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產品理論|淺談“產品開發三原則模型”對於產品設計的價值

文/熊貓小生發佈于7小時前閱讀1200評論0喜歡0

閱讀1200

標籤:

產品經理產品設計 一、什麼是產品開發三原則模型?

Doblin Group的聯合創始人和總裁拉裡·基利(Larry Keeley)提供過這樣一個產品開發三原則的模型,

這個原則由三部分組成:商業可行性、設計期望性、技術可能性。 其中, 商業可行性:由商業模式和市場評估來解決;設計期望性:需要產品設計來滿足;技術可能性:由技術來解決。

二、產品開發三原則模型各自包含哪些內容? 1、商業可行性-由商業模式和市場評估來解決的:

其中商業模式指的是企業/公司如何創造價值、傳遞價值和獲取價值的基本原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戰略目標,

這部分主要要關注兩方面的內容:

產品目標:也就是我們對於自身產品的期望目標。 這些產品目標可以是商業目的, 比如:通過產品達到今年10億的銷售收入, 也可以是其它類型的目標, 比如:今年產品的使用者量要達到1000萬等等。

用戶需求:這是我們產品的目標, 尤其是哪些將要使用我們產品的使用者, 我們必須要瞭解這些使用者想從我們產品上得到什麼, 只有瞭解到了用戶想要的, 才能知道我們產品要做什麼樣的事情, 比如:我們發現用戶有上網買東西的需求,

我們是否可以做個購物平臺、比如:用戶有交友需求, 我們是否可以做個社交平臺等等;

市場評估指的是企業/公司要明確未來產品要進入的市場類型;因為, 市場不同, 採取的產品策略也就不盡相同了, 目前商業市場主要分為三大類:現有市場、垂直市場、全新市場;

現有市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紅海了, 其中充斥著大量的競爭者及相似的產品,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只能拼產品的性價比和產品的資源了, 比如:小米, 它能把一款價值3000元的手機買到1999元;垂直市場:也就是細分市場, 產品主要針對的是特定的使用人群, 提供特定的需求;比如:針對藍領使用者工具產品:安心記加班APP、針對老年人的:老年手機、針對同志交友的軟體:blued等;全新市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藍海了,

用戶從來沒看到過我們的產品。 這時候我們要慎重考慮該產品是否真的能滿足使用者需求, 並且它的替代性如何, 如何培養用戶習慣等;

2、設計期望值-需要產品設計滿足:

這裡說的“設計”, 泛指除了技術和商業以外, 為解決問題而產生的有意識的活動, 也就是以創造價值為方向進行系統的思考與實踐。 其中, 產品設計包含:需求收集、需求列表、需求設計(交互設計、視覺設計)。

需求收集:通過使用者調研、使用者回饋、戰略規劃、資料分析、競品分析等方式收集需求;需求列表:通過用以上方法收集得來的需求要統一形成需求列表, 建立需求池, 為後期設計產品方案提供基礎;需求設計:這個設計階段,

我們就要將需求變為最終的設計方案, 準備進行設計評估, 之後交付技術進行開發了。

3、技術可能性-由技術來解決:

技術可能性, 更多強調的是技術資源對於戰略目標及產品需求的實現能力, 技術資源強的可以形成技術壁壘, 提升商業及產品的技術競爭力。舉個例子:比如現在比較火的人工智慧,從1956就開始被提及,到現在的普及,最關鍵的因素還是技術的發展能夠支撐和實現這樣的需求;再比如,手機性能的關鍵晶片技術,就目前的主流機型來看90%以上的手機還是在使用驍龍晶片,原因就在於關鍵技術的掌握。像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就不多說了,所以,技術資源對於企業/公司來說很重要。

另外互聯網行業的技術是指我們項目的開發人員,包含前端、後端、安卓、IOS、資料庫、運維等等;他們根據設計方案將其落地為使用者使用設備上能運行、正常使用的產品;當然,要保證整個產品的順利開發落地,技術內部還是要遵守一定的流程的:技術初步開發結束結束後,要經過測試部門測試,測試完成之後需求方要進行項目交付。

PS:關於需求設計及需求開發部分,大家可以看我上一篇文章,裡邊講的很詳細了,傳送門:《經驗分享 | 如何更好地推動產品及交互需求順利落地?》

三、產品開發三原則重要性?

Keeley認為,一個高技術的商業產品,這三個因素同時對其產生影響,如果三個基礎中的某項顯著地弱於其他,那這個產品不太可能禁得住時間的考驗。這裡說的“設計”,泛指除了技術和商業以外,為解決問題而產生的有意識的活動,也就是以創造價值為方向進行系統的思考與實踐。所以,沒有將設計上升到戰略思維高度的企業,很難長久地存在。

產品設計和技術永遠是為實現商業戰略目標服務的,商業邏輯決定著產品邏輯,產品邏輯由決定著體驗邏輯。如果高處的商業邏輯錯了,後面的發力其實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所以,商業的可行性永遠是最重要的維度。

要讓產品有價值或者成功,商業可行性、設計期望性及技術可行性缺一不可。

圖片來源於《About Face4》

四、總結:

以上就是我對拉裡·基利(Larry Keeley)提產品開發三原則模型的理解和感悟,對於我的直接影響就是提升了思考的維度和眼界,在做需求的過程中不是過於糾結產品設計本身,而是站在商業和技術實現方面去考慮全域,這樣做出來的設計方案才是最合適的。

PS:本文純屬個人見解,如果有不妥的地方歡迎各位批評指正~~

作者:熊貓小生,交互設計師,4年互聯網產品設計經驗,曾主導多個互聯網產品的設計工作。

本文由 @熊貓小生 原創發佈於產品壹佰,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提升商業及產品的技術競爭力。舉個例子:比如現在比較火的人工智慧,從1956就開始被提及,到現在的普及,最關鍵的因素還是技術的發展能夠支撐和實現這樣的需求;再比如,手機性能的關鍵晶片技術,就目前的主流機型來看90%以上的手機還是在使用驍龍晶片,原因就在於關鍵技術的掌握。像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就不多說了,所以,技術資源對於企業/公司來說很重要。

另外互聯網行業的技術是指我們項目的開發人員,包含前端、後端、安卓、IOS、資料庫、運維等等;他們根據設計方案將其落地為使用者使用設備上能運行、正常使用的產品;當然,要保證整個產品的順利開發落地,技術內部還是要遵守一定的流程的:技術初步開發結束結束後,要經過測試部門測試,測試完成之後需求方要進行項目交付。

PS:關於需求設計及需求開發部分,大家可以看我上一篇文章,裡邊講的很詳細了,傳送門:《經驗分享 | 如何更好地推動產品及交互需求順利落地?》

三、產品開發三原則重要性?

Keeley認為,一個高技術的商業產品,這三個因素同時對其產生影響,如果三個基礎中的某項顯著地弱於其他,那這個產品不太可能禁得住時間的考驗。這裡說的“設計”,泛指除了技術和商業以外,為解決問題而產生的有意識的活動,也就是以創造價值為方向進行系統的思考與實踐。所以,沒有將設計上升到戰略思維高度的企業,很難長久地存在。

產品設計和技術永遠是為實現商業戰略目標服務的,商業邏輯決定著產品邏輯,產品邏輯由決定著體驗邏輯。如果高處的商業邏輯錯了,後面的發力其實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所以,商業的可行性永遠是最重要的維度。

要讓產品有價值或者成功,商業可行性、設計期望性及技術可行性缺一不可。

圖片來源於《About Face4》

四、總結:

以上就是我對拉裡·基利(Larry Keeley)提產品開發三原則模型的理解和感悟,對於我的直接影響就是提升了思考的維度和眼界,在做需求的過程中不是過於糾結產品設計本身,而是站在商業和技術實現方面去考慮全域,這樣做出來的設計方案才是最合適的。

PS:本文純屬個人見解,如果有不妥的地方歡迎各位批評指正~~

作者:熊貓小生,交互設計師,4年互聯網產品設計經驗,曾主導多個互聯網產品的設計工作。

本文由 @熊貓小生 原創發佈於產品壹佰,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