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按照基因檢測,就能精准培養孩子?小心交了智商稅

這則新聞中, 對孩子的前途憂心無比的父母們, 在聽說了“天賦基因檢測”的技術後, 便紛紛將孩子的DNA樣本送去檢測, 希望通過基因, 來瞭解自己的孩子天賦在哪、智商和情商幾何, 以及屬於什麼性格類型, 好在將來因材施教、精准培養。

這種精准栽培的方式, 簡直再中產不過了。

為什麼呢?

因為如果條件差點, 連這種基因檢測都不會去做;而假若物質條件比中產更好, 就不大會太考慮才藝學習的性價比了。

我們也在這篇《有了孩子, 就有了煩惱》中說過, 中產家長焦慮的根源, 就在於自身學歷、資源、地位的不可繼承和不可傳遞性。

他們無法留給子女保證一生無憂的經濟資本, 所以只能傾盡所有, 將自己的社會資本、人力資本和文化資本, 通過陪伴和教育的方式傳給孩子, 而且這個傳遞效率, 可能還不是百分之百。

這樣一來, 很多中產家長, 就不得不帶孩子奔波于各種學習班、興趣課, 希望孩子早日刷滿各方面的技能點。

然而, 現在高品質的才藝課價格不菲, 如果樣樣都學, 不少家庭還是吃不消的, 加上孩子一定會有不適合、不喜歡的興趣, 就註定會有一些投資成為沉沒成本。

所以, 中產家長既想讓孩子接受盡可能多的能力拓展, 又不想有所浪費。

所以在送孩子上興趣班之前, 他們可能就會在心中, 稍稍考量一下投資收益比,

思忖一番哪些興趣孩子能堅持到底, 又有哪些興趣班最初就沒有投資的必要。

於是, 配合著家長們對精准投資的需求, 很多生物科技公司, 就打著“天賦基因檢測”的旗號應運而生。

這些公司, 和買帳的家長們, 都抱著這樣一種假設:

如果能檢測出孩子有哪方面的天賦基因, 以及他們的智商有多高、情商有多強, 還有他們的性格適合何種培養方式和職業方向, 那麼這種精准教育和投資, 肯定高效又省錢。

就這樣, 家長們趨之若鶩, 而基因檢測公司們, 只要提供一份看上去科學的報告, 就能讓焦慮的家長滿意而歸, 自己也賺得盆滿缽滿。

可是, 又有調查指出, 這些基因檢測, 實則是把家長們帶入了高科技陷阱。 因為很多檢測機構的報告中,

並沒有提供相關文獻, 甚至還有公司, 以不相干的文獻濫竽充數。

而檢測結果, 也是將統計學上的“關聯關係”和“因果關係”相混淆, 片面地將“關聯關係”當作“因果關係”, 讓家長們以為, 只要檢測出與某種天賦有相關性的基因, 無論相關性多大, 孩子就等於有了這種天賦。

這種文獻上的敷衍和邏輯關係的混淆, 外行的家長們很難將其看穿。

而買了賬的家長回家以後, 就很可能會遵循報告結果, 放心大膽地為孩子進行大量投資。

如果孩子有天賦, 又感興趣, 還有持續動力去學還好, 而倘若孩子只是與某種才藝有相關基因, 而並沒有相關能力, 或者根本對其不感興趣, 那麼最終結果, 則很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天賦基因檢測的事件, 讓我有了一個思考, 那就是之所以這些家長這麼迷信基因檢測, 一是因為它看上去很科學、很靠譜, 讓人覺得更可信;二是因為, 這種狂熱的背後, 潛藏著人們的一種認知, 那就是“基因是一成不變的, 而且基因能夠決定人生”。

這種邏輯漏洞百出、簡單粗暴, 忽略了家庭社會經濟背景、父母自身思維格局和教育方式, 也無視了孩子的生活環境、童年品質和親子關係, 似乎只要有了某種基因, 而且照著這種方向培養, 那麼孩子就一定能成功。

我們之前的文章曾多次提到, 一個人的健康、學業、事業、情感等各方面, 從來不是單獨由先天基因決定, 而是始終處於遺傳基因與環境經歷的不斷動態互動。

並且, 環境也是能夠改寫基因的。

不過, 從如今社會上的基因檢測熱潮中, 還是可以看得出, 並非所有家長都明白這種“基因環境互動理論”。

所以, 我還是認為, 非常有必要專門寫一篇文章, 闡釋一下為什麼一個人是基因與環境的共同產物。

基因與環境, 如何塑造我們一生?

之所以依然有很多人相信“基因決定論”, 那是因為基因的確也很重要。 100%基因相似性的同卵雙胞胎, 確實比50%基因相似性的異卵雙胞胎, 要擁有更多相像的地方。

從這一方面來說, 我們不得不慨歎基因的強大。

但另一方面, 當同卵雙胞胎的外表、行為出現一致性的時候, 就很容易讓人們先入為主地著重於他們的相似點, 而自動忽略了不同點, 因為人們總是傾向於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東西。

在這樣的主觀認知偏差中,人們對於基因的強調,就已經到了太過刻意的程度。

大家不僅認為基因不可改變,甚至也有人認為,如果一個人身上帶著笨人或窮人的基因,那麼無論他怎樣努力,都無法改變自己的現狀。

更可怕的是,很多時運不濟的人自己,就是“基因決定論”堅定不移的擁護者,他們一邊遺憾自己出身或命運的不幸,一邊又在自嘲中放棄與命運的抗爭。

有的人一時笨拙,也會因為堅信基因難改,而索性自暴自棄。於是,一時笨拙就變成了永久平庸。

而有的人,現狀貧窮困窘,他又堅信自己身上帶著甩不掉的窮人基因,繼而在頹喪和沉淪之中,也就真的越來越窮。

所以,這些人的笨拙、貧窮,正好契合了人們的刻板偏見,讓“基因決定論”的信徒,更加堅定不移地勸說人們放棄努力。

然而,基因其實僅僅設定了我們人生中的某些發生概率,但這個概率,遠遠不足以決定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之所以站在不同的社會座標點上,除了基因,其實還有很多因素,共同成就了我們的今天。

而這些因素,其實就是生活環境、成長經歷、教育方式、社會關係、文化環境等等。

基因與環境的力量抗衡

那麼,基因與環境,到底是以什麼樣的比例,塑造我們的人生呢?

有一項2015年5月發表在期刊《NatureGenetics》上的研究,在對1450萬對雙胞胎進行了50年的跟蹤研究後發現,人與人在性格、疾病、能力和天賦等方面的差異,有49%來自基因,51%來自環境。

這就否定了“基因決定論”中,“基因比環境更重要”的論點。從資料上看,儘管只相差2%,環境也顯然也比基因更重要。

而在不同人的不同方面,這兩個數字還會有所變化,時而基因壓倒環境,時而環境戰勝基因。

比如,雙向情感障礙,有70%源自基因,30%源自環境;人的免疫力中,有75%的因素由基因決定;肥胖有40%來自基因,60%來自環境;一個人的幸福感,50%來自父母遺傳,50%來自生活經歷。

還有一項研究來自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 ,結果於2017年1月發表在期刊《PLOS ONE》上。這個研究旨在探究,人與人之所以存在很大差異的上網習慣,多大程度上是被基因所影響的。

在基因與環境的研究中,絕佳的研究物件,就是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這個研究也不例外。

研究者對8500名16歲的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進行了社交媒體使用習慣的調查,結果發現,遺傳基因對所有種類的網路媒體使用,都有著明顯的影響。

這個影響,是通過遺傳率(heritability)來表現的。所謂遺傳率,在這個研究中,就是孩子們在網路媒體使用習慣的差異,在何種程度上,是可以歸因於基因因素,而不是環境因素的。

比如,喜歡上網娛樂的人,遺傳率是37%,也就是這種偏好的形成,37%來自于先天基因。同樣,其他上網習慣的遺傳率,分別是線上教育(34%)、線上遊戲(39%)、社交媒體(24%)。

雖然,基因與人類的上網習慣的形成有相關性,但這些比例都沒有達到50%。

也就是說,人類上網的習慣,仍舊在更大程度上依賴於環境和生活經歷的塑造。

而這個研究也發現,環境因素,可以解釋人們網路媒體使用習慣差異的三分之二。

比如,一個多子女家庭中,有的孩子有自己的手機、ipad,而有的孩子沒有,或者家長對某一個孩子的上網管得很嚴,而其他孩子則比較寬鬆。這些差異,都會導致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網路使用習慣。

從上面的內容中,我們看到了很多關於遺傳率的資料,這些資料都表明,一個人一生的方方面面,絕不是能夠簡單地完全以基因或者環境來解釋的。

兩者的力量,在不同情況下會有很大的差異。甚至還有一個英國的研究表明,就連你居住區域的不同,也會導致基因與環境解釋力度的迥異。

基因與環境誰重要,還要看你住在哪裡

這個研究依舊來自倫敦國王學院,研究者對6759對雙胞胎進行了12年的跟蹤調查,並在雙胞胎們12歲的時候,對他們的一系列認知能力、行為特質、成長環境和學業成績進行了評估。

然後,研究者根據結果繪製了一副地圖,結果驚人地發現,基因與環境的互動結果和平衡程度,也就是彼此影響的百分比,是和居住地強相關的。

比如,在英國大多數地區,孩子之間在“校內行為問題”這一項上的差異,有60%可以被基因解釋,而在東南部,基因似乎就不再那麼重要,因為基因對差異的解釋力度還不到50%,而環境的影響更顯著。

至於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研究者猜測,可能是因為孩子的行為,與家庭收入密切相關。而如果將“基因——環境互動地圖”與英國的“收入不平等地圖”對比,就會發現很多相似的地方。

舉一個例子就明白了。

一般來說,智商的平均遺傳率是70%。也就是說,人與人智商的差異,有70%可以用基因來解釋。而在不同的地方,這種遺傳率依然是不同的。

比如在哈佛大學,智商的遺傳率就成了90%。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能夠進入哈佛的人,如今幾乎都來自富裕的中產及以上家庭,父母學歷佳、收入高,並給孩子提供了絕佳的教育機會。這樣一來,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物質條件、父母學歷背景相似,剩下的差異,就幾乎都是基因了。

而相反,如果你去美國底特律郊區,也就是貧困蔓延、毒品氾濫的區域,那麼智商的遺傳率就幾乎是0 ,也就是人與人表現出的智商差異,基因的解釋力度幾乎沒有。

這是因為,環境的力量太強大了。(關於環境如何影響孩子未來,點擊這篇文章)

在這樣的糟糕環境中,孩子從胎兒時期就會受到各種健康威脅,兒童早期也得不到有效教育和陪伴,並且貧困帶來的嘈雜、擁擠、壓力,和周圍社區中的毒品威脅、有害環境,都會直接損害孩子的認知能力。

這樣一來,即使孩子擁有高智商的基因,也差不多要被糟糕環境抹殺殆盡。

所以,如果你想預測一個人是否成功,與其查看他的基因序列,不如先看看他住在什麼樣的環境、父母學歷和收入如何,以及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會更加靠譜。

為什麼環境的力量如此強大?

從上面的內容中,你可能已經有了這樣一種感覺,那就是基因即便很強大,但環境的力量,似乎要更勝一籌。

的確,不過環境的力量,要比想像更加強大。

最新的研究還發現,兒童早期的成長經歷、生活環境,還可以直接改變基因,既轉變基因表達方式、決定基因何時開啟和關閉,以及是否全部發揮作用。

這一點,在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的一篇論文中,得到了證實。

下面,我們簡要解釋一下,環境究竟是如何侵入人體細胞,對基因進行改寫的。

一個孩子會從父母的身上,遺傳到成千上萬個基因,這就叫做結構性基因組(structural genome)。

科學家將基因組,比喻為電腦的硬碟。而我們知道,一部電腦的順利運行,需要作業系統來指導硬體做什麼。相應地,基因組中,也需要負責發出指令、給出指導的“作業系統”,這個核心系統就叫做表觀基因組(epigenome)。

表觀基因組,會決定基因做什麼,以及具備什麼樣的功能。

而這個基因中“作業系統”的構建,依賴於各種各樣積極或是消極的生活經歷。

比如,豐富的學習機會和生活環境,就能促發積極的表觀基因組改變,從而激發更多基因的潛力,讓大腦得到豐富有益的刺激,為未來獲得更有效的學習能力,打好堅實的基礎。

相反,有毒、有壓力的生活情境,就容易對基因產生負面的“化學簽名”作用,促使基因發生消極的轉變。

這些改變,既可能非常短暫,也可能持續永久,要看相應的生活經歷和周圍環境是否持久和深刻。

比如,一對同卵雙胞胎,即使擁有100%相同的結構性基因組,也會因為不同的生活經歷的不同,而導致他們的表觀基因組逐漸得到改寫。

而又因為表觀基因組擔任著核心的“作業系統”功能,因此有些基因的表現,就會發生改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基因變異”。

這就解釋了,雖然很多同卵雙胞胎身上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依然有不少同卵雙胞胎,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不同的行為、能力、健康程度、學業成就水準和職業成就的原因。

曾經一項研究的研究物件,就完美證實了這一點。

有一對出生於上世紀40年代的雙胞胎姐妹Judy和Ann。她們的原生家庭處於工人階層,親生父母無力撫養她們,因此就把Ann送給了一對50多歲的夫婦撫養。

這對夫婦的條件稍好,處於當時的中產階層。因此,家庭背景出現的差異,就直接導致了兩姐妹走上完全迥異的成長之路。

Judy的父母奔忙于工廠,總是留她一個人在家玩耍,自然放養居多;Ann的父母總有時間給予陪伴,傾向于協同培養。

Judy由於缺乏約束,早早就走上了混跡街頭的道路,15歲退學後在傢俱廠工作;Ann完成了高中後,由於養父退休,就去做了白領工作。

此時,兩姐妹的人生,似乎開始有了交集。

她們幾乎同時懷孕,Ann提出辭職,Judy也退出了當時正在上的護士課程。而她們倆的擇偶標準,也驚人地一致,兩人的丈夫都熱愛酗酒、行為暴力。

不過,即使丈夫的選擇有所相似,但二人婚姻的走向,仍舊出現了很大不同。

Ann的婚姻並未持續多久,她毅然離開了暴力成性的丈夫,回到了養父母的家,養父母也欣然接納了女兒,並為其提供了充分的包容和支援。

而Judy的婚姻,則持續了整整17年。

持久的婚姻,並不是說Judy有多幸福,而是因為她學歷低、沒工作,21歲就有了三個孩子,父母也提供不了絲毫保護和支援。就連她的母親,都要求她“自己選的婚姻,哭著也要走完”。

所以,Judy的人生,沒有一丁點希望和選擇,只得忍辱負重。

除了婚姻,Ann的社交能力更強、行為處事靈活變通,最終學歷更高、收入更好,健康程度更好;而Judy行事魯莽、缺乏思量,頻繁陷入困頓,健康程度也頻頻堪憂。

遍覽兩姐妹的一生,縱使她們有相同的基因,最終也走在了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徑上。

原因也很簡單,環境使然。

Ann進入了中產家庭,接受了中產式的教育方式,得到了更多關注、愛意和支持,人生成功的可能性自然更高。

而Judy始終在工人階層家庭,得到父母的關注甚少、教育不足、物質匱乏,也就缺少了很多人生機會。

Ann和Judy的故事告訴我們,基因的力量,有時候真的敵不住生活經歷的改寫。

退一步看,她們二人生活的迥異,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來源於幼兒早期就出現的生活經歷差異。

而科學家也告訴我們,胎兒時期和嬰幼兒時期是人類大腦、心臟等器官最早發育的時期,因此此時的生活經歷,會促使表觀基因組發生關乎結構、功能和表達方式的化學改變。

而又因為表觀基因組存在於組成器官的細胞中,因而就會對大腦等重要器官,形成永久性、無法改變的影響。

例如,在我們的《體罰如何損害孩子大腦》一文中說過,胎兒時期和兒童時期,暴力體罰帶來的壓力,會讓人未來應對壓力時更加脆弱、自我修復力也更低。

從基因角度解釋,就是如果母親在孕期,或者孩子出生後經歷過消極、有壓力的生活(忽視、虐待、暴力等),那麼就容易使孩子表觀基因組發生化學改變。

這種化學改變,會改變大腦中管理壓力荷爾蒙,也就是皮質醇的反應系統,從而改變人應對威脅、危險時的反應模式(對抗還是逃跑)。

一旦基因被改變,就會接二連三發生連鎖反應。

大腦結構、功能,以及孩子的行為都會發生變化,而壓力反應系統的不健康,就非常容易導致焦慮、抑鬱等精神疾病,以及哮喘、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身體隱患。

除了負面的生活經歷,化學藥品過量攝入、營養不足等問題,也會在長期階段內改變表觀基因組,從而影響基因功能的正常表達。

比如,媽媽在孕期攝入過量葉酸、膽鹼和維生素B12,都會有特定的基因被關閉。而鎘、鉛、鎳等重金屬,也會使特定基因被過度啟動,從而增加癌症的患病率。

很多器官,在胎兒和嬰兒時期都非常敏感而脆弱,外來物質很容易影響基因的表現方式,從而永久性損害正常的機體功能。

所以,和《有什麼能力,比智商、情商和家庭背景更重要? 》一文相同,媽媽需要在孕期杜絕煙酒、毒品、重金屬和高壓環境,而在孩子嬰幼兒時期,也十分有必要提供充滿溫暖、支持和愛意的環境,以免讓他們的基因產生永久性消極改變。

根據近些年的研究,除了生活經歷和外來物質,其實還有很多因素,足以在不經意中改寫基因:

你的父母、手足、朋友、次生家庭、同事、其他人;

傳染病;

上百萬生活在你身體和體內的微生物;

生活習慣,比如飲食、運動、睡眠和壓力;

環境潔淨程度和擁擠程度;

荷爾蒙;

年齡;

性別;

壓力;

寵物;

觸摸;

被孤立;

母親子宮;

玩耍經歷;

性行為;

工作環境;

青春期;

學習行為;

出生順序;

是否運動、久坐或久站;

上網;

太陽(以及太陽下的任何物質)。

可以說,任何物質、任何時刻,你的基因都有可能被改寫。

所以,從這一部分中,我們知道了,基因並不是被刻在體內、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在整個人生中,隨著外在環境、生活經歷的長期浸潤,而發生暫時或永久改變的。

尤其那些在胎兒、嬰幼兒時期被改寫的基因,甚至會代代相傳,改變下面幾代人的基因。

所以,從孩子最初被孕育的時期,父母就有了維護健康基因的任務,因為你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改變孩子,乃至整個家族後代的基因。

結語

如果你曾經堅信,一個人自從出生,他的基因就已經既定、無法改寫的話,那麼讀過這篇文章以後,你可能會有了新的認知。

基因對行為的指導,常常讓人無法抗拒,但你怎麼就知道,你身上現存的所有基因,是從出生伊始就被寫在自己體內的,還是在人生某個階段,因為某些經歷、事件和環境,而被改寫的呢?

如果一個沒有生活經歷和互動經驗的嬰兒,表現出某種特殊的秉性、脾氣或愛好和傾向的話,我們尚且還可以肯定地說,那十有八九是基因使然。

但如果一個幾歲、十幾歲孩子,甚至幾十歲的成年人,表現出和自己父母相似的習慣、性格和喜好時,我們還能篤定地說,這一定就是基因而非環境的緣故嗎?

也許,他就是在日復一日的觀察、模仿中,變得和父母越來越像的呀。

一個脾氣暴躁的父母,可能通常也會有耐心不足、暴戾乖張的孩子,或許並非是因為暴力寫在了他的基因中,而是由於父母的暴躁和環境的壓力,才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孩子的基因,從而讓他也成為了暴躁之人。

所以,即使手握一份天賦基因檢測報告,倘若家長不注意自己創造的家庭環境、教養方式以及親子關係,那麼即使按照裡面的基因傾向于培養孩子,也很有可能事與願違,最終交了智商稅。

獨立思考是個好東西,希望你也有,更希望你能在習慣中,傳遞給孩子。

在這樣的主觀認知偏差中,人們對於基因的強調,就已經到了太過刻意的程度。

大家不僅認為基因不可改變,甚至也有人認為,如果一個人身上帶著笨人或窮人的基因,那麼無論他怎樣努力,都無法改變自己的現狀。

更可怕的是,很多時運不濟的人自己,就是“基因決定論”堅定不移的擁護者,他們一邊遺憾自己出身或命運的不幸,一邊又在自嘲中放棄與命運的抗爭。

有的人一時笨拙,也會因為堅信基因難改,而索性自暴自棄。於是,一時笨拙就變成了永久平庸。

而有的人,現狀貧窮困窘,他又堅信自己身上帶著甩不掉的窮人基因,繼而在頹喪和沉淪之中,也就真的越來越窮。

所以,這些人的笨拙、貧窮,正好契合了人們的刻板偏見,讓“基因決定論”的信徒,更加堅定不移地勸說人們放棄努力。

然而,基因其實僅僅設定了我們人生中的某些發生概率,但這個概率,遠遠不足以決定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之所以站在不同的社會座標點上,除了基因,其實還有很多因素,共同成就了我們的今天。

而這些因素,其實就是生活環境、成長經歷、教育方式、社會關係、文化環境等等。

基因與環境的力量抗衡

那麼,基因與環境,到底是以什麼樣的比例,塑造我們的人生呢?

有一項2015年5月發表在期刊《NatureGenetics》上的研究,在對1450萬對雙胞胎進行了50年的跟蹤研究後發現,人與人在性格、疾病、能力和天賦等方面的差異,有49%來自基因,51%來自環境。

這就否定了“基因決定論”中,“基因比環境更重要”的論點。從資料上看,儘管只相差2%,環境也顯然也比基因更重要。

而在不同人的不同方面,這兩個數字還會有所變化,時而基因壓倒環境,時而環境戰勝基因。

比如,雙向情感障礙,有70%源自基因,30%源自環境;人的免疫力中,有75%的因素由基因決定;肥胖有40%來自基因,60%來自環境;一個人的幸福感,50%來自父母遺傳,50%來自生活經歷。

還有一項研究來自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 ,結果於2017年1月發表在期刊《PLOS ONE》上。這個研究旨在探究,人與人之所以存在很大差異的上網習慣,多大程度上是被基因所影響的。

在基因與環境的研究中,絕佳的研究物件,就是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這個研究也不例外。

研究者對8500名16歲的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進行了社交媒體使用習慣的調查,結果發現,遺傳基因對所有種類的網路媒體使用,都有著明顯的影響。

這個影響,是通過遺傳率(heritability)來表現的。所謂遺傳率,在這個研究中,就是孩子們在網路媒體使用習慣的差異,在何種程度上,是可以歸因於基因因素,而不是環境因素的。

比如,喜歡上網娛樂的人,遺傳率是37%,也就是這種偏好的形成,37%來自于先天基因。同樣,其他上網習慣的遺傳率,分別是線上教育(34%)、線上遊戲(39%)、社交媒體(24%)。

雖然,基因與人類的上網習慣的形成有相關性,但這些比例都沒有達到50%。

也就是說,人類上網的習慣,仍舊在更大程度上依賴於環境和生活經歷的塑造。

而這個研究也發現,環境因素,可以解釋人們網路媒體使用習慣差異的三分之二。

比如,一個多子女家庭中,有的孩子有自己的手機、ipad,而有的孩子沒有,或者家長對某一個孩子的上網管得很嚴,而其他孩子則比較寬鬆。這些差異,都會導致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網路使用習慣。

從上面的內容中,我們看到了很多關於遺傳率的資料,這些資料都表明,一個人一生的方方面面,絕不是能夠簡單地完全以基因或者環境來解釋的。

兩者的力量,在不同情況下會有很大的差異。甚至還有一個英國的研究表明,就連你居住區域的不同,也會導致基因與環境解釋力度的迥異。

基因與環境誰重要,還要看你住在哪裡

這個研究依舊來自倫敦國王學院,研究者對6759對雙胞胎進行了12年的跟蹤調查,並在雙胞胎們12歲的時候,對他們的一系列認知能力、行為特質、成長環境和學業成績進行了評估。

然後,研究者根據結果繪製了一副地圖,結果驚人地發現,基因與環境的互動結果和平衡程度,也就是彼此影響的百分比,是和居住地強相關的。

比如,在英國大多數地區,孩子之間在“校內行為問題”這一項上的差異,有60%可以被基因解釋,而在東南部,基因似乎就不再那麼重要,因為基因對差異的解釋力度還不到50%,而環境的影響更顯著。

至於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研究者猜測,可能是因為孩子的行為,與家庭收入密切相關。而如果將“基因——環境互動地圖”與英國的“收入不平等地圖”對比,就會發現很多相似的地方。

舉一個例子就明白了。

一般來說,智商的平均遺傳率是70%。也就是說,人與人智商的差異,有70%可以用基因來解釋。而在不同的地方,這種遺傳率依然是不同的。

比如在哈佛大學,智商的遺傳率就成了90%。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能夠進入哈佛的人,如今幾乎都來自富裕的中產及以上家庭,父母學歷佳、收入高,並給孩子提供了絕佳的教育機會。這樣一來,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物質條件、父母學歷背景相似,剩下的差異,就幾乎都是基因了。

而相反,如果你去美國底特律郊區,也就是貧困蔓延、毒品氾濫的區域,那麼智商的遺傳率就幾乎是0 ,也就是人與人表現出的智商差異,基因的解釋力度幾乎沒有。

這是因為,環境的力量太強大了。(關於環境如何影響孩子未來,點擊這篇文章)

在這樣的糟糕環境中,孩子從胎兒時期就會受到各種健康威脅,兒童早期也得不到有效教育和陪伴,並且貧困帶來的嘈雜、擁擠、壓力,和周圍社區中的毒品威脅、有害環境,都會直接損害孩子的認知能力。

這樣一來,即使孩子擁有高智商的基因,也差不多要被糟糕環境抹殺殆盡。

所以,如果你想預測一個人是否成功,與其查看他的基因序列,不如先看看他住在什麼樣的環境、父母學歷和收入如何,以及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會更加靠譜。

為什麼環境的力量如此強大?

從上面的內容中,你可能已經有了這樣一種感覺,那就是基因即便很強大,但環境的力量,似乎要更勝一籌。

的確,不過環境的力量,要比想像更加強大。

最新的研究還發現,兒童早期的成長經歷、生活環境,還可以直接改變基因,既轉變基因表達方式、決定基因何時開啟和關閉,以及是否全部發揮作用。

這一點,在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的一篇論文中,得到了證實。

下面,我們簡要解釋一下,環境究竟是如何侵入人體細胞,對基因進行改寫的。

一個孩子會從父母的身上,遺傳到成千上萬個基因,這就叫做結構性基因組(structural genome)。

科學家將基因組,比喻為電腦的硬碟。而我們知道,一部電腦的順利運行,需要作業系統來指導硬體做什麼。相應地,基因組中,也需要負責發出指令、給出指導的“作業系統”,這個核心系統就叫做表觀基因組(epigenome)。

表觀基因組,會決定基因做什麼,以及具備什麼樣的功能。

而這個基因中“作業系統”的構建,依賴於各種各樣積極或是消極的生活經歷。

比如,豐富的學習機會和生活環境,就能促發積極的表觀基因組改變,從而激發更多基因的潛力,讓大腦得到豐富有益的刺激,為未來獲得更有效的學習能力,打好堅實的基礎。

相反,有毒、有壓力的生活情境,就容易對基因產生負面的“化學簽名”作用,促使基因發生消極的轉變。

這些改變,既可能非常短暫,也可能持續永久,要看相應的生活經歷和周圍環境是否持久和深刻。

比如,一對同卵雙胞胎,即使擁有100%相同的結構性基因組,也會因為不同的生活經歷的不同,而導致他們的表觀基因組逐漸得到改寫。

而又因為表觀基因組擔任著核心的“作業系統”功能,因此有些基因的表現,就會發生改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基因變異”。

這就解釋了,雖然很多同卵雙胞胎身上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依然有不少同卵雙胞胎,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不同的行為、能力、健康程度、學業成就水準和職業成就的原因。

曾經一項研究的研究物件,就完美證實了這一點。

有一對出生於上世紀40年代的雙胞胎姐妹Judy和Ann。她們的原生家庭處於工人階層,親生父母無力撫養她們,因此就把Ann送給了一對50多歲的夫婦撫養。

這對夫婦的條件稍好,處於當時的中產階層。因此,家庭背景出現的差異,就直接導致了兩姐妹走上完全迥異的成長之路。

Judy的父母奔忙于工廠,總是留她一個人在家玩耍,自然放養居多;Ann的父母總有時間給予陪伴,傾向于協同培養。

Judy由於缺乏約束,早早就走上了混跡街頭的道路,15歲退學後在傢俱廠工作;Ann完成了高中後,由於養父退休,就去做了白領工作。

此時,兩姐妹的人生,似乎開始有了交集。

她們幾乎同時懷孕,Ann提出辭職,Judy也退出了當時正在上的護士課程。而她們倆的擇偶標準,也驚人地一致,兩人的丈夫都熱愛酗酒、行為暴力。

不過,即使丈夫的選擇有所相似,但二人婚姻的走向,仍舊出現了很大不同。

Ann的婚姻並未持續多久,她毅然離開了暴力成性的丈夫,回到了養父母的家,養父母也欣然接納了女兒,並為其提供了充分的包容和支援。

而Judy的婚姻,則持續了整整17年。

持久的婚姻,並不是說Judy有多幸福,而是因為她學歷低、沒工作,21歲就有了三個孩子,父母也提供不了絲毫保護和支援。就連她的母親,都要求她“自己選的婚姻,哭著也要走完”。

所以,Judy的人生,沒有一丁點希望和選擇,只得忍辱負重。

除了婚姻,Ann的社交能力更強、行為處事靈活變通,最終學歷更高、收入更好,健康程度更好;而Judy行事魯莽、缺乏思量,頻繁陷入困頓,健康程度也頻頻堪憂。

遍覽兩姐妹的一生,縱使她們有相同的基因,最終也走在了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徑上。

原因也很簡單,環境使然。

Ann進入了中產家庭,接受了中產式的教育方式,得到了更多關注、愛意和支持,人生成功的可能性自然更高。

而Judy始終在工人階層家庭,得到父母的關注甚少、教育不足、物質匱乏,也就缺少了很多人生機會。

Ann和Judy的故事告訴我們,基因的力量,有時候真的敵不住生活經歷的改寫。

退一步看,她們二人生活的迥異,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來源於幼兒早期就出現的生活經歷差異。

而科學家也告訴我們,胎兒時期和嬰幼兒時期是人類大腦、心臟等器官最早發育的時期,因此此時的生活經歷,會促使表觀基因組發生關乎結構、功能和表達方式的化學改變。

而又因為表觀基因組存在於組成器官的細胞中,因而就會對大腦等重要器官,形成永久性、無法改變的影響。

例如,在我們的《體罰如何損害孩子大腦》一文中說過,胎兒時期和兒童時期,暴力體罰帶來的壓力,會讓人未來應對壓力時更加脆弱、自我修復力也更低。

從基因角度解釋,就是如果母親在孕期,或者孩子出生後經歷過消極、有壓力的生活(忽視、虐待、暴力等),那麼就容易使孩子表觀基因組發生化學改變。

這種化學改變,會改變大腦中管理壓力荷爾蒙,也就是皮質醇的反應系統,從而改變人應對威脅、危險時的反應模式(對抗還是逃跑)。

一旦基因被改變,就會接二連三發生連鎖反應。

大腦結構、功能,以及孩子的行為都會發生變化,而壓力反應系統的不健康,就非常容易導致焦慮、抑鬱等精神疾病,以及哮喘、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身體隱患。

除了負面的生活經歷,化學藥品過量攝入、營養不足等問題,也會在長期階段內改變表觀基因組,從而影響基因功能的正常表達。

比如,媽媽在孕期攝入過量葉酸、膽鹼和維生素B12,都會有特定的基因被關閉。而鎘、鉛、鎳等重金屬,也會使特定基因被過度啟動,從而增加癌症的患病率。

很多器官,在胎兒和嬰兒時期都非常敏感而脆弱,外來物質很容易影響基因的表現方式,從而永久性損害正常的機體功能。

所以,和《有什麼能力,比智商、情商和家庭背景更重要? 》一文相同,媽媽需要在孕期杜絕煙酒、毒品、重金屬和高壓環境,而在孩子嬰幼兒時期,也十分有必要提供充滿溫暖、支持和愛意的環境,以免讓他們的基因產生永久性消極改變。

根據近些年的研究,除了生活經歷和外來物質,其實還有很多因素,足以在不經意中改寫基因:

你的父母、手足、朋友、次生家庭、同事、其他人;

傳染病;

上百萬生活在你身體和體內的微生物;

生活習慣,比如飲食、運動、睡眠和壓力;

環境潔淨程度和擁擠程度;

荷爾蒙;

年齡;

性別;

壓力;

寵物;

觸摸;

被孤立;

母親子宮;

玩耍經歷;

性行為;

工作環境;

青春期;

學習行為;

出生順序;

是否運動、久坐或久站;

上網;

太陽(以及太陽下的任何物質)。

可以說,任何物質、任何時刻,你的基因都有可能被改寫。

所以,從這一部分中,我們知道了,基因並不是被刻在體內、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在整個人生中,隨著外在環境、生活經歷的長期浸潤,而發生暫時或永久改變的。

尤其那些在胎兒、嬰幼兒時期被改寫的基因,甚至會代代相傳,改變下面幾代人的基因。

所以,從孩子最初被孕育的時期,父母就有了維護健康基因的任務,因為你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改變孩子,乃至整個家族後代的基因。

結語

如果你曾經堅信,一個人自從出生,他的基因就已經既定、無法改寫的話,那麼讀過這篇文章以後,你可能會有了新的認知。

基因對行為的指導,常常讓人無法抗拒,但你怎麼就知道,你身上現存的所有基因,是從出生伊始就被寫在自己體內的,還是在人生某個階段,因為某些經歷、事件和環境,而被改寫的呢?

如果一個沒有生活經歷和互動經驗的嬰兒,表現出某種特殊的秉性、脾氣或愛好和傾向的話,我們尚且還可以肯定地說,那十有八九是基因使然。

但如果一個幾歲、十幾歲孩子,甚至幾十歲的成年人,表現出和自己父母相似的習慣、性格和喜好時,我們還能篤定地說,這一定就是基因而非環境的緣故嗎?

也許,他就是在日復一日的觀察、模仿中,變得和父母越來越像的呀。

一個脾氣暴躁的父母,可能通常也會有耐心不足、暴戾乖張的孩子,或許並非是因為暴力寫在了他的基因中,而是由於父母的暴躁和環境的壓力,才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孩子的基因,從而讓他也成為了暴躁之人。

所以,即使手握一份天賦基因檢測報告,倘若家長不注意自己創造的家庭環境、教養方式以及親子關係,那麼即使按照裡面的基因傾向于培養孩子,也很有可能事與願違,最終交了智商稅。

獨立思考是個好東西,希望你也有,更希望你能在習慣中,傳遞給孩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