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濟南的安定與崛起,應該感謝的貴人是……

每一個城市的安定與崛起, 總會遇到一些特殊的歷史關鍵時期。 而能夠幫助城市抓住這轉瞬即逝關鍵點的城市執政者, 就是這個城市的貴人。 是他們改變了城市的命運, 無疑, 這些執政者就應該成為這個城市最應該記住並感謝的人。 歷史上, 在濟南任職的名人很多, 傳承君摘錄幾位。

1

袁世凱

袁世凱(河南項城人)晚年稱帝遭到惡評, 客觀地講, 他早期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

袁世凱與濟南早有緣分:他叔叔袁保慶無子, 袁世凱小時候就過繼給袁保慶作為後嗣, 在嬸母家寄養。 袁保慶後來做了濟南府的知府,

七歲的袁世凱第一次離開家鄉就來到了濟南, 並在濟南進入私塾讀書。 塾師經常帶他到大明湖遊玩, 湖畔的鐵公祠是他常去的地方, 每次都會為忠臣鐵鉉的死難而沉思歎息。 那時的袁世凱也愛去戲園子看忠孝節義的戲, 還迷上了拳術武功。

戊戌變法後, 袁世凱在政界的地位扶搖直上。 1899年冬, 袁世凱由工部侍郎升任山東巡撫, 這是40歲的袁世凱首次出任封疆大吏。 至1901年11月, 李鴻章死去, 袁世凱受命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在山東任職的兩年, 袁世凱建樹頗多, 圓滿完成了他的“處子秀”, 受到國內進步人士和西方民主國家的青睞和支持。

袁世凱在山東期間的施政措施裡, 已經能夠望見他之後措施的先聲。

在山東期間, 他特別注重教育、興辦新學。 中國的舊學以書院形式存在, 袁世凱第一個將濼源書院改為山東大學堂, 聘請原登州長老會大學校長赫義斯為校長。 學校為小學中學大學一貫制, 涵蓋了工農礦商醫幾大門類, 既傳授經學又引進了西學。

早于山東大學堂的是京師大學堂(北大前身), 這是變法派的改革措施之一。 在變法失敗之後、慈禧痛恨改革的時機, 袁世凱敢重提建學的事, 可見他的膽略。 尤其是《山東大學堂章程》為全國各地的書院改學堂提供了切實可行的依據, 對在中國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有著重大的意義。 此外, 他還設立了濟南府中學和兩所小學, 另外命各府縣設立中小學, 推廣新式教育。 數年後, 他與張之洞等聯折奏廢科舉,

在全國範圍內開辦新式學堂, 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山東的成功實踐。

袁世凱在濟南會見德國官員

袁世凱治下的山東還進行了金融和商業改革的早期實踐。 1901年9月, 山東商務局在濟南成立。 商務局提供貸款和周轉資金, 解決商務糾紛,

查處偽劣產品, 鼓勵抵制洋貨, 乃至辦商報和商務學堂以廣民智。 後來, 袁世凱依例成立了直隸商會並在1904年將這個做法推廣到全國。

膠濟鐵路現在是山東半島的大動脈, 但修建之初曾爆發大規模的農民抗德阻路運動停工一年。 袁世凱到任後, 婉勸德國公司暫緩開工, 紓解民恨。 同時, 對架設鐵路所致的農業損失優加撫恤, 絕不讓百姓流離失所。 在他的主持下, 中方與德國公司訂立了交涉章程、鐵路章程和煤礦章程等。 1904年, 膠濟鐵路全線通車, 改變了整個山東乃至華北的貿易格局。

現在, 大家都知道, 濟南是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 擁有許多處能夠較完整地體現歷史風貌的街區, 而百年老商埠區就是這其中一顆最璀璨奪目的明珠。

1904年, 清光緒三十年。 是年5月, 山東巡撫周馥與老領導、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聯名上書, 緊急奏請“儘快自開商埠, 以免利權再失”, 奏文中說:“濟南本為黃河、小清河碼頭, 現在又為兩路樞紐, 地勢扼要, 商貨轉輸, 較為便利。 亟應在於濟南城外自開通商口岸, 以期中外鹹受利益。 ”清政府審時度勢, 很快批准了該奏議。

濟南的自行開埠同此前青島、煙臺等地的被迫開埠性質不同, 這次在行政管理、市政建設、司法等方面具有獨立主權, 並明確規定了涉及郵政、電報、電話的事, 宜均由國人擔任。 1905年11月15日, 濟南商埠籌辦告竣, 正式開設為“華洋公共通商之埠”, 開埠典禮在濟南老城的西關外隆重舉行。

自此, 濟南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隨後,濟南在老城之外建起了一座新城。此舉創造了近代中國內陸城市對外開放的先河,並極大促進了濟南的社會發展及城市化進程。開埠前,濟南是傳統的政治中心,經濟“大約比沿海城市的發展滯後40~50年”,“只能算一個三流的商業城市”。開埠以後,舊城區繼續保持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而商埠區則更好地凸顯其經濟商業功能,從而推動了整個濟南工商業的發展。

濟南開埠可以說是一個改變城市命運的神話,“濟南遂不獨為山東政治中心,更為山東工商業之要埠”,一身二任,發揮了城市的雙重功能,濟南一躍成為“山東內陸第一大商貿中心”,工商業在國內城市中的地位也扶搖直上,成為清末城市“自我發展”的一個典範。

袁世凱巡撫山東不滿兩年,不光原本動盪不安的局勢安定下來,百姓生產生活得到恢復,還推出了眾多新政的嘗試,著清末民初改革之先鞭。當時被譽為“治世之能臣”的袁世凱執政表現大獲成功,為以後平步青雲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給山東諸多事業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2

曾鞏

1071年(北宋熙寧四年),52歲的曾鞏(今江西南豐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調任齊州(今濟南)知州。

他不僅是著名的文學家,而且是傑出的政治家。作為文學家,曾鞏由於熱愛濟南的山山水水,寫下了很多有關濟南名勝古跡的詩文,如《齊州二堂記》、《齊州北水門記》。曾鞏在濟南任職期間,為濟南做了不少好事。

他主持修築堤壩,疏浚河道,開挖水渠,修建了北水門,也就是大明湖的匯波門,從根本上解決了城北的水患問題。大明湖之所以霪雨不漲,就與北水門調節水量有關。另外曾鞏還懲除惡霸,減輕百姓的徭役負擔。

匯波樓

史載當時濟南城有一周姓富戶,其子周高為富不仁,橫行鄉里,民憤極大,但周家“力能動權貴”,與地方官沆瀣一氣。曾鞏初來乍到,搜集證據,將周高法辦。章丘一帶有一夥叫做“霸王社”的土豪,殺人越貨,無惡不做,曾鞏派兵將他們悉數抓獲,將31名罪犯判刑,發配邊疆。

曾鞏還在濟南開創了“保伍”之法,以5戶為一保,監督出入,實行外來人口登記,有盜賊則鳴鼓相援。通過曾鞏的治理,濟南的盜、劫等犯罪明顯下降,由治安案件多發之州變成了平安之州,風氣為之一清。

曾鞏既勤政,又務實,而且凡事能從實際出發。為治理黃河,朝廷從各地調集民工,要從齊州調丁2萬。當曾鞏聽說一些地方的戶口有漏登、瞞報現象後,馬上決定開展人口普查工作,從下至上,層層上報,反復核實,最後發現,9丁抽1就能滿足征丁之需。他的這一務實作風,使許多尋常百姓免去了徭役之苦,減輕了他們的負擔。

所以,當他調離濟南的時候,老百姓在橋頭和城門口攔路挽留,他只好夜間出走。有書上記載:州人絕橋閉門留之,至夜乘間乃得去。就是說曾鞏調離齊州時,齊州百姓湧上街頭,拉起吊橋,關閉城門來挽留他,致使曾鞏不得不在夜間離開。曾鞏離開之後,老百姓為懷念他,為他塑像立廟,比如在千佛山建曾公祠,在大明湖畔建南豐祠(曾鞏又稱南豐先生),銘記曾鞏為濟南所作的巨大貢獻。

3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奠基者和主要締造者。曹操在世時官至東漢丞相,爵至魏王;去世後,諡號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年僅30歲的曹操在鎮壓黃巾起義之中立下功勞,但是漢靈帝劉宏聽信宦官趙忠的讒言,論功行賞時,將曹操部下的俸祿降為一半,撫恤金也減半。曹操知道後非常憤怒,討要說法無果,他便把自己的所有俸祿都發給士兵當俸祿和撫恤金,自己分文未取。

這樣的舉動自然不受奸臣的待見,太監們又向皇帝進讒言。趙忠對劉宏說:“有些人,以為自己打了幾天小仗,就是真正的功臣。尤其是那個曹操,如今鬧得簡直無法無天了……濟南國這十年間換了二十七任國相,效果都不太好,就把曹操外放到濟南,讓他嘗點小苦頭,歷練歷練。陛下,怎麼樣?”

漢靈帝劉宏當然知道濟南國亂到什麼地步。他愣了愣,過了一會兒才點頭:“曹操近幾年幹得不錯,就讓他到濟南國去試試。”詔書下到曹家,皇帝欽點騎都尉曹操辭去原職務,降職為濟南相,十日內啟程到濟南國任職。曹操臨行前表態:臣此去濟南,為陛下分憂,解濟南國之難。

當時的濟南國是屬於青州的一個王國,治所在今濟南章丘市龍山北。濟南郡為西漢初年置,漢高帝劉邦時稱博陽郡,為齊國支郡,後改名濟南郡。呂後時分齊國之濟南郡置呂國、濟川國。文帝時置濟南郡。武帝時析濟南郡置泰山郡,屬青州刺史部。東漢置濟南國,屢除為郡。

依據當時的法律,各地王國的國王只能臣民不能治民,所以王國的實權掌握在朝廷直接委派的國相手中,可見作為濟南國相的曹操當時是握有實權的。接旨後曹操心裡很明白,濟南之地豪強貴族根深蒂固、盤根錯節,難度很大。好在曹操在赴任之前去國家檔案館查閱過濟南國的相關資料,掌握了基本情況,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想好了治理方案。

東漢濟南國示意圖

濟南國在當時有個貼切的別稱叫“千祠國”。只要有誰做了好事,地方官府就向民眾集資為好人好事立祠祭祀。收繳來的錢花在建祠上的往往還不到百分之一,其餘的都落進了官府和經辦人的腰包。最後造成民眾苦不堪言,富人穩坐廟堂受香火。曹操就決心拿這個作為開展工作的切入點。

一到濟南,曹操便揮出重拳,組織人力,拆毀騙錢的祠廟,摧毀貪污源頭,肅清“千祠國”長官和貴戚貪腐源頭。歷經一個半月,除了所有由宗族建造的家廟得以保留外,其他活人廟大多被摧毀,只剩下有據可依的十幾座,並在東南西北各留幾座祠廟用來辦學。

除了“毀淫祠”之外,曹操在濟南還有一大政績,就是整肅吏治。他在濟南改革任人唯親的選官制度,罷除無德無才的貪官污吏,公平地舉薦賢能之人。濟南國在曹操的治理下,政教大行,一郡清平,風氣大為好轉。

但由於當時從京城到地方,邪惡的豪強勢力太大,曹操難以繼續為任,不得不辭官還鄉。直到漢靈帝中平三年,朝廷才徵召他進京任都尉。在京城他參加了以袁紹為首的反董卓聯盟,董卓被殺後,他參加了當時的軍閥混戰。混戰後的成果,就是曹操借助當年在濟南打下的底子,又回到了山東,當了兗州刺史。

此時,他利用兗州刺史的權力招兵買馬,在濟北國(今長清、平陰等地)擊敗黃巾軍,將受降的30萬兵卒加以整編,號為青州兵。青州兵成為曹操發家的隊伍,成為曹操軍隊的主要力量。他依靠這支力量佔領了徐州,奪取了豫州,在許昌迎接漢獻帝,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期,從而建立了霸業。

曹操在濟南任上,實現了政治清明、一方太平、百姓受益,而他自己也收穫了很多:首先是在政治上得到了歷練,樹立了名聲;其次是在濟南附近收編黃巾軍,實力大增,初步奠定了王霸之業的基礎;第三是納濟南卞氏為其稱心如意的賢內助,家和萬事興,曹操才得以全身心地致力於戎機政務而罕有後顧之憂。

4

結語

城市的命運是誰決定的?

國人總把命運的因素歸結為天地人三個方面。

是天時嗎?為什麼沿海開放的第一批城市、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能夠真正成長做強起來的只有深圳。

是地利嗎?為什麼處於京廣隴海線交匯處的鄭州迅速成長,但是200公里之外的商丘處於京九隴海線交匯處,但是依舊發展遲緩。

所以,一個城市的發展固然需要全體市民的努力,但是最大動因就是執政者的戰略高度和執行力。

他能夠敏感的察覺到這個城市命運改變的關鍵點。

他能夠堅定的執行城市命運改變的種種戰略。

他能夠最大程度的擴展這個城市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他能夠洞穿百年,為城市的發展打下人才教育的基礎。

做到這一切,受益者豈止當代。

一個城市擁有一個卓越的執政者是一種幸運,一個執政者遇到一個能夠發揮自己才智的城市更是一種幸運。兩種幸運的相遇便成為了城市的幸運,千百萬人的幸運。

希望濟南能繼續幸運,在濟南的人也能繼續幸運。

“老濟南文化傳承者”整理製作(因才疏學淺,以上如有未盡之處,還請列位不吝賜教。)

隨後,濟南在老城之外建起了一座新城。此舉創造了近代中國內陸城市對外開放的先河,並極大促進了濟南的社會發展及城市化進程。開埠前,濟南是傳統的政治中心,經濟“大約比沿海城市的發展滯後40~50年”,“只能算一個三流的商業城市”。開埠以後,舊城區繼續保持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而商埠區則更好地凸顯其經濟商業功能,從而推動了整個濟南工商業的發展。

濟南開埠可以說是一個改變城市命運的神話,“濟南遂不獨為山東政治中心,更為山東工商業之要埠”,一身二任,發揮了城市的雙重功能,濟南一躍成為“山東內陸第一大商貿中心”,工商業在國內城市中的地位也扶搖直上,成為清末城市“自我發展”的一個典範。

袁世凱巡撫山東不滿兩年,不光原本動盪不安的局勢安定下來,百姓生產生活得到恢復,還推出了眾多新政的嘗試,著清末民初改革之先鞭。當時被譽為“治世之能臣”的袁世凱執政表現大獲成功,為以後平步青雲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給山東諸多事業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2

曾鞏

1071年(北宋熙寧四年),52歲的曾鞏(今江西南豐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調任齊州(今濟南)知州。

他不僅是著名的文學家,而且是傑出的政治家。作為文學家,曾鞏由於熱愛濟南的山山水水,寫下了很多有關濟南名勝古跡的詩文,如《齊州二堂記》、《齊州北水門記》。曾鞏在濟南任職期間,為濟南做了不少好事。

他主持修築堤壩,疏浚河道,開挖水渠,修建了北水門,也就是大明湖的匯波門,從根本上解決了城北的水患問題。大明湖之所以霪雨不漲,就與北水門調節水量有關。另外曾鞏還懲除惡霸,減輕百姓的徭役負擔。

匯波樓

史載當時濟南城有一周姓富戶,其子周高為富不仁,橫行鄉里,民憤極大,但周家“力能動權貴”,與地方官沆瀣一氣。曾鞏初來乍到,搜集證據,將周高法辦。章丘一帶有一夥叫做“霸王社”的土豪,殺人越貨,無惡不做,曾鞏派兵將他們悉數抓獲,將31名罪犯判刑,發配邊疆。

曾鞏還在濟南開創了“保伍”之法,以5戶為一保,監督出入,實行外來人口登記,有盜賊則鳴鼓相援。通過曾鞏的治理,濟南的盜、劫等犯罪明顯下降,由治安案件多發之州變成了平安之州,風氣為之一清。

曾鞏既勤政,又務實,而且凡事能從實際出發。為治理黃河,朝廷從各地調集民工,要從齊州調丁2萬。當曾鞏聽說一些地方的戶口有漏登、瞞報現象後,馬上決定開展人口普查工作,從下至上,層層上報,反復核實,最後發現,9丁抽1就能滿足征丁之需。他的這一務實作風,使許多尋常百姓免去了徭役之苦,減輕了他們的負擔。

所以,當他調離濟南的時候,老百姓在橋頭和城門口攔路挽留,他只好夜間出走。有書上記載:州人絕橋閉門留之,至夜乘間乃得去。就是說曾鞏調離齊州時,齊州百姓湧上街頭,拉起吊橋,關閉城門來挽留他,致使曾鞏不得不在夜間離開。曾鞏離開之後,老百姓為懷念他,為他塑像立廟,比如在千佛山建曾公祠,在大明湖畔建南豐祠(曾鞏又稱南豐先生),銘記曾鞏為濟南所作的巨大貢獻。

3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奠基者和主要締造者。曹操在世時官至東漢丞相,爵至魏王;去世後,諡號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年僅30歲的曹操在鎮壓黃巾起義之中立下功勞,但是漢靈帝劉宏聽信宦官趙忠的讒言,論功行賞時,將曹操部下的俸祿降為一半,撫恤金也減半。曹操知道後非常憤怒,討要說法無果,他便把自己的所有俸祿都發給士兵當俸祿和撫恤金,自己分文未取。

這樣的舉動自然不受奸臣的待見,太監們又向皇帝進讒言。趙忠對劉宏說:“有些人,以為自己打了幾天小仗,就是真正的功臣。尤其是那個曹操,如今鬧得簡直無法無天了……濟南國這十年間換了二十七任國相,效果都不太好,就把曹操外放到濟南,讓他嘗點小苦頭,歷練歷練。陛下,怎麼樣?”

漢靈帝劉宏當然知道濟南國亂到什麼地步。他愣了愣,過了一會兒才點頭:“曹操近幾年幹得不錯,就讓他到濟南國去試試。”詔書下到曹家,皇帝欽點騎都尉曹操辭去原職務,降職為濟南相,十日內啟程到濟南國任職。曹操臨行前表態:臣此去濟南,為陛下分憂,解濟南國之難。

當時的濟南國是屬於青州的一個王國,治所在今濟南章丘市龍山北。濟南郡為西漢初年置,漢高帝劉邦時稱博陽郡,為齊國支郡,後改名濟南郡。呂後時分齊國之濟南郡置呂國、濟川國。文帝時置濟南郡。武帝時析濟南郡置泰山郡,屬青州刺史部。東漢置濟南國,屢除為郡。

依據當時的法律,各地王國的國王只能臣民不能治民,所以王國的實權掌握在朝廷直接委派的國相手中,可見作為濟南國相的曹操當時是握有實權的。接旨後曹操心裡很明白,濟南之地豪強貴族根深蒂固、盤根錯節,難度很大。好在曹操在赴任之前去國家檔案館查閱過濟南國的相關資料,掌握了基本情況,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想好了治理方案。

東漢濟南國示意圖

濟南國在當時有個貼切的別稱叫“千祠國”。只要有誰做了好事,地方官府就向民眾集資為好人好事立祠祭祀。收繳來的錢花在建祠上的往往還不到百分之一,其餘的都落進了官府和經辦人的腰包。最後造成民眾苦不堪言,富人穩坐廟堂受香火。曹操就決心拿這個作為開展工作的切入點。

一到濟南,曹操便揮出重拳,組織人力,拆毀騙錢的祠廟,摧毀貪污源頭,肅清“千祠國”長官和貴戚貪腐源頭。歷經一個半月,除了所有由宗族建造的家廟得以保留外,其他活人廟大多被摧毀,只剩下有據可依的十幾座,並在東南西北各留幾座祠廟用來辦學。

除了“毀淫祠”之外,曹操在濟南還有一大政績,就是整肅吏治。他在濟南改革任人唯親的選官制度,罷除無德無才的貪官污吏,公平地舉薦賢能之人。濟南國在曹操的治理下,政教大行,一郡清平,風氣大為好轉。

但由於當時從京城到地方,邪惡的豪強勢力太大,曹操難以繼續為任,不得不辭官還鄉。直到漢靈帝中平三年,朝廷才徵召他進京任都尉。在京城他參加了以袁紹為首的反董卓聯盟,董卓被殺後,他參加了當時的軍閥混戰。混戰後的成果,就是曹操借助當年在濟南打下的底子,又回到了山東,當了兗州刺史。

此時,他利用兗州刺史的權力招兵買馬,在濟北國(今長清、平陰等地)擊敗黃巾軍,將受降的30萬兵卒加以整編,號為青州兵。青州兵成為曹操發家的隊伍,成為曹操軍隊的主要力量。他依靠這支力量佔領了徐州,奪取了豫州,在許昌迎接漢獻帝,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期,從而建立了霸業。

曹操在濟南任上,實現了政治清明、一方太平、百姓受益,而他自己也收穫了很多:首先是在政治上得到了歷練,樹立了名聲;其次是在濟南附近收編黃巾軍,實力大增,初步奠定了王霸之業的基礎;第三是納濟南卞氏為其稱心如意的賢內助,家和萬事興,曹操才得以全身心地致力於戎機政務而罕有後顧之憂。

4

結語

城市的命運是誰決定的?

國人總把命運的因素歸結為天地人三個方面。

是天時嗎?為什麼沿海開放的第一批城市、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能夠真正成長做強起來的只有深圳。

是地利嗎?為什麼處於京廣隴海線交匯處的鄭州迅速成長,但是200公里之外的商丘處於京九隴海線交匯處,但是依舊發展遲緩。

所以,一個城市的發展固然需要全體市民的努力,但是最大動因就是執政者的戰略高度和執行力。

他能夠敏感的察覺到這個城市命運改變的關鍵點。

他能夠堅定的執行城市命運改變的種種戰略。

他能夠最大程度的擴展這個城市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他能夠洞穿百年,為城市的發展打下人才教育的基礎。

做到這一切,受益者豈止當代。

一個城市擁有一個卓越的執政者是一種幸運,一個執政者遇到一個能夠發揮自己才智的城市更是一種幸運。兩種幸運的相遇便成為了城市的幸運,千百萬人的幸運。

希望濟南能繼續幸運,在濟南的人也能繼續幸運。

“老濟南文化傳承者”整理製作(因才疏學淺,以上如有未盡之處,還請列位不吝賜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