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百年茶莊太和堂——記福州太和堂茶莊

“太和堂茶莊”始建于清咸豐年間, 距今已有160多年歷史。 其創始人姓陳, 福州北門外浮村人。 原茶莊開在現南街郵電局附近, 20年代末才遷至現址。 茶莊店堂是典型的福州兩進古民居格式, 臨街店面不足30平方米, 但懸掛的巨幅旗幡“太和堂茶莊”, 在30年代的南街上十分顯眼。 茶莊內的擺設頗為講究, 櫃檯由楠木製成, 櫃面以大理石鑲嵌, 櫥架上陳列著大錫罐, 並題有採茶詩歌。 店鋪北側豎有“武夷岩茶”牌匾, 南面牆上掛著十八羅漢圖, 配有對聯“德大自在, 敬者歸來”, 掛圖下擺放桌椅, 供客人小憩。

福州南街老照片, 太和堂茶莊在畫面中清晰可見

茶莊採用前店後場的經營方式。 據該店老員工王大浩介紹, 解放前的“太和堂茶莊”主營茉莉花茶, 兼營各種名茶, 如武夷大紅袍、安溪鐵觀音、浙江西湖龍井、旗槍等。 當年“太和堂茶莊”比較著名的品牌有“高香片”、“香片”、雀舌、春毫、明前等,

行銷遍及全國各地, 店裡專設兩人負責外埠生意。 運往省外的茶葉分七斤裝、十斤裝的小木箱, 外裹布袋經郵局寄出, 其中每年供應北京的茶葉就有20多擔。

太和堂茶莊茶葉包裝

“太和堂茶莊”曾幾易其主, 30年代初招牌為“太和堂茶莊(康記)”,

後經轉讓, 變為“太和堂茶莊(興記)”。 抗日戰爭期間, 由老店員錢瑞恭、王旺存兩人合資經營至1956年公私合營止。 舊時福州茶莊經營的雀舌、高香片、武夷岩茶、鐵羅漢等名茶, 多為有錢人家的消費, 一般百姓則是喝“香片”(相當於三級花茶);買茶的量也不大, 茶莊賣茶用的是小桿秤(錢秤)。 因此, 各茶莊都十分重視招牌和包裝, 像“太和堂茶莊”零售茶用的是兩層紙包裝, 常見的包裝有“尖尖包(五分重)”、“角包(三錢重)”、“四方包(一兩重)”, 包裝好的茶包必須四四方方, 能立得起來才算合格, 並蓋上太和堂的印章。 後堂加工場每年清明節前後, 便派人到郊區、閩東等地收購原茶, 回來後再“窨花”加工。 茶葉性喜溫燥而忌濕冷, 所以, 三四月間又是燒炭烘茶的忙碌時節。

太和堂茶莊茶葉包裝細節圖

公私合營後,“太和堂茶莊”併入國營的市糖煙酒公司,由於他們堅持老店“講信譽、重品質”經營傳統,受到各級領導的好評和廣大群眾的歡迎。六七十年代,國家強調“以糧為綱”,不讓農民用自留地種茶,使得群眾買茶葉要憑票憑批條。直到改革開放以後,“太和堂茶莊”的總體面貌才有了顯著的變化,1984年茶莊進行了重建,人均稅利名列省內同行業的前茅。自80年代中期以來,該店年年被評為局、公司先進單位,並被列為省貿易廳首批“放心店”企業。1998年“太和堂茶莊”成為福州市視窗行業示範單位之一,並被省婦聯授予“巾幗文明號”榮譽稱號。

文/向明

來源/福州晚報

頭春福建毛峰開始預訂,需要預訂的茶友直接點擊“閱讀原文”

○購買“紅夢茶”,點擊“閱讀原文”,謝謝品鑒。

太和堂茶莊茶葉包裝細節圖

公私合營後,“太和堂茶莊”併入國營的市糖煙酒公司,由於他們堅持老店“講信譽、重品質”經營傳統,受到各級領導的好評和廣大群眾的歡迎。六七十年代,國家強調“以糧為綱”,不讓農民用自留地種茶,使得群眾買茶葉要憑票憑批條。直到改革開放以後,“太和堂茶莊”的總體面貌才有了顯著的變化,1984年茶莊進行了重建,人均稅利名列省內同行業的前茅。自80年代中期以來,該店年年被評為局、公司先進單位,並被列為省貿易廳首批“放心店”企業。1998年“太和堂茶莊”成為福州市視窗行業示範單位之一,並被省婦聯授予“巾幗文明號”榮譽稱號。

文/向明

來源/福州晚報

頭春福建毛峰開始預訂,需要預訂的茶友直接點擊“閱讀原文”

○購買“紅夢茶”,點擊“閱讀原文”,謝謝品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