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王陽明家訓,千年不滅一盞燈

《王陽明家訓》又稱《示憲兒》三字詩, 收錄在《王陽明全集·贛州詩》中。 全文雖然只有96字, 卻濃縮了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幼兒曹, 聽教誨:勤讀書,

要孝悌;學謙恭, 循禮儀;節飲食, 戒遊戲;毋說謊, 毋貪利;毋任情, 毋鬥氣;毋責人, 但自治。 能下人, 是有志; 能容人, 是大器。 凡做人, 在心地;心地好, 是良士;心地惡, 是凶類。 譬樹果, 心是蒂;蒂若壞, 果必墜。 吾教汝, 全在是。 汝諦聽, 勿輕棄。 ”

勤讀書, 要孝悌;

王陽明在私塾讀書的時候, 就對自己的老師說:“我以為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 ”

一般人眼中, 讀書是人獲取知識的最關鍵途徑。 但在王陽明看來, 我們心中有良知, 良知無所不能, 無所不知。 所以讀書不是為了獲取知識, 只是驗證、呼喚我們良知所已有的知識。 由此可知, 王陽明讓人勤讀書, 和其他“要你勤讀書”的古人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曾問王陽明:“讀書卻記不住, 如何是好?”

王陽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

為什麼非要記住?其實, 理解已是次要的了, 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體光明。 如果只是求記住, 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 就不能使自心的本體光明了。 ”

而孝悌, 《論語》中稱“其為人之本與”。 王陽明一上來就說了人生的兩件大事, 孝悌和讀書。 孝悌是人之根本, 而讀書則是發明本心, 修身而成為聖賢的途徑。

學謙恭, 循禮儀;

謙恭不是一種姿態, 而是一個人內在品德和修養的高度表現。 它不因學問博雅而驕傲自大, 也不因地位顯赫而處優獨尊, 相反, 謙恭者學問愈深愈能虛心謹慎, 地位愈高愈能以禮待人。

謙恭和禮儀, 是相輔相成的。 我們內在的謙恭, 化作外在的禮儀。 假如只有外在的謙恭而沒有內在的謙恭, 這就是虛偽。

現在人的毛病, 大多只因一個傲字。 千罪百惡, 都從傲上來。 “傲”的反義詞為“謙”。 “謙”字便是對症治“傲”的藥。 做人不但容貌舉止要表現出謙虛恭謹, 內心也必須保持恭敬、節制、禮讓, 要常常看到自己的不對, 真正能夠虛心接受他人意見。

節飲食, 戒遊戲;

《論語》中說, 君子食無求飽, 居無求安, 敏於事而慎於言。 《黃帝內經》上也說“飲食有節”, 這是古人對於飲食的態度。

至於戒遊戲, 則主要是立志。 遊戲一類令人玩物喪志。 王陽明曾說, “夫志, 氣之帥也, 人之命也, 木之根也, 水之源也。 ”如果一個人沉迷于遊戲嘻樂,

日子長了, 志氣都消磨盡了, 最終也難成事業。

毋說謊, 毋貪利;

說謊則不誠實, 就是自欺欺人。 《大學》中說,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一個自欺欺人的人是無法真正做到慎獨、無法正心誠意修身的。

而貪圖小利, 則容易昏了頭腦, 被人利用。 戰國時期, 秦惠文王想吞併物產豐富的蜀國,有人獻計造能下金糞的石牛送給蜀侯。蜀侯中計,下令民工開山填谷,鋪築道路迎接石牛,秦惠文王讓大軍跟在運送石牛的隊伍後滅了蜀國。人們嘲笑蜀侯是貪小利而失大利。

崇禎十四年王陽明六世孫王貽傑進京入朝,後統管江西都指揮使司,去世後才發現其竟然囊無積蓄,最後靠官場摯友的資助才得以回鄉歸葬。一個朝廷的二品官階,清廉至此,著實讓人肅然起敬。

毋任情,毋鬥氣;

任情恣性,放任自己的性情,不受任何拘束。《增廣賢文》中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追。這正是告訴我們,任情恣性的危害。

鬥氣,意氣用事。賭氣。意為對別人有意見或鬧情緒。只要一賭起氣來,人類常會慢慢脫離“理性動物”的範圍,做出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歷史上有個很有趣的“賭氣”軼事:明代有個才子解縉,小時候住在一個做官人家曹尚書的對面。曹尚書家中有個漂亮的竹園。解縉年紀小小,很愛吟詩作對,每天看著茂密的竹林,十分暢快,寫了一副對聯:

門對千竿竹,家藏萬卷書。

很多人看了,稱讚他是個天才,曹尚書知道了很不高興,心想,竹林明明是我家的,怎麼可以借給他當題材呢?於是故意教僕人把竹林砍短,愈想愈不開心,又全部砍去,給這神童難看。沒想到,解縉又在對聯上加了四個字,變成:

門對千竿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

曹尚書無端毀了自家竹林,又讓解縉證明了他的才華,全然是損人不利己,可見人在氣頭上,什麼不理性的事都做得出來。賭氣,可能只是因為小小的事情,卻因為一時氣不過,做出你死我活的決定。

毋責人,但自治。

東漢時期,有個清官叫楊震。他在荊州做官的時候發現了才華橫溢的王密,就推舉他做了昌邑縣令,當揚震東萊出任太守途經昌邑時,王密為答謝楊震以前對自己的舉薦之恩,趁夜深人靜懷揣10錠黃金到驛館拜見楊震。楊震對王密此舉很是生氣,毅然拒絕。王密四下瞅了瞅說:“夜黑人靜,是不會有人知道的。”楊震義正辭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麼說沒有人知呢?”說完他生氣地將黃金擲於地上。好一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雖然你不說我不說就每人知道了,但心知道了就整個世界知道了啊。

楊震說話的重點並非在責備王密上,而是在其自治方面。“自治”心知道了,整個世界就都知道了。如果我們自律自治能達到這種境界,還會擔心自己德行有虧嗎?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那些盛氣淩人,看不起別人的人,都是沒有修養的目光短淺者。一個有修養的君子,不會因為別人的地位低,或沒有才幹而看不起別人;其次,他們看不起別人,無非是因為別人不如他,但是未必別人以後也不如他,所以說,這是目光短淺。

一個有志向的君子,他知道自己的志向在高處、遠處,即便處在比別人優勝的環境中,也會謙卑自牧,清靜自守,絕不會盛氣淩人。

能容人,是大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王旦是宋代的宰相。一天,宋真宗向王旦“告密”說:“卿雖稱其美,彼專談卿惡”,意思是,你雖然總說寇准好,寇准卻專門說你壞。王旦聽後,也不生氣,笑著說:“按道理應當這樣啊。我任宰相時間久,處理的政事多,缺失也必然多。寇准對您從不隱瞞,可見他忠誠直率,這也是我最敬重他的地方。”

一次,中書省的檔送到樞密院,因為文件不合格式,寇准閱後,便報告了宋真宗,王旦因此受責。不出一個月,樞密院的檔送到中書省,也有不合格式的地方,秘書覺得正好以牙還牙,高興地把它呈給王旦,王旦卻讓秘書把檔送還樞密院,讓寇准修改後再送來,寇准想起自己的作法,不禁汗顏。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凶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

王陽明用的比喻非常貼切。他說心就像果子的蒂一樣,而人的行為就像果子一樣,如果蒂不好,果子會受到影響;如果蒂壞了,果子也會尚未成熟就墜落,甚至爛掉。

“致良知”是陽明心學的核心。良知就是“好心地”。王楊明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煉,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秦惠文王想吞併物產豐富的蜀國,有人獻計造能下金糞的石牛送給蜀侯。蜀侯中計,下令民工開山填谷,鋪築道路迎接石牛,秦惠文王讓大軍跟在運送石牛的隊伍後滅了蜀國。人們嘲笑蜀侯是貪小利而失大利。

崇禎十四年王陽明六世孫王貽傑進京入朝,後統管江西都指揮使司,去世後才發現其竟然囊無積蓄,最後靠官場摯友的資助才得以回鄉歸葬。一個朝廷的二品官階,清廉至此,著實讓人肅然起敬。

毋任情,毋鬥氣;

任情恣性,放任自己的性情,不受任何拘束。《增廣賢文》中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追。這正是告訴我們,任情恣性的危害。

鬥氣,意氣用事。賭氣。意為對別人有意見或鬧情緒。只要一賭起氣來,人類常會慢慢脫離“理性動物”的範圍,做出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歷史上有個很有趣的“賭氣”軼事:明代有個才子解縉,小時候住在一個做官人家曹尚書的對面。曹尚書家中有個漂亮的竹園。解縉年紀小小,很愛吟詩作對,每天看著茂密的竹林,十分暢快,寫了一副對聯:

門對千竿竹,家藏萬卷書。

很多人看了,稱讚他是個天才,曹尚書知道了很不高興,心想,竹林明明是我家的,怎麼可以借給他當題材呢?於是故意教僕人把竹林砍短,愈想愈不開心,又全部砍去,給這神童難看。沒想到,解縉又在對聯上加了四個字,變成:

門對千竿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

曹尚書無端毀了自家竹林,又讓解縉證明了他的才華,全然是損人不利己,可見人在氣頭上,什麼不理性的事都做得出來。賭氣,可能只是因為小小的事情,卻因為一時氣不過,做出你死我活的決定。

毋責人,但自治。

東漢時期,有個清官叫楊震。他在荊州做官的時候發現了才華橫溢的王密,就推舉他做了昌邑縣令,當揚震東萊出任太守途經昌邑時,王密為答謝楊震以前對自己的舉薦之恩,趁夜深人靜懷揣10錠黃金到驛館拜見楊震。楊震對王密此舉很是生氣,毅然拒絕。王密四下瞅了瞅說:“夜黑人靜,是不會有人知道的。”楊震義正辭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麼說沒有人知呢?”說完他生氣地將黃金擲於地上。好一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雖然你不說我不說就每人知道了,但心知道了就整個世界知道了啊。

楊震說話的重點並非在責備王密上,而是在其自治方面。“自治”心知道了,整個世界就都知道了。如果我們自律自治能達到這種境界,還會擔心自己德行有虧嗎?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那些盛氣淩人,看不起別人的人,都是沒有修養的目光短淺者。一個有修養的君子,不會因為別人的地位低,或沒有才幹而看不起別人;其次,他們看不起別人,無非是因為別人不如他,但是未必別人以後也不如他,所以說,這是目光短淺。

一個有志向的君子,他知道自己的志向在高處、遠處,即便處在比別人優勝的環境中,也會謙卑自牧,清靜自守,絕不會盛氣淩人。

能容人,是大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王旦是宋代的宰相。一天,宋真宗向王旦“告密”說:“卿雖稱其美,彼專談卿惡”,意思是,你雖然總說寇准好,寇准卻專門說你壞。王旦聽後,也不生氣,笑著說:“按道理應當這樣啊。我任宰相時間久,處理的政事多,缺失也必然多。寇准對您從不隱瞞,可見他忠誠直率,這也是我最敬重他的地方。”

一次,中書省的檔送到樞密院,因為文件不合格式,寇准閱後,便報告了宋真宗,王旦因此受責。不出一個月,樞密院的檔送到中書省,也有不合格式的地方,秘書覺得正好以牙還牙,高興地把它呈給王旦,王旦卻讓秘書把檔送還樞密院,讓寇准修改後再送來,寇准想起自己的作法,不禁汗顏。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凶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

王陽明用的比喻非常貼切。他說心就像果子的蒂一樣,而人的行為就像果子一樣,如果蒂不好,果子會受到影響;如果蒂壞了,果子也會尚未成熟就墜落,甚至爛掉。

“致良知”是陽明心學的核心。良知就是“好心地”。王楊明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煉,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