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楚漢相爭:為什麼大多數人都偏愛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歌》

西楚霸王項羽與漢高祖劉邦的故事,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即便沒有特意研究過歷史, “霸王別姬”、“鴻門宴”、“暗度陳倉”這些典故, 也以戲劇的形式、文學的形式、口頭成語的形式被我們所熟悉。

下周我們將要一起共讀的作品, 李開元老師的《楚亡:從項羽到韓信》, 講述的就是秦滅之後, 楚漢相爭之際的所有重大史實和歷史人物。

作者在基本的史實脈絡下, 重訪古跡, 旁征史籍, 仔細推敲和填白歷史的細節, 游走于文學和史學之間,

可謂別具一格。

- 01 -

李開元教授在自序中說到“一切歷史都是推想”, 這個觀點讀罷讓人拍案叫絕。

我們非歷史專業的人, 對於歷史人物的印象, 往往是被戲劇、文學作品引導的, 而且往往是不求甚解的。

比如《霸王別姬》中我們為“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惋惜,

認定他是一個悲劇裡的英雄;到《鴻門宴》時劉邦則只會問“為之奈何”、“且為之奈何”, 著實像一個草包。

但是, 事實真的如此嗎?或者說, 僅僅如此嗎?——從揭竿反秦到天下歸漢, 中間僅僅是隔了一個草包打敗英雄的悲劇嗎?

還是, 其實我們一直耽誤在了別人的推想裡。

《楚亡》值得一讀, 就在於它提供了另一種角度。 讀歷史的另一種角度, 思考問題的另一種思維方式。

作者李開元教授治秦漢史多年, 《楚亡》的姊妹篇《秦崩》曾提到, 劉邦比秦始皇只小3歲。

這個一直以來被忽略的細節著實讓人震驚:劉邦和秦始皇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了47年, 經歷過戰國年代, 見證了秦王掃六合, 又親歷了秦的暴政無道, 二世而亡。 而項羽打下巨鹿之戰名揚天下時只有26歲,

到兵敗自刎年僅31歲。

劉邦整整大了項羽24歲。 楚漢相爭之際, 項羽正血氣方剛, 劉邦卻已過了“知天命”之年。

因此, 二三十歲的我們, 在忽略這一細節的前提下, 也許能理解項羽, 但卻未必能真正看懂劉邦。

- 02-

文學家憐惜英雄, 生活卻只遵循因果。

讀《楚亡》令人暢快。 因為書裡沒有學術歷史的嚴肅乏味, 也沒有千方百計影響讀者情緒的文字技巧, 只是將每個人物的際遇和選擇娓娓道來, 道出人生裡、時局裡因果的邏輯。

一千個讀者, 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那麼, 一千個人看楚漢相爭, 也應當有一千個項羽、劉邦。

背景、見識、立場的差異, 導致了我們對同一個事物會有不同的感受, 看同一個人物會有不同的理解。

李開元教授在書中介紹一個個人物, 鋪陳一件件事情, 提點被我們忽略的細節, 再輔之以古跡考察的觀感, 既得出了自己的推想, 也為讀者的推想留有餘地。

通常, 我們更容易靠近和自己價值觀相近的人, 所以文學家都偏愛項羽。

但是, 到了我們自己的人生, 比起且悲且壯,

我們更想要過得順遂平安吧。

其實, 論處境, 我們大多數人更靠近劉邦——一個平凡的小人物, 沒有顯赫的背景, 也沒有過人的才能, 到了50歲也仍然是個小人物, 只有在自己的小圈子裡面能有一席之位。

而項羽, 家世顯赫, 武藝超群, 更是一個軍事天才。

如果這個故事只有開頭和結局, 恐怕我們會覺得是一個loser意淫出來的笑話。 所以, 成敗的因果其實都藏在歷史的細節裡。

只有當我們可以用自己為人做事的邏輯構築出歷史的空白場景, 我們才能更深切體會那些人物的功過得失。

我想, 這也是我們研究歷史的終極意義。 ——以歷史之因果來衡量自己當下之是非。

- 03 -

當我們看懂了英雄, 也就看透了自己做不了英雄。

“戰事進行到中午, 聯軍大敗,旗幟金鼓混亂,軍陣癱瘓潰滅,失去指揮的數十萬大軍,被乘勝追擊的楚軍壓迫在彭城南面的谷水和泗水北岸,被斬殺及落水而死者,將近十萬人。有幸渡過谷水和泗水的聯軍,往彭城西南方向的山區潰退,在靈璧東面的睢水北岸,再一次被楚軍追擊,走投無路的大混亂中,又有將近十萬聯軍將士陣亡,不計其數的死者,都是落入睢水溺水而死的。史書記載當時的慘況說,睢水中滿是落水的聯軍將士,睢水幾乎因此不能流動。”

這是書中對彭城之戰的一段描寫,深刻地讓我們見證了什麼叫“一將功成萬骨枯”。

將近二十萬的死屍,那是怎麼樣的一種場景呢?如果現實生活中有一個活生生的人在我眼前鮮血淋淋地倒下,哪怕只有一個,恐怕都要做好幾天噩夢吧。何況是信任著自己,和自己並肩作戰的二十萬兄弟呢?

所以,劉邦是英雄,項羽是英雄,韓信、張良、陳平......都是英雄,他們能承受我承受不了的。

劉邦在彭城戰敗逃亡時,為了減輕馬車的負擔,曾兩次將自己的孩子踹下馬車;滎陽對峙時,項羽用劉邦的父親威脅他投降,劉邦說,我們是結拜兄弟,我的父親也是你的父親,如果你要煮了他的話,就分我一杯羹吧。這種近乎冷血的決斷,也是我們無法認同的。

所以,他們志在天下,我偏安一隅就好了。

我們在另一個時空裡,反復複盤古人的人生,複盤幾百年前的局勢變遷,不僅看清了他們,也幫我們看清了自己。

舊瓶裝新酒,我們反反復複品的不過是自己的人生。

聯軍大敗,旗幟金鼓混亂,軍陣癱瘓潰滅,失去指揮的數十萬大軍,被乘勝追擊的楚軍壓迫在彭城南面的谷水和泗水北岸,被斬殺及落水而死者,將近十萬人。有幸渡過谷水和泗水的聯軍,往彭城西南方向的山區潰退,在靈璧東面的睢水北岸,再一次被楚軍追擊,走投無路的大混亂中,又有將近十萬聯軍將士陣亡,不計其數的死者,都是落入睢水溺水而死的。史書記載當時的慘況說,睢水中滿是落水的聯軍將士,睢水幾乎因此不能流動。”

這是書中對彭城之戰的一段描寫,深刻地讓我們見證了什麼叫“一將功成萬骨枯”。

將近二十萬的死屍,那是怎麼樣的一種場景呢?如果現實生活中有一個活生生的人在我眼前鮮血淋淋地倒下,哪怕只有一個,恐怕都要做好幾天噩夢吧。何況是信任著自己,和自己並肩作戰的二十萬兄弟呢?

所以,劉邦是英雄,項羽是英雄,韓信、張良、陳平......都是英雄,他們能承受我承受不了的。

劉邦在彭城戰敗逃亡時,為了減輕馬車的負擔,曾兩次將自己的孩子踹下馬車;滎陽對峙時,項羽用劉邦的父親威脅他投降,劉邦說,我們是結拜兄弟,我的父親也是你的父親,如果你要煮了他的話,就分我一杯羹吧。這種近乎冷血的決斷,也是我們無法認同的。

所以,他們志在天下,我偏安一隅就好了。

我們在另一個時空裡,反復複盤古人的人生,複盤幾百年前的局勢變遷,不僅看清了他們,也幫我們看清了自己。

舊瓶裝新酒,我們反反復複品的不過是自己的人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