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決定中國歷史走向的十大著名戰役,一戰殺了45萬人

1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是發生在春秋時期齊、魯之間的一場戰爭。 西元前684年, 即位不久的齊桓公, 急於建立威信, 冒然發兵攻打魯國, 企圖一舉征服魯國。 面對齊國的軍事進攻, 魯莊公迅速動員, 決心抵抗, 而深具謀略的魯國平民曹劌自告奮勇, 請隨莊公出戰。 在出征前, 他詢問莊公將依靠什麼同齊國作戰?莊公說, 對於衣物食品之類的東西總是分賜給群臣, 不敢獨自享用。 曹劌指出, 這只是小恩小惠, 不能施及全國。 魯莊公又說, 自己對神明很虔敬, 祭祀神明的祭品從不敢虛報。 但曹劌認為, 對神守點小信,

未必能真感動神明。 魯莊公想了一下又說道, 自己對待民間的大小獄訟, 雖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 但是必定合情合理地予以處理。 曹劌這時才說, 這樣我們可以和齊國打仗了。 兩軍相對長勺, 魯莊公欲進攻, 被曹勸止, 曹劌在齊軍三次擂鼓衝鋒之後才擂鼓命令魯軍出擊, 一舉將齊軍擊潰, 莊公欲急於追擊, 曹劌說不可, 在下車察看了齊軍車轍痕跡又登車眺望齊軍旌旗之後, 才建議莊公追擊。 勝利之後魯莊公問曹劌勝負的原因。 曹劌說:作戰全憑勇氣, 一鼓而作氣, 再次擊鼓則勇氣衰退, 三次擊鼓勇氣就沒有了。 敵三鼓氣竭, 而我初鼓氣盛, 所以能戰勝敵人。 至於追擊, 曹劌則說:齊是大國, 難以摸清它的意圖, 怕有埋伏, 我發現他們的車印混亂,
軍旗也倒下了, 所以才下令追擊他們。 ”長勺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早期的一場經典戰役, 雖然沒有武王伐紂的氣勢, 也沒有宣王南征的規模, 是一次諸侯之間規模不大的戰爭。 但它卻在政略、戰略和策略上體現了古代一些可貴的軍事辨證思想, 給人以啟迪。

2.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是發生在春秋時期中原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的一場戰爭。 城濮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詳細記載的戰例, 也是誘敵深入戰術的典範。 這場戰爭奠定了晉國中原霸主的地位, 扼制了楚國的北進勢頭。 早年晉文公重耳曾流亡楚國, 受到過楚王的盛情款待, 楚王問他:將來你要是當上了晉國國君之後會怎麼回報我?晉文公回答:如果將來哪天我們兩國的軍隊要是相遇, 定當退避三舍。 (古時一舍等於30裡, 三舍就是90裡。 )西元636年, 長期流亡在外的晉公子重耳歷盡艱辛, 終於回國即成王位。 他執政後, 對內修明政治, 任賢使能, 發展經濟, 崇儉省用, 整軍經武;對外高舉“尊王”旗幟, 爭取與國,

從而逐步具備了爭奪中原霸權的強大實力, 與楚國的矛盾日益加深, 最終爆發了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時晉文公遵守了當年對楚王的“退避三舍”的承諾, 主動後退90裡。 其實晉軍的“退避三舍”, 真正上是晉文公謀略勝敵的重要一著妙棋, 在政治上它取得了“君退臣犯, 曲在彼矣”的主動, 贏得了輿論上的同情。 在軍事上它避開了楚軍鋒芒, 便於同齊、秦等盟國軍隊會合, 先佔據了地利, 以逸待勞, 從而為晉軍後發制人, 奪取決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對晉軍的主動後撤, 楚軍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蹺, 主張持重待機, 停止追擊。 然而剛愎自用的子玉卻認為這正是聚殲晉軍的大好時機, 揮兵追至城濮與晉軍決戰, 終至遭到慘敗。

3.桂陵之戰:

桂陵之戰是發生在戰國時期齊、魏之間的一場戰爭。 桂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極具經典的一場戰爭。 戰國初年, 魏文侯任用李俚變法, 魏國率先在諸侯國中強盛起來, 並積極向外擴張, 對齊國所屬的東部構成嚴重的威。 而趙國為了擺脫魏國的控制, 與齊國結成了軍事同盟。

西元前354年,魏國派大將龐涓率8萬大兵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早有圖霸之意,遂趁勢出兵,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兵救趙。田忌企圖率軍赴趙進攻魏軍主力以解趙圍,但孫臏認為,魏國長期攻趙,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憊于內,齊軍應乘魏國內防務空虛,直趨大樑,迫使魏軍回師自救,於歸途截擊它,以達到既援救趙又打擊魏的目的。田忌採納孫臏圍魏救趙的計謀,以一部兵力南下,圍攻位於大樑東南的魏邑襄菱,顯示齊軍已攻魏救趙,堅定趙國抗魏的決心;主力則進至大樑東面的軍事重鎮平陵附近。由於平陵本不易攻取,且齊軍有糧道被斷絕的危險,魏軍因此產生齊軍指揮無能的錯覺,齊軍由此成功的把魏軍繼續拖在了趙國。等到邯鄲城破,魏軍急需休整的時候,田忌、孫臏就派輕車銳卒直撲大樑城郊,迫使龐涓回師救援,而齊軍主力則在魏軍回師的必經之路桂陵設伏,重創魏軍。

4.雁門之戰:

雁門之戰,也稱李牧破匈奴之戰,是講戰國時期鎮守雁、代的趙國名將李牧大破外族匈奴的一場戰爭。雁門之戰是中國史書上記載的第一場大規模的打敗外族匈奴的戰役。戰國時候,外族匈奴經常騷擾趙國邊境雁、代之地,而其主將李牧深知遊牧民族忽來忽去的作戰特點,李牧按邊防需要調整了官吏,使適於戰備;將地方收入用為軍費,改善官兵生活;加強訓練,日習騎射,提高部隊戰鬥力;加強烽火報警、通訊聯絡設施,提高快速反應能力;並派出大批諜報人員,深入邊外,以及時掌握匈奴動態。採用堅壁清野,以逸待勞的作戰方針,發現匈奴軍隊,即退入營寨城堡,避免接戰。匈奴騎兵既無攻堅之實力,又難掠到牲畜食糧,每次均毫無所獲,被迫退去,如此數年邊境地區損失極少。但李牧的措施,被匈奴及趙王認為是怯戰,趙王遂撤換了李牧。此後匈奴每次來犯,趙軍即出城交戰。由於趙軍分散戍守,對機動性極強的匈奴軍,多陷於被動,屢次失利,傷亡很多,百姓亦無法耕作。趙王只好再命李牧出山,李牧在趙王同意其按原先政策之後才走馬上任。經過幾年的經營,李牧覺得時機成熟之後,精選弓弩手10萬人,放出牛羊和牧人引誘匈奴入侵。待匈奴部隊進入包圍圈後,李牧率軍殺出,一舉聚殲匈奴的10萬騎兵,匈奴單于僅率少量親兵逃脫。此後10多年,匈奴都不敢在進擾趙國邊境。

5.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發生在戰國後期秦趙之間的一場大決戰。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大規模、最為激烈、最有影響的一場戰役,也是秦國統一之路上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戰國早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經過多代的努力,國勢日益強盛,它西並巴、蜀,東侵三晉,南攻荊楚,取得軍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全面勝利,至秦昭王時,秦國已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西元前264年,秦國大舉攻韓,韓王異常恐懼,願割獻上黨郡以求和。但韓國的上党太守馮亭卻不願獻地入秦,他主動將上黨郡獻給了趙國,以促成韓、趙兩國聯合抗秦。趙王目光短淺,在不計後果的情況下,貪利受地,將上黨併入自己的版圖。趙國這一舉動,無異從秦國口中奪食,秦王大怒,於西元前261年命左庶長王乾率軍攻打上黨,上党趙軍不敵,退守長平。趙王聞秦軍東進,派老將廉頗率趙軍主力抵達長平,阻擋秦軍。一代良將廉頗在經過幾次交戰皆負之後,知道秦軍勢大,無法速勝,遂及時改變策略,採取堅壁不出的戰術,與秦軍打持久戰,以圖拖垮秦軍。為了打破這個不利的僵局,秦國採用離間手段,用千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四處散佈流言,離間趙王與廉頗的關係。趙王遂以趙括代廉頗,趙括改變了廉頗的防禦戰略,草率率軍出擊,被秦軍包圍,46天不得出,最後趙軍投降,45萬人被殺。

6.巨鹿之戰:

巨鹿之戰是發生在秦朝末年的一場戰爭。秦朝末年,以陳勝、吳廣為首的大澤鄉起義拉開了轟轟烈烈的秦末農民起義的浪潮,由此天下大亂,諸侯複起。西元前207年,秦軍上將軍章邯打敗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後,認為楚軍主力已被消滅,於是就渡河北上,移兵邯鄲,攻擊趙王歇的河北起義軍,趙歇退守钜鹿。而此時秦將王離率領的幾十萬邊防軍也趕到包圍了钜鹿,章邯則在巨鹿以南築甬道,以運糧供給王離軍。趙歇糧少兵單,危在旦夕,乃遣使向各路諸侯求救。當時秦軍十分強大,救趙諸軍駐紮在巨鹿城北,沒有人敢前去迎戰。項羽為報秦軍殺叔父項梁之仇主動請纓,於是楚懷王便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率軍六萬余人救趙。大軍進至安陽後,宋義被秦軍的氣勢所嚇倒,逗留46天不敢前進。項羽痛斥宋義的怯懦行為並殺死了他,奪取了軍隊的指揮權。楚懷王迫不得已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先派遣部將英布、蒲將軍率領兩萬人為先鋒,渡過黃河,切斷秦軍運糧通道。然後,項羽親率全部主力渡河,並下令全軍將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攜帶三天的乾糧,以示有進無退之決心。項羽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勇氣,極大地鼓舞了將士們的士氣。楚軍個個士氣振奮,以一當十,奮勇死戰,九戰九捷,大敗秦軍,俘獲了秦軍統帥王離。而經此一戰,秦朝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7.還秦之戰:

還秦之戰是指發生在楚漢戰爭時期韓信幫助劉邦還定三秦的一場戰爭。秦朝滅亡之後,項羽憑藉其軍事實力,裂土分封18個諸侯王,自封為西楚霸王。為困鎖可能與其爭奪天下的劉邦,將巴、蜀、漢中封于劉邦,迫其離開關中。並將關中分割為三,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王,企圖以三秦王控制關中,防止劉邦東進。西元前206年,被封漢王的劉邦乘項羽平叛齊地田榮之機,決計襲占關中,東出與項羽爭天下。劉邦的大將韓信利用秦嶺棧道已被漢軍來時燒毀,三秦王鬆懈麻痹之機,採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派樊噲、周勃率軍萬余大張聲勢地搶修棧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則親率主力潛出故道,翻越秦嶺,襲擊陳倉。章邯從廢丘倉促率軍馳援陳倉,被漢軍擊敗,逃至廢丘、好峙,漢軍分路追擊,在壤東、好峙兩地再敗雍軍,進圍章邯殘部於廢丘。同時分兵攻取隴西、北地、茫郡,迫降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迅速襲占關中大部地區,實現了還定三秦的戰略目的,取得對楚的初戰勝利。

8.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發生在東漢時期的一場戰爭。官渡之戰後曹操逐漸統一了北方,接著他在完成了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準備之後,遂發起了統一南方的戰爭。西元208年,曹操親率十五萬大軍進攻荊州,荊州其主劉綜見其勢大納表投降了曹操。曹操任用投降過來的荊州降將訓練水軍,然後打造戰船,為進攻江東的孫權做準備。當時江東內部分為主戰和主降兩派,主戰以魯肅為首,主降以張昭為首。

其奉詔回來的大將周瑜向孫權逐一分析了曹軍的弱點:一是曹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不堪,易生疾病;二是此時天氣盛寒,馬無槁草;三是馬超、韓遂尚在關西,後患未除;四是其軍隊為北方士卒,不習水戰。既而進一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但已久戰疲憊,而新得劉表降卒的七八萬人,卻無心戀戰。借此只需有五萬精兵就可以破敵。孫權於是決心抗曹,當即撥與兵馬和糧草,任命周瑜為都督,統兵抗曹。兩軍相對於赤壁,周瑜深知曹軍勢大,如果等到曹操所有準備都做好之後將無可匹敵,所以必須先發制人,趁其立足未穩之計就將其擊敗。這時曹操犯了一個致命錯誤,他因為所帶士卒是北方人,不善坐船,所以就將所有的戰船用鐵鍊相連,將其固定,使其走路時像陸地上一樣平穩。周瑜見此情景,果斷抓住戰機,採取火攻之術,放火燒其戰船,由於曹操所有戰船相連,一船著即全船著,大軍迅速崩潰。周俞立即發動全軍進攻曹操,曹操被殺的丟盔卸甲,狼狽逃回北方。赤壁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名氣最大的一場戰爭,是一場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水戰。

9.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是發生在東晉時期北方的前秦與南方的東晉的一場戰爭。西晉末年,中國歷史進入了分裂割據的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前秦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為相,國力迅速發展壯大,先後滅掉燕、代、涼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以後又於西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梁、益二州,將勢力擴展到長江和漢水上游。於是苻堅得意忘形,在大臣、皇宗、親室一致反對之下,不顧丞相王猛臨終再三告誡不可輕伐東晉的遺言發動了統一南方的戰爭。西元383年,苻堅調集九十多萬兵力進攻東晉。東晉方面以宰相謝安為將,率軍8萬抵抗秦軍。兩軍對峙于淝水,謝玄針對秦軍上下離心、各族士兵厭戰的情況,及苻堅恃眾輕敵又急於決戰的心理,遣使要求秦軍略向後撤,以便晉軍渡河決戰。苻堅認為可以趁其軍隊渡河到一半時半渡而擊之,於是同意,指揮兵眾後退。然而前秦的軍隊一退就不可收拾,大軍中各部族的士兵皆亂做一團,而此時襄陽被俘的晉將朱序趁機大喊秦兵敗了,致秦軍大亂。晉軍乘機搶渡淝水猛烈進攻,秦軍大敗。苻堅在逃跑的路上聞風聲鶴唳,都以為是追兵,晝夜不停的逃跑。淝水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中雙方戰爭規模最為懸殊的一次戰爭,其結果對後世有著深遠的意義。此戰苻堅統一中國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各部族重新崛起,建立了自己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

10.複台之戰:

複台之戰就是指鄭成功收復臺灣之戰。鄭成功,福建南安縣石井村人,原名福松。其父鄭芝龍,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組織向臺灣移民,積極開發臺灣島。1645年,21歲的鄭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韋健的召見,賜名成功,因此改名鄭成功。清軍入關之後,鄭成功經過浴血奮戰,取得了廈門作為抗清根據地。在鄭成功第三次北伐失敗後,兵力大傷,他考慮了全域形勢,感到只靠廈門和金門作為根據地,勢單力孤,不可能實現恢復中原的大業。如果趕走荷蘭侵略者,收復國土臺灣,擴大抗清根據地,壯大自己的力量,形勢就會好得多。而且臺灣人民不堪忍受荷蘭侵略者的暴行,切盼解放。於是鄭成功決定揮戈東征,收復臺灣。西元1661年,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冒著風浪,越過臺灣海峽,直取臺灣。荷蘭侵略軍發現鄭成功進攻臺灣後,十分驚恐。他們把軍隊集中在臺灣(今臺灣東平地區)、赤嵌(今台南)兩座城堡,還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鄭成功船隊登岸。鄭成功乘海水漲潮之際出其不意的穿過鹿耳門,主力從禾寮港登陸,從側背進攻赤嵌城,並切斷了與臺灣城的聯繫。在鄭成功先後擊潰了其水師和臺灣城的援軍後,赤嵌的荷蘭軍向鄭成功投降。接著鄭成功近圍臺灣城,經過9個月的圍攻,荷蘭人彈盡糧絕,最後不得不掛白旗投降,派人送出了投降書。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我國神聖領土寶島臺灣。

與齊國結成了軍事同盟。

西元前354年,魏國派大將龐涓率8萬大兵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早有圖霸之意,遂趁勢出兵,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兵救趙。田忌企圖率軍赴趙進攻魏軍主力以解趙圍,但孫臏認為,魏國長期攻趙,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憊于內,齊軍應乘魏國內防務空虛,直趨大樑,迫使魏軍回師自救,於歸途截擊它,以達到既援救趙又打擊魏的目的。田忌採納孫臏圍魏救趙的計謀,以一部兵力南下,圍攻位於大樑東南的魏邑襄菱,顯示齊軍已攻魏救趙,堅定趙國抗魏的決心;主力則進至大樑東面的軍事重鎮平陵附近。由於平陵本不易攻取,且齊軍有糧道被斷絕的危險,魏軍因此產生齊軍指揮無能的錯覺,齊軍由此成功的把魏軍繼續拖在了趙國。等到邯鄲城破,魏軍急需休整的時候,田忌、孫臏就派輕車銳卒直撲大樑城郊,迫使龐涓回師救援,而齊軍主力則在魏軍回師的必經之路桂陵設伏,重創魏軍。

4.雁門之戰:

雁門之戰,也稱李牧破匈奴之戰,是講戰國時期鎮守雁、代的趙國名將李牧大破外族匈奴的一場戰爭。雁門之戰是中國史書上記載的第一場大規模的打敗外族匈奴的戰役。戰國時候,外族匈奴經常騷擾趙國邊境雁、代之地,而其主將李牧深知遊牧民族忽來忽去的作戰特點,李牧按邊防需要調整了官吏,使適於戰備;將地方收入用為軍費,改善官兵生活;加強訓練,日習騎射,提高部隊戰鬥力;加強烽火報警、通訊聯絡設施,提高快速反應能力;並派出大批諜報人員,深入邊外,以及時掌握匈奴動態。採用堅壁清野,以逸待勞的作戰方針,發現匈奴軍隊,即退入營寨城堡,避免接戰。匈奴騎兵既無攻堅之實力,又難掠到牲畜食糧,每次均毫無所獲,被迫退去,如此數年邊境地區損失極少。但李牧的措施,被匈奴及趙王認為是怯戰,趙王遂撤換了李牧。此後匈奴每次來犯,趙軍即出城交戰。由於趙軍分散戍守,對機動性極強的匈奴軍,多陷於被動,屢次失利,傷亡很多,百姓亦無法耕作。趙王只好再命李牧出山,李牧在趙王同意其按原先政策之後才走馬上任。經過幾年的經營,李牧覺得時機成熟之後,精選弓弩手10萬人,放出牛羊和牧人引誘匈奴入侵。待匈奴部隊進入包圍圈後,李牧率軍殺出,一舉聚殲匈奴的10萬騎兵,匈奴單于僅率少量親兵逃脫。此後10多年,匈奴都不敢在進擾趙國邊境。

5.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發生在戰國後期秦趙之間的一場大決戰。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大規模、最為激烈、最有影響的一場戰役,也是秦國統一之路上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戰國早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經過多代的努力,國勢日益強盛,它西並巴、蜀,東侵三晉,南攻荊楚,取得軍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全面勝利,至秦昭王時,秦國已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西元前264年,秦國大舉攻韓,韓王異常恐懼,願割獻上黨郡以求和。但韓國的上党太守馮亭卻不願獻地入秦,他主動將上黨郡獻給了趙國,以促成韓、趙兩國聯合抗秦。趙王目光短淺,在不計後果的情況下,貪利受地,將上黨併入自己的版圖。趙國這一舉動,無異從秦國口中奪食,秦王大怒,於西元前261年命左庶長王乾率軍攻打上黨,上党趙軍不敵,退守長平。趙王聞秦軍東進,派老將廉頗率趙軍主力抵達長平,阻擋秦軍。一代良將廉頗在經過幾次交戰皆負之後,知道秦軍勢大,無法速勝,遂及時改變策略,採取堅壁不出的戰術,與秦軍打持久戰,以圖拖垮秦軍。為了打破這個不利的僵局,秦國採用離間手段,用千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四處散佈流言,離間趙王與廉頗的關係。趙王遂以趙括代廉頗,趙括改變了廉頗的防禦戰略,草率率軍出擊,被秦軍包圍,46天不得出,最後趙軍投降,45萬人被殺。

6.巨鹿之戰:

巨鹿之戰是發生在秦朝末年的一場戰爭。秦朝末年,以陳勝、吳廣為首的大澤鄉起義拉開了轟轟烈烈的秦末農民起義的浪潮,由此天下大亂,諸侯複起。西元前207年,秦軍上將軍章邯打敗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後,認為楚軍主力已被消滅,於是就渡河北上,移兵邯鄲,攻擊趙王歇的河北起義軍,趙歇退守钜鹿。而此時秦將王離率領的幾十萬邊防軍也趕到包圍了钜鹿,章邯則在巨鹿以南築甬道,以運糧供給王離軍。趙歇糧少兵單,危在旦夕,乃遣使向各路諸侯求救。當時秦軍十分強大,救趙諸軍駐紮在巨鹿城北,沒有人敢前去迎戰。項羽為報秦軍殺叔父項梁之仇主動請纓,於是楚懷王便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率軍六萬余人救趙。大軍進至安陽後,宋義被秦軍的氣勢所嚇倒,逗留46天不敢前進。項羽痛斥宋義的怯懦行為並殺死了他,奪取了軍隊的指揮權。楚懷王迫不得已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先派遣部將英布、蒲將軍率領兩萬人為先鋒,渡過黃河,切斷秦軍運糧通道。然後,項羽親率全部主力渡河,並下令全軍將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攜帶三天的乾糧,以示有進無退之決心。項羽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勇氣,極大地鼓舞了將士們的士氣。楚軍個個士氣振奮,以一當十,奮勇死戰,九戰九捷,大敗秦軍,俘獲了秦軍統帥王離。而經此一戰,秦朝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7.還秦之戰:

還秦之戰是指發生在楚漢戰爭時期韓信幫助劉邦還定三秦的一場戰爭。秦朝滅亡之後,項羽憑藉其軍事實力,裂土分封18個諸侯王,自封為西楚霸王。為困鎖可能與其爭奪天下的劉邦,將巴、蜀、漢中封于劉邦,迫其離開關中。並將關中分割為三,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王,企圖以三秦王控制關中,防止劉邦東進。西元前206年,被封漢王的劉邦乘項羽平叛齊地田榮之機,決計襲占關中,東出與項羽爭天下。劉邦的大將韓信利用秦嶺棧道已被漢軍來時燒毀,三秦王鬆懈麻痹之機,採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派樊噲、周勃率軍萬余大張聲勢地搶修棧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則親率主力潛出故道,翻越秦嶺,襲擊陳倉。章邯從廢丘倉促率軍馳援陳倉,被漢軍擊敗,逃至廢丘、好峙,漢軍分路追擊,在壤東、好峙兩地再敗雍軍,進圍章邯殘部於廢丘。同時分兵攻取隴西、北地、茫郡,迫降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迅速襲占關中大部地區,實現了還定三秦的戰略目的,取得對楚的初戰勝利。

8.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發生在東漢時期的一場戰爭。官渡之戰後曹操逐漸統一了北方,接著他在完成了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準備之後,遂發起了統一南方的戰爭。西元208年,曹操親率十五萬大軍進攻荊州,荊州其主劉綜見其勢大納表投降了曹操。曹操任用投降過來的荊州降將訓練水軍,然後打造戰船,為進攻江東的孫權做準備。當時江東內部分為主戰和主降兩派,主戰以魯肅為首,主降以張昭為首。

其奉詔回來的大將周瑜向孫權逐一分析了曹軍的弱點:一是曹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不堪,易生疾病;二是此時天氣盛寒,馬無槁草;三是馬超、韓遂尚在關西,後患未除;四是其軍隊為北方士卒,不習水戰。既而進一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但已久戰疲憊,而新得劉表降卒的七八萬人,卻無心戀戰。借此只需有五萬精兵就可以破敵。孫權於是決心抗曹,當即撥與兵馬和糧草,任命周瑜為都督,統兵抗曹。兩軍相對於赤壁,周瑜深知曹軍勢大,如果等到曹操所有準備都做好之後將無可匹敵,所以必須先發制人,趁其立足未穩之計就將其擊敗。這時曹操犯了一個致命錯誤,他因為所帶士卒是北方人,不善坐船,所以就將所有的戰船用鐵鍊相連,將其固定,使其走路時像陸地上一樣平穩。周瑜見此情景,果斷抓住戰機,採取火攻之術,放火燒其戰船,由於曹操所有戰船相連,一船著即全船著,大軍迅速崩潰。周俞立即發動全軍進攻曹操,曹操被殺的丟盔卸甲,狼狽逃回北方。赤壁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名氣最大的一場戰爭,是一場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水戰。

9.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是發生在東晉時期北方的前秦與南方的東晉的一場戰爭。西晉末年,中國歷史進入了分裂割據的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前秦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為相,國力迅速發展壯大,先後滅掉燕、代、涼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以後又於西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梁、益二州,將勢力擴展到長江和漢水上游。於是苻堅得意忘形,在大臣、皇宗、親室一致反對之下,不顧丞相王猛臨終再三告誡不可輕伐東晉的遺言發動了統一南方的戰爭。西元383年,苻堅調集九十多萬兵力進攻東晉。東晉方面以宰相謝安為將,率軍8萬抵抗秦軍。兩軍對峙于淝水,謝玄針對秦軍上下離心、各族士兵厭戰的情況,及苻堅恃眾輕敵又急於決戰的心理,遣使要求秦軍略向後撤,以便晉軍渡河決戰。苻堅認為可以趁其軍隊渡河到一半時半渡而擊之,於是同意,指揮兵眾後退。然而前秦的軍隊一退就不可收拾,大軍中各部族的士兵皆亂做一團,而此時襄陽被俘的晉將朱序趁機大喊秦兵敗了,致秦軍大亂。晉軍乘機搶渡淝水猛烈進攻,秦軍大敗。苻堅在逃跑的路上聞風聲鶴唳,都以為是追兵,晝夜不停的逃跑。淝水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中雙方戰爭規模最為懸殊的一次戰爭,其結果對後世有著深遠的意義。此戰苻堅統一中國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各部族重新崛起,建立了自己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

10.複台之戰:

複台之戰就是指鄭成功收復臺灣之戰。鄭成功,福建南安縣石井村人,原名福松。其父鄭芝龍,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組織向臺灣移民,積極開發臺灣島。1645年,21歲的鄭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韋健的召見,賜名成功,因此改名鄭成功。清軍入關之後,鄭成功經過浴血奮戰,取得了廈門作為抗清根據地。在鄭成功第三次北伐失敗後,兵力大傷,他考慮了全域形勢,感到只靠廈門和金門作為根據地,勢單力孤,不可能實現恢復中原的大業。如果趕走荷蘭侵略者,收復國土臺灣,擴大抗清根據地,壯大自己的力量,形勢就會好得多。而且臺灣人民不堪忍受荷蘭侵略者的暴行,切盼解放。於是鄭成功決定揮戈東征,收復臺灣。西元1661年,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冒著風浪,越過臺灣海峽,直取臺灣。荷蘭侵略軍發現鄭成功進攻臺灣後,十分驚恐。他們把軍隊集中在臺灣(今臺灣東平地區)、赤嵌(今台南)兩座城堡,還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鄭成功船隊登岸。鄭成功乘海水漲潮之際出其不意的穿過鹿耳門,主力從禾寮港登陸,從側背進攻赤嵌城,並切斷了與臺灣城的聯繫。在鄭成功先後擊潰了其水師和臺灣城的援軍後,赤嵌的荷蘭軍向鄭成功投降。接著鄭成功近圍臺灣城,經過9個月的圍攻,荷蘭人彈盡糧絕,最後不得不掛白旗投降,派人送出了投降書。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我國神聖領土寶島臺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