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50歲“失業”後他只用4年就登頂人生,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努力?

身為職場上的年輕人, 在面對各種繁雜突發的狀況時, 總會難免抑制不住情緒的爆發, 好像全世界都在與你為敵。

“為什麼是我”

“怎麼可能會是我”

"我做錯了什麼“

“為什麼本本分分也能躺槍”

類似的內心戲, 總會無限迴圈, 只要一個導火索, 就能引發滿身的負能量。 我們不能很好的自我總結, 更不會有效的規劃人生, 對於未來一詞, 更多人都呈現出惰性的一面, 總之, 日子還長, 舒服一天算一天。

有這樣想法的人, 不止少數, 年紀輕輕就滿是“順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和“有也行, 沒有也行”的佛性人生觀, 父輩人的那種剛性, 在眼下的社會幾乎消失殆盡。

所以今天, 大狗就給大家分享一個勵志故事, 希望可以對各位看官老爺的生活能有所激勵。

— 1 —丨摘要丨

如果讓你做一個關於耳機的項目, 你會怎麼做?

有些人會說:“一條几十塊錢的耳機, 能做出什麼名堂來, 而且市面的耳機,

款式五花八門, 品牌也是不計其數, 能怎麼做”。

但早在2013年6月, 小米耳機便創下了20秒售罄2萬條耳機的紀錄, 到2015年7月, 小米活塞耳機的銷量已經突破1300萬條。 在國內, 這樣的成績足以用“恐怖”來形容。

很多人不會理解:一個賣手機的, 是怎麼能把耳機做到這地步?

可事實上, 還真不是小米做的。 “萬魔聲學科技”才是幕後功臣, 這也是小米的主要生態鏈企業。

而打造小米耳機、加一聯創公司的創始人, 其實是一位“50歲中年大叔”——謝冠宏。 這也是今天, 大狗要講述的主人公, 一位雖然年過半百卻用極短的時間登頂了人生巔峰的剛性大叔。

— 2 —丨中年“失業”丨

2012年10月的一天, 就在飛機艙門關閉的一刹那, 50歲的謝冠宏“被下崗”了。

在此之前,

他是富士康最年輕的事業群總經理, 郭台銘手下的得力幹將, 統領幾萬人。

被開除的原因很戲劇性, 謝冠宏跟老闆請假的時候, 以為他同意了, 結果第二天在飛機艙門剛關上的時候, 卻接到郭台銘的電話, 問謝冠巨集為什麼沒出席會議。

“如果回不來, 就再也不用回來了!”

就這樣, 人到中年, 謝冠宏意外遭遇“事業滑鐵盧”。

這是他在富士康工作十年, 第二次請假, 為了去東京幫女兒處理學校事宜。

以往的職業生涯, 每當工作和家庭有衝突, 謝冠宏都會以工作為重。

然後就這麼一次選擇了家庭, 卻還把工作弄丟了。

在失業的那段時間, 謝冠宏想了很多關於中年失業該何去何從的問題。 也考慮過曾經在富士康那樣的日子還要不要繼續過下去。

從全球最大的製造企業富士康, 到中國最熱的互聯網硬體公司小米的首家生態鏈公司, 謝冠宏的轉變被很多人關注。 後來, 謝冠宏回想自己的人生路, 總結為4個字:生死蛻變。

從郭台銘身上, 謝冠宏學到的最重要一課是執行力, 而且是抽刀斷水式的強悍執行。 而從雷軍身上, 謝冠宏學到更多的則是順勢而為。

— 3 —丨淪為創業丨

雷軍和謝冠宏的相識也是在富士康時期。

當年, 雷軍曾以一個小廠商的身份登門拜訪郭台銘。 雷軍把他到處宣講的互聯網手機的思路講給郭台銘聽, 但郭台銘當時並未體會到雷軍這種模式的吸引力。

可作為當時創新部門總經理的謝冠宏認為, 小米的做法將會迅速在中國市場贏得機會, 手機電腦化是很多年前他就看到的趨勢, 此次會面成了日後加一聯創和小米合作的機緣。

離開富士康的謝冠宏其實一直顧念著郭台銘的舊情。 在出路選擇上, 對於50歲的他而言, 生活軌道變化其實很小, 最穩妥的結果自然是來自其他製造工廠的offer, 可一旦如此,也意味著他將和舊日老闆水火不容,從感情上他不想看到這樣的局面。

謝冠宏自述:“我當時也還是很沮喪,覺得自己過去幾年這麼拼命,還落得這樣下場,再去適應其他老闆搞不好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而且這麼多年,那種苦日子也過夠了,想再做事情能不能不再僅僅是執行,也能把自己的創意發揮出來。”所以,即使一直覺得自己年齡大,膽子小。但潛意識中也有著創業的衝動。

後來他離職的消息,被雷軍知道了。

以謝冠巨集多年的產品製造經驗,無疑可以極大提高小米對新產品的把控能力。

雷軍希望謝冠宏能成為小米第九位元合夥人。可謝冠宏認為自己沒有參與最初的創業階段,不太合適。

“那你創業吧,你做什麼我都投。”“……我開卡拉OK廳你也投嗎?”“投!”

雖然是一句玩笑,但雷軍的提議開始讓他再次認真考慮創業這件事。

以之前在富士康的經驗,謝冠巨集覺得電視、手機都是他可選的創業方向。

但謝冠宏找雷軍討論之後,他的建議讓謝冠宏簡直驚呆了:做耳機。

謝冠宏感覺自己好歹也是做過iPod、kindle這種明星產品的人,現在卻要“淪落”做耳機,雷軍的提議讓謝冠宏輾轉反側了兩天兩夜。

雷軍有他的邏輯思維。在找到謝冠宏之前,他已經有了做耳機的想法,只是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而且雷軍試了試市場上現有的很多產品,都覺得不理想、不好看,重要的是,作為配件,耳機對手機的觀感有很大影響,關鍵是,目前這個市場還有很大的細分空間。

用當時雷軍的話說:中國耳機市場還沒有什麼有影響力的品牌,對初創公司來說,這就是機會。

謝冠宏想通了,他也最終向跟他出來的創業夥伴講了這件事,不出意料的是創業夥伴對於創業專案的確立也都非常吃驚,但吃驚之後,很快就接受了這個現實。

做一款什麼樣的耳機呢?

在謝冠宏看來:選擇不做什麼,比要做什麼更重要。

市調之後,謝冠宏他們起初將耳機的價格定在百元以內,因為在調研期間,謝冠宏發現使用者抱怨最多的是耳機線容易纏繞、拉斷,其次是產品音質、外觀性價比。

高音質好耳機動輒幾千元,山寨便宜貨無法保證品質甚至傷害聽力。謝冠巨集認為,產品的細小改進還足以讓用戶滿意,必須秉持把自己逼瘋的極致態度完善產品,至少嘗試上百種細節解決方案,讓用戶從此再無煩惱,才能遠遠甩開競爭對手。

但雷軍再次提出一個“雷人”的提議:49元。同時還要達到3、400元的品質。

幾個合夥人一聽就“快哭了”。

“說實話,我們都沒有做過99美金以下的東西,更不要說49塊人民幣。”

但是,什麼叫匠心?

不管多少錢,就憑自己的良心和技術,也要把產品做到極致。

謝冠宏一發狠,49就49。那我就把這東西做到“客戶看了會感動。”

— 4 —丨給予廠商更大的信任丨

在做產品之前,謝冠巨集幹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變整個供應鏈的利益關係。

之前在富士康,他就看到了整個傳統供應鏈體系中相互擠壓的現象。

壓榨廠商、壓榨員工、壓榨自己,到頭來“幾敗俱傷”。

比如過去想要打造49塊的耳機,那品牌商會要求供應商只能用20塊錢做出產品,成本售價都由品牌商說了算。

我把你擠得很緊,那我的利潤就會擴大;我把信息截流,那好處我就獨佔;欠別人的款我最好晚幾個月再打,但別人欠我的必須按照合同當天結清……

代工廠只有不斷被砍價的命,就算有好創意也不會說出來。說好的“信任、共贏”蕩然無存。

謝冠宏想改變這種局面。

他向雷軍提出了一種獨有的合作模式:耳機產品使用小米的品牌和銷售管道,同時產品以出廠價供應給小米,雙方在銷售完成後再利潤分成。

我把產品做到低價又好用,你擴大銷售。命是綁在一起的,賺了大家都有份。

同時他對供應商精挑細選,選擇中等規模又有決心一起成長的為伴。

他期待的畫面是:大家一起坐在一個桌上頭腦風暴,合多方之力把產品用最短距離賣給消費者。

謝冠宏把這些“多方”稱為“聯創夥伴”。

每天在群裡謝冠巨集他們都會通報最新銷量,以便上游夥伴備貨。消費者反映問題,他們也及時回饋給供應商,大家一起想辦法應對改善。

他太清楚工廠需要什麼了:要尊重、要信用,要自己的創意有價值。甚至需要你説明他們在事情一開始就給與更大的支持。

品牌方出力,供應商自然更願意貢獻技術和產能,每一端都能得到更好的利益分配。這個邏輯和壁壘是外人很難打破的。

這也是謝冠宏的高明之處:利用商品利潤的“失去”,建立品牌信任的“得到”。用信任來贏利。

— 5 —丨像阿甘一樣丨

雖然和供應商建立了良性的發展關係,但創業初期,團隊自己的困難也有不少。

最大的問題就是,“沒做過”。

從流行的電子產品轉行到耳機,意味著專家、人員等一系列資源都要重新找。

對謝冠宏這樣50多歲才出來創業的人來說,焦慮是每分每秒都存在的。

因為沒有經驗,他戰戰兢兢。

創業初期,只要午休期間沒看到設計師,謝冠宏都會忍不住打電話問問進展;員工做設計圖的時候,謝冠宏會站在後面緊盯細節、反復確認。

對待產品細節上,他更是把自己強迫處於“逼瘋”的狀態。

為了一個耳機繞線器,他兩個月都沒睡好覺:模具前後改了50遍,改到自己要瘋了,最後還要做到放地上踩都不能壞;

矽膠表面一條條細細的紋理,每一條都要拿去改很多遍,每一條都要清晰不能粘在一起,謝冠宏的要求是,手指觸摸的質感要很光滑;

為了解決耳機線普遍容易被拉斷的問題,他用上了10萬塊錢音箱上才有的高級振膜材料……

每個工藝標準總會被反復打磨,樣品不做20幾個、不修改個幾十次,在謝冠宏那裡是不可能過關的。

他拿做蘋果產品的那套標準,用在生產耳機身上。

“產品的細節決定了產品是否有資格出生,我不能有絲毫的懈怠。”

每項產品光從生產、組裝、出廠到用戶體驗,檢測項目就有700多項,是對手的5到6倍以上,這樣做的好處是,產品良率在九成以上。

這些絕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完成,必須有供應商願意配合。

“只有你一個人瘋是沒有用的,大家願意一起奮鬥,才可能成功。”

那段時間,謝冠宏熱衷於“自我折磨”,他說自己從來沒有如此貼近客戶聲音。

初創團隊,沒有名氣,想做出高品質耳機的“豪言”被網友一致群嘲:質疑他們不懂聲學技術,說他們沒有資格……

因為沒有經驗,他變得更謙遜。

每天早上六點起床,他第一件事就是上網看評論,看網友有什麼疑問,看他們又罵了什麼。

於是幾百項測試做完後,又添加了一個“洗衣機測試”,洗一遍、烘一遍,反復三次才出廠。

還有一次,網友用一句流行語誇了他家的耳機“有毒”。謝冠宏沒明白,特別認真的回復道,“我們的產品都是經過瑞士SGS認證的,可以放在嘴裡嚼,無毒。”

謝冠宏經常是看評語看到睡不著,等心情平復些,再把挑剔評語都摘出來,根據評語去測去改,改到對方沒有差評為止。

沒有經驗也是成功要素。謝冠宏意識到,只要像阿甘一樣,就沒有天花板。

至2013年年底,由謝冠宏團隊打造的小米活塞耳機銷量超過100萬條。不過價格是99元——上市之前團隊讓用戶猜價格,從99猜到了199,最終謝冠宏他們選擇了最低的價位。99元小米圈鐵耳機的推出,也引發了不小的轟動。至此,謝冠宏團隊也算是首戰告捷,一炮走紅。

2015年,1MORE(萬魔)誕生。

2017年6月,美國消費者雜誌的評測中,萬魔耳機拿下冠軍,被稱為“100元美金左右沒人比得過的耳機。”

2017年8月,1MORE耳機的巨幅照片出現在紐約時代廣場。

— 6 —丨享受解決困難的樂趣丨

追求營收,謝冠宏追了半輩子。直到出來創業,他才意識到做生意的本質。

“賺不賺錢只是結果,不是原因。本質應該是讓客戶感動。”

費了這麼大勁,50多歲還在創業路上拼搏,謝冠宏的執著感動了很多人。

“那麼多品牌像一座山一樣,你不是要爬上去。”他說,“你是要把整座山翻過來,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聽到更好聽的音樂。”

……

蘋果發佈會的最後環節,約伯斯經常會給世界帶來“one more thing”,然後隨意的掏出一件震驚世人的產品。

謝冠宏淡淡的說,“蠻想學習這樣的精神。”

— 7 —丨結尾丨

通過謝冠宏的創業經歷,大狗覺得,每一份成功的背後都不是投機取巧,我們之所以碌碌無為,是因為我們缺少一種“較真”的態度以及過於安逸眼下生活的惰性。

工作中,我們會因為許多硬性規定而覺得工作難以展開,但其實真正困難的是我們缺少一份敢於面對困難和解決困難的心態。

所以,很多事情往往還沒有開始做,就已經被嚇壞了。

但願大狗今天的文章,可以讓更多“佛性朋友”敢於正視生活、正視自己。

可一旦如此,也意味著他將和舊日老闆水火不容,從感情上他不想看到這樣的局面。

謝冠宏自述:“我當時也還是很沮喪,覺得自己過去幾年這麼拼命,還落得這樣下場,再去適應其他老闆搞不好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而且這麼多年,那種苦日子也過夠了,想再做事情能不能不再僅僅是執行,也能把自己的創意發揮出來。”所以,即使一直覺得自己年齡大,膽子小。但潛意識中也有著創業的衝動。

後來他離職的消息,被雷軍知道了。

以謝冠巨集多年的產品製造經驗,無疑可以極大提高小米對新產品的把控能力。

雷軍希望謝冠宏能成為小米第九位元合夥人。可謝冠宏認為自己沒有參與最初的創業階段,不太合適。

“那你創業吧,你做什麼我都投。”“……我開卡拉OK廳你也投嗎?”“投!”

雖然是一句玩笑,但雷軍的提議開始讓他再次認真考慮創業這件事。

以之前在富士康的經驗,謝冠巨集覺得電視、手機都是他可選的創業方向。

但謝冠宏找雷軍討論之後,他的建議讓謝冠宏簡直驚呆了:做耳機。

謝冠宏感覺自己好歹也是做過iPod、kindle這種明星產品的人,現在卻要“淪落”做耳機,雷軍的提議讓謝冠宏輾轉反側了兩天兩夜。

雷軍有他的邏輯思維。在找到謝冠宏之前,他已經有了做耳機的想法,只是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而且雷軍試了試市場上現有的很多產品,都覺得不理想、不好看,重要的是,作為配件,耳機對手機的觀感有很大影響,關鍵是,目前這個市場還有很大的細分空間。

用當時雷軍的話說:中國耳機市場還沒有什麼有影響力的品牌,對初創公司來說,這就是機會。

謝冠宏想通了,他也最終向跟他出來的創業夥伴講了這件事,不出意料的是創業夥伴對於創業專案的確立也都非常吃驚,但吃驚之後,很快就接受了這個現實。

做一款什麼樣的耳機呢?

在謝冠宏看來:選擇不做什麼,比要做什麼更重要。

市調之後,謝冠宏他們起初將耳機的價格定在百元以內,因為在調研期間,謝冠宏發現使用者抱怨最多的是耳機線容易纏繞、拉斷,其次是產品音質、外觀性價比。

高音質好耳機動輒幾千元,山寨便宜貨無法保證品質甚至傷害聽力。謝冠巨集認為,產品的細小改進還足以讓用戶滿意,必須秉持把自己逼瘋的極致態度完善產品,至少嘗試上百種細節解決方案,讓用戶從此再無煩惱,才能遠遠甩開競爭對手。

但雷軍再次提出一個“雷人”的提議:49元。同時還要達到3、400元的品質。

幾個合夥人一聽就“快哭了”。

“說實話,我們都沒有做過99美金以下的東西,更不要說49塊人民幣。”

但是,什麼叫匠心?

不管多少錢,就憑自己的良心和技術,也要把產品做到極致。

謝冠宏一發狠,49就49。那我就把這東西做到“客戶看了會感動。”

— 4 —丨給予廠商更大的信任丨

在做產品之前,謝冠巨集幹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變整個供應鏈的利益關係。

之前在富士康,他就看到了整個傳統供應鏈體系中相互擠壓的現象。

壓榨廠商、壓榨員工、壓榨自己,到頭來“幾敗俱傷”。

比如過去想要打造49塊的耳機,那品牌商會要求供應商只能用20塊錢做出產品,成本售價都由品牌商說了算。

我把你擠得很緊,那我的利潤就會擴大;我把信息截流,那好處我就獨佔;欠別人的款我最好晚幾個月再打,但別人欠我的必須按照合同當天結清……

代工廠只有不斷被砍價的命,就算有好創意也不會說出來。說好的“信任、共贏”蕩然無存。

謝冠宏想改變這種局面。

他向雷軍提出了一種獨有的合作模式:耳機產品使用小米的品牌和銷售管道,同時產品以出廠價供應給小米,雙方在銷售完成後再利潤分成。

我把產品做到低價又好用,你擴大銷售。命是綁在一起的,賺了大家都有份。

同時他對供應商精挑細選,選擇中等規模又有決心一起成長的為伴。

他期待的畫面是:大家一起坐在一個桌上頭腦風暴,合多方之力把產品用最短距離賣給消費者。

謝冠宏把這些“多方”稱為“聯創夥伴”。

每天在群裡謝冠巨集他們都會通報最新銷量,以便上游夥伴備貨。消費者反映問題,他們也及時回饋給供應商,大家一起想辦法應對改善。

他太清楚工廠需要什麼了:要尊重、要信用,要自己的創意有價值。甚至需要你説明他們在事情一開始就給與更大的支持。

品牌方出力,供應商自然更願意貢獻技術和產能,每一端都能得到更好的利益分配。這個邏輯和壁壘是外人很難打破的。

這也是謝冠宏的高明之處:利用商品利潤的“失去”,建立品牌信任的“得到”。用信任來贏利。

— 5 —丨像阿甘一樣丨

雖然和供應商建立了良性的發展關係,但創業初期,團隊自己的困難也有不少。

最大的問題就是,“沒做過”。

從流行的電子產品轉行到耳機,意味著專家、人員等一系列資源都要重新找。

對謝冠宏這樣50多歲才出來創業的人來說,焦慮是每分每秒都存在的。

因為沒有經驗,他戰戰兢兢。

創業初期,只要午休期間沒看到設計師,謝冠宏都會忍不住打電話問問進展;員工做設計圖的時候,謝冠宏會站在後面緊盯細節、反復確認。

對待產品細節上,他更是把自己強迫處於“逼瘋”的狀態。

為了一個耳機繞線器,他兩個月都沒睡好覺:模具前後改了50遍,改到自己要瘋了,最後還要做到放地上踩都不能壞;

矽膠表面一條條細細的紋理,每一條都要拿去改很多遍,每一條都要清晰不能粘在一起,謝冠宏的要求是,手指觸摸的質感要很光滑;

為了解決耳機線普遍容易被拉斷的問題,他用上了10萬塊錢音箱上才有的高級振膜材料……

每個工藝標準總會被反復打磨,樣品不做20幾個、不修改個幾十次,在謝冠宏那裡是不可能過關的。

他拿做蘋果產品的那套標準,用在生產耳機身上。

“產品的細節決定了產品是否有資格出生,我不能有絲毫的懈怠。”

每項產品光從生產、組裝、出廠到用戶體驗,檢測項目就有700多項,是對手的5到6倍以上,這樣做的好處是,產品良率在九成以上。

這些絕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完成,必須有供應商願意配合。

“只有你一個人瘋是沒有用的,大家願意一起奮鬥,才可能成功。”

那段時間,謝冠宏熱衷於“自我折磨”,他說自己從來沒有如此貼近客戶聲音。

初創團隊,沒有名氣,想做出高品質耳機的“豪言”被網友一致群嘲:質疑他們不懂聲學技術,說他們沒有資格……

因為沒有經驗,他變得更謙遜。

每天早上六點起床,他第一件事就是上網看評論,看網友有什麼疑問,看他們又罵了什麼。

於是幾百項測試做完後,又添加了一個“洗衣機測試”,洗一遍、烘一遍,反復三次才出廠。

還有一次,網友用一句流行語誇了他家的耳機“有毒”。謝冠宏沒明白,特別認真的回復道,“我們的產品都是經過瑞士SGS認證的,可以放在嘴裡嚼,無毒。”

謝冠宏經常是看評語看到睡不著,等心情平復些,再把挑剔評語都摘出來,根據評語去測去改,改到對方沒有差評為止。

沒有經驗也是成功要素。謝冠宏意識到,只要像阿甘一樣,就沒有天花板。

至2013年年底,由謝冠宏團隊打造的小米活塞耳機銷量超過100萬條。不過價格是99元——上市之前團隊讓用戶猜價格,從99猜到了199,最終謝冠宏他們選擇了最低的價位。99元小米圈鐵耳機的推出,也引發了不小的轟動。至此,謝冠宏團隊也算是首戰告捷,一炮走紅。

2015年,1MORE(萬魔)誕生。

2017年6月,美國消費者雜誌的評測中,萬魔耳機拿下冠軍,被稱為“100元美金左右沒人比得過的耳機。”

2017年8月,1MORE耳機的巨幅照片出現在紐約時代廣場。

— 6 —丨享受解決困難的樂趣丨

追求營收,謝冠宏追了半輩子。直到出來創業,他才意識到做生意的本質。

“賺不賺錢只是結果,不是原因。本質應該是讓客戶感動。”

費了這麼大勁,50多歲還在創業路上拼搏,謝冠宏的執著感動了很多人。

“那麼多品牌像一座山一樣,你不是要爬上去。”他說,“你是要把整座山翻過來,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聽到更好聽的音樂。”

……

蘋果發佈會的最後環節,約伯斯經常會給世界帶來“one more thing”,然後隨意的掏出一件震驚世人的產品。

謝冠宏淡淡的說,“蠻想學習這樣的精神。”

— 7 —丨結尾丨

通過謝冠宏的創業經歷,大狗覺得,每一份成功的背後都不是投機取巧,我們之所以碌碌無為,是因為我們缺少一種“較真”的態度以及過於安逸眼下生活的惰性。

工作中,我們會因為許多硬性規定而覺得工作難以展開,但其實真正困難的是我們缺少一份敢於面對困難和解決困難的心態。

所以,很多事情往往還沒有開始做,就已經被嚇壞了。

但願大狗今天的文章,可以讓更多“佛性朋友”敢於正視生活、正視自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