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既然說“伏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為何劉備只能僻守一隅

水鏡先生曾對劉備說過一句話——“伏龍、鳳雛, 得一而安天下”。 可是事實卻是, 即便諸葛亮、龐統二人都追隨了劉備, 劉備最多也只是折騰出個僻守一隅的格局。 這是為什麼呢?所有一切, 與劉備對龐統的使用有關。

簡而言之, 龐統未能盡展其才。

龐統為劉備西取巴蜀謀劃方略, 殞命雒城之後, 劉備扼腕痛惜, 言則流涕。 然而在最初, 二人之間的關係並不和諧。 其間似有隱情, 以下試為分析。

龐統不是那種聰明寫在臉上的人, 甚至顯得有些木訥、呆頭呆腦(史稱“少時樸鈍”), 只有他的叔父龐德公認為他有經天緯地之才。 十八歲時, 龐統前去拜訪司馬徽, 司馬徽一見之下驚為天人, 許為南州冠冕, 並歎曰:“德公誠知人, 此實盛德也!”

司馬徽是漢末著名的隱士, 以善於品鑒人倫著稱, 有“冰鏡”之號, 故經司馬徽的品鑒後, 龐統聲名鵲起, 被委任為南郡功曹。

然而, 劉備在奪得南郡之後,

卻打發龐統去耒陽作縣令。 龐統又因在縣不治, 被免官。 如果不是因為魯肅和諸葛亮的推薦, 劉備很有可能錯失了這個有力的輔佐。

龐統素有大名, 劉備自建安六年(201)南依劉表後, 在新野的劉備應該對龐統有所瞭解。 只任命龐統為縣令, 絕對不是一時失察, 而是有所考量。

原來, 赤壁之戰後, 周瑜領南郡太守, 龐統在周瑜帳下任職, 周瑜卒後, 龐統又親自送喪回東吳, 顯然二人之間交情不是簡單的上下級關係。

《三國演義》中, 周瑜對劉備非常敵視, 正史中也的確如此。 一直以來, 周瑜都將劉備視為心腹大患。 劉備過江去見孫權, 周瑜上疏稱:“劉備以梟雄之姿, 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 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 盛為築宮室, 多其美女玩好, 以娛其耳目, 分此二人, 各置一方, 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 大事可定也。 今猥割土地, 以資業之, 聚此三人, 俱在疆場, 恐蛟龍得雲雨, 終非池中物也。 ”

然而, 孫權明白, 單憑一己之力根本無法抵禦曹操, 所以沒有聽從周瑜的建議。 益州地廣民富, 主政者劉璋太過軟弱, 因而川蜀之地成為各方垂涎的對象。 諸葛亮勸劉備奪益州, 周瑜也勸孫權:“今曹操新折衄, 方憂在腹心, 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 乞與奮威(孫瑜、孫權堂兄)俱進取蜀, 得蜀而並張魯, 因留奮威固守其地, 好與馬超結援。

瑜還, 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 北方可圖也。 ”

孫權依計而行, 遣使告訴劉備“欲共取蜀”。 劉備依殷觀之計, 方才阻止了孫權的圖謀。 而周瑜的暴亡, 也使劉備得以喘息。

周瑜, 是一個麻煩製造者, 更是劉備政治上的勁敵。 劉備恨周瑜入骨, 或者愛屋及烏, 一併連龐統也懷恨在心了。 史料中雖然沒有龐統在此事中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但不能排除龐統向周瑜提出建議打壓劉備生存空間。

龐統與周瑜共事的時間雖短,卻親自送喪,不能不引起劉備的警惕。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對龐統自然不能完全信任,故而先委以縣令之職暗中觀察。

龐統在其位不謀其政,劉備見狀索性將其免職。但龐統畢竟非等閒之輩,而且名聲在外。他的免職,引起友好人士魯肅的關注。魯肅親自寫信給劉備進行勸說:“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

與周瑜不同,魯肅是孫劉聯盟的積極宣導者和堅定執行者,這一封信函足以打消劉備心中的顧慮。龐統的命運就此出現轉機,得以追隨劉備入川。也是龐統急於在劉備面前表現自己,因此疏忽大意,於落鳳坡前殞命。

龐統死後,諸葛亮不得不離開荊州入蜀,留下關羽獨自鎮守。由此導致的後果就是荊州的得而復失,劉備統一大業終成泡影。

參考書目:《三國志》《三國演義》《後漢書》《資治通鑒》

龐統與周瑜共事的時間雖短,卻親自送喪,不能不引起劉備的警惕。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對龐統自然不能完全信任,故而先委以縣令之職暗中觀察。

龐統在其位不謀其政,劉備見狀索性將其免職。但龐統畢竟非等閒之輩,而且名聲在外。他的免職,引起友好人士魯肅的關注。魯肅親自寫信給劉備進行勸說:“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

與周瑜不同,魯肅是孫劉聯盟的積極宣導者和堅定執行者,這一封信函足以打消劉備心中的顧慮。龐統的命運就此出現轉機,得以追隨劉備入川。也是龐統急於在劉備面前表現自己,因此疏忽大意,於落鳳坡前殞命。

龐統死後,諸葛亮不得不離開荊州入蜀,留下關羽獨自鎮守。由此導致的後果就是荊州的得而復失,劉備統一大業終成泡影。

參考書目:《三國志》《三國演義》《後漢書》《資治通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