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發展大健康產業如何盤活特色資源這顆“先手棋”?

當“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 人民的健康需求日益迫切之時, 中國特色健康資源如何保護與開發?傳統特色資源能為大健康做出那些貢獻?國外健康資源的開發模式如何借鑒?前不久, “中國特色健康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課題組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 並在北京發佈了研究報告。 該課題由中國經濟時報社、國研經濟研究院共同主持。

擦亮“上醫治未病”金字招牌

說起中國特色健康資源離不開中草藥, 其功能效果已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如, 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獲諾貝爾獎, 天士力的複方丹參滴丸經過17年努力得到美國FDA認證。 如何發展以中草藥居多的我國特色健康資源?2016年10月頒佈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為其指明了路徑:把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既要立足國情, 更要改革創新。 首先把中國文化中“上醫治未病”的品牌擦亮, 大力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大健康產業,

其中, 保護和開發特色資源是搶佔市場優勢的“先手棋”。

報告指出, 從供給側來看, 發達國家一方面在基因、大腦等與健康相關的前沿科技方面加大研發投入, 同時在產業發展方面憑藉靈活的市場機制和累積優勢, 佔有健康產業和服務重要市場份額。 中國有13億人口, 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 正處在邁向健康需求大爆發機遇期、健康相關產業大增長的重要視窗期, 如果國內供給可以承接需求釋放, 可作為新增長動能, 提升健康及相關產業競爭力, 亦對建設全面小康, 提升全民健康水準有重大社會價值。

但從當前健康產品消費市場觀察, 形勢不容樂觀。 以2016年“雙11”全網日銷售情況為例, 阿裡平臺銷售1207億人民幣,

同比增長32%。 其中保健品和日用品是消費第三大品類, 已成為進口產品的自留地。

報告指出, 啟動健康市場, 需要一場中國文化在中國人大腦中的再“定位”。 而傳統文化中有物質形態和文化屬性, 經過千百年文化積澱形成的有中國特色的健康資源, 既是中國文化的載體, 也是中國發展大健康的重要戰略資源, 對這類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應引起高度重視。

報告分析了促進健康資源產品市場發展的動因。 一是飲食與環境導致了疾病模式的改變。 隨著社會進步和生產的發展, 不良的生活方式導致了糖尿病、肥胖病等慢病發病率的攀升。 疾病模式的變化促使人們重新認識飲食與現代疾病的關係, 從而引發了飲食革命,

刺激了傳統健康產品的消費。 二是科學進步推動了傳統健康資源產品的開發。 近半個世紀以來, 迅速發展的生命科學, 讓人們認識到, 如何通過科學飲食來調節機體功能。 人們對傳統健康產品的認識, 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階段, 從而推動了保健資源的發展。 三是回歸大自然熱加速了傳統健康資源產品的發展。 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 從歐美國家興起的回歸大自然的熱潮, 蔓延至全球, 且愈演愈烈。

創新品種還需放寬市場管理許可權

報告提到, 中國特色健康資源涉及動物資源、微生物資源、植物資源和礦物資源, 所形成的健康產業巨大。 國內一些省、市早已經著手研究推進保健、營養、養生相關的大健康產業發展,

如北京市早在2008年市政府領導批示研究保健品市場、浙江省制定了健康萬億規模發展戰略。 《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發佈, 大大支持了健康產業的發展。 僅以浙江泛亞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的蟬花蟲草子實體的生產為例, 2014年投產, 2015年銷售收入3000萬元, 2016年1.3億元, 照此速度推算, 2017年可實現2億—3億元, 2018年預計可達4億—5億元。

我國健康產業要發展的掣肘問題在於:監管和市場的邊界不清晰, 且對健康相關產品的功能分類和傳統養生文化存在一定差異。 例如, 藥食同源名單中的同一原料, 既可以做、保健食品、也可以提取成為藥品的重要成分。 此外, 我國已經註冊的保健食品已有16000餘個, 但在生產和運營的不足3000個。 如何發展功能食品,關鍵還是要把中國文化傳統資源保護好。報告以蟬花蟲草發展為例進行了說明。產業發展需要政策供給創新。一是給發展空間。蟬花是個古老產品,但科技進步為它賦予了新內涵。同時,報告中指出,蟬花產業又是一新興產業,首先,應准予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給予必要的發展空間。包括政策傾斜、管理方式創新等。二是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應以菌株確認智慧財產權,而不應該以品類進行粗放式的管理。同時,研究設立必要的保護期,以確保行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三是創新管理模式。實質等同管理原則對食品安全,供給側改革,鼓勵創新和投入意義重大。報告指出,對於創新品種,政府的監管和服務有局限,建議放開市場管理許可權給協力廠商,建立新市場監管機制。

護好傳統健康資源要多管齊下

報告分析指出,對中國傳統健康資源進行保護與開發的根本目的,是做大做強產業。日韓等國家開發傳統藥食資源的成功經驗表明,封閉僵化,沒有出路。中國傳統健康資源保護與開發,關鍵要去偽存真、去蕪存菁,實現現代化和國際化,不斷提升科技含量,提升智慧財產權保護水準,提升產業發展整體實力。

一方面要明確保護和支持對象。重點不是要保護傳統健康資源物品本身,而是要支持和保護對傳統資源開發的現代化方法。同時也要考慮,從文化和精神層面出發,一部分傳統健康資源依然可以繼續按照過去方式存在、傳承和發展,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式得到一定保護。

另一方面,要以企業為主體,促進產業化發展。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促進傳統健康資源轉化為健康產品的動力之源。沒有大量的資本投入和人力資源的投入,傳統健康資源就無法實現商業化,或僅僅停留在初級產品階段。允許和鼓勵企業勇於打破傳統,採取技術創新和工藝創新,基於傳統健康資源開發適應現代人需求的健康產品,不斷探索新的商業模式,為消費者和企業本身創造價值。只有形成多主體充分競爭的產業格局,才有利於將傳統健康資源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現代健康產品,在大眾健康事業中發揮積極實質性作用。

報告指出,堅持走科技創新根本之路,用現代科學和工藝改造來提升中國傳統健康資源,不走簡單的、易於模仿、附加價值低的低端之路,符合中國傳統健康資源產業未來發展趨勢。 本報記者 王薇

如何發展功能食品,關鍵還是要把中國文化傳統資源保護好。報告以蟬花蟲草發展為例進行了說明。產業發展需要政策供給創新。一是給發展空間。蟬花是個古老產品,但科技進步為它賦予了新內涵。同時,報告中指出,蟬花產業又是一新興產業,首先,應准予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給予必要的發展空間。包括政策傾斜、管理方式創新等。二是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應以菌株確認智慧財產權,而不應該以品類進行粗放式的管理。同時,研究設立必要的保護期,以確保行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三是創新管理模式。實質等同管理原則對食品安全,供給側改革,鼓勵創新和投入意義重大。報告指出,對於創新品種,政府的監管和服務有局限,建議放開市場管理許可權給協力廠商,建立新市場監管機制。

護好傳統健康資源要多管齊下

報告分析指出,對中國傳統健康資源進行保護與開發的根本目的,是做大做強產業。日韓等國家開發傳統藥食資源的成功經驗表明,封閉僵化,沒有出路。中國傳統健康資源保護與開發,關鍵要去偽存真、去蕪存菁,實現現代化和國際化,不斷提升科技含量,提升智慧財產權保護水準,提升產業發展整體實力。

一方面要明確保護和支持對象。重點不是要保護傳統健康資源物品本身,而是要支持和保護對傳統資源開發的現代化方法。同時也要考慮,從文化和精神層面出發,一部分傳統健康資源依然可以繼續按照過去方式存在、傳承和發展,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式得到一定保護。

另一方面,要以企業為主體,促進產業化發展。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促進傳統健康資源轉化為健康產品的動力之源。沒有大量的資本投入和人力資源的投入,傳統健康資源就無法實現商業化,或僅僅停留在初級產品階段。允許和鼓勵企業勇於打破傳統,採取技術創新和工藝創新,基於傳統健康資源開發適應現代人需求的健康產品,不斷探索新的商業模式,為消費者和企業本身創造價值。只有形成多主體充分競爭的產業格局,才有利於將傳統健康資源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現代健康產品,在大眾健康事業中發揮積極實質性作用。

報告指出,堅持走科技創新根本之路,用現代科學和工藝改造來提升中國傳統健康資源,不走簡單的、易於模仿、附加價值低的低端之路,符合中國傳統健康資源產業未來發展趨勢。 本報記者 王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