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人“字型大小”、“稱號”、“諡號”等稱謂大全詮釋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內, 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 “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2)用於介紹或作傳。 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

“柳敬亭者, 揚之泰州人”。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 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 賈余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 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 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繫。 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 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 如稱屈平為屈原, 司馬遷為司馬子長, 陶淵明為陶元亮, 李白為李太白, 杜甫為杜子美, 韓愈為韓退之, 柳宗元為柳子厚, 歐陽修為歐陽永叔, 司馬光為司馬君實, 蘇軾為蘇子瞻, 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 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 後者由自己取定。 號, 一般只用於自稱, 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 如:陶潛號五柳先生, 李白號青蓮居士,

杜甫號少陵野老, 白居易號香山居士, 李商隱號玉溪生, 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 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 王安石晚年號半山, 蘇軾號東坡居士, 陸游號放翁, 文天祥號文山, 辛棄疾號稼軒,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 楊萬里號誠齋, 羅貫中號湖海散人, 關漢卿號已齋叟, 吳承恩號射陽山人, 方苞號望溪, 吳趼人號我佛山人, 袁枚號隨園老人, 劉鶚號洪都百煉生。

【稱諡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諡號。 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征士, 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 王安石為王文公, 范仲淹為範文正公, 王翱為王忠肅公, 左光鬥為左忠毅公, 史可法為史忠烈公, 林則徐為林文忠公。 而稱奸臣秦檜為“繆醜”則是一種“惡諡”。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 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 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 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 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 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 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 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 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人, 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 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 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農常熟世間荒。 ”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 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 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 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 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 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 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 “孫討虜”即孫權, 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 故稱。 《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 “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 “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 “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 《與妻書》:“司馬春衫, 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

”“司馬”指白居易, 曾任江州司馬。 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 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 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 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 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 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 故而被稱為杜拾遺, 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 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 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 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 被稱為蘇學士。

【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 寇准的爵號是萊國公, 萊公是省稱。 《梅花嶺記》“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 清代多鐸被封為豫親王。 《柳敬亭傳》“甯南南下, 皖帥欲結歡甯南,致敬亭于幕府”,甯南是明末左良玉爵號甯南侯的省稱。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侯,所以後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大書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劉基封爵誠意伯,人們以誠意伯相稱。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

【兼稱】如《遊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後兩人先寫與作者關係,再稱名和字;《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前兩人兼稱官職、字和姓,後一人稱字和姓;《梅花嶺記》“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兼稱官職與諡號,“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稱姓、官職和名;《促織》“餘在史館,聞翰林天臺陶先生言博雞者事”,兼稱官職、籍貫和尊稱。

【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謙詞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皖帥欲結歡甯南,致敬亭于幕府”,甯南是明末左良玉爵號甯南侯的省稱。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侯,所以後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大書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劉基封爵誠意伯,人們以誠意伯相稱。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

【兼稱】如《遊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後兩人先寫與作者關係,再稱名和字;《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前兩人兼稱官職、字和姓,後一人稱字和姓;《梅花嶺記》“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兼稱官職與諡號,“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稱姓、官職和名;《促織》“餘在史館,聞翰林天臺陶先生言博雞者事”,兼稱官職、籍貫和尊稱。

【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謙詞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