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毛主席:一個被國家領袖耽誤的詩人

北國風光, 千里冰封, 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 惟餘莽莽;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 原馳蠟象, 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 看紅裝素裹, 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昨天, 很多人為一位白鬍子老爺爺慶祝了節日。 今天, 是另一位我們每天都能看見的老爺爺生日——毛澤東124周年誕辰。

縱觀毛澤東的一生, 雖有爭議但更多的是歷史性的貢獻。 他的一生, 不僅領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

也留下了許多後世傳誦的詩詞佳作。

青少年時期:以詩明志

1919年, 毛澤東(右一)、毛澤民(左二)、毛澤覃在長沙與母親合影

據現有的資料記載, 毛澤東最早的作品是幼時去外婆家拜年所作的《獅子眼鼓鼓》。

1902年正月的一天, 8歲的毛澤東跟著大人去看耍獅。

按當地習俗, 獅子耍到誰的身邊, 誰就要贊幾句吉利話(通常是順口溜)以討個口彩。

當獅子耍到毛澤東身邊時, 小小年紀的他靈機一動, 脫口贊道:

獅子眼鼓鼓,

擦菜子, 煮豆腐,

酒放熱些燒,

肉放爛些煮。

或許就是從那個時候起, 文學的種子就已經在8歲的毛澤東心中萌芽。

到了少年時代, 毛澤東仍一直堅持寫詩。 這個時候他的詩中, 已經能看到些許少年堅韌的模樣。

比如1906到1908年間的三首看似詠誦鄉間事物的小詩, 實則是托物寄興, 十幾歲的年紀已經開始以詩言志。

在《井贊》中, 他寫下“只喝井裡水, 永遠養不長。 ”

在《詠指甲花》中, 他寫下“淵明獨愛菊, 敦頤好青蓮。 我獨愛指甲, 取其志更堅。 ”

到了《耕田樂》時, 休學在家務農的毛澤東已經開始意識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寫下“坐待時機自主張”。 這句話也暗示了他不安一隅現狀, 正待相機投身到救國救民的宏偉事業中去的願景。

1913年, 在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求學時的毛澤東

1910年秋, 毛澤東正值17歲, 迎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轉折——離開韶山去長沙求學。

臨行前他立下誓言:不成功絕不還鄉。 於是他改寫了一首詩, 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帳簿裡:

孩兒立志出鄉關,

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生無處不青山。

1914至1918年間, 毛澤東就讀於湖南第一師範學校。

1915年5月7日, 袁世凱在二十一條上簽字的消息傳到長沙, 湖南第一師範的師生對此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口誅筆伐運動, 集資編印了反袁文集《明恥篇》。

毛澤東讀到這本《明恥篇》後, 更是“心事逐浪高”, 在該書封面上揮筆書下16個字, 把愛國青年同報仇雪恥聯繫在一起, 激發了廣大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

五月七日,

民國奇恥。

何以報仇?

在我學子。

革命時期:詩詞造詣的巔峰

毛澤東離開校園後, 將滿腔熱血付諸了實踐, 投身革命。

他開創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和全國政權的道路, 也經歷了被排斥於黨外的淒涼, 但最終仍領導紅軍長征並成功會師。

1925年晚秋, 毛澤東離開故鄉韶山, 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時途經長沙, 重遊橘子洲。 其時, 面對湘江上美麗動人的自然秋景, 聯想起當時的革命形勢,他寫出了著名的《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這首詞中毛澤東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也形象含蓄地給出了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風華正茂、揮斥方遒的革命青年。

1929年6月22日,在閩西龍岩召開的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上,毛澤東被朱德、陳毅等批評搞“家長制”,未被選為前敵委員會書記。

毛澤東隨即離開部隊,到上杭指導地方工作,差點死於瘧疾。途中恰逢重陽節,毛澤東觸景生情,寫下了《採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這首詞營造了一個恢弘開闊的藝術境界,毛澤東從人生感悟落筆,擺脫了個人的榮辱得失,站在歷史的、宇宙的、人類的高度抒發一個革命者的壯志豪情。

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澤東才在上海中央“九月來信”的支持下恢復職務。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被迫進行長征。

1935年2月,土城戰役失敗,毛澤東親自指揮了四渡赤水行動。

攻克婁山關佔領點燈山高地後,紅軍乘勝追擊再取遵義。這次戰役是遵義會議後的第一個大勝利,也是長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戰略轉折。

2月28日,毛澤東隨中央軍委縱隊登上婁山關,舉目四望,寫下《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

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

1935年10月,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毛澤東回顧長征一年來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和滿懷喜悅的戰鬥豪情,寫下了《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這首詩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艱辛戰鬥歷程:五嶺逶迤、烏蒙磅礴、橫渡金沙江、四渡赤水、翻越岷山成功會師。

勝利會師後,1935年12月9日,北京爆發了“一二·九”運動。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毛澤東也迎來了新的歷史任務。

1936年2月,在陝北清澗縣,毛澤東曾于一場大雪之後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原上視察地形。欣賞了“北國風光”後,寫下了《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共產黨人〉發刊詞》、《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著作。

1943年5月,他領導根據地軍民開展生產運動,度過了嚴重的經濟困難。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毛澤東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由毛澤東主持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他在這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主席,任職到1959年4月。

1961年,這一年對中國來說可算是個“多事之秋”。中國在國際上面臨歐美封鎖、蘇聯翻臉。國內又是經濟困難,災害重重。

面對困難和壓力,毛澤東想要表明共產黨人的態度和鬥志,便醞釀寫一首詞。他讀陸游的《蔔運算元·詠梅》,覺得雖文辭好,但意志消沉。所以他說“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於是就有了《蔔運算元·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此詞的目的主要是鼓勵大家不要畏懼困難,敢於戰勝困難。同時這首詞也成為了自有詠梅詩詞以來的前無古人之作。

回顧毛澤東的一生,這位少年懷志、將一生都奉獻給了革命事業的偉大領導人,雖有爭議,但他對中國革命不可爭論的功績遠大於他的過失。

他仍然受到中國人的崇敬,不論時代如何變遷,他仍會被中國世世代代的人銘記。

聯想起當時的革命形勢,他寫出了著名的《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這首詞中毛澤東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也形象含蓄地給出了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風華正茂、揮斥方遒的革命青年。

1929年6月22日,在閩西龍岩召開的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上,毛澤東被朱德、陳毅等批評搞“家長制”,未被選為前敵委員會書記。

毛澤東隨即離開部隊,到上杭指導地方工作,差點死於瘧疾。途中恰逢重陽節,毛澤東觸景生情,寫下了《採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這首詞營造了一個恢弘開闊的藝術境界,毛澤東從人生感悟落筆,擺脫了個人的榮辱得失,站在歷史的、宇宙的、人類的高度抒發一個革命者的壯志豪情。

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澤東才在上海中央“九月來信”的支持下恢復職務。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被迫進行長征。

1935年2月,土城戰役失敗,毛澤東親自指揮了四渡赤水行動。

攻克婁山關佔領點燈山高地後,紅軍乘勝追擊再取遵義。這次戰役是遵義會議後的第一個大勝利,也是長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戰略轉折。

2月28日,毛澤東隨中央軍委縱隊登上婁山關,舉目四望,寫下《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

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

1935年10月,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毛澤東回顧長征一年來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和滿懷喜悅的戰鬥豪情,寫下了《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這首詩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艱辛戰鬥歷程:五嶺逶迤、烏蒙磅礴、橫渡金沙江、四渡赤水、翻越岷山成功會師。

勝利會師後,1935年12月9日,北京爆發了“一二·九”運動。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毛澤東也迎來了新的歷史任務。

1936年2月,在陝北清澗縣,毛澤東曾于一場大雪之後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原上視察地形。欣賞了“北國風光”後,寫下了《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共產黨人〉發刊詞》、《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著作。

1943年5月,他領導根據地軍民開展生產運動,度過了嚴重的經濟困難。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毛澤東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由毛澤東主持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他在這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主席,任職到1959年4月。

1961年,這一年對中國來說可算是個“多事之秋”。中國在國際上面臨歐美封鎖、蘇聯翻臉。國內又是經濟困難,災害重重。

面對困難和壓力,毛澤東想要表明共產黨人的態度和鬥志,便醞釀寫一首詞。他讀陸游的《蔔運算元·詠梅》,覺得雖文辭好,但意志消沉。所以他說“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於是就有了《蔔運算元·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此詞的目的主要是鼓勵大家不要畏懼困難,敢於戰勝困難。同時這首詞也成為了自有詠梅詩詞以來的前無古人之作。

回顧毛澤東的一生,這位少年懷志、將一生都奉獻給了革命事業的偉大領導人,雖有爭議,但他對中國革命不可爭論的功績遠大於他的過失。

他仍然受到中國人的崇敬,不論時代如何變遷,他仍會被中國世世代代的人銘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