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在作死?崇禎帝竟三次錯過南遷的逃生良機!真相讓你既搞笑又心酸

唐玄宗逃奔四川, 躲避安史之亂;宋高宗趙構逃到臨安, 建立南宋;八國聯軍侵華時期, 慈禧攜光緒帝西行;抗戰時期, 蔣介石遷都重慶用空間換時間, 繼續領導全國抗戰。 中國歷史上, 國家元首逃離首都, 暫避災禍不能說司空見慣, 但也能舉出很多例子, 而且部分選擇暫避戰禍的做法確實起到了保存了實力, 減緩朝代滅亡的目的。

明末農民戰爭示意圖

1644年是天翻地覆的一年。 闖王入京, 推翻明朝, 崇禎帝煤山自縊, 令人悲慟, 然而歎息之餘大多人都產生了這樣的疑慮, 明朝地廣物博, 而且南方絕大多數的土地還掌握在手中, 尤其是明朝實行的是兩京制, 南京和北京一樣不僅有皇宮, 還保留有一套系統的領導班子, 完全能夠“拎包入住”, 繼續指揮全國對抗農民軍和滿清。 況且南京有長江天險可守, 退守南京還可以坐視農民軍和滿清對抗, 大明伺機而動,

從中漁翁得利!然而, 然而崇禎帝卻在明朝沒有喪失絕對優勢的情況下, 選擇固守兵缺糧乏的京師, 最終身死國滅, 讓人費解。

“樹挪死, 人挪活”的道理, 眾人皆知, 更何況皇帝和滿朝的文武大臣, 崇禎以死殉國也絕不是“天子守國門, 君王死社稷”這樣一句蒼白的褒語能夠解釋的, 其的背後其實充滿了無奈和不甘, 更有頗多遺憾。 其實, 崇禎帝本身也是有遷都意向的, 奈何由於自己的剛愎自用以及以往多疑的性格和群臣反對等原因多次錯失遷都良機。

闖王李自成

第一次南遷因安全經費而流產。

1644年初, 大明朝內憂外困, 拱衛京師的軍隊缺糧缺餉, 遷都的想法開始崇禎帝的心裡誕生。 2月10日, 崇禎帝私底下召見了翰林學士李明睿, 具體商討南遷的可能性。 崇禎沒有選擇公開在朝堂上議論南遷, 而是以單獨召見的形式討論南遷, 已經說明了他心裡是有南遷傾向的。 然而第一次南遷確實因為崇禎帝的小氣而流產。

出行的首要問題當然是安全問題, 任何人都不例外。

李明睿給崇禎帝的南遷方案是:取道山東, 裝作孔子廟拜祭, 一旦到了曲阜, 便可立馬南下, 不用一月就能到相對安全的淮安地區。 這個方案引起了崇禎的極大興趣, 他接連發問, 主要是圍繞出行的安全問題展開的。 要安全就得要兵, 然而明朝的兵力要麼在遼東對抗滿清, 要麼在對抗農民軍, 北京已無兵可用。 李明睿建議直接在京畿地區招募新兵, 並動用皇家內庫的銀子, 然而尷尬的是崇禎帝卻拗上了, 國庫僅剩的儲備要留給北邊防線, 不得動用, 態度非常強硬, 執意讓戶部拿銀子。 最終的討論是不歡而散, 圍繞經費的問題, 第一次南遷的機會就這樣白白錯失掉了。

崇禎帝煤山自縊

第二次南遷因損害北方官員的利益, 遭到反對而夭折。

內心焦慮的崇禎帝讓大臣們獻策, 一大堆南遷的密折遞到了崇禎的案頭, 多數以南方的官員為主, 且大多都是南京人。 大家建議命太子留守北京, 崇禎帝遷到南京, 利用長江天險再造防線。

這個方案遭到了北方官吏的激烈反對。 皇帝出走,北京乃至整個北方拼死抵抗的決心必然鬆懈,形勢也將是岌岌可危,然而這些官員在北方的河北、山東等地有著大量的田產和家財,北方一旦失守,那麼他們將賠個精光。因此,朝中的北方重臣極力反對南遷,第二次南遷也就這樣夭折了。

說到這裡就要吐槽一句,其實拯救大明確實未必一定要南遷,如果北京城的官員們能夠將“守護財產的欲望”化作“家國情懷”,在崇禎帝籌措軍費調吳三桂入關的時候主動獻上家財,爭取關外部隊能夠儘快入京勤王的話,或許他們最後也不會落個被李自成榨幹吸淨的下場!可笑,更可恨!

崇禎帝殉國處

第三次南遷最搞笑,因為崇禎帝剛愎自用,賭氣而喪失。

1644年3月,李自成橫掃山西,佔領了太原,直逼京師。此時,南下的路也被農民軍切斷,形勢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危難之下,焦灼不安的崇禎帝召集群臣,再次討論遷都事宜。

鑒於北方官吏抵制皇帝外出的原因,這次南遷派提了個折中的法子:崇禎帝留守京師,太子南遷,一旦京師有變,那麼可以在南方另立合法的君主。這個方案可以說照顧了大多數人的想法,自然也受到了大多數人支持,然而卻有一個人不高興了,那就是崇禎帝。崇禎帝的本意是自己南遷,太子留下(這種想法皇帝總歸是不好說出口的,由臣工們提出,自己借坡下驢最好),這個計畫可好,完全不顧及自己的感受,把他給賣這兒了,這還了得,於是廷議表態的時候,他十分不快地拋出一句:“言遷者欲使朕抱頭鼠竄耶?”——說南遷的是讓朕抱頭鼠竄的嗎?

看到皇帝不高興,兵科給事中光時亨,趕緊跳出來“義正言辭”地抨擊南遷派的代表李明睿,指責南遷是異端邪說,在他一番“慷慨激昂”的批判下,廷議中支持南遷的大臣們換了態度,改變了南遷的主張,支持讓整個朝廷仍然放在北京。這下崇禎帝更生氣了,大臣們完全不按套路出牌,自己和太子一個也走不了,但這又是廷議的結果也沒有辦法,只好訓斥了雙方,也是自此,崇禎帝南遷的機會全部錯失。

可恨的是,那個看似義正言辭,主張固守的光時亨在城破的時候卻投降了李自成,官居原職,後來又投降弘光帝,被馬士英以“力阻南遷,致先帝身殞社稷;而身先從賊,為大逆之尤”的罪名彈劾,最後被斬於鬧市。

崇禎帝畫像

歷史,崇禎帝確實是個勤勉、清正的帝王,然而三次錯失南遷良機,最終於1644年4月25日,在最後看了一眼滿目瘡痍的江山後,淒涼地吊死煤山,直到現在也令後人遺憾歎息。先拋開他接的是個爛攤子這樣一個外因,其自身剛愎自用的性格確實讓他和國家受害不淺,大明滅亡錯失的又豈止是這三次南遷的機會,或許也真的如世人所說的“大明氣數已盡”吧!

皇帝出走,北京乃至整個北方拼死抵抗的決心必然鬆懈,形勢也將是岌岌可危,然而這些官員在北方的河北、山東等地有著大量的田產和家財,北方一旦失守,那麼他們將賠個精光。因此,朝中的北方重臣極力反對南遷,第二次南遷也就這樣夭折了。

說到這裡就要吐槽一句,其實拯救大明確實未必一定要南遷,如果北京城的官員們能夠將“守護財產的欲望”化作“家國情懷”,在崇禎帝籌措軍費調吳三桂入關的時候主動獻上家財,爭取關外部隊能夠儘快入京勤王的話,或許他們最後也不會落個被李自成榨幹吸淨的下場!可笑,更可恨!

崇禎帝殉國處

第三次南遷最搞笑,因為崇禎帝剛愎自用,賭氣而喪失。

1644年3月,李自成橫掃山西,佔領了太原,直逼京師。此時,南下的路也被農民軍切斷,形勢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危難之下,焦灼不安的崇禎帝召集群臣,再次討論遷都事宜。

鑒於北方官吏抵制皇帝外出的原因,這次南遷派提了個折中的法子:崇禎帝留守京師,太子南遷,一旦京師有變,那麼可以在南方另立合法的君主。這個方案可以說照顧了大多數人的想法,自然也受到了大多數人支持,然而卻有一個人不高興了,那就是崇禎帝。崇禎帝的本意是自己南遷,太子留下(這種想法皇帝總歸是不好說出口的,由臣工們提出,自己借坡下驢最好),這個計畫可好,完全不顧及自己的感受,把他給賣這兒了,這還了得,於是廷議表態的時候,他十分不快地拋出一句:“言遷者欲使朕抱頭鼠竄耶?”——說南遷的是讓朕抱頭鼠竄的嗎?

看到皇帝不高興,兵科給事中光時亨,趕緊跳出來“義正言辭”地抨擊南遷派的代表李明睿,指責南遷是異端邪說,在他一番“慷慨激昂”的批判下,廷議中支持南遷的大臣們換了態度,改變了南遷的主張,支持讓整個朝廷仍然放在北京。這下崇禎帝更生氣了,大臣們完全不按套路出牌,自己和太子一個也走不了,但這又是廷議的結果也沒有辦法,只好訓斥了雙方,也是自此,崇禎帝南遷的機會全部錯失。

可恨的是,那個看似義正言辭,主張固守的光時亨在城破的時候卻投降了李自成,官居原職,後來又投降弘光帝,被馬士英以“力阻南遷,致先帝身殞社稷;而身先從賊,為大逆之尤”的罪名彈劾,最後被斬於鬧市。

崇禎帝畫像

歷史,崇禎帝確實是個勤勉、清正的帝王,然而三次錯失南遷良機,最終於1644年4月25日,在最後看了一眼滿目瘡痍的江山後,淒涼地吊死煤山,直到現在也令後人遺憾歎息。先拋開他接的是個爛攤子這樣一個外因,其自身剛愎自用的性格確實讓他和國家受害不淺,大明滅亡錯失的又豈止是這三次南遷的機會,或許也真的如世人所說的“大明氣數已盡”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