣。如果學習好玩的話,你就不光是成績好了,你也可以讓他對自己的未來產生期待,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策略。學生不是只是學東西。他如果心沒放在上面,就只會得到很好的分數,而不會在他們將來的一生當中使用這些知識。所以PISA希望能夠把這些認識論方面的東西和情感的東西聯繫起來。

很多東西看上去很容易教很容易測試,也很容易進行數位化,但現在不同的、新的知識才是更重要的。現在社會需要你根據自己學的東西,能夠知道怎麼做。當前社交能力、社交技術,以及協作能力越來越重要,體現在做一個有情感,有血有肉的人。根據2015年的測試結果,中國這方面還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學生個人自己解題時,知道是怎麼樣做的,協作能力卻不佳。美國學生自己解題比較差,但是協作方面做得非常好。

怎麼聆聽也非常重要。能夠耐心聽別人講話、欣賞不同的觀點,是很好的。第四格裡面說,我喜歡看到我的同學取得成功,還有其他的一些指數,都是非常重要的重視團隊或者是班級的指標。PISA為什麼非常重視這些方面,因為我們看了很多背景的東西,這些背景的資料告訴我們很多關於學生成功的一些內在的東西。

03、投資更好的老師而非更小的班級

上述是那些對於成績或者結果影響比較大的,下面的是對結果影響小的。政治或者經濟方面的,都有很多因素。有一些東西不很重要,但是仍舊花費巨大。你會問,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花冤枉錢。現在西方一些國家,把班級變得越來越小,校長、老師、家長都覺得小班更好。但是我們的資料到最後發現,班級的大小對於教學成績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是要有更好的老師還是有更小的班級?其實應該投資于更好的老師。

美國這個國家每個人都喜歡小班制,所以他們的班級越來越小,最後他們沒有錢給老師更好的工資,沒有更好的錢來給老師進行在職的培訓。明知道有些東西不是很有效,但是我們仍然在投資方面樂此不疲,原因就是別人都在做。

另一些,我管它叫不得不做。每一個老師都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會學習嗎?

2012年,我們做了個測試。我們問學生自己怎麼樣能在數學方面成功?大部分在美國和歐洲的學生都說,在數學方面成功是天生的,自己沒有辦法,教育只是把他們分類而已。而新加坡和上海的學生,十個裡面有九個都說,如果在學習方面非常用功的話,數學就會成功的。他們覺得自己是成功的主人,每個老師也相信學生能做到。再如我的國家——德國,學生到10年級的時候會被分類,被分到職業學校或者是學術學校。老師和學校經常會把責任推到別人,對老師來說非常簡單,他們說我教的沒有問題,學生分錯了。

如何能有一個全球通用的標準,而不僅僅是分層?在教育系統好的國家,像芬蘭,這是根本不可能的。老師不可能將教得不好的責任推給別人,每個老師要為每個學生負責。比如說,在芬蘭30%的教課時間給了班級裡的慢生,老師要確保班裡的慢生學得好。這種自我學習效能感、覺得自己能夠成功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作為一個老師,能夠成功的讓學生相信,他們自己學了以後就能夠成功,就能夠克服困難,學生就會在學習成果方面做得更好。有人說不知道這個結果是不是有效,這只是一種測試方法而已,是對於個人認知度的考察。

04、把錢用在最有用的地方,好老師應該去弱學校

有一點很重要,把錢用在最有用的地方。上海有一些不太好教的班,就要給他們找更好的校長、更好的老師,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新加坡和美國,花的錢差不多,結果卻不一樣。瑞典跟英國,支出的錢差不多,結果也很不一樣。如果只是一味砸錢,並不是很有意義。錢是必要的,但不是關鍵。怎麼樣把錢用在對的地方,這才是重要的。

如果是弱勢學校,或者是班級越不好教,裡面放的優質老師越多的話,這個變化越大。如果是來自于富裕家庭,學校也就不是很重要了,你在未來成功的幾率很高。但是如果你來自一個貧窮的家庭,你只有一個機會,在這一生當中,就是去一所好的學校。

對於弱勢群體的孩子,他們要去一個好的學校來改變命運。我們要讓弱勢的孩子獲得好的教學,但是很少有國家會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大部分國家,你出身窮,只能得到更少,物質方面的資源更少,好老師更少。由此可知,教育系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來保證公平性。

負面來講,許多情況下,教育沒有很好地去調和這些問題,只是保證均衡,卻沒有真正的把好老師都分給弱勢學校。應該有越來越多更好的老師被分配到弱勢學校裡面去。另外還有很多學校需要的動手能力的活動,或者是實驗室的配備,這些都是相關資源,跟學生的科學成績也都是有關係的。這又一次表明了,在現實當中,大部分國家的教育資源會對成績造成很大影響。

通過PISA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許多資源的分配其實能夠做得更好,我們要把它們放在更具挑戰的地方。校級的科學競賽,中國這方面做得非常好,不管是弱勢學校或者是好學校,基本上都做得很好,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其他國家就有很大的差異,好的學校和差的學校差別太大了。在大部分的國家,教育也都是有很多的問題,導致的社會差異表現更加強烈。

05、如何測試教師的專業化程度?

更加大的挑戰,是在學校裡面建立這種能力:教師如何示範學習。給老師更好的教學能力,更好的教育。許多在學校裡遇到的挑戰,是在師範類院校是遇不到的,比如科學的問題、多樣化的問題。我們不知道明天的教師會怎麼樣,但我們相信這些老師能夠進一步的開發自己的潛力,能夠繼續學習,活到老學到老。把老師看作一個終身的學者,一直學習才能保證明天的成功,要保證他們有這種動力和能力在自己的事業上繼續進修。

另外,校長不僅是一個大樓的經理,他們應該領導教職員工,把自己的能力進一步提高,把教學變成一種持續有吸引力的職業,並且應該在工資方面維持這種吸引力。不僅如此,還要讓大家覺得這是一份在智力層面很有趣的工作。

在芬蘭,每一個老師有9次申請到學校再進行進修的機會。所以,雖然老師的工資不是那麼高,但是卻是一份有趣的工作,一份受到政府大力支持的工作。在芬蘭,每個人都想當老師,在教師培訓學校裡,你仍舊可以學習醫學或者是法律等,這也是整個系統非常寬廣的一種職業培訓的機會。

我們在縱向座標,看到是師生比,這是師生比和規模的比較,這看上去也許差不多。如果我是老師,我也想把我的班變成小班。但在不同的國家中,如美國和中國,兩個國家的師生比基本上都差不多,每個老師管15個學生。在中國,每個班級都大於45個人,在美國,每個班級是26、27人。這怎麼解釋?中國和美國在老師都是同樣慷慨的,但是中國是大班,而美國是小班。

答案是,在兩個國家工作組織是不一樣的。美國為什麼會有小班?因為他們的老師除了教學什麼別的事情都不做,但是在中國這邊,他們教11、16或是20個小時,因此可以跟同事有很多合作機會,比如去聽課,去跟學生交流,跟家長交流——其中的差別很大。

就我們如今的分析來看,中國的方法比美國更加有效。教師除了教學以外的工作,對於學生在課堂的成功是有很大關係的。因此即使這麼一個大的課堂,比如像越南也是大課,在中國也成為了非常有趣的一個教育系統。專業合作對教學系統的成功而言非常重要。

我是如何得出這些的呢?我們在PISA資料當中看到:當老師的合作程度越高,他就越成功;去聽其他老師的課越多,他自己的認同感也就越高;他參與不同班級的聯合活動越多,自我認同度也更高;參加越多的合作形專業學習,也是會提高自己的自我認同感,對工作滿意度也會上升。跟同事之間協作得多的老師,也喜歡自己的工作單位。這非常重要,對教學的文化也是有很大的提升。這時,老師滿意、高興,學生們也學得很好。

我們怎麼去衡量這些東西?老師的專業化測試怎麼進行?我們的調查問卷有三個部分。

➤ 第一,是老師的專業知識:老師對於他所講的課瞭解到何種程度,對學生裡瞭解多少?這是老師的專業化知識的基礎,但對於老師專業化還不足夠。

➤ 第二,要有好的班級自主度:老師作為設計師,能夠根據自己學生的不同情況做一種創新性的教學環境——這種自主非常重要。

➤ 第三,同伴協作:這都非常重要,是能夠構建老師專業化的支柱。

我們經常問自己,在學校裡應該創造什麼樣的氛圍?老師是人,他們需要有一個支援系統,有一個對教學工作有很大影響的學校文化氛圍。很多人都說學校文化是繼承來的,有情境方面的要求,因此是改變不了的。但是我們相信,根據我們學校系統,是能夠通過做些什麼,來真正改變學校的文化氛圍。因此,我們希望老師們能夠根據這些步驟來做。

通過看全世界各個國家不同的分佈,我們進行比較,發現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我們也可以取長補短,學別人的優勢,比如愛沙尼亞的自主方面就比上海這邊要好。所以你可以比較,看到不同國家的差別有多大。

為什麼這很重要?為什麼要把教師專業度的高低進行比較?因為較高的教師專業化,會讓老師感到社會對教師工作的認可。較高的社會地位會影響他們,讓他們在工作當中有很好的滿意度。這裡有一些比較資料,教師地位的認知,對專業的滿意度、工作環境的滿意度,還有教師的自我效能感,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標,我們怎麼去比較老師,我們提供什麼樣的工作組織,我們怎麼讓他們進行協作,怎麼讓老師有更好的自我認同感。

舉個例子,比如中國老師的焦慮和學生的焦慮。在中國有些學校裡面,許多學生即使考試之前準備得很好了,仍舊很焦慮。你可能會說,中國這邊對學習成績要求高,所以他們會焦慮。但是還有其他的一些,像芬蘭、愛沙尼亞、荷蘭、瑞士,他們要求也很高,但他們的學生卻不擔心考試的情況。所以,焦慮其實並非學校環境、學校系統當中一定要有的東西。

有不同的因素來影響到學生的焦慮感,如果學生覺得老師看不起自己,焦慮感就會上升。所以焦慮不單單是環境方面的困難,還是關於師生之間關係的情況。如果老師在學校裡面過得快樂,滿意自己的工作的話,對學生會更好,大部分的國家都展示了這樣的趨勢。

教學門檻取決於我們如何培訓我們的師範生,如何培訓我們的老師,教育的目標是什麼,在大綱裡是怎麼樣的。這種目標課程在大綱裡有三個特點:有膽識,有聚焦力,教得少而精。另外是一致性的問題,知道大腦學習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06、在校時間越長成績越差,把孩子的學習時間用在刀刃上

有些資料,不只是看結果,還要看它的研究。這是關於效率、學習時間方面的分析,在上海這邊額外學一小時的數學,數學就會學得更好。科學方面學得更多的話,科學方面也都是更好。在每一個國家,我們測試結果基本上差不多,學的時間越多,當然學習成績越好。

但如果將各個國家拿出來比的話,就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在學校時間越長,在PISA中的表現結果越來越差。前面雖然跟大家講學得越多成績越好,但是實際根據我們的評測卻是在學校時間越長成績越差。你會很快的找到這個答案的,學習成績不光是時間的數量,還有學習的品質,兩者兼顧才可以。不只是花時間,花時間的確可以提高,但要想提高得更好的話,應該從教育品質上而不是在時間上進行提升。

如何進行測量?當我們把在校學習時間和校外學習時間加起來以後,你會看到很大不同。在中國,學生每個星期有60小時在學習。芬蘭、德國卻只有這個的一半。在不同國家、不同學校裡,差異非常大。再看每小時授課得到的結果比,芬蘭、愛沙尼亞、日本這些國家花了時間能夠學到很多;而在阿聯酋,他們花很多時間卻學得很少。

從這些資料中能得出什麼?不是說多學就行了,提高教學喜悅感、提高教學品質都非常重要。因此,要限制學生的學習時間。有些東西的確需要越多越好的投資,你可以投資在老師上,但不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時間越來越多。

如何把孩子們的學習時間用到刀刃上?英國理論上在這方面表現最好,但我現在從學生層面上來看會發現,在背誦方面做得少的是瑞士、波蘭、德國,而在英國,背誦卻是最多的。這就是為什麼要參照不同的資料。老師說他們不教學生死記硬背,你到學生教室去看,看他們是不是執行了這一點。但你們看,在英國死記硬背是做得最多的。儘管通常會說,我們英國不這麼做,中國才會死記硬背。事實上,中國的死記硬背時間只處於中段。在中國,死記硬背是重要的,但它不是學習的主導策略。在日本、韓國,他們死記硬背的量更加少。

怎樣進行深層的推理、內在激勵、批判性思維、創造性等非常重要。上海這方面做得也非常好。儘管英國老師跟我們講,他們似乎做得不錯,但事實正相反,他們做得不好。所以我們應該從不同的視角去看現實,為什麼老師所想和學生現實的有很大的差異?這些都給了我們很重要的訊息。比如說上海的老師,他們進行很多備課,經常觀摩,經常能夠在這種環境裡面審視自己。但在有些國家,卻是老師自己信一套,實際做的是另一套,並且沒有人給他們指出來。

控制策略,是指學生能夠自學的能力,控制自己的學習,控制自己的課外時間分配,單獨從這方面講,上海做得不是很好。但這一點非常重要。前面講到了複雜的問題用死記硬背不太行,靠學生自主解決也不太行。那麼怎樣做才能夠符合我們PISA的要求?

這就需要推敲策略,這個比例是怎麼樣的?在上海,學生可以把他們已經知道的東西用來解決不知道的東西,他們使用了深層推理的能力。這就使他們在面對非常困難的PISA題時,能夠解決得這麼好的原因。這是一種自主自發的思維、思考能力。在解決跨學科的問題的時候,給學生自己一種自主的能力,學生就可以用非常科學的思考方式來進行思考,這就是推敲策略帶給我們的好處。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洞察力。如果大家認為,在面對簡單或是中等難度的題目時,推敲策略不是很管用;你不能用這個結果說明因為能夠解更難的題,所以今後都用這個策略了。老師為什麼要掌握一系列的不同的教學法?因為有些地方是需要死記硬背的,有的時候需要去控制,有的時候需要推理。

07、到底有沒有辦法讓學生成績好,過得也快樂?

在21世紀,怎樣做才能做得好?必須要讓學生在推敲策略方面做得更好,才能應付21世紀較為困難複雜的問題。世界仍舊在不斷變換,簡單的東西電腦都能夠解決,人要變得越來越出色,才能進行更加複雜的思考和推理。

所以從教學方式,教學法的角度來看,我們學到了什麼?根據PISA的結果,教師主導非常重要,能夠得到很好的結果;學生為中心也非常重要。所以,這不是非此即彼,而應該思考如何將它們整合起來,讓學生變成更好的學者,在未來應用他們所學的東西。

在激勵體制方面,中國做得很好。非常有趣的一點是父母的角色,又是我們只是關注老師在班級裡面做什麼是最重要的,但事實上家長花時間跟孩子聊天也會產生影響。我覺得這對於孩子們所謂生活滿意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學生滿意度的測試結果。

另外,從PISA這個層面來講,不管他的出身怎樣,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像中國家長就非常關心自己的孩子的學習。但有一些國家卻不行,學校跟家長毫無聯繫;因此,讓這些學校成功的話也是非常難的,家長不願意參與。

最後一點,也是在我們快速轉變的世界裡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政策與實踐的一致性。如果老師今天得到一個資訊,然後許多年之後他們聽到有一個政策,但是卻沒有人管,到最後他們就慢慢不相信你有這樣的決策力。所以要保證不同層面、不同時段的政策的一致性。因為世界日新月異,怎樣能夠把所有的東西按照大家預測的步驟,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而不是突然之間,今天一個樣,明天又換了另一樣,那就失去了控制。

所以,我們需要有很好的回饋機制,而不只是上級的一句話,下面去執行就是了。應該要給老師和學校更好的工具、更好的理解,給他們很好的回饋,他們要是有什麼抱怨的話——事實上,他們是在問卷裡面有很多的抱怨,他們說每天工作很辛苦,但是誰在乎呢?沒人給我們一點點回饋,也沒人告訴我們怎麼去改變、提升我們的教學。老師工作了五年,校長也沒有跟他聊過,同家長也沒有聊過。這種孤立,比如少有的表揚,很少的回饋,都是不好的。因此,如何保證政策與實踐的一致性,非常重要,能夠讓我們在教育當中獲得成功。

最後一點,關於學生的幸福狀態也會影響到學生的成績。學生不光在學校裡面成績好,還要在學校裡面感覺到幸福。

情感社交對學生的一生都非常重要——這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歸屬感。在西班牙這個國家,歸屬感很差。但他們卻覺得,學校對他們很重要,他們能在那兒交到很多朋友什麼的。然後中國這邊,學生也不知道他們在學校到底是否快樂。你可以問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是否感到滿意?像是中國、韓國,他們成績很好,但是他們卻沒有很好的生活滿意度。其他一些教育系統,像荷蘭、芬蘭、愛沙尼亞,他們做得就很好,他們的學生也都過得很快樂。我們從這裡面能得到什麼資訊呢?就是具備良好的教師支持,良好的家長支持,良好的師生關係能夠產生好的學生滿意度。

到底有沒有辦法讓學生在學校,成績又好,過得又快樂?答案是可以的,怎樣把所有這些東西能夠融合起來?這也成為我們的一個目標。如果你問一個人:你對生活滿意嗎?你跟學生有歸屬感嗎?這真的很難測量,但是我們盡力了,在學校這邊我們希望學校成為右上角綠色的部分,能夠非常快樂。

最後,歸納一下我們的挑戰:

➤ 第一,在過去我們只是把學生分類就可以了,但現在我們希望每一個人都成功,讓所有的學生都成功對於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 第二,現在死記硬背已經不是非常重要了,要有非常好的複雜的思維方式。那些容易學、容易測試的,也很容易進行電子化或者自動化。其中最大的困擾是:從哪能夠得到這麼好的教育?以前只需要一個學校,大家就像機器人一樣學習同樣的知識就可以了,但我們現在需要老師有更好的專業技能,有很好的專業知識,有很好的自主權,有很好的協作精神。他們不希望變成那種工業生產線,他們希望的是大家比較平等地進行協作。

介紹:

Andreas Schleicher,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教育和技能部部長,PISA之父,被譽為“全世界的校長”。

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是一項由OECD統籌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畫。

本期編輯:項佳楚

美國這邊,他們在PISA測試當中做得並不是很好,但是所有的學生都想成為科學家。所以要麼教學生教得很好,要麼讓他們成為科學家。

我們把這些問題放在一起再看一看。有些國家的學生科學成績非常好,有些國家的學生認為科學是未來從事的事業,有些國家的學生是真正想要變成科學家的。問題在於你想不想成為中間重疊的這部分?有觀點認為,科學方面學得非常用功的話往往會討厭科學。事實上不是的,新加坡、加拿大、斯洛維尼亞、澳大利亞這些國家能夠把這些對於科學方面的情感與認知方面結合起來。

現在的問題是,這種成功之後是什麼?PISA能夠從評估結果裡面告訴我們,如果你不喜歡科學,你就可以看到,成績好的學生在對未來的規劃或者期待的方面的分差會很大。如果你真喜歡科學,你可以看到成績與他想從事這方面工作之間的關係非常強。

所以有時候我們說,學是挺難的,你必須把它學得有趣。如果學習好玩的話,你就不光是成績好了,你也可以讓他對自己的未來產生期待,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策略。學生不是只是學東西。他如果心沒放在上面,就只會得到很好的分數,而不會在他們將來的一生當中使用這些知識。所以PISA希望能夠把這些認識論方面的東西和情感的東西聯繫起來。

很多東西看上去很容易教很容易測試,也很容易進行數位化,但現在不同的、新的知識才是更重要的。現在社會需要你根據自己學的東西,能夠知道怎麼做。當前社交能力、社交技術,以及協作能力越來越重要,體現在做一個有情感,有血有肉的人。根據2015年的測試結果,中國這方面還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學生個人自己解題時,知道是怎麼樣做的,協作能力卻不佳。美國學生自己解題比較差,但是協作方面做得非常好。

怎麼聆聽也非常重要。能夠耐心聽別人講話、欣賞不同的觀點,是很好的。第四格裡面說,我喜歡看到我的同學取得成功,還有其他的一些指數,都是非常重要的重視團隊或者是班級的指標。PISA為什麼非常重視這些方面,因為我們看了很多背景的東西,這些背景的資料告訴我們很多關於學生成功的一些內在的東西。

03、投資更好的老師而非更小的班級

上述是那些對於成績或者結果影響比較大的,下面的是對結果影響小的。政治或者經濟方面的,都有很多因素。有一些東西不很重要,但是仍舊花費巨大。你會問,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花冤枉錢。現在西方一些國家,把班級變得越來越小,校長、老師、家長都覺得小班更好。但是我們的資料到最後發現,班級的大小對於教學成績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是要有更好的老師還是有更小的班級?其實應該投資于更好的老師。

美國這個國家每個人都喜歡小班制,所以他們的班級越來越小,最後他們沒有錢給老師更好的工資,沒有更好的錢來給老師進行在職的培訓。明知道有些東西不是很有效,但是我們仍然在投資方面樂此不疲,原因就是別人都在做。

另一些,我管它叫不得不做。每一個老師都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會學習嗎?

2012年,我們做了個測試。我們問學生自己怎麼樣能在數學方面成功?大部分在美國和歐洲的學生都說,在數學方面成功是天生的,自己沒有辦法,教育只是把他們分類而已。而新加坡和上海的學生,十個裡面有九個都說,如果在學習方面非常用功的話,數學就會成功的。他們覺得自己是成功的主人,每個老師也相信學生能做到。再如我的國家——德國,學生到10年級的時候會被分類,被分到職業學校或者是學術學校。老師和學校經常會把責任推到別人,對老師來說非常簡單,他們說我教的沒有問題,學生分錯了。

如何能有一個全球通用的標準,而不僅僅是分層?在教育系統好的國家,像芬蘭,這是根本不可能的。老師不可能將教得不好的責任推給別人,每個老師要為每個學生負責。比如說,在芬蘭30%的教課時間給了班級裡的慢生,老師要確保班裡的慢生學得好。這種自我學習效能感、覺得自己能夠成功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作為一個老師,能夠成功的讓學生相信,他們自己學了以後就能夠成功,就能夠克服困難,學生就會在學習成果方面做得更好。有人說不知道這個結果是不是有效,這只是一種測試方法而已,是對於個人認知度的考察。

04、把錢用在最有用的地方,好老師應該去弱學校

有一點很重要,把錢用在最有用的地方。上海有一些不太好教的班,就要給他們找更好的校長、更好的老師,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新加坡和美國,花的錢差不多,結果卻不一樣。瑞典跟英國,支出的錢差不多,結果也很不一樣。如果只是一味砸錢,並不是很有意義。錢是必要的,但不是關鍵。怎麼樣把錢用在對的地方,這才是重要的。

如果是弱勢學校,或者是班級越不好教,裡面放的優質老師越多的話,這個變化越大。如果是來自于富裕家庭,學校也就不是很重要了,你在未來成功的幾率很高。但是如果你來自一個貧窮的家庭,你只有一個機會,在這一生當中,就是去一所好的學校。

對於弱勢群體的孩子,他們要去一個好的學校來改變命運。我們要讓弱勢的孩子獲得好的教學,但是很少有國家會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大部分國家,你出身窮,只能得到更少,物質方面的資源更少,好老師更少。由此可知,教育系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來保證公平性。

負面來講,許多情況下,教育沒有很好地去調和這些問題,只是保證均衡,卻沒有真正的把好老師都分給弱勢學校。應該有越來越多更好的老師被分配到弱勢學校裡面去。另外還有很多學校需要的動手能力的活動,或者是實驗室的配備,這些都是相關資源,跟學生的科學成績也都是有關係的。這又一次表明了,在現實當中,大部分國家的教育資源會對成績造成很大影響。

通過PISA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許多資源的分配其實能夠做得更好,我們要把它們放在更具挑戰的地方。校級的科學競賽,中國這方面做得非常好,不管是弱勢學校或者是好學校,基本上都做得很好,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其他國家就有很大的差異,好的學校和差的學校差別太大了。在大部分的國家,教育也都是有很多的問題,導致的社會差異表現更加強烈。

05、如何測試教師的專業化程度?

更加大的挑戰,是在學校裡面建立這種能力:教師如何示範學習。給老師更好的教學能力,更好的教育。許多在學校裡遇到的挑戰,是在師範類院校是遇不到的,比如科學的問題、多樣化的問題。我們不知道明天的教師會怎麼樣,但我們相信這些老師能夠進一步的開發自己的潛力,能夠繼續學習,活到老學到老。把老師看作一個終身的學者,一直學習才能保證明天的成功,要保證他們有這種動力和能力在自己的事業上繼續進修。

另外,校長不僅是一個大樓的經理,他們應該領導教職員工,把自己的能力進一步提高,把教學變成一種持續有吸引力的職業,並且應該在工資方面維持這種吸引力。不僅如此,還要讓大家覺得這是一份在智力層面很有趣的工作。

在芬蘭,每一個老師有9次申請到學校再進行進修的機會。所以,雖然老師的工資不是那麼高,但是卻是一份有趣的工作,一份受到政府大力支持的工作。在芬蘭,每個人都想當老師,在教師培訓學校裡,你仍舊可以學習醫學或者是法律等,這也是整個系統非常寬廣的一種職業培訓的機會。

我們在縱向座標,看到是師生比,這是師生比和規模的比較,這看上去也許差不多。如果我是老師,我也想把我的班變成小班。但在不同的國家中,如美國和中國,兩個國家的師生比基本上都差不多,每個老師管15個學生。在中國,每個班級都大於45個人,在美國,每個班級是26、27人。這怎麼解釋?中國和美國在老師都是同樣慷慨的,但是中國是大班,而美國是小班。

答案是,在兩個國家工作組織是不一樣的。美國為什麼會有小班?因為他們的老師除了教學什麼別的事情都不做,但是在中國這邊,他們教11、16或是20個小時,因此可以跟同事有很多合作機會,比如去聽課,去跟學生交流,跟家長交流——其中的差別很大。

就我們如今的分析來看,中國的方法比美國更加有效。教師除了教學以外的工作,對於學生在課堂的成功是有很大關係的。因此即使這麼一個大的課堂,比如像越南也是大課,在中國也成為了非常有趣的一個教育系統。專業合作對教學系統的成功而言非常重要。

我是如何得出這些的呢?我們在PISA資料當中看到:當老師的合作程度越高,他就越成功;去聽其他老師的課越多,他自己的認同感也就越高;他參與不同班級的聯合活動越多,自我認同度也更高;參加越多的合作形專業學習,也是會提高自己的自我認同感,對工作滿意度也會上升。跟同事之間協作得多的老師,也喜歡自己的工作單位。這非常重要,對教學的文化也是有很大的提升。這時,老師滿意、高興,學生們也學得很好。

我們怎麼去衡量這些東西?老師的專業化測試怎麼進行?我們的調查問卷有三個部分。

➤ 第一,是老師的專業知識:老師對於他所講的課瞭解到何種程度,對學生裡瞭解多少?這是老師的專業化知識的基礎,但對於老師專業化還不足夠。

➤ 第二,要有好的班級自主度:老師作為設計師,能夠根據自己學生的不同情況做一種創新性的教學環境——這種自主非常重要。

➤ 第三,同伴協作:這都非常重要,是能夠構建老師專業化的支柱。

我們經常問自己,在學校裡應該創造什麼樣的氛圍?老師是人,他們需要有一個支援系統,有一個對教學工作有很大影響的學校文化氛圍。很多人都說學校文化是繼承來的,有情境方面的要求,因此是改變不了的。但是我們相信,根據我們學校系統,是能夠通過做些什麼,來真正改變學校的文化氛圍。因此,我們希望老師們能夠根據這些步驟來做。

通過看全世界各個國家不同的分佈,我們進行比較,發現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我們也可以取長補短,學別人的優勢,比如愛沙尼亞的自主方面就比上海這邊要好。所以你可以比較,看到不同國家的差別有多大。

為什麼這很重要?為什麼要把教師專業度的高低進行比較?因為較高的教師專業化,會讓老師感到社會對教師工作的認可。較高的社會地位會影響他們,讓他們在工作當中有很好的滿意度。這裡有一些比較資料,教師地位的認知,對專業的滿意度、工作環境的滿意度,還有教師的自我效能感,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標,我們怎麼去比較老師,我們提供什麼樣的工作組織,我們怎麼讓他們進行協作,怎麼讓老師有更好的自我認同感。

舉個例子,比如中國老師的焦慮和學生的焦慮。在中國有些學校裡面,許多學生即使考試之前準備得很好了,仍舊很焦慮。你可能會說,中國這邊對學習成績要求高,所以他們會焦慮。但是還有其他的一些,像芬蘭、愛沙尼亞、荷蘭、瑞士,他們要求也很高,但他們的學生卻不擔心考試的情況。所以,焦慮其實並非學校環境、學校系統當中一定要有的東西。

有不同的因素來影響到學生的焦慮感,如果學生覺得老師看不起自己,焦慮感就會上升。所以焦慮不單單是環境方面的困難,還是關於師生之間關係的情況。如果老師在學校裡面過得快樂,滿意自己的工作的話,對學生會更好,大部分的國家都展示了這樣的趨勢。

教學門檻取決於我們如何培訓我們的師範生,如何培訓我們的老師,教育的目標是什麼,在大綱裡是怎麼樣的。這種目標課程在大綱裡有三個特點:有膽識,有聚焦力,教得少而精。另外是一致性的問題,知道大腦學習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06、在校時間越長成績越差,把孩子的學習時間用在刀刃上

有些資料,不只是看結果,還要看它的研究。這是關於效率、學習時間方面的分析,在上海這邊額外學一小時的數學,數學就會學得更好。科學方面學得更多的話,科學方面也都是更好。在每一個國家,我們測試結果基本上差不多,學的時間越多,當然學習成績越好。

但如果將各個國家拿出來比的話,就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在學校時間越長,在PISA中的表現結果越來越差。前面雖然跟大家講學得越多成績越好,但是實際根據我們的評測卻是在學校時間越長成績越差。你會很快的找到這個答案的,學習成績不光是時間的數量,還有學習的品質,兩者兼顧才可以。不只是花時間,花時間的確可以提高,但要想提高得更好的話,應該從教育品質上而不是在時間上進行提升。

如何進行測量?當我們把在校學習時間和校外學習時間加起來以後,你會看到很大不同。在中國,學生每個星期有60小時在學習。芬蘭、德國卻只有這個的一半。在不同國家、不同學校裡,差異非常大。再看每小時授課得到的結果比,芬蘭、愛沙尼亞、日本這些國家花了時間能夠學到很多;而在阿聯酋,他們花很多時間卻學得很少。

從這些資料中能得出什麼?不是說多學就行了,提高教學喜悅感、提高教學品質都非常重要。因此,要限制學生的學習時間。有些東西的確需要越多越好的投資,你可以投資在老師上,但不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時間越來越多。

如何把孩子們的學習時間用到刀刃上?英國理論上在這方面表現最好,但我現在從學生層面上來看會發現,在背誦方面做得少的是瑞士、波蘭、德國,而在英國,背誦卻是最多的。這就是為什麼要參照不同的資料。老師說他們不教學生死記硬背,你到學生教室去看,看他們是不是執行了這一點。但你們看,在英國死記硬背是做得最多的。儘管通常會說,我們英國不這麼做,中國才會死記硬背。事實上,中國的死記硬背時間只處於中段。在中國,死記硬背是重要的,但它不是學習的主導策略。在日本、韓國,他們死記硬背的量更加少。

怎樣進行深層的推理、內在激勵、批判性思維、創造性等非常重要。上海這方面做得也非常好。儘管英國老師跟我們講,他們似乎做得不錯,但事實正相反,他們做得不好。所以我們應該從不同的視角去看現實,為什麼老師所想和學生現實的有很大的差異?這些都給了我們很重要的訊息。比如說上海的老師,他們進行很多備課,經常觀摩,經常能夠在這種環境裡面審視自己。但在有些國家,卻是老師自己信一套,實際做的是另一套,並且沒有人給他們指出來。

控制策略,是指學生能夠自學的能力,控制自己的學習,控制自己的課外時間分配,單獨從這方面講,上海做得不是很好。但這一點非常重要。前面講到了複雜的問題用死記硬背不太行,靠學生自主解決也不太行。那麼怎樣做才能夠符合我們PISA的要求?

這就需要推敲策略,這個比例是怎麼樣的?在上海,學生可以把他們已經知道的東西用來解決不知道的東西,他們使用了深層推理的能力。這就使他們在面對非常困難的PISA題時,能夠解決得這麼好的原因。這是一種自主自發的思維、思考能力。在解決跨學科的問題的時候,給學生自己一種自主的能力,學生就可以用非常科學的思考方式來進行思考,這就是推敲策略帶給我們的好處。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洞察力。如果大家認為,在面對簡單或是中等難度的題目時,推敲策略不是很管用;你不能用這個結果說明因為能夠解更難的題,所以今後都用這個策略了。老師為什麼要掌握一系列的不同的教學法?因為有些地方是需要死記硬背的,有的時候需要去控制,有的時候需要推理。

07、到底有沒有辦法讓學生成績好,過得也快樂?

在21世紀,怎樣做才能做得好?必須要讓學生在推敲策略方面做得更好,才能應付21世紀較為困難複雜的問題。世界仍舊在不斷變換,簡單的東西電腦都能夠解決,人要變得越來越出色,才能進行更加複雜的思考和推理。

所以從教學方式,教學法的角度來看,我們學到了什麼?根據PISA的結果,教師主導非常重要,能夠得到很好的結果;學生為中心也非常重要。所以,這不是非此即彼,而應該思考如何將它們整合起來,讓學生變成更好的學者,在未來應用他們所學的東西。

在激勵體制方面,中國做得很好。非常有趣的一點是父母的角色,又是我們只是關注老師在班級裡面做什麼是最重要的,但事實上家長花時間跟孩子聊天也會產生影響。我覺得這對於孩子們所謂生活滿意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學生滿意度的測試結果。

另外,從PISA這個層面來講,不管他的出身怎樣,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像中國家長就非常關心自己的孩子的學習。但有一些國家卻不行,學校跟家長毫無聯繫;因此,讓這些學校成功的話也是非常難的,家長不願意參與。

最後一點,也是在我們快速轉變的世界裡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政策與實踐的一致性。如果老師今天得到一個資訊,然後許多年之後他們聽到有一個政策,但是卻沒有人管,到最後他們就慢慢不相信你有這樣的決策力。所以要保證不同層面、不同時段的政策的一致性。因為世界日新月異,怎樣能夠把所有的東西按照大家預測的步驟,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而不是突然之間,今天一個樣,明天又換了另一樣,那就失去了控制。

所以,我們需要有很好的回饋機制,而不只是上級的一句話,下面去執行就是了。應該要給老師和學校更好的工具、更好的理解,給他們很好的回饋,他們要是有什麼抱怨的話——事實上,他們是在問卷裡面有很多的抱怨,他們說每天工作很辛苦,但是誰在乎呢?沒人給我們一點點回饋,也沒人告訴我們怎麼去改變、提升我們的教學。老師工作了五年,校長也沒有跟他聊過,同家長也沒有聊過。這種孤立,比如少有的表揚,很少的回饋,都是不好的。因此,如何保證政策與實踐的一致性,非常重要,能夠讓我們在教育當中獲得成功。

最後一點,關於學生的幸福狀態也會影響到學生的成績。學生不光在學校裡面成績好,還要在學校裡面感覺到幸福。

情感社交對學生的一生都非常重要——這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歸屬感。在西班牙這個國家,歸屬感很差。但他們卻覺得,學校對他們很重要,他們能在那兒交到很多朋友什麼的。然後中國這邊,學生也不知道他們在學校到底是否快樂。你可以問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是否感到滿意?像是中國、韓國,他們成績很好,但是他們卻沒有很好的生活滿意度。其他一些教育系統,像荷蘭、芬蘭、愛沙尼亞,他們做得就很好,他們的學生也都過得很快樂。我們從這裡面能得到什麼資訊呢?就是具備良好的教師支持,良好的家長支持,良好的師生關係能夠產生好的學生滿意度。

到底有沒有辦法讓學生在學校,成績又好,過得又快樂?答案是可以的,怎樣把所有這些東西能夠融合起來?這也成為我們的一個目標。如果你問一個人:你對生活滿意嗎?你跟學生有歸屬感嗎?這真的很難測量,但是我們盡力了,在學校這邊我們希望學校成為右上角綠色的部分,能夠非常快樂。

最後,歸納一下我們的挑戰:

➤ 第一,在過去我們只是把學生分類就可以了,但現在我們希望每一個人都成功,讓所有的學生都成功對於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 第二,現在死記硬背已經不是非常重要了,要有非常好的複雜的思維方式。那些容易學、容易測試的,也很容易進行電子化或者自動化。其中最大的困擾是:從哪能夠得到這麼好的教育?以前只需要一個學校,大家就像機器人一樣學習同樣的知識就可以了,但我們現在需要老師有更好的專業技能,有很好的專業知識,有很好的自主權,有很好的協作精神。他們不希望變成那種工業生產線,他們希望的是大家比較平等地進行協作。

介紹:

Andreas Schleicher,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教育和技能部部長,PISA之父,被譽為“全世界的校長”。

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是一項由OECD統籌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畫。

本期編輯:項佳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