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從蕭紅張愛玲到何小萍:從小缺愛的女孩終其一生尋找的是……

作者:春之萍

看完《芳華》電影, 我心中有個疑問: 為什麼一個友善的姑娘為何總被排擠, 被孤立?她為什麼不去借而是偷穿人家的軍裝拍照片?她為什麼要在胸罩里加海綿?被人笑話時卻不回擊?在榮譽面前她為什麼會精神失常?

於是, 我花了兩天的時間, 看完芳華小說, 才明白何小曼(電影裡何小萍)跌跌撞撞的一生的怪異行為源于原生家庭。

01.小曼是不會哭的, 有人疼的女孩子才會哭

何小曼(電影裡何小萍)是個從小缺少愛和接納的孩子, 父親是個軟弱善良的知識份子, 小曼四歲之時, 她在街上看到有人賣油條, 她想吃, 就告訴爸爸她想吃根油條, 爸爸沒錢買不起, 最終用賒帳的辦法搞來了這根油條。

可回到家裡, 任父親如何翻箱倒櫃, 卻找不出半個銅板, 妻子諷刺和挖苦成了壓跨了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屈辱自盡, 從此無私的父愛只留在記憶裡。

跟隨改嫁的母親到上海, 在繼父、母親、同母異父的弟妹和街坊鄰居的眼中, 小曼就是一個拖油瓶, 她從未感受過家庭的幸福和溫暖, 繼父冷漠決絕, 母親寄人籬下對小曼更是苛刻至極, 弟弟妹妹欺負她, 甚至何家的保姆也時常冷言冷語地添油加醋。

渴望被愛的何小曼, 從來不惜以傷害自己為代價, 為了能讓母親能抱抱她, 她熱愛發燒, 也只有發高燒地時候母親才能抱著她, 這樣環境下長大的何小曼極度缺乏安全感。

有一次小曼偷穿了母親被蟲蛀了的紅毛衣, 被母親斥責, 雖然答應她以後再給她穿, 可是最後卻把紅毛衣給了小曼的妹妹, 理由是小曼的臉長得黑, 穿紅色不好看。

於是, 小曼偷偷地把紅毛衣拆成線團再用黑色顏料把線團染成黑色,

自學編織技法, 最後給自己織了一件黑色毛衣。

可是不久, 事情敗露母親打了小曼兩個耳光。 何小曼的母親認為她最討厭的地方是不哭, 可只有人疼的女孩子才會哭。

02.始終未曾被善待的小曼, 愛是她的信仰

原以為逃離到文工團,

就是何小曼新生開始的地方, 儘管逃離了原生家庭的痛苦, 卻逃不出被欺侮的命運。

她用一種極端的方式來詮釋她對被關愛的渴望, 她害怕體溫計拿到室外會降溫, 她把海綿塞進胸罩來為自己“隆胸”, 她偽裝發燒生病來博取團長的嘉獎……這一切近乎荒唐的表現, 不過是因為她希望得到關愛和接納。

因為接二連三的怪癖被曝光, 何小曼徹底地被集體孤立了, 排舞時沒有一個男兵願意托她舞蹈, 他們嫌她有臭味, 嫌她髒。

沒有人接納她, 就在那一刻, 劉峰來到小曼身邊, 伸出雙臂托起她, 手觸摸到她腰上, 兩隻溫情有力的手, 虎口恰恰好的卡住她瘦弱的腰肢, 除了爸爸, 誰也沒有那樣抱過小曼。

對於受盡排擠的小曼,

劉峰是她人生裡唯一溫暖了她渴望被愛的靈魂, 這致命的溫暖, 足以支撐她在上百具屍體裡翻找銘牌確定劉峰的安好, 用盡一生來救贖。

書中兜兜轉轉幾十年, 小曼經歷了戰火、成為英雄、精神崩潰、大病一場。 而那個會愛人的劉峰, 在林丁丁喊救命的時候就已經心死了, 當小曼說出“你能抱抱我麼”, 含蓄, 膽怯, 溫柔, 又是那麼的令人心疼。

劉峰的心是疼她, 憐惜她, 但身體卻不愛她, 正如他的身體愛小惠, 心卻不愛一樣, 小曼在劉峰生命的最後三年照顧他, 於小曼而言, 對劉峰的愛是她的信仰, 儘管愛得那麼卑微。

03.從小缺愛的女孩,終其一生在尋找愛,也許會成功,卻難以幸福

從小內心缺愛的女孩,長大容易把安全感建立在男人身上,因為父母沒有給她足夠的欣賞、關懷、鼓勵,她不自信,所以當有男人給予她一點溫暖的時候,她就像飛蛾一樣撲上去,去確認是被愛的。

但愛的火焰是會把飛蛾燒傷的,往往帶來的是遍體鱗傷。越是缺愛的人,越是對愛求而不得。越是求而不得,便越是陷入缺愛的惡性循環。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投射性認同。即,一個缺愛的人,會有意無意的預感自己缺愛,恐懼自己沒人愛,就會通過種種言行表現出對愛的渴求。別人看到你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時,為了“認同”你的想法,會讓你一直處於缺愛的狀態。然後你自己又再一次驗證自己缺愛,不值得被愛。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面有一句這樣的話: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松子從小得不到父親的寵愛,極度缺愛的她想從他人身上獲得被愛的滿足,從而流離於一場又一場感情中。

她為男人一點點的甜言蜜語感動,努力的去愛,卻一路磕磕碰碰,被背叛、被拋棄、被傷害,最終在悲苦的絕望中落寞死去,正是因為沒有真實地體會過某種依戀關係,所以產生孤立感,這樣的感覺會伴隨一生。

同樣,民國一代才女蕭紅,一生也是極度缺愛卻又對愛求而不得的一生。童年的蕭紅從未得到過來自家人的關愛,9歲時母親去世,她的父親對她粗暴冷漠,動不動就拳打腳踢;這種沒有溫情的童年生活,深深地刺傷了她幼小然而敏感的心靈。

成年後的她如飛蛾撲火般追求男人的愛,卻依舊未能逃脫一再被辜負的宿命。從為表哥逃婚到與被逃婚的對象汪恩甲同居懷孕被棄,到與蕭軍同居,再到二蕭離婚,與端木葓良同居,每一段感情都是傷,這一切與她的成長環境密不可分。

從小缺少關愛,致使她總是能輕易地被一個男人的點滴溫暖所感動,然後以身相許。最終所有的戀情都慘澹收場,一代才女落得個半生飄零,三十多歲一病身死。

不僅是蕭紅,像民國同時代的才女張愛玲,她的幼年也是在被拋棄,被忽視,被責駡中度過的。這些痛苦的經歷造就了她缺愛的性格,對張愛玲來說,她不敢相信愛情,甚至也不相信親情。

張愛玲對人性是悲觀甚至絕望的,她幾乎不大相信人性,一如她每一本小說中所描繪的那般,那種世事之冷,深入骨髓。

然而,愛的溫度,沒人可以拒絕。越是用冰冷的外殼包裹自己的人,越是無法拒絕那似乎唾手可得的溫暖,而張愛玲呢,遇到風流成性的漢奸胡蘭成,她以為遇上真正懂她的人,她打開心扉,愛得低到了塵埃裡去。

正如她的文字裡寫的:“見了他,我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喜歡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這樣的花是開了,可那只能是結出一串又苦又澀的壞果子的花。

對張愛玲來說,情是穿腸毒藥;對蕭紅來說,情是賴以為生。儘管她們很有才華,事業成功,但卻難以幸福。從小得到足夠父愛的民國才女林徽因,情只是景上添花,卻被寵一生,從容一生。

04.愛的本質是欣賞和接納不完美的孩子

網上瘋傳的北大才女趙婕關於父愛、母愛的一段話(改編于《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著名教育專家尹建莉):“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恒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愛的本質是欣賞和接納。接納就是願意瞭解一個真實的生命。接納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你愛的是無條件的接納不完美的她,你願意傾聽她的內心,理解她的情緒和感受,在你面前不必擔心被拒絕和排斥。

我們養育孩子是為了付出與欣賞,不求孩子完美,正如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論孩子的詩:你的孩子,其實都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兒女。他們借你而來,卻並非來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給他們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給他們的身體提供居所,但不要禁錮他們的心靈,因為他們的心靈棲息於明日之屋,那是你在夢中也無緣造訪的地方。

它真切地表達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無條件地接納才是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最好禮物。

作者:春之萍,一個用愛的靈魂喚醒生命的教師、一條喜歡在文字裡輕歌曼舞,在舞蹈裡神游自由的雙魚,流淌在骨子裡的血液中有對哲學、歷史、教育、冥想、美食、藝術的癡迷。

(圖片來自網路 本文由“書香閨蜜行”公號專供)

03.從小缺愛的女孩,終其一生在尋找愛,也許會成功,卻難以幸福

從小內心缺愛的女孩,長大容易把安全感建立在男人身上,因為父母沒有給她足夠的欣賞、關懷、鼓勵,她不自信,所以當有男人給予她一點溫暖的時候,她就像飛蛾一樣撲上去,去確認是被愛的。

但愛的火焰是會把飛蛾燒傷的,往往帶來的是遍體鱗傷。越是缺愛的人,越是對愛求而不得。越是求而不得,便越是陷入缺愛的惡性循環。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投射性認同。即,一個缺愛的人,會有意無意的預感自己缺愛,恐懼自己沒人愛,就會通過種種言行表現出對愛的渴求。別人看到你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時,為了“認同”你的想法,會讓你一直處於缺愛的狀態。然後你自己又再一次驗證自己缺愛,不值得被愛。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面有一句這樣的話: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松子從小得不到父親的寵愛,極度缺愛的她想從他人身上獲得被愛的滿足,從而流離於一場又一場感情中。

她為男人一點點的甜言蜜語感動,努力的去愛,卻一路磕磕碰碰,被背叛、被拋棄、被傷害,最終在悲苦的絕望中落寞死去,正是因為沒有真實地體會過某種依戀關係,所以產生孤立感,這樣的感覺會伴隨一生。

同樣,民國一代才女蕭紅,一生也是極度缺愛卻又對愛求而不得的一生。童年的蕭紅從未得到過來自家人的關愛,9歲時母親去世,她的父親對她粗暴冷漠,動不動就拳打腳踢;這種沒有溫情的童年生活,深深地刺傷了她幼小然而敏感的心靈。

成年後的她如飛蛾撲火般追求男人的愛,卻依舊未能逃脫一再被辜負的宿命。從為表哥逃婚到與被逃婚的對象汪恩甲同居懷孕被棄,到與蕭軍同居,再到二蕭離婚,與端木葓良同居,每一段感情都是傷,這一切與她的成長環境密不可分。

從小缺少關愛,致使她總是能輕易地被一個男人的點滴溫暖所感動,然後以身相許。最終所有的戀情都慘澹收場,一代才女落得個半生飄零,三十多歲一病身死。

不僅是蕭紅,像民國同時代的才女張愛玲,她的幼年也是在被拋棄,被忽視,被責駡中度過的。這些痛苦的經歷造就了她缺愛的性格,對張愛玲來說,她不敢相信愛情,甚至也不相信親情。

張愛玲對人性是悲觀甚至絕望的,她幾乎不大相信人性,一如她每一本小說中所描繪的那般,那種世事之冷,深入骨髓。

然而,愛的溫度,沒人可以拒絕。越是用冰冷的外殼包裹自己的人,越是無法拒絕那似乎唾手可得的溫暖,而張愛玲呢,遇到風流成性的漢奸胡蘭成,她以為遇上真正懂她的人,她打開心扉,愛得低到了塵埃裡去。

正如她的文字裡寫的:“見了他,我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喜歡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這樣的花是開了,可那只能是結出一串又苦又澀的壞果子的花。

對張愛玲來說,情是穿腸毒藥;對蕭紅來說,情是賴以為生。儘管她們很有才華,事業成功,但卻難以幸福。從小得到足夠父愛的民國才女林徽因,情只是景上添花,卻被寵一生,從容一生。

04.愛的本質是欣賞和接納不完美的孩子

網上瘋傳的北大才女趙婕關於父愛、母愛的一段話(改編于《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著名教育專家尹建莉):“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恒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愛的本質是欣賞和接納。接納就是願意瞭解一個真實的生命。接納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你愛的是無條件的接納不完美的她,你願意傾聽她的內心,理解她的情緒和感受,在你面前不必擔心被拒絕和排斥。

我們養育孩子是為了付出與欣賞,不求孩子完美,正如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論孩子的詩:你的孩子,其實都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兒女。他們借你而來,卻並非來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給他們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給他們的身體提供居所,但不要禁錮他們的心靈,因為他們的心靈棲息於明日之屋,那是你在夢中也無緣造訪的地方。

它真切地表達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無條件地接納才是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最好禮物。

作者:春之萍,一個用愛的靈魂喚醒生命的教師、一條喜歡在文字裡輕歌曼舞,在舞蹈裡神游自由的雙魚,流淌在骨子裡的血液中有對哲學、歷史、教育、冥想、美食、藝術的癡迷。

(圖片來自網路 本文由“書香閨蜜行”公號專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