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沒有小行星撞擊地球?這裡告訴你原因

通常人們一提到“星”, 腦子裡就呈現一個圓圓的形狀。 其實, 固態天體只有達到一定品質以上, 才會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收縮為圓形。 目前圓形小行星的直徑最低也有九百多公里。 理論上可能會有直徑更小的圓形天體, 現在還沒發現。

如果達不到足夠品質, 那就和石塊, 金屬塊, 冰塊的形狀差不多。 小行星帶裡絕大部分小行星都是不規則形狀。 但“行星”的定義就是圍繞著太陽, 而不是其它行星運轉的天體。 只要符合這個定義, 哪怕只有幾米直徑也算小行星。 按這個定義來衡量, 其實經常有小行星撞擊地球,

只不過化為流星雨, 僅存小部分殘體留在地面。

不過, 如果按照幾億, 幾十億年為單位來衡量, 現在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頻率確實沒有以前多。 因為小天體一旦撞擊大天體, 就會被它的引力俘虜, 留下來成為大天體的一部分。 所以肯定會越撞越少。

太陽系剛形成時, 星雲收縮為一個個“星子”, 互相頻繁撞擊。 個頭大的星子不斷俘虜個頭小的星子, 壯大自己的體型。 最後留下的八大行星就是這些撞擊戰中的勝利者。 天文學家推測, 地球剛形成時沒有今天這麼大, 幾十億年前和一個火星那麼大的星子撞擊, 兩者混合成了今天的地球。 撞擊時崩裂出去的碎片在地球附近形成了月球。

當年的頻繁撞擊消滅了大部分小天體, 剩下的也都有了穩定的軌道。 所以, 如果是指那種渾圓形狀的大品質小行星, 估計直到太陽演化成紅巨星前, 都不會改變軌道撞向地球。 但不規劃的小小小小行星隨時都在撞擊地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