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薛氏後人10年修譜路 圓《松鱗薛氏宗譜》夢

薛志坤, 上虞市光明村一位普通村民, 今年77歲, 高中畢業後, 種過田, 放過羊, 也做過畜牧師、企業辦公室主任。 從2007年至今, 十年奔忙,

十年心血, 終於凝聚成一部上虞薛氏的家族歷史——《松鱗薛氏宗譜》。

薛志坤, 上虞市光明村一位普通村民, 今年77歲, 高中畢業後, 種過田, 放過羊, 也做過畜牧師、企業辦公室主任。 從2007年至今, 十年奔忙, 十年心血, 終於凝聚成一部上虞薛氏的家族歷史——《松鱗薛氏宗譜》。

據記載, 上虞薛氏最初由明朝時從山西遷入紹興松鱗, 到十三世祖承宋公時又遷至今上虞塘角曹娥江邊, 距今已有二十三世、600多年歷史。 600多年來, 薛氏歷經磨難, 幾度興衰, 但薛氏後人以苦讀勤耕為家訓, 人才輩出, 多有成就。

作為一名老高中生, 薛志坤成了薛氏唯一一位“老文化人”。 位卑未敢忘先祖, 對於薛氏家譜, 他意識到如果再不搶救, 這個歷史血脈就會斷送在他們這一代人手裡,

為此, 一種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便油然而生, 他決心把編修《松鱗薛氏宗譜》這一項浩大的工程承擔起來。

修一本家譜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一是要有一本老譜, 二是要有一定的資金, 三是要有一批家譜修葺的熱心人, 但當時薛志坤什麼都沒有。 後當他聽說浙江圖書館有《紹興松鱗薛氏宗譜》老譜時, 內心為之一振, 急忙趕到杭州查閱。 看到老譜, 他手不釋卷, 想把老譜複印下來, 但一算複印費要近萬元, 於是他只能採用笨辦法:用手抄寫。 整整一部《紹興松鱗薛氏宗譜》共16卷, 那段時間, 他寄宿在親戚家裡, 每天埋頭苦幹, 花了兩個月時間, 終於全部抄了下來。

“該《松鱗薛氏宗譜》修編於清末, 距今已有100多年, 時間太久了。

”薛志坤說, 他要補上這100多年的空白, 這是對歷史的搶救。 而且他發現很多熟悉往事的老人身體已每況愈下, “要趁他們還健在, 趕緊整理出來呀!”

《松鱗薛氏宗譜》修譜工作很辛苦, 大量的資料要收集、查證、整理, 還要到相應的家庭調查核實, 這些都靠他一人,

調查的路費、電話費也沒地方報銷, 然而全身心投入的他在這一過程中充分體味到了“認祖歸宗”的榮耀與自豪。 薛志坤說, “在這十年裡, 他白天忙著田裡的農活, 晚上在燈下將家譜一點點地捋順, 到2015年, 終於完成初稿進入校核階段。 ”

續修後的《松鱗薛氏宗譜》共十四卷, 當天, 一箱箱沉甸甸的家譜分發到了薛氏後人的手裡, 也贈與了相關單位永久收藏。 “

我們從那裡來, 又將到哪裡去?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家譜將給我們以啟迪和教化。 修譜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松鱗薛氏宗譜》的圓譜, 是薛志坤辛勤耕耘的結果。 他為什麼會如此投入?是因為他把修譜工作看成一個心願、一項使命、一份責任……十年修譜, 只為後人不忘根本。

農民薛志坤用十年時間修編完成了《松鱗薛氏宗譜》, 薛志坤被當作“家族英雄”受到追捧, 修譜功在千秋, 利在後代。 不愛家的人怎能愛國, 我們要瞭解自己, 瞭解我們的先輩, 傳承他們的家規、家訓, 弘揚好家風, 以家訓、家風推動社會風氣的好轉, 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 圖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