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睜眼看世界:他們早就走在林則徐之前

百多年來, 林則徐一直以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光輝形象, 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在中國的對外關係領域,

被豎立為標誌性的轉捩點。

但放眼中國歷史的悠悠長河, 林則徐這樣被迫兼主動的睜眼看世界第一人, 其實真的還有不少。 只是他們都不曾有希望獲得林則徐的歷史地位。

被迫走出去的代表

睜眼看世界第一人 張騫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動去看外面世界的人,

漢朝使節張騫的壯舉, 讓人讚歎。 但他的主動出擊, 實際上蘊含著太多的無奈。 一方面是漢朝本身對於外部世界的無知, 另一方面則是匈奴在西北各地的控制, 形同封鎖。

西元前139年,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 對中原以外的世界基本只有最模糊的概念。 他的出使目標, 也是已經西遷不知到何處的潛在同盟月氏。 這次失敗的遠行, 自然被控制河西走廊的匈奴人, 一舉搗毀。 張騫本人也在匈奴控制區, 花了10年時間, 才得以出逃。 最終在誤打誤撞中, 張騫成功穿過西域, 進入了位於今天費爾幹納地區的大宛, 最終抵達阿富汗北部的月氏控制區。

張騫那飽受磨難的出使之旅

從功利外交角度來看, 張騫的出使是失敗的。 獲得中亞更為富庶土地的月氏人, 根本沒有東征貧瘠土地的意願。 他的回程同樣艱辛無比, 一直到西元前126年, 才輾轉返回長安。 在此期間, 漢武帝治下的大漢王朝, 早已開始對匈奴勢力的一系列反擊。 張騫的努力, 在他的有生之年來看, 都是可有可無的。

張騫的第二次出使, 結局同稍有改觀。 但這是漢朝軍隊攻克河西走廊的成果, 而不是他外交努力的結晶。 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真正的睜眼看世界第一人。 從剛剛集成東亞腹地的漢文明區域而出, 一路領略匈奴-草原、斯基泰-伊朗、月氏-吐火羅、希臘化-大夏的不同文明風格。 只是在流傳至今的記錄中, 我們很難發現漢朝當事人對於這些文明的總體直觀評價。

張騫的個人閱歷增漲 並沒有帶動漢朝的對外認識水準

剖去那些情有可原的失誤, 我們依然能在歷史的脈絡中察覺長安朝廷對於外面世界的不削。 除了實踐雖遠必誅口號的幾次失敗嘗試, 已經對西域地區不成功的殖民。 張騫的努力, 其實大部分都化為虛無。 他最大的成績, 無疑就是在匈奴勢力被驅逐後, 告訴絲綢之路上的西域人, 有一家中間商被取消了代理資格。

張騫之後, 一心尋找羅馬的甘英, 走的更遠。 抵達了當時世界的第二大貿易港口--查拉塞尼。 他對於外部世界的直觀認識, 一定比懵懂的張騫來的更為深刻。 但是我們已經找不到他自己的任何記錄了。

我們並沒有在張騫的記錄中 找到對於中亞豐富文明的任何詳細評價

虛心求教的僧侶

法顯的宗教熱忱 引發了一段奇幻之旅

作為中世紀前期,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代表,法顯和尚的旅行更多的是傳奇與宗教虔誠。

在張騫遠行之後的數百年裡,漢文明的核心區域,被從中亞與北方草原遷入的異族,壓縮在了南方的江淮地區。但西元前就已經被開發的海上絲綢之路,依然給了遠行者以方便。因而從北方關中地區出發的法顯,可以在遊歷了中亞、半個南亞次大陸與錫蘭後,走海路而歸。

法顯的遊走路線

此後,又是通過海路,法顯將自己虔誠的遊學成果,貢獻給了南方漢文明的殘山剩水。只是除了教宗教義與清規戒律,我們很難發現法顯的漫漫長路,給當時的南朝統治者以任何其他方面的幫助。

已經在生存空間上被壓縮到邊緣一隅的南朝統治者們,並不缺乏進取的北伐者或是熱心的佛學家。但他們卻可以對在沿海橫行的印度商船,視而不見。法顯留下了眾多今人視為珍寶的一手見聞錄,卻沒有讓南朝統治者們,決心聯通外面的世界。

這一代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意義,被迅速塵封在改朝換代的因果迴圈中。這也就怪不得南朝在數百年裡,愈發虛弱。目光短淺的統治者,最後只能在大兵壓境時,做井底之蛙。

陳叔寶:我就覺得井底之蛙最安全

被人遺棄的戰俘

怛羅斯戰役的失敗 早就了杜環的奇跡

杜環的名字,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是異常陌生的。他是時代的棄兒,卻也是中國古代,遊歷距離最長的一位。他的成果,就如同他本人一樣,是被故鄉所遺棄的。

西元751年的怛羅斯戰役,唐朝遠征中亞的軍隊,最終一敗塗地。杜環因此成為了不幸的戰俘,卻也因禍得福的開始漫長旅行。他從中亞出發,經過波斯地區與兩河流域,再到聖地與北非。最終從東非沿岸的貿易港登船,艱辛的回到廣州。

杜環的回程 基本上就是一次完整的海上絲綢之路旅行

一路上,杜環經過的名城,不計其數。巴格達、耶路撒冷、亞歷山大港,甚至是摩洛哥與索馬里。再從海路到印度、錫蘭、交趾和廣州。杜環成為了古代中國,唯一走遍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壯士。他的《經行記》則是古代中國,涉及範圍最廣的外部見聞錄,地理百科全書。

杜環的世界之旅

只是他生活的大唐王朝,在根本上也對外面的世界,天然帶著一層隔閡。長安的天子,依靠粟特人和突厥人經營陸地貿易,又會用阿拉伯、波斯、印度的航海家搞海運。至於全國物產賦稅主力的漢人,並沒有這樣方便出國的便利。

杜環的遊記,終究無法成為朝臣研究戰略的參考。不少章節在之後的歲月裡,逐步流失。辛虧有不務正業的轉載者,今天的我們才能一堵他個人歷程的一部分。法顯精神的繼承者,也在這一朝出產了西游的玄奘與東渡的鑒真。只是他們都需要靠偷渡,才能睜眼看一下外面的世界。

玄奘的偷渡出境

胸有成竹的戰略家

鄭和對於海外世界的瞭解遠超幾位前人

張騫、法顯與杜環等人的時代悲劇,在15世紀初似乎有了一絲轉機。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下西洋的鄭和太監,比他的前輩們有著更多的世界眼光。

這層優勢並不來自他的回回出生,但卻是中國沿海的同族後人,提供給他的豐富材料。從各地海況到沿途港口,從最佳線路到整個網路。鄭和可以依靠前人的實踐經驗,在出海前就勾勒出一個比較完整的外部世界。

正是這些來自外部世界的成果,讓鄭和得以從容率領世界上最臃腫的遠洋船隊,創下古代中國最輝煌的航海記錄。用不適合近海航行的大船,躲過沿海的危險礁石。用中國特產的絲綢與瓷器,換來大量的香料與奇珍異寶。用不成熟的射石炮,對敢於不服的外邦國王,實施綁票。

鄭和的部隊綁票錫蘭國王

鄭和成為了明朝的睜眼看世界第一人,也是史籍欽點的最後一人。他的輝煌,只是更為封閉前的迴光返照。為了他與永樂皇帝的壯舉,沿海各地是片板不得下海。雖然總有民間力量,與日本貢使勾勾搭搭,在麻六甲定期掃貨。但都入不了儒家士大夫的法眼,上不了檯面。

在往後的歷史中,這樣的胸有成竹者,絕非鄭和太監這一個。大航海時代與地理大發現,將原本的絲綢之路貿易,有增無減的散佈到世界各地。各地區文明間的交流,變的日趨頻繁。作為東亞共主的大清皇帝,也比前人更方便的熟悉外面的世界。

法王路易十四時代的精美地毯 畫面上的康熙皇帝正在研究地球儀

只是交流本身,並非傳統雄才偉略之主的選擇。當康熙這樣的國際人物,在內廷看著地球儀學習西洋算術,底下的臣民們卻依然只是之乎者也。當十全老人乾隆帝,看著英國人贈送的戰艦模型,下令沿海水師不得挑釁妄動。民間的販夫走卒們,還在幻想洋人的腿不能彎曲。

西方早期漫畫版的馬格爾尼訪華

到了鴉片戰爭前夕,希望力王狂瀾的林則徐,再一次在風口浪尖上睜眼看世界。正所謂時勢造英雄,他終於被定格在了第一人位置上。但這個歷史瞬間,是不是來的太晚了呢?(全文完)

但是我們已經找不到他自己的任何記錄了。

我們並沒有在張騫的記錄中 找到對於中亞豐富文明的任何詳細評價

虛心求教的僧侶

法顯的宗教熱忱 引發了一段奇幻之旅

作為中世紀前期,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代表,法顯和尚的旅行更多的是傳奇與宗教虔誠。

在張騫遠行之後的數百年裡,漢文明的核心區域,被從中亞與北方草原遷入的異族,壓縮在了南方的江淮地區。但西元前就已經被開發的海上絲綢之路,依然給了遠行者以方便。因而從北方關中地區出發的法顯,可以在遊歷了中亞、半個南亞次大陸與錫蘭後,走海路而歸。

法顯的遊走路線

此後,又是通過海路,法顯將自己虔誠的遊學成果,貢獻給了南方漢文明的殘山剩水。只是除了教宗教義與清規戒律,我們很難發現法顯的漫漫長路,給當時的南朝統治者以任何其他方面的幫助。

已經在生存空間上被壓縮到邊緣一隅的南朝統治者們,並不缺乏進取的北伐者或是熱心的佛學家。但他們卻可以對在沿海橫行的印度商船,視而不見。法顯留下了眾多今人視為珍寶的一手見聞錄,卻沒有讓南朝統治者們,決心聯通外面的世界。

這一代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意義,被迅速塵封在改朝換代的因果迴圈中。這也就怪不得南朝在數百年裡,愈發虛弱。目光短淺的統治者,最後只能在大兵壓境時,做井底之蛙。

陳叔寶:我就覺得井底之蛙最安全

被人遺棄的戰俘

怛羅斯戰役的失敗 早就了杜環的奇跡

杜環的名字,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是異常陌生的。他是時代的棄兒,卻也是中國古代,遊歷距離最長的一位。他的成果,就如同他本人一樣,是被故鄉所遺棄的。

西元751年的怛羅斯戰役,唐朝遠征中亞的軍隊,最終一敗塗地。杜環因此成為了不幸的戰俘,卻也因禍得福的開始漫長旅行。他從中亞出發,經過波斯地區與兩河流域,再到聖地與北非。最終從東非沿岸的貿易港登船,艱辛的回到廣州。

杜環的回程 基本上就是一次完整的海上絲綢之路旅行

一路上,杜環經過的名城,不計其數。巴格達、耶路撒冷、亞歷山大港,甚至是摩洛哥與索馬里。再從海路到印度、錫蘭、交趾和廣州。杜環成為了古代中國,唯一走遍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壯士。他的《經行記》則是古代中國,涉及範圍最廣的外部見聞錄,地理百科全書。

杜環的世界之旅

只是他生活的大唐王朝,在根本上也對外面的世界,天然帶著一層隔閡。長安的天子,依靠粟特人和突厥人經營陸地貿易,又會用阿拉伯、波斯、印度的航海家搞海運。至於全國物產賦稅主力的漢人,並沒有這樣方便出國的便利。

杜環的遊記,終究無法成為朝臣研究戰略的參考。不少章節在之後的歲月裡,逐步流失。辛虧有不務正業的轉載者,今天的我們才能一堵他個人歷程的一部分。法顯精神的繼承者,也在這一朝出產了西游的玄奘與東渡的鑒真。只是他們都需要靠偷渡,才能睜眼看一下外面的世界。

玄奘的偷渡出境

胸有成竹的戰略家

鄭和對於海外世界的瞭解遠超幾位前人

張騫、法顯與杜環等人的時代悲劇,在15世紀初似乎有了一絲轉機。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下西洋的鄭和太監,比他的前輩們有著更多的世界眼光。

這層優勢並不來自他的回回出生,但卻是中國沿海的同族後人,提供給他的豐富材料。從各地海況到沿途港口,從最佳線路到整個網路。鄭和可以依靠前人的實踐經驗,在出海前就勾勒出一個比較完整的外部世界。

正是這些來自外部世界的成果,讓鄭和得以從容率領世界上最臃腫的遠洋船隊,創下古代中國最輝煌的航海記錄。用不適合近海航行的大船,躲過沿海的危險礁石。用中國特產的絲綢與瓷器,換來大量的香料與奇珍異寶。用不成熟的射石炮,對敢於不服的外邦國王,實施綁票。

鄭和的部隊綁票錫蘭國王

鄭和成為了明朝的睜眼看世界第一人,也是史籍欽點的最後一人。他的輝煌,只是更為封閉前的迴光返照。為了他與永樂皇帝的壯舉,沿海各地是片板不得下海。雖然總有民間力量,與日本貢使勾勾搭搭,在麻六甲定期掃貨。但都入不了儒家士大夫的法眼,上不了檯面。

在往後的歷史中,這樣的胸有成竹者,絕非鄭和太監這一個。大航海時代與地理大發現,將原本的絲綢之路貿易,有增無減的散佈到世界各地。各地區文明間的交流,變的日趨頻繁。作為東亞共主的大清皇帝,也比前人更方便的熟悉外面的世界。

法王路易十四時代的精美地毯 畫面上的康熙皇帝正在研究地球儀

只是交流本身,並非傳統雄才偉略之主的選擇。當康熙這樣的國際人物,在內廷看著地球儀學習西洋算術,底下的臣民們卻依然只是之乎者也。當十全老人乾隆帝,看著英國人贈送的戰艦模型,下令沿海水師不得挑釁妄動。民間的販夫走卒們,還在幻想洋人的腿不能彎曲。

西方早期漫畫版的馬格爾尼訪華

到了鴉片戰爭前夕,希望力王狂瀾的林則徐,再一次在風口浪尖上睜眼看世界。正所謂時勢造英雄,他終於被定格在了第一人位置上。但這個歷史瞬間,是不是來的太晚了呢?(全文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