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紅十字研究」應將體驗式生命教育作為工作主線

原創

應以體驗式生命教育為工作主線

——紅十字事業總論之工作思路

面對人道主義的挑戰, 以人道救援為已任的紅十字會亟需厘清發展思路, 用更加科學有效的方式開展生命教育工作。

福建省紅十字會2012年開創性地提出“體驗式生命教育”模式, 旨在説明公眾建立健全的生命倫理觀念和掌握系統的生命自救知識技能。

體驗式生命教育既是教育方法的創新, 也是對紅十字生命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應成為新時期紅十字工作的主線和軸心。

內涵:立體的人道傳播+系統的生命救護

體驗式生命教育是一種主動參與型、互動性、操作性較強的生命教育形式。

體驗式教育能夠寓教於樂, 教授過程更加生動。 “體驗”往往能帶來通徹的生命感悟:

●體驗災難, 能夠感受到生命的無常和脆弱, 從而懂得珍惜生命;

●體驗病痛, 從而更加珍視健康, 更加積極地培養健康生活好習慣。

體驗式生命教育的承載形式豐富多元, 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注重教育物件的參與性、回饋性以及激發公眾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可以說, 法無定法, 道有常道, 教育方法的靈活多樣、綜合運用皆為實現更高的人道傳播和生命救護要求。

體驗式生命教育旨在通過立體形象的人道傳播和全面系統的生命救護實現“讓公眾建立起健全的生命倫理觀念和掌握系統的生命自救知識技能”的目標。

紅十字精神內涵既廣博又抽象。

體驗式生命教育能夠通過逐步深入、層層推進、立體形象的人道傳播把看似抽象、孤立的文化現象轉化為無處不在的、生活化的行動指南和綱領。

精神傳播最根本的目標和真正意義還是在於影響行為, 如果不能和實際生活聯繫起來, 精神口號就會是“繡花枕頭”;另一方面, 如果沒有真正掌握紅十字人道精神的內涵, 只是教條化地記憶生活綱領, 就無法根據千變萬化的現實生活情景作出準確判斷, 更難以保證行為正確。

從理念的接受到認同、再到理念的貫徹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所以, 人道傳播也應該是鮮活的、形象的、遞進的、生活化的傳播過程。

◆全面系統的生命救護一方面體現在廣度上, 既包括救護培訓物件的廣度, 也包括救護內容的廣度, 這是社會公眾廣泛開展自救互救的前提和基礎。

◆另一方面體現在頻率和深度上, 頻率和深度是成功開展自救互救的保證, 因為只有通過持之以恆的培訓和演練,

緊急事件發生時公眾才有可能作出正確的應急反應。

以緊急情況下的集體逃生為例, 突發緊急事件時, 人們往往失去理性判斷力, 只能基於本能最有可能出現的反應是“隨大流”, 即直接追隨周圍的人行動。

因此, 只有大多數人的行為滿足逃生要求, 才能形成正確的群體行為, 帶領整個群體順利逃生。 而只有長期、經常性地演練才能讓災難發生時正確的疏散、自救、逃生能力成為人們的本能。

意義:將紅十字會各項工作融為有機生命體

體驗式生命教育是在明確生命教育發展方向前提下的一種具體發展思路, 是基於對紅十字會組織特性的準確把握和各項工作關係的重新梳理。

❖一方面, 將生命教育作為紅十字工作的邏輯起點與結構要素,

是紅十字運動的內在要求, 也是紅十字根本價值的回歸。 體驗式生命教育作為紅十字工作的主線和軸心, 其正常運轉和作用發揮離不開其他各項工作的配合;

❖另一方面, 真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 生命教育的精髓應在各項工作中體現並貫穿紅十字工作始終, 使各項工作有機相融並聯接成一個有機生命體。

在這個有機生命體中, 體驗式生命教育代表“大腦”和“心臟”。 可以說, 人道傳播是“心臟”, 是對生命的敬畏之心;生命救護培訓是“大腦”, 是公眾保護生命的知識技能寶藏和智囊。

募捐和志願者動員可謂“左膀右臂”, 是體驗式生命教育的資源保障。 募捐是物力保障, 志願者動員則是人力保障, 充足的物力和人力保障是人道傳播立體化和生命救護全面系統化的必備條件。

資源動員的過程也是傳播人道精神、推廣紅十字文化的過程,是獲得認同、喚起共鳴的過程。無論從動員策略、動員口號、物質載體都應該體現出生命教育的內容和體驗式特色。

“三獻”工作是托起弱小生命、挽救和延續生命的“雙手”,是公眾與紅十字會攜手搭建的人道生命安全網。三獻是“手臂”的延伸,是在捐獻人力、物力之外的深度捐獻,是挽救生命的捐贈。

我國“三獻”工作仍在起步階段,面臨非常大的供需缺口。其實,生命是有限的時間與有限的能量的集合體,人的軀體無法永恆。

科學地認識生命,就會對生命產生深刻而豁達的思考。可以說,公眾進行“三獻”可能基於美德,也可能基於責任,更多的是基於對生命的理性思考,引導公眾科學地認知生命應該成為開展“三獻”工作的主要思路。

救災工作則是紅十字會作為生命教育組織的立足之本,是紅十字生命有機體的“雙腳”。生命救援和生命教育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生命教育導向以生命教育為主要目標,但生命救援仍是不能丟棄的領域。

因為紅十字會作為生命教育組織,只有經得起生命救援的檢驗,才能證明教育實力的權威性和教育資質的合理性,也才能使生命教育“接地氣”,避免教學內容與生命保護實踐相脫節。

救助工作像是紅十字有機體的“頭皮和頭髮”,既是頭部健康(生命救護普及)的影響,本身也是對頭部、腦部的保護和生命救護的加強;生活救助並不是物資、服務的單向供給,更是健康觀念、生活保健常識的溝通過程,是健康送萬家,是保護生命的延伸。

紅十字組織的內部治理和建設像是紅十字生命機體的“骨架”,隊伍建設則是血肉,血肉可以再生,骨架卻難以剝離,組織框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基層組織建設是“雙腿”,抓好基層組織建設,紅十字有機體才能跑得快。

宣傳是“臉面”,在資訊爆炸的高科技、互聯網時代,宣傳策略不容忽視;紅十字會之間的交流互動是“眼睛”,通過交流學習才能清楚前進的方向,才能掌握發展趨勢,準確地把握未來。

總之,用生命教育提升紅十字人的專業和理性,用立體的人道傳播和系統的技能培訓喚起公眾的認同、共鳴和行動,紅十字會定能走出一條特色之路。

充足的物力和人力保障是人道傳播立體化和生命救護全面系統化的必備條件。

資源動員的過程也是傳播人道精神、推廣紅十字文化的過程,是獲得認同、喚起共鳴的過程。無論從動員策略、動員口號、物質載體都應該體現出生命教育的內容和體驗式特色。

“三獻”工作是托起弱小生命、挽救和延續生命的“雙手”,是公眾與紅十字會攜手搭建的人道生命安全網。三獻是“手臂”的延伸,是在捐獻人力、物力之外的深度捐獻,是挽救生命的捐贈。

我國“三獻”工作仍在起步階段,面臨非常大的供需缺口。其實,生命是有限的時間與有限的能量的集合體,人的軀體無法永恆。

科學地認識生命,就會對生命產生深刻而豁達的思考。可以說,公眾進行“三獻”可能基於美德,也可能基於責任,更多的是基於對生命的理性思考,引導公眾科學地認知生命應該成為開展“三獻”工作的主要思路。

救災工作則是紅十字會作為生命教育組織的立足之本,是紅十字生命有機體的“雙腳”。生命救援和生命教育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生命教育導向以生命教育為主要目標,但生命救援仍是不能丟棄的領域。

因為紅十字會作為生命教育組織,只有經得起生命救援的檢驗,才能證明教育實力的權威性和教育資質的合理性,也才能使生命教育“接地氣”,避免教學內容與生命保護實踐相脫節。

救助工作像是紅十字有機體的“頭皮和頭髮”,既是頭部健康(生命救護普及)的影響,本身也是對頭部、腦部的保護和生命救護的加強;生活救助並不是物資、服務的單向供給,更是健康觀念、生活保健常識的溝通過程,是健康送萬家,是保護生命的延伸。

紅十字組織的內部治理和建設像是紅十字生命機體的“骨架”,隊伍建設則是血肉,血肉可以再生,骨架卻難以剝離,組織框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基層組織建設是“雙腿”,抓好基層組織建設,紅十字有機體才能跑得快。

宣傳是“臉面”,在資訊爆炸的高科技、互聯網時代,宣傳策略不容忽視;紅十字會之間的交流互動是“眼睛”,通過交流學習才能清楚前進的方向,才能掌握發展趨勢,準確地把握未來。

總之,用生命教育提升紅十字人的專業和理性,用立體的人道傳播和系統的技能培訓喚起公眾的認同、共鳴和行動,紅十字會定能走出一條特色之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