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致敬」他是中國核武器研究領域公認的“眾帥之帥”,善主持,敢拍板,一起重溫他的故事

朱光亞,

中國首枚原子彈研製的技術總負責人,

中國核武器研究領域公認的“眾帥之帥”,

中國科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主席。

1924年12月25日,

朱光亞出生在湖北宜昌,

幼年時隨家人遷居武漢。

1931年起, 他先後在漢口第一小學和聖保羅中學學習。

1938年夏, 日軍逼近武漢,

剛剛中學畢業的朱光亞被迫遷到四川境內,

先後在合川崇敬中學、江北清華中學、重慶南開中學就讀,

這期間魏榮爵老師講授的物理學,

引發了朱光亞濃厚的興趣。

1941夏, 朱光亞考入中央大學,

第二年轉到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就讀,

先後受教于周培源、趙忠堯、王竹溪、葉企孫、饒毓泰、吳有訓、吳大猷。

朱光亞在西南聯大時的畢業證明

1945年夏, 隨著兩顆原子彈在日本上空爆炸,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

為了擴大軍事實力和提高中國在世界的形象,

蔣介石提出:中國也要做原子彈。

國民政府決定派出吳大猷、曾昭掄、華羅庚三位科學家赴美國考察,

並要求每位科學家推薦兩名助手同去。

這時,

正趕上朱光亞從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畢業,

留校擔任助教,

他和李政道一起, 被吳大猷選中去美國!

然而, 他們到了美國後卻獲知:

美國有關原子彈的各個科研機構

都不准許外國人進入,

國民政府承諾的50萬美元研製費也隨之落空。

考察的熱望破滅後,

師生們決定分別進入美國的研究機構或大學,

學習前沿科技。

1946年9月, 朱光亞隨吳大猷進入密西根大學,

從事核子物理學的學習和研究。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

朱光亞以全A的成績連續4年獲得獎學金,

並在《物理評論》上相繼發表了4篇論文,

這也是目前公開管道可查到的朱光亞僅有的4篇學術論文。

由於朱光亞在學術上表現突出,

又在學校合唱團指揮合唱,

因此在同學們中間很有號召力,

他常組織大家圍坐在草坪上傳閱《華僑日報》,

傳遞國內消息。

1950年3月18日,

一篇感情真摯的《致全美中國留學生的一封公開信》發表在《留美學生通訊》上,

吹響了回國的集結號,

這封信的主要牽頭人,

正是朱光亞。

1950年初, 朱光亞親筆起草《致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 信的後面附上了包括朱光亞在內的52名中國留學生的簽名。

朱光亞認為,

“只有把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

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獻給祖國,

個人的人生價值和理想才能實現。 ”

1950年2月, 朱光亞拒絕了美國經濟合作總署的旅費,

匆匆告別學業尚未完成、正處在熱戀中的女友,

取道香港回到新中國。

朱光亞回國不久,

就在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專著《原子能和原子武器》。

這本小冊子, 售價舊幣2000元,

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兩角錢。

這是中國最早介紹原子能技術的著作之一,

寄託著朱光亞的核彈夢。

1959年6月,蘇聯單方面撕毀與我國簽訂的有關協定,

撤走專家,我國原子彈科研專案被迫停頓。

黨中央決策“自己動手,從頭做起”,

委託錢三強挑選一位“科學技術帶頭人”,

錢三強推薦了朱光亞。

此時,朱光亞年僅35歲。

朱光亞的到來,很快使核武器所的工作有了起色。

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懷、程開甲,

這些在當時就已很出名的科學家們,

還有陳能寬、周光召等一批科技骨幹,

都是在朱光亞的建議下加入進來,

組成了中國核武器研發的黃金陣容。

1962年,朱光亞編寫了

《原子彈裝置科研、設計、製造與試驗計畫綱要及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與

《原子彈裝置國家試驗專案與準備工作的初步建議與原子彈裝置塔上爆炸試驗大綱》

兩份綱領性檔,

明確提出核爆炸試驗應該分兩步走:

第一步先以塔爆方式進行,

第二步再以空投方式進行。

後來的實踐證明,

這是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

對於中央正確決策起到了關鍵作用。

這兩份至關重要的檔,

被譽為原子彈的“兩個綱領性檔”。

毛澤東對此做出重要批示:“很好,照辦。”

1964年10月16日15時,

大西北戈壁灘一道強光閃過,

一朵黃褐色的蘑菇雲騰空而起。

成功了!

看到這驚心動魄的壯觀景象,

老成持重的朱光亞激動萬分。

當晚,在試驗基地舉行的慶功“宴會”上,

他喝得酩酊大醉……

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醉酒。

在朱光亞的人生編年表上,

出現最多的一句話是“主持某次核子試驗取得成功”。

然而常人很難想像,朱光亞是如何“主持”的。

朱光亞曾經30多次親臨核子試驗現場,

早期還曾帶人進入爆後坑道實地觀察。

爆後坑道余溫猶存,

放射性劑量很大,

還隨時伴有塌方,

他們“深入虎穴”,

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

1971年,一架攜帶氫彈的飛機飛臨靶場上空,

駕駛員連試3次都無法把氫彈投出去。

作為現場最高領導,

朱光亞憑著對核彈性能的深刻瞭解,

果斷指示駕駛員帶彈返航。

讓一架帶著解除保險氫彈的飛機著陸,

任何國家史無前例。

萬一引爆氫彈,

後果不堪設想。

千鈞一髮之際,

朱光亞毅然拍板:“帶彈著陸,我負責!”

經請示北京的周恩來總理,

飛機安全降落,

氫彈毫髮未損!

“兩彈一星”元勳彭桓武曾稱讚朱光亞“細緻安排爭好省,全盤計畫善溝通,周旋內外現玲瓏”,

“兩彈一星”元勳程開甲稱讚朱光亞“深思熟慮,把握航道”,

上級領導則說朱光亞是“傑出的科技帥才”。

回顧往事,朱光亞卻屢次提到:

核武器事業是集體的事業,

所有的一切榮譽都是集體的。

我僅僅是其中的一員,是一個代表。

1993年秋,朱光亞在新疆羅布泊實驗基地

1991年,朱光亞被選為中國科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主席,

1994年,朱光亞被推選為中國工程院第一任院長。

1994年,朱光亞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

1999年,國慶50周年之際,

朱光亞與其他22名科學家一同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1991年4月27日,新當選的中國科協主席朱光亞(右)和名譽主席錢學森在中國科協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上。

擔任科協主席時,

朱光亞一直強調科協是人民團體,

是科技工作者之家,

要避免行政化傾向,

要讓來辦事的知識份子有回家的感覺。

為呼籲全社會尊重科學,重視科學知識普及,

在中國科協的5年,

也許是朱光亞一生中發表公開講話最多的一個時期。

1996年,朱光亞榮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成就獎”,

獎金為100萬元港幣,

他馬上就捐給了中國工程科技獎助基金;

他積攢的4.6萬元稿費,

也捐給了中國科協的一個基金會。

2004年12月,

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朱光亞星”。

命名儀式上,

朱光亞說:“我很不敢當……”

在朱光亞85歲生日的時候,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主編出版《戰略科學家朱光亞》一書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他。

在這本書的後記裡有這樣一段話:

朱主任對我國科技做了很多有分量的工作,

但由於國防需要,

至今還有許多不能對外公佈。

2011年2月26日,

朱光亞在北京逝世,

享年87歲。

本文根據網路公開資料整理改編

售價舊幣2000元,

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兩角錢。

這是中國最早介紹原子能技術的著作之一,

寄託著朱光亞的核彈夢。

1959年6月,蘇聯單方面撕毀與我國簽訂的有關協定,

撤走專家,我國原子彈科研專案被迫停頓。

黨中央決策“自己動手,從頭做起”,

委託錢三強挑選一位“科學技術帶頭人”,

錢三強推薦了朱光亞。

此時,朱光亞年僅35歲。

朱光亞的到來,很快使核武器所的工作有了起色。

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懷、程開甲,

這些在當時就已很出名的科學家們,

還有陳能寬、周光召等一批科技骨幹,

都是在朱光亞的建議下加入進來,

組成了中國核武器研發的黃金陣容。

1962年,朱光亞編寫了

《原子彈裝置科研、設計、製造與試驗計畫綱要及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與

《原子彈裝置國家試驗專案與準備工作的初步建議與原子彈裝置塔上爆炸試驗大綱》

兩份綱領性檔,

明確提出核爆炸試驗應該分兩步走:

第一步先以塔爆方式進行,

第二步再以空投方式進行。

後來的實踐證明,

這是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

對於中央正確決策起到了關鍵作用。

這兩份至關重要的檔,

被譽為原子彈的“兩個綱領性檔”。

毛澤東對此做出重要批示:“很好,照辦。”

1964年10月16日15時,

大西北戈壁灘一道強光閃過,

一朵黃褐色的蘑菇雲騰空而起。

成功了!

看到這驚心動魄的壯觀景象,

老成持重的朱光亞激動萬分。

當晚,在試驗基地舉行的慶功“宴會”上,

他喝得酩酊大醉……

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醉酒。

在朱光亞的人生編年表上,

出現最多的一句話是“主持某次核子試驗取得成功”。

然而常人很難想像,朱光亞是如何“主持”的。

朱光亞曾經30多次親臨核子試驗現場,

早期還曾帶人進入爆後坑道實地觀察。

爆後坑道余溫猶存,

放射性劑量很大,

還隨時伴有塌方,

他們“深入虎穴”,

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

1971年,一架攜帶氫彈的飛機飛臨靶場上空,

駕駛員連試3次都無法把氫彈投出去。

作為現場最高領導,

朱光亞憑著對核彈性能的深刻瞭解,

果斷指示駕駛員帶彈返航。

讓一架帶著解除保險氫彈的飛機著陸,

任何國家史無前例。

萬一引爆氫彈,

後果不堪設想。

千鈞一髮之際,

朱光亞毅然拍板:“帶彈著陸,我負責!”

經請示北京的周恩來總理,

飛機安全降落,

氫彈毫髮未損!

“兩彈一星”元勳彭桓武曾稱讚朱光亞“細緻安排爭好省,全盤計畫善溝通,周旋內外現玲瓏”,

“兩彈一星”元勳程開甲稱讚朱光亞“深思熟慮,把握航道”,

上級領導則說朱光亞是“傑出的科技帥才”。

回顧往事,朱光亞卻屢次提到:

核武器事業是集體的事業,

所有的一切榮譽都是集體的。

我僅僅是其中的一員,是一個代表。

1993年秋,朱光亞在新疆羅布泊實驗基地

1991年,朱光亞被選為中國科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主席,

1994年,朱光亞被推選為中國工程院第一任院長。

1994年,朱光亞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

1999年,國慶50周年之際,

朱光亞與其他22名科學家一同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1991年4月27日,新當選的中國科協主席朱光亞(右)和名譽主席錢學森在中國科協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上。

擔任科協主席時,

朱光亞一直強調科協是人民團體,

是科技工作者之家,

要避免行政化傾向,

要讓來辦事的知識份子有回家的感覺。

為呼籲全社會尊重科學,重視科學知識普及,

在中國科協的5年,

也許是朱光亞一生中發表公開講話最多的一個時期。

1996年,朱光亞榮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成就獎”,

獎金為100萬元港幣,

他馬上就捐給了中國工程科技獎助基金;

他積攢的4.6萬元稿費,

也捐給了中國科協的一個基金會。

2004年12月,

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朱光亞星”。

命名儀式上,

朱光亞說:“我很不敢當……”

在朱光亞85歲生日的時候,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主編出版《戰略科學家朱光亞》一書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他。

在這本書的後記裡有這樣一段話:

朱主任對我國科技做了很多有分量的工作,

但由於國防需要,

至今還有許多不能對外公佈。

2011年2月26日,

朱光亞在北京逝世,

享年87歲。

本文根據網路公開資料整理改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