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芳華:記1951年蘭大邊疆語文系畢業生參軍入藏

僅以此文獻給蘭州大學民族學的開拓者們

【作者簡介】劉鐵程, 民族學博士, 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講師

歌曲《絨花》中有一句:世上有朵美麗的花, 那是青春吐芳華。 青春如花般綻出美麗、絢爛的印記。 《青春舞曲》中, 太陽起落、花謝花開是自然界的尋常事, 青春卻如鳥兒呼啦啦飛走, 一去不回還。 1939年王洛賓在蘭州搜集到這部作品時也才26歲。 蘭州大學邊疆語文系從1947年到1952年, 存在了短短五年時間。 一群年輕的老師和青春的學生為蘭大民族學的學術傳統打上了重視民族語文的烙印。 在電影《芳華》全國熱映之際,

本期的蘭大民族學記憶將推介邊疆語文系首屆畢業生的故事。 1951年, 他們全體參加十八軍獨立支隊, 穿越高原雪山, 為和平解放西藏做了貢獻。

一、年輕人組建的邊疆語文系

1947年, 國立蘭州大學校長辛樹幟決定籌建邊疆語文系, 系內設藏文、維吾爾文、蒙古文三個專業。 辛樹幟認為如要建設邊疆, 非要培養“通語文、嫻風俗”的人才不可。 當時國內幾所大學的邊政系也有民族語文課程, 可國立蘭州大學直接把民族語文設置為專業。 與這位偉大教育家合作的是楊質夫, 生命垂危, 飼養員深夜為它們煎草藥, 守護到天明。 駱駝死了, 飼養員痛哭······。 反映了民工愛護牲畜的動人事蹟。 在我們報社的這一群青年人中, 陳拓年齡最大,

有二十五歲了, 所以他總是顯得很理智冷靜, 從沒有張惶失措或別的什麼激動神情。 我記得有一次過河, 他的馬肚帶突然斷了一根, 馬鞍子一歪, 他也隨之歪下來, 我嚇得連呼“陳拓”。 我認定他一定會掉進滔滔的大河裡淹死。 誰知他卻毫不慌張, 一把抓住歪在一邊、但還系在馬身上的馬鞍子, 儘量將身子蜷曲起來, 兩條長腿也緊緊縮在懷裡, 就這樣仰面掛在馬肚子邊, 被帶上了岸。 而他臉上始終還帶著慣常的那種微笑。 陳拓很富有幽默感, 常常妙語連珠, 逗得大家笑聲不斷。

範明率領十八軍獨立支隊進藏途中

關於陳守溫:

陳守溫只有十九歲, 是在蘭州長大的廣東籍人。 他是男同志裡最小的一個, 個子卻算高大, 只是帶有幾分稚氣。 從閒談中我知道他有一位思想進步的母親, 去年把女兒送去抗美援朝, 今年又讓兒子參軍解放西藏!我們聽了, 對這位革命的媽媽肅然起敬。 言談之間他流露出對母親和妹妹的深切敬愛之情, 但隨即又做出一副豪邁的、不介意的樣子,

話鋒一轉, 用詼諧的語調又說起別的事了。 不願意在人前流露傷感, 喜歡表現出一種英雄氣概, 這可能是他那個年齡的男孩子的特點吧!陳守溫的工作是採訪指揮部各單位, 兼收記錄新聞。 不過每天架天線工作他總是一手包攬下來, 從不叫別人插手。 此外他還是拆、搭帳篷、捆綁收音機、伙食箱、油印機、灶具的主力之一;他還主動去領給養、幫女同志備馬鞍、上行李;他也拾牛糞、打羊皮帶乃至燒茶、和麵、縫馬衣······。 幾乎樣樣事都少不了他, 這一方面是因為他聰明, 什麼事一看就會, 另一方面也由於他確實是熱情高, 幹勁大, 似有使不完的精力。 可笑的是每逢他採訪回來, 除了彙報工作外, 總還帶回來一堆新奇的消息:什麼他親眼看見一個飼養員吃下了一顆血淋淋的生牛心啦,
什麼兩個藏民追上一隻黃羊啦, 等等, 說得眉飛色舞。

黑河藏族喇嘛向十八軍獨立支隊司令員范明敬獻哈達

從香日德出發到達諾木洪河上游的山崗時, 他們才體會到行軍生活嚴酷的一面。 沈世紉聽到了牛世鈞的死訊:

我牽著馬正在慢慢掙扎前進,只見侯秀璋從後面走來。她風塵僕僕,滿臉疲憊憂傷的樣子,她說:“牛世鈞昨天晚上死了!”我啊地叫了一聲,不禁心驚肉跳。連忙問她事情的原委,可她也說不清了。我記得在牛世鈞也是從蘭大來的學藏文的學生,在新華社當記者。他和在後梯隊報社的記者車得駟長得很象,他們是同學又都是高個兒、戴眼鏡。我總是將他倆分不開。在香日德時我還見過他們,這樣活生生一個青年怎麼會死?······晚上聽到有人提起這件事,大家都為這突然發生的不幸,感到心酸、惋惜,但對他犧牲的原因誰也說不清,因為他跟我們不在一個單位,也沒有一起走,他究竟在哪個隊採訪,我們也不知道。

牛世鈞是在翻越諾木洪山還是唐古喇山時犧牲目前資訊並不一致。徐東海回憶說:“我們蘭州大學藏語班的同學、新華社記者牛世鈞同志,也因翻越唐古拉大雪山,在與大自然的搏鬥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這一路,部隊從西寧到香日德、諾木洪,9月20日來到通天河畔,經過半個月、才渡過通天河。10月19日,部隊來到海拔4800多米的唐古喇山口,利用3天時間,克服高寒缺氧,翻越唐古喇山。10月27日部隊抵達西藏聶榮宗,11月4日,進入藏北重鎮那曲(黑河)。11月18日部隊南進過程中遭遇強烈地震。11月26日,18軍獨立支隊到達拉薩近郊,並於27日駐紮在距拉薩7公里處。12月1日,獨立支隊舉行盛大入城式。這些畢業生聽到夾道歡迎的藏族同胞們熱烈歡呼:“金珠馬米呀古都”(解放軍好)。

這支隊伍在近1500公里的旅途中,經受了高原反應、斷糧饑餓,通過星宿海沼澤地時,就有20多人犧牲,損失了400多頭牲畜,強渡通天河時又有8人犧牲。一路艱辛,大家總是高唱範明創作的《西北入藏進行曲》加油鼓勁:

為了解放西藏,為了鞏固國防,走上祖國遙遠的邊疆。縱跨山嶽頂,橫渡江河源······牛羊自蕩漾,牧馬任奔騰。······同志們!讓我們驕傲地歌唱,勝利地走向西藏,把五星紅旗高高地插在喜馬拉雅山上。

十八軍獨立支隊的女兵在進軍途中的連隊學習

四、他們:青春的迴響

騎駱駝的獨立支隊女兵

回顧那一段參軍入藏的青春歲月,王克儉後來有詩追憶:

廿二從戎去西征,槍戟如林旗蔽空。

祁連山下馳戰馬,通天浪頂搏江風。

為捍邊關輕生死,甘留雪域輸貞忠。

拉薩會師朝陽出,光照南天第一烽。

1938年,抗日烽火驟起,甘肅學院(蘭州大學)創作的校歌就號召學生們割斷長衫,拋卻浪漫,“揮起鐵拳才能還我河山”,“拼著血汗大同實現何難”!(蘭州大學校歌http://www.lzu.edu.cn/V2013/ldgk/xg/)蘭州大學的辦學傳統中綿延著這種“以天下為己任、勇擔國運的英雄氣魄和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

陳拓短暫參與過拉薩小學的藏文教學,後來紮根西藏,在《西藏日報》做新聞。邊疆語文系藏文組學生參與創辦的戰地報紙《草原新聞》與十八軍的《新聞簡訊》成為西藏新聞事業的開端。兩報合併後,1956年創辦了《西藏日報》。

張詩孔(張詩昆),1956年調入國家民委翻譯局和民族出版社工作。相關文章評價說:“張詩昆是我黨早期培養的民族語文翻譯家,曾長期擔任民族語文翻譯、編輯和出版工作,成績卓著,是我國民族語文翻譯界的老前輩和老學者”。他在離開西藏三十年後再次到達拉薩時感慨良多:

我來到拉薩河大橋,舉目遠眺,布達拉宮金碧輝煌,遠山雪頂皚皚奪目,拉薩河水氣勢磅礴地奔騰而去。三十年前,我們就是在這條河的岸邊搭起帳篷,開始了正規的軍營生活,學習、勞動、出操、放哨。啊,那是多麼有意義的一段生活······

應當說,在民族出版界,有好幾位資深編審和翻譯家畢業于蘭州大學邊疆語文系,如高炳辰、王承昆、張詩昆、史學禮。毛澤東等革命家的相關著述、《達賴喇嘛傳》、《保衛延安》、等作品,都是經他們漢譯藏傳入青藏大地。1940年左右,王沂暖曾在在西陲文化院參加《藏漢大辭典》藍本的編纂工作。1977年,鄧小平批示恢復啟動《藏漢大辭典》的編纂,高炳辰作為這部大辭典的主要編纂人員和責任編輯付出了巨大的心力。由高炳辰主要編譯的辭書還有:《漢藏新詞彙》、《漢藏詞彙》、《常用藏族諺語詞典》、《漢藏諺語手冊》等等。

車得駟,甘肅武山人,參軍入藏歸來先後在西藏民族學院和西北民族學院工作,其學術長於翻譯學和藏文文法。發表了《藏諺在藏語中的運用》、《關於漢藏翻譯中否定概念的表達》、《藏諺在藏語表達中的作用及其語法功能》、《漢藏語被動語態表達形式的對比試析》、《靜功、氣功與密宗》、《<格薩爾>曲牌的創作藝術》等著述。

龐鶴雲,《西藏革命回憶錄》中說他那時擔任中共西藏工委文工隊的藏文教員。

對於邊疆語文系培養的學生,所知實在太少。到如今,仍在健在的邊語系學生恐怕不多了。母校在呼喚你們,我們希望獲得更多你們的資訊。

據吳均回憶,楊質夫曾說:“在浩瀚的藏漢文化交流的大海洋中,我們只能搞一些資料工作和鋪一塊基石,如能做到這一點,此生總算沒有白來”。邊疆語文系的畢業生,芳華之年參軍進藏,何嘗不是在踐行這位創系先驅的自勉呢!

1952年,邊疆語文系整體併入西北民族學院。如今西北民族大學藏語、蒙古語、維吾爾語等學科群的歷史都可以追溯到邊疆語文系。國立蘭州大學邊疆語文系(1947-1952),對於這群年輕教師和青春學生來說,承載著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

參考文獻

·《西藏革命回憶錄》(第三輯),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

(範明:《把五星紅旗高高地插在喜馬拉雅山上》;沈世紉:《行進在世界屋脊上的“帳篷報社”——憶西北進藏部隊前梯隊《草原新聞》的戰友》;王觀容、瞿鐵軍:《戰鬥在青藏高原的日子裡:回憶十八軍獨立支隊先遣隊的進藏歷程》;徐東海:《由大學生到“牛倌”》等)

·王克儉:《憶一九五一年參軍進藏》。

·張詩昆:《久別歸來拉薩情》。

·《關德棟教授紀念文集》,《中國俗文學學會通訊》第34期特刊。

·王沂暖:《自述》,《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6年第3期。

·關家錚:《趙景深遺稿<甘肅青海民歌集·序>》

·車得駟:《紀念我的老師王沂暖先生》,《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莊虹、沙勇忠:《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民國著名學者與國立蘭州大學圖書館》,《蘭州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李國香文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

·《吳均藏學文集》,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

·國立蘭州大學檔案,蘭州大學檔案館藏。

內容來源 | 西北民族學

編輯 | 薛慧玲

責編 | 趙瑋

主編 | 肖坤

沈世紉聽到了牛世鈞的死訊:

我牽著馬正在慢慢掙扎前進,只見侯秀璋從後面走來。她風塵僕僕,滿臉疲憊憂傷的樣子,她說:“牛世鈞昨天晚上死了!”我啊地叫了一聲,不禁心驚肉跳。連忙問她事情的原委,可她也說不清了。我記得在牛世鈞也是從蘭大來的學藏文的學生,在新華社當記者。他和在後梯隊報社的記者車得駟長得很象,他們是同學又都是高個兒、戴眼鏡。我總是將他倆分不開。在香日德時我還見過他們,這樣活生生一個青年怎麼會死?······晚上聽到有人提起這件事,大家都為這突然發生的不幸,感到心酸、惋惜,但對他犧牲的原因誰也說不清,因為他跟我們不在一個單位,也沒有一起走,他究竟在哪個隊採訪,我們也不知道。

牛世鈞是在翻越諾木洪山還是唐古喇山時犧牲目前資訊並不一致。徐東海回憶說:“我們蘭州大學藏語班的同學、新華社記者牛世鈞同志,也因翻越唐古拉大雪山,在與大自然的搏鬥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這一路,部隊從西寧到香日德、諾木洪,9月20日來到通天河畔,經過半個月、才渡過通天河。10月19日,部隊來到海拔4800多米的唐古喇山口,利用3天時間,克服高寒缺氧,翻越唐古喇山。10月27日部隊抵達西藏聶榮宗,11月4日,進入藏北重鎮那曲(黑河)。11月18日部隊南進過程中遭遇強烈地震。11月26日,18軍獨立支隊到達拉薩近郊,並於27日駐紮在距拉薩7公里處。12月1日,獨立支隊舉行盛大入城式。這些畢業生聽到夾道歡迎的藏族同胞們熱烈歡呼:“金珠馬米呀古都”(解放軍好)。

這支隊伍在近1500公里的旅途中,經受了高原反應、斷糧饑餓,通過星宿海沼澤地時,就有20多人犧牲,損失了400多頭牲畜,強渡通天河時又有8人犧牲。一路艱辛,大家總是高唱範明創作的《西北入藏進行曲》加油鼓勁:

為了解放西藏,為了鞏固國防,走上祖國遙遠的邊疆。縱跨山嶽頂,橫渡江河源······牛羊自蕩漾,牧馬任奔騰。······同志們!讓我們驕傲地歌唱,勝利地走向西藏,把五星紅旗高高地插在喜馬拉雅山上。

十八軍獨立支隊的女兵在進軍途中的連隊學習

四、他們:青春的迴響

騎駱駝的獨立支隊女兵

回顧那一段參軍入藏的青春歲月,王克儉後來有詩追憶:

廿二從戎去西征,槍戟如林旗蔽空。

祁連山下馳戰馬,通天浪頂搏江風。

為捍邊關輕生死,甘留雪域輸貞忠。

拉薩會師朝陽出,光照南天第一烽。

1938年,抗日烽火驟起,甘肅學院(蘭州大學)創作的校歌就號召學生們割斷長衫,拋卻浪漫,“揮起鐵拳才能還我河山”,“拼著血汗大同實現何難”!(蘭州大學校歌http://www.lzu.edu.cn/V2013/ldgk/xg/)蘭州大學的辦學傳統中綿延著這種“以天下為己任、勇擔國運的英雄氣魄和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

陳拓短暫參與過拉薩小學的藏文教學,後來紮根西藏,在《西藏日報》做新聞。邊疆語文系藏文組學生參與創辦的戰地報紙《草原新聞》與十八軍的《新聞簡訊》成為西藏新聞事業的開端。兩報合併後,1956年創辦了《西藏日報》。

張詩孔(張詩昆),1956年調入國家民委翻譯局和民族出版社工作。相關文章評價說:“張詩昆是我黨早期培養的民族語文翻譯家,曾長期擔任民族語文翻譯、編輯和出版工作,成績卓著,是我國民族語文翻譯界的老前輩和老學者”。他在離開西藏三十年後再次到達拉薩時感慨良多:

我來到拉薩河大橋,舉目遠眺,布達拉宮金碧輝煌,遠山雪頂皚皚奪目,拉薩河水氣勢磅礴地奔騰而去。三十年前,我們就是在這條河的岸邊搭起帳篷,開始了正規的軍營生活,學習、勞動、出操、放哨。啊,那是多麼有意義的一段生活······

應當說,在民族出版界,有好幾位資深編審和翻譯家畢業于蘭州大學邊疆語文系,如高炳辰、王承昆、張詩昆、史學禮。毛澤東等革命家的相關著述、《達賴喇嘛傳》、《保衛延安》、等作品,都是經他們漢譯藏傳入青藏大地。1940年左右,王沂暖曾在在西陲文化院參加《藏漢大辭典》藍本的編纂工作。1977年,鄧小平批示恢復啟動《藏漢大辭典》的編纂,高炳辰作為這部大辭典的主要編纂人員和責任編輯付出了巨大的心力。由高炳辰主要編譯的辭書還有:《漢藏新詞彙》、《漢藏詞彙》、《常用藏族諺語詞典》、《漢藏諺語手冊》等等。

車得駟,甘肅武山人,參軍入藏歸來先後在西藏民族學院和西北民族學院工作,其學術長於翻譯學和藏文文法。發表了《藏諺在藏語中的運用》、《關於漢藏翻譯中否定概念的表達》、《藏諺在藏語表達中的作用及其語法功能》、《漢藏語被動語態表達形式的對比試析》、《靜功、氣功與密宗》、《<格薩爾>曲牌的創作藝術》等著述。

龐鶴雲,《西藏革命回憶錄》中說他那時擔任中共西藏工委文工隊的藏文教員。

對於邊疆語文系培養的學生,所知實在太少。到如今,仍在健在的邊語系學生恐怕不多了。母校在呼喚你們,我們希望獲得更多你們的資訊。

據吳均回憶,楊質夫曾說:“在浩瀚的藏漢文化交流的大海洋中,我們只能搞一些資料工作和鋪一塊基石,如能做到這一點,此生總算沒有白來”。邊疆語文系的畢業生,芳華之年參軍進藏,何嘗不是在踐行這位創系先驅的自勉呢!

1952年,邊疆語文系整體併入西北民族學院。如今西北民族大學藏語、蒙古語、維吾爾語等學科群的歷史都可以追溯到邊疆語文系。國立蘭州大學邊疆語文系(1947-1952),對於這群年輕教師和青春學生來說,承載著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

參考文獻

·《西藏革命回憶錄》(第三輯),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

(範明:《把五星紅旗高高地插在喜馬拉雅山上》;沈世紉:《行進在世界屋脊上的“帳篷報社”——憶西北進藏部隊前梯隊《草原新聞》的戰友》;王觀容、瞿鐵軍:《戰鬥在青藏高原的日子裡:回憶十八軍獨立支隊先遣隊的進藏歷程》;徐東海:《由大學生到“牛倌”》等)

·王克儉:《憶一九五一年參軍進藏》。

·張詩昆:《久別歸來拉薩情》。

·《關德棟教授紀念文集》,《中國俗文學學會通訊》第34期特刊。

·王沂暖:《自述》,《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6年第3期。

·關家錚:《趙景深遺稿<甘肅青海民歌集·序>》

·車得駟:《紀念我的老師王沂暖先生》,《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莊虹、沙勇忠:《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民國著名學者與國立蘭州大學圖書館》,《蘭州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李國香文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

·《吳均藏學文集》,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

·國立蘭州大學檔案,蘭州大學檔案館藏。

內容來源 | 西北民族學

編輯 | 薛慧玲

責編 | 趙瑋

主編 | 肖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